知识库 > 全身 > 血脂异常 > 内容

血脂异常内容

脑梗死后用不用每年输液疏通血...

病请描述:        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且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平时神经内科的临床接诊救治过程中,占比例最大的病人就是脑梗死患者。脑梗死发生后,经过急性期的积极治疗、康复,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下来,后续便是继续口服药物巩固治疗。         很多年来,关于脑梗死的治疗有一种说法:“定期到医院输液疏通血管,可以起到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作用,尤其是秋冬交替时输液效果更好”。那这种说法正确吗?有依据吗?相信这是困扰很多脑梗死患者和家属的问题,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话题,同时也讲讲该如何正确的预防脑梗死复发。         1.脑梗死后每年定期输液有必要吗?         关于脑梗死的治疗,每年定期输液疏通血管预防复发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同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没有观察到定期输液会降低脑梗死的发生几率。说白了就是每年定期输液根本起不到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作用,是没有必要的。每年输液只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也会增加病人的肝肾负担,增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       2.该如何正确预防脑梗死复发?         首先,脑梗死发生后要按时按顿按量的好好吃药,这点非常重要。这里所指的药物就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比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或者氯吡格雷片)和降脂稳定斑块药物(比如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或者匹伐他汀钙片),这两种药物是治疗脑梗死及预防脑梗死复发的基础用药(服药期间需注意药物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其次,积极控制好合并疾病,比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血液成分异常等疾病。因为这些疾病是导致脑梗死发生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好以上基础疾病,脑梗死复发几率将大大降低。         再者,要改善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及情绪激动。每年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及脑血管情况,尤其是服药需要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及肌酸激酶等指标。         总之,脑梗死是可预防的,通过以上药物及非药物措施可以降低脑梗死复发的几率。         

尹延伟 2020-02-27阅读量1.0万

妊娠期和产褥期急性脑卒中

病请描述: 妊娠期和产褥期急性脑卒中。Elgendy IY等J Am Coll Cardiol 2020年1月21日 Abstract           翻译         BACKGROUND 怀孕期间或分娩后6周内的急性中风对母亲及其家庭造成毁灭性的后果,但有关发病率和当代趋势的数据非常有限。 OBJECTIVES 这项研究旨在通过大型数据库调查怀孕期间或分娩后6周内急性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和预后。 METHODS 查询“国家住院样本”以鉴定美国从2007年1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因妊娠而住院的18岁以上女性。提取住院死亡率。 RESULTS 在37,360,772例与妊娠有关的住院治疗中,有16,694(0.045%)名妇女患有急性中风。急性中风的发生率没有变化(2007年为100,000住院的42.8,而2015年为100,000住院的42.2;趋势= 0.10)。在患有急性中风的人中,肥胖,吸烟,高脂血症,偏头痛和妊娠高血压的患病率增加。重要的是,中风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几乎提高了385倍(每1,000例与妊娠相关的住院治疗为42.1%,而每千例与妊娠相关的住院治疗为0.11; p CONCLUSIONS 在对与怀孕有关的住院治疗的当代分析中,每2222例住院治疗中就有1例发生急性中风,并且这些发生率在大约9年内没有下降。大多数中风危险因素的患病率有所增加。妊娠和产褥期的急性中风与高孕产妇死亡率有关,尽管它似乎呈下降趋势。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确定预防和管理妊娠和产褥期急性中风的机制和方法。

刘建仁 2020-01-19阅读量8619

阿立洛库单抗对卒中预后的影响

病请描述:阿立洛库单抗对卒中预后的影响。 Jukema JW,et al  Circulation             2019  Dec 17          摘要 背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降低缺血性中风的风险。然而,人们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极低和出血性中风风险增加的可能性表示担忧。ODYSSEY结果比较了18 924例近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升高患者的PCSK9抑制剂阿利罗库单抗和安慰剂,尽管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靶向LDL-C水平为25-50 mg/dL,并避免持续的LDL-C<15 mg/dL。这项预先指定的分析旨在评估阿利洛库单抗对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影响。我们假设,不管基线LDL-C和脑血管疾病史如何,阿立库单抗治疗的患者在不增加出血性卒中的情况下,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会降低。 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后1~12个月,随机分为阿立库单抗组和安慰剂组。评估非致命性或致命性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的风险,根据基线LDL-C浓度和脑血管疾病史分层。评估了在第4个月达到极低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阿利洛库单抗治疗和随后出血性卒中的潜在关联。 结果中位随访2.8年。共发生263例缺血性卒中和33例出血性卒中。阿立洛库单抗降低了任何卒中(HR,0.72[95%CI,0.57-0.91])和缺血性卒中(HR,0.73[95%CI,0.57-0.93])的风险,而不增加出血性卒中(HR,0.83[95%CI,0.42-1.65])。共有7164例(37.9%)、6128例(32.4%)和5629例(29.7%)患者的LDL-C基线值分别为<80、80-100和>100mg/dL。对于基线LDL-C水平较高的患者,治疗对中风的影响在数值上似乎更大,但没有正式的异质性证据(Pinteraction=0.31)。有前科脑血管病史的944例(5.0%)和无脑血管病史的944例(0.37%)中,阿立洛库单抗对脑卒中的疗效相似。阿利洛库单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之间没有明显的不良关系。 结论在近期接受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血脂异常患者中,无论基线LDL-C和脑血管疾病史如何,阿利罗库单抗在2.8年的中位随访中降低了中风风险。此外,出血性中风的风险并不取决于阿利洛库单抗组的LDL-C水平。 临床试验注册网址:https://www.clinicaltrials.gov。唯一标识符:nct0163402。

刘建仁 2020-01-18阅读量9519

颈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严重吗?...

病请描述:        近年来颈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的患者越来越多。此外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每年常规体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也开始慢慢被加入到常规的体检项目(目前仍有很多地方或者单位没有把颈部血管超声定为常规体检项目),正是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颈部血管超声在体检项目中的普及,颈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的发现率也越来越高。很多首次发现颈动脉硬化和斑块的患者都觉得很纳闷,自己平时身体挺好的,也没有头晕等不舒服,颈部血管怎么就硬化和长斑块了。其实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日饮食摄入的盐分、脂肪、糖分越来越多,再加上体力活动减少,年龄增长后代谢减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年龄也在逐渐年轻化。         1.那查出颈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严重吗?         颈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患者并不一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有当斑块增大到一定程度引起血管狭窄,进而导致脑供血不足后才会出现头晕、头昏等不舒服。而当斑块进一步增大引起血管明显狭窄时,患者的症状就不仅仅是头晕等不舒服了,此时会因为脑缺血严重而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例如突然出现说话不清楚,嘴歪,一侧手脚麻木、无力等,以上症状持续几秒钟到几小时不等,此时患者症状还能完全恢复,因此我们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但如果此时不能及时治疗改善脑缺血,会进一步发展为不可逆的急性脑梗死。         因此,当颈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早期(此时斑块较小)还没有引起血管明显狭窄的时候,病情是不严重的,也不必太担心,一般不会发生脑梗死等严重的脑血管病。但病情不严重并不意味着不用去重视它,因为此时如果不重视,不积极治疗,颈动脉斑块会越长越大,等到斑块很大了再去治疗就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2.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我们先来说说预防,从颈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这个疾病的名称可以看出,在这个疾病发生的过程中一般是先出现颈动脉硬化,继而慢慢出现斑块的生长。所以,归根到底我们对这个疾病的预防就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首先来看看引起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危险因素:年龄(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增加)、性别(男性高于女性)、遗传因素(父亲、母亲有冠心病、脑梗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均增加子女患病风险)、高盐高脂高糖饮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过量、缺乏运动和锻炼等。了解了以上危险因素,那么对于颈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的预防重点就是对以上危险因素的干预。当然,以上有些危险因素是干预不了的,比如年龄、性别,我们是无法干预的;再比如遗传因素,我们也干预不了。而其他一些危险因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干预的,平时注意低盐低脂饮食,控制糖分的摄入,积极控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戒烟,限制酒的饮用,平时多运动等。危险因素控制好,颈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的发生几率就会明显下降。当然,随时人们年龄的不断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在老年人是不可避免的,但斑块大小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是可控的。         对于已经发生颈动脉硬化和斑块的患者,同样要重视控制以上危险因素,同时要积极治疗。对于仅有颈动脉硬化,还没有斑块形成的患者,改善生活习惯,控制以上危险因素即可,此时不必针对颈动脉硬化进行药物治疗,切记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要积极控制好原发病。而对于已存在斑块形成的患者,要积极进行治疗,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者支架置入术)。一般斑块较小,血管无严重狭窄患者选择药物治疗,治疗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比如: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匹伐他汀钙片或者普伐他汀钙片等,同时需考虑患者斑块实际大小和有无合并其他疾病,比如腔隙性脑梗死、冠心病等,决定是否需要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对于斑块较大,血管狭窄程度已大于等于70%的患者,建议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因为此时由于血管狭窄程度较严重,发生血管突然闭塞的风险较高,一旦发生闭塞,后果一般很严重(大面积脑梗死)。         重要的一点,切记不可自行服药治疗和随便减药停药,每个患者具体病情不同,具体治疗方案需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有无合并其他疾病决定。         3.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注意事项?         对于日常注意事项,前面提到的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非常重要,要引起重视。此外要注意平时尽量不要进行颈部按摩等治疗,有可能会导致颈动脉斑块脱落或者颈动脉夹层,一旦发生非常危险。同时颈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患者要注意每年定期体检动态观察颈动脉硬化和斑块变化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病情有变化及时治疗。

尹延伟 2019-12-14阅读量1.1万

男女备孕以及试管均可用的神药...

病请描述:   神药界的泰斗二甲双胍,又有令人振奋的新发现。  ▍二甲双胍可“返老还童” 近日,国际性科技期刊《Nature》官网刊发一篇重磅新闻。报道显示,加州的一项小型临床研究首次表明,逆转人体表观遗传时钟是可能的。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9名健康志愿者服用了生长激素和两种糖尿病药物的混合物,其中就包括二甲双胍。通过分析一个人基因组上的标记来衡量,他们的生物年龄平均下降了2.5年。 虽然这个研究是一项小型临床研究,但首次证实了生物学年龄是可以逆转的。并且,本次试验结果是通过人实验获得,比此前很多小白鼠的动物实验结果,更加让人兴奋。 二甲双胍是一类治疗2型糖尿病的“权威”用药,在国内外多种治疗指南中被列为一线降糖药物。该药物有降糖作用确切,低血糖风险小,价格低廉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范的甲类降糖药物之一。 不得不说,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甲双胍不仅被发现可以,还有许多让人惊喜的发现。  ▍部分研究新发现 1、抗衰老作用 此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是批准了“用二甲双胍对抗衰老”的临床试验,国外科学家之所以将二甲双胍作为抗衰老候选药物,可能是因为二甲双胍能增加向细胞中释放的氧分子数量。  2、减肥作用 二甲双胍是一种能减肥的降糖药,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脂肪的合成。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PP)研究小组的一项研究显示,在非盲研究7年-8年的时间里,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体重平均减轻3.1千克。  3、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是目前唯一被糖尿病指南推荐为有明确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研究表明,二甲双胍的长期治疗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已经发生了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下降显著相关。  4、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以高雄激素血症、卵巢功能障碍、多囊卵巢形态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清,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胰岛素血症。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恢复其排卵功能,改善高雄激素血症。  5、抗癌 Whitehead研究所科学家找到了线粒体的一个主要途径,这途径能帮助癌细胞在低葡萄糖环境下生存。通过发现肿瘤细胞此途径的缺陷或葡萄糖利用能力的受损,从而能预测肿瘤对抗糖尿病药物的敏感性。这是二甲双胍抗癌的直接证据  6、改善肠道菌群 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能够恢复肠道菌群的比例,使其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变。为肠道有益菌提供优势生存环境,从而起到降低血糖、正向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  7、有望治疗部分自闭症 此前,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二甲双胍可治疗某些形式自闭症的脆性X综合征,且该创新性研究发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Medicine》杂志上。  8、抗雾霾 美国西北大学的Scott Budinger教授领导的团队在小鼠中证实,二甲双胍可以预防雾霾引起的炎症,阻止免疫细胞释放一种危险分子到血液中,抑制动脉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9、协助戒烟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长期的尼古丁使用会导致AMPK信号通路的激活,而尼古丁戒断时AMPK信号通路会受到抑制。因此他们推断如果用药物激活AMPK信号通路就可能缓解戒断反应。  10、抗炎作用 此前,临床前研究及临床研究表明,二甲双胍不仅能通过改善诸如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异常的代谢参数来改善慢性炎症,而且有直接的抗炎作用。  11、逆转认知障碍 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实验结果表明,使用200毫克/公斤体重的二甲双胍治疗小鼠7天可以完全逆转因疼痛而产生的认知障碍。而治疗神经痛和癫痫的加巴喷丁却没有这样的疗效。这意味着二甲双胍可以老药新用,治疗神经痛患者的认知障碍。                            12、降低特定孕妇流产风险    近日发表在柳叶刀子刊上的最新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或可降低特定孕妇的流产、早产风险。来自挪威科技大学(NTNU)、St.Olavs医院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为期近20年的研究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在怀孕3个月末服用二甲双胍,可能会降低后期流产和早产的风险。  13、外用治疗脱发 近日,Cell 子刊Cell reports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二甲双胍能够刺激小鼠的背部毛囊由休止期进入生长期,促进毛发生长,而机制考虑与目前的热门研究方向—自噬相关,即二甲双胍可以激活 AMPK 通路,这一通路与自噬关系密切。 男女备孕均可吃一点 怀孕率会略上升 人会瘦  还会显得年轻      曙光生殖 夏医生  每周一、三、五、六上午曙光生殖东苑贵宾楼4楼3诊室出诊                                   

夏烨 2019-09-23阅读量1.2万

胆外疾病与胆囊结石相关性的研...

病请描述:据报道胆囊结石的患病率为10%~15%,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具有“5F”特征,即女性(female)、肥胖(fatty)、中年(forty)、多产妇(fertile)、家族史(family)。按照胆石成分,胆结石可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性结石,其中胆固醇结石占胆囊结石的70%。国内胆石症的发病情况在20世纪末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胆石类型已从胆色素结石转向胆固醇结石,其转变主要与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有关,而与后者相关的疾病还包括代谢综合征、肝硬化、胃肠道功能障碍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胆囊结石密切相关,不仅具有共同的病理过程,还可能相互促进。 胆囊结石与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以肥胖、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或危险因素在个体聚集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有学者认为胆囊结石也应归属于代谢综合征的范畴。研究发现,肥胖儿童胆石症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以及BMI的增加而升高。国内古应超等研究发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BMI、收缩压与胆囊结石的发生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与胆囊结石发生呈负相关。胆固醇结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甘油三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据国外报道,NAFLD患者胆石症的患病率达20%,与非脂肪肝人群有明显差异。在对行手术治疗的胆固醇结石患者行肝活组织检查时发现NAFLD比例可达55%。NAFLD与胆石症互为独立危险因素,二者相互促进。 胆囊结石与肝脏疾病   大量的临床报道表明肝硬化患者并发胆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肝硬化群体,且肝硬化程度越重,肝硬化发生时间越长,门静脉压力越高,脾脏越大,胆囊结石发生率越高,并且肝硬化患者以胆色素及混合性结石为主。国外研究发现,在因肝硬化而接受肝移植的患者中,胆石病的发生率为24%,并且其发病与年龄及性别无关。国内报道,肝硬化并发胆石症发生率为11.22%~17.60%,充分说明肝硬化与胆囊结石具有一定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胆石症发病率升高的因素可以归纳为:(1)胆汁酸、胆红素的代谢紊乱。肝硬化状态下胆汁成分改变,胆汁酸合成减少。胆汁酸减少一方面使胆汁酸池缩小,胆固醇易于形成沉淀而成石;另一方面,胆汁酸量减少,使助溶作用减退,胆汁中非结合胆红素的溶解度减低,易于引起胆红素钙盐的沉淀而成石。(2)脾功能亢进,导致慢性溶血,胆红素产生过多,与胆汁中钙结合形成结石核心。(3)肝硬化患者体内胃肠道激素水平异常,可影响胆囊排空,促进胆石形成。(4)肝脏对雌激素灭活减少、睾酮转化为雌二醇增多以及血浆中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增高等因素使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增高,有利于胆色素结石形成。雌激素水平增高还可以影响胆囊排空,减少胆汁中胆盐浓度,而使胆固醇易于析出结晶成石。(5)肝脏免疫功能减低,容易造成胆系感染,胆道黏膜充血水肿,缺血坏死脱落,成为结石核心,胆道炎症时胆汁中钙离子含量增多,胆红素钙更容易形成或析出。(6)门静脉高压使胆囊及胆道静脉曲张淤血,胆囊壁黏膜下充血、水肿、增厚,胆囊壁部分纤维化,导致胆囊壁顺应性降低,收缩力减弱,胆囊排空发生障碍。(7)35%-80%的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自主神经病变,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胆囊排空过程受损也是导致肝硬化胆结石形成的因素之一。 本文选自:李娟,胆外疾病与胆囊结石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临床肝胆病杂志,第32卷第5期。

赵刚 2019-08-18阅读量1.0万

糖尿病离你远吗?警惕糖尿病患...

病请描述:人们经常说:年轻就是资本。一点儿没错,年轻时我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当今社会还是这样吗? 糖尿病≠老年人 当今社会的年轻一代,一边享受着极度丰富的物资,一边又肩负着无法喘息的重压,于是:吃得多、动得少、应酬多、压力大。种种“超负荷”下,身体也不堪重负,出现各种看似“老年人”的疾病。 2017年相关报告显示, 全球30~34岁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已接近4%,35~39岁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6%,已经非常接近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8.8%。所以年轻人啊,可长点心吧,糖尿病已紧盯上你。 小小血糖 危害大大 年少轻狂的你或许天真的认为:不就是血糖高点么,不痛不痒,没什么大不了。要知道有时候这么单纯,可不是好事。 千万别小瞧高血糖,危害大着呢。持续的高血糖,会悄然损害全身上下的大小血管、神经,上至大脑、眼睛、心脏,下至肾脏、双足等,全身诸多重要器官都有可能遭殃。 这些并发症才是糖尿病的真正可怕之处。 血脂升高 雪上加霜 单纯高血糖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已经让我们无暇应对了,雪上加霜的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血脂异常的风险也明显升高,一旦“高血糖+高血脂”,那更是让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陡然上升。 更可怕的是,血脂异常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通过体检或者是在发生了心脑血管事件以后才发现。 因而及早发现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并给予早期干预,对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等至关重要。 控制血脂 有此良方 糖尿病患者调控血脂,其策略也是:生活方式调整+规律药物干预,二者缺一不可。 01.生活方式调整    血脂异常与饮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无论是否选用药物调脂,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 健康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每周5~7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于血脂控制都是有益的。 02.规律药物干预    多项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和死亡的风险。 (1)盯紧LDL-C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其LDL-C的达标值与普通人群有所不同。 A.有明确的心血管疾病,LDL-C应<1.8 mmol/L。 B.无心血管疾病,但年龄超过40岁并有一个或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早发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或蛋白尿),LDL-C应<2.6 mmol/L。 C.无明确心血管疾病、且年龄在40岁以下,如果LDL-C>2.6 mmol/L或具有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应考虑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LDL-C的控制目标是<2.6 mmol/L。 (2)及早干预 年轻虽好,但是也预示着更长的疾病病程。一旦确诊糖尿病,且伴有高血脂,一定早期干预,尽早药物治疗,将血糖、血脂控制在目标水平,尽量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争取更好的预后。 (3)长期用药 即使血脂达标后,也应坚持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避免随意减量和停用。 血脂异常是一种慢性代谢异常,如果停药,多数情况下血脂水平在短时间内会回升;他汀类药物只有长期服用才能达到防止心脑血管疾病这个目的。所以服用他汀类药物要长期坚持,获益才会更大。 另外还有一个温馨提示:进口原研药,品质保证,可能疗效更好哦。

健康资讯 2019-07-12阅读量1.0万

激素有哪些副作用?能预防吗?...

病请描述:      使用激素,有不少副作用。在使用前及使用中,病人应了解这些副作用并相应采取防治措施。 1,血糖升高。有些病人可出现血糖升高,甚至到糖尿病程度。可用饮食控制、体力运动、监测血糖、降糖药物等措施。 2,上消化道出血。可同时用抑制胃酸的药物来预防。常用质泵抑制剂如每晚奧美拉唑一片。 3,高血压。自测血压。降压药物。 4,高脂血症。定期化验。降脂药物。 5,骨质疏松。定期查骨密度。服用钙片、维生素D。较重者,每周一片阿仑磷酸钠D3(同时一片钙尔其D3)。 6,感染。尤其呼吸道感染。可多洗手。屋内通风。少去人密集场所。冬春季外出带口罩。 7,脂肪重新分布。(见上文) 8,水肿。可限盐。适当用利尿剂。 9,精神症状。如有明显失眠、兴奋等,可由医生适当用些镇静药物。      在专家指导下,规范使用激素,不盲目过高剂量及过长疗程使用激素,会明显减少以上副作用。

陆福明 2019-07-11阅读量9042

激素有哪些副作用?能预防吗?

病请描述:       使用激素,有不少副作用。在使用前及使用中,病人应了解这些副作用并相应采取防治措施。 1,血糖升高。有些病人可出现血糖升高,甚至到糖尿病程度。可用饮食控制、体力运动、监测血糖、降糖药物等措施。 2,上消化道出血。可同时用抑制胃酸的药物来预防。常用质泵抑制剂如每晚奧美拉唑一片。 3,高血压。自测血压。降压药物。 4,高脂血症。定期化验。降脂药物。 5,骨质疏松。定期查骨密度。服用钙片、维生素D。较重者,每周一片阿仑磷酸钠D3(同时一片钙尔其D3)。 6,感染。尤其呼吸道感染。可多洗手。屋内通风。少去人密集场所。冬春季外出带口罩。 7,脂肪重新分布。(见上文) 8,水肿。可限盐。适当用利尿剂。

陆福明 2019-07-11阅读量8168

什么叫肾病综合征?能不做肾穿...

病请描述:      肾病综合征不是一个病。只要各种肾脏病造成大量蛋白尿(大于3.5g/天)、血白蛋白下降(小于30g/L)、高脂血症、浮肿,就称为肾病综合征。这四条标准中,前二条尤为重要。      肾病综合征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种。前者是免疫导致的肾病,主要病变发生在肾脏,是肾小球损害引起蛋白漏出过多。继发性是全身疾病影响到肾脏,如糖尿病、乙肝、过敏性紫癜、红斑狼疮、肿瘤(各脏器及血液肿瘤)、肾淀粉样病变等。排除了各种全身的疾病所引起的肾病,才能诊断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对肾病综合征,肾穿刺很重要。因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有各种病理类型,治疗方案都不一样。有些,要用激素,有些要合用免疫抑制剂。而有些,则不能用!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大多数也要靠肾穿刺来明确病理类型,制定治疗方案。

陆福明 2019-07-09阅读量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