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体重减轻 > 内容

体重减轻内容

什么是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病请描述: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它通常发生在软组织中,如肌肉、脂肪和结缔组织。这种肿瘤的名称源于其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即由腺泡状结构组成的肿瘤细胞。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通常在中年人中发生,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病。本文将介绍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 病因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病因尚不清楚。然而,一些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生有关。例如,一些研究表明,CDK4和MDM2基因的突变可能与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发生有关。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某些环境因素,如辐射和化学物质,可能增加患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风险。 症状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症状因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位置和大小而异。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 1.肿块: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通常表现为一个可触及的肿块,通常是无痛的。 2.疼痛:当肿瘤增大时,可能会出现疼痛或不适感。 3.活动受限:如果肿瘤位于肌肉或关节附近,可能会导致活动受限。 4.体重减轻: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减轻、疲劳和其他非特异性症状。 诊断 诊断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通常需要进行多种检查和测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CT扫描、MRI和PET扫描等。 2.活检:通过取样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恶性程度。 3.血液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肝功能测试和肾功能测试等。 治疗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恶性程度,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1.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主要方法。手术通常包括切除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 2.放疗:放疗可以用于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或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3.化疗:化疗可以用于治疗恶性程度较高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4.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它可以通过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来抑制肿瘤生长。 总结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它通常发生在软组织中。该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某些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可能与其发生有关。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症状因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位置和大小而异。诊断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通常需要进行多种检查和测试。治疗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对于患有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可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组织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屈国伦 2023-05-10阅读量1241

得了糖尿病会越来越瘦,还有这...

病请描述:      众所周知,肥胖容易导致内分泌代谢紊乱,与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多种慢性疾病风险增加有关。那么糖尿病患者越来越瘦岂不是件“无心插柳”的好事?       关于这个问题的真相,需要弄清楚糖尿病患者消瘦的原因以及这种消瘦与正常人的体重减轻有何区别。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讨论糖尿病患者中的“胖”与“瘦”。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越来越瘦?       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见到的糖尿病患者以超重或肥胖者居多,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反而少见。那么为什么说糖尿病会表现为体重减轻呢?        其实,各种类型糖尿病的代谢紊乱表现基本相同,但不同类型不同个体间的临床表现程度相差很大。有的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仅在常规体检时发现高血糖,多见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严重者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利用缺陷,引发糖代谢障碍,机体不能将摄入的葡萄糖转化成糖原储存,而只能分解消耗体内原有储存的蛋白质和脂肪,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糖尿病患者逐渐消瘦。 体重减轻≠健康 👉正常人的体重减轻     与节食和运动相关,主要是脂肪减少,精神状态好,不伴有虚弱。👉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减轻   以肌肉减少为主,疲劳感强烈,有客观的虚弱表现如头摇晃、手发抖。 持续体重减轻,警惕这5个问题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进一步损伤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加重糖代谢障碍,机体不得不分解体内的脂肪、蛋白质获得能量,脂肪消耗越多,体重自然也会跟着降下去。       血糖长期升高还会引起酮症酸中毒,引起尿糖,导致身体的热量和水分都流失掉,也会越来越瘦。       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饮食控制过于苛刻        虽然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很有必要,但不能过于苛刻。严格控制饮食,每天只吃一点或者不吃,会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长期还会导致营养不良,时间久了就会越来越瘦。       所以,糖尿病患者需要科学控制饮食,制定适合自己的食谱,这样不仅可以控制好血糖,也不会导致营养缺乏。 服用的降糖药具有减重效果       临床上常见的降糖药物种类比较多,有一些会导致体重下降,比如二甲双胍、达格列净、利拉鲁肽等。如果长期服用这类药物,也会越来越瘦。所以,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评估患者实际情况,如有必要,调整使用剂量或更换为其他降糖药物。 运动不科学       过度运动会导致体内大量的脂肪被消耗,从而引起体重快速下降,还可能引起其他问题。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强度和时间都要适度,合理进行锻炼。 存在其他消耗性疾病       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还合并其他的消耗性疾病,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肿瘤等,这些疾病也会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体重快速下降。所以,糖尿病患者出现持续的体重减轻,不仅要关注血糖水平,更需要积极筛查、治疗其他疾病。

俞一飞 2023-05-04阅读量1353

减肥术后胆石容易形成原因01

病请描述:肥胖是世界性的卫生问题,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相关疾病,影响患者的寿命并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病态肥胖的方法包括行为调整、药物以及减肥术。手术治疗在减重效果和减轻肥胖合并症方面要优于非手术治疗方式。在病态肥胖患者中,胆石症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5倍,而减肥术后胆石症的发病率甚至比术前更高。目前在减肥术中,Roux-en-Y胃旁路术(RYGB)和袖状胃切除术(SG)两种术式应用最多。RYGB术结合了限制性和和吸收性因素,同时创造了胃袋以及旁路,既减少了食物摄入又影响了患者对食物的吸收。它分割开胃的上部使之成为一个不足50ml的小胃袋,并以小出口与小肠相连接。Roux-en-Y吻合能够避免胃肠吻合襻造成的胆汁反流。而SG术沿胃大弯切除了约85%的胃,留下一管状残胃,保留了完整的幽门瓣并且不干扰胆道系统、神经和食物通路。  SG术是近年来治疗病态肥胖有效的手术方式,术后可获得令人满意的减重效果。理论上,与RYGB术相比,SG术因不影响胃肠道通路的完整性,其术后胆石形成的概率较小。但有研究认为腹腔镜RYGB术和SG术后有症状胆石症发病率没有差异,甚至有研究中SG术后胆石症的发生率高达47.9%,超过了多数RYGB术后胆石症发病率。减肥术后胆石症发病率情况如何?是什么导致了减肥术后胆石症的高发病率呢? 1、减肥术后胆石症发生情况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或向心性肥胖,是胆石症发病的危险因素。肥胖患者在减肥术前患胆石症的现象十分常见,而减肥术后发生胆石症的几率也高于普通人。有报道减肥术后肥胖患者发生有症状胆石症的几率是普通人群的5倍,并以急性胆囊炎最为多见。在采用不同减肥术方式的肥胖患者中,术后均有患胆石症的报道。关于RYGB术后胆石症发病率的报道较多:对LRYGB患者术后平均3.1年的随访中,140例减肥术前未发现胆囊病变的患者中,共26例(18.57%)最终需切除胆囊,5年胆囊无病生存率为77.4%;另外一个研究中,28.9%的RYGB术后患胆石症,其中10.5%伴胆绞痛,5.3%伴胆源性胰腺炎。而关于SG术后胆石症发病率统计,术后有症状胆石症发病率为7.5%。以上研究中发现,与SG术相比,RYGB术后胆石症发病率高。但也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有研究显示SG术后胆石症发病率高达47.9%,有症状胆石症发病率为22.9%; 2、减肥术后胆石形成原因 2.1肥胖和快速减重 肥胖和减肥术后体重快速下降是目前普遍认可的减肥术后胆石症高发病率的原因。有研究称减重超过体重的25%或每周减重超过1.5kg是减肥术后胆石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患者由肝向胆汁中分泌的胆固醇较多,而在减肥术后体重减轻的过程中,由肝脏合成和分泌的胆固醇增加,同时胆固醇从脂肪组织中动员出来,这些胆固醇释放到胆汁中,使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导致胆石形成。而在体重稳定后,胆汁胆固醇饱和度降低,甚至可能出现胆石溶解的现象。说明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是导致减重过程中胆石形成的重要因素。另外,在体重快速下降的过程中,胆汁中花生四烯酸和成核蛋白浓度改变,造成了胆石成核增加;同时,胆囊黏蛋白分泌增加,这也是导致胆石形成的一个重要病因。 本文选自:周遥等,减肥术后胆石形成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赵刚 2023-03-27阅读量1295

宫颈癌“一刀切&...

病请描述:宫颈癌,一个幽灵,一个纠缠女性朋友的幽灵。在中国,它已经成为女性第二大最常见的肿瘤,威胁着女性的健康。 近些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年轻化趋势。面对已经确诊的宫颈癌,许多坚强的女性朋友们选择通过手术的方式积极治疗。“一刀切”地将病灶切除,是否意味着一劳永逸呢?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无论采用了何种手术方式,出院后均需要定期随访,为治疗续上一份“保险”。 这不仅是进行术后疗效评估对疾病及时进行复发监测,更是加强医患沟通,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方式。 为了方便大家参考,下面将奉上一份“手册”介绍宫颈癌术后随访的关键信息。 【随访时间】 国际上公认的《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中明确建议:宫颈癌治疗后应定期进行随访。在治疗后的2年内,每3~6个月随访1次;治疗后的第3~5年,每6~12个月随访1次;治疗5年后,每年随访1次。 《2015年FIGO癌症报告》指出,如果5年后依然无异常,就可以将随访转为常规筛查。对于宫颈癌术后的高危患者,随访间隔应相应缩短,比如术后第1~2年每3个月随访1次。 【随访≠体检】 既然随访主要是监测病情的功能,那是不是 定期到医院做个体检就可以代替呢? 当然不是的!疾病的治疗就像是病人和医生共同完成的一项“小组作业”,需要双方及时沟通,共同努力。而随访就是双方沟通,对后续治疗方案进行调整的过程。 随访的过程中,病人首先向医生说明近期的恢复情况,是否有异常症状等。医生为病人开具一些检查,并根据这些检查的结果,结合病人主观的症状,对病情变化做出判断,以调整接下来的治疗方案。 除此之外,《NCCN癌症生存指南》还提出:当术后病人随访时,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复发症状提示迹象的教育如白带异常,体重减轻,厌食;骨盆、臀部、背部或腿部疼痛,持续咳嗽等。同时,医生也应给患者提供在健康的生活方式、肥胖、营养和锻炼方面的建议。 【随访查什么】 《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宫颈癌术后应定期询问病史,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并进行仔细的临床评估。 一般的宫颈癌术后随访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01、询问病史 由患者向医生叙述近期的身体症状,包括是否有阴道出血或分泌物增加,是否出现体重减轻、厌食、腹部或盆腔疼痛,是否有泌尿系统症状或排便改变等。这些详细的症状需要患者留心身体的情况,不放过一个细节。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症状背后就蕴藏着大的问题。 02、查体 仅靠病人自我的叙述是远远不够的。在询问病人近期的症状后,医生会主动用“视触叩听”的查体方法,对病人的身体进行进一步检查。比如,触诊腹股沟淋巴结,判断淋巴结是否肿大;触诊骨盆部位,判断盆腹腔是否有可触及的肿块。当然,妇科检查也是必不可少,可以检查阴道是否出现凸起、结节病灶。而查体出现的这些异常,往往与病情的变化相关。 03、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 这是宫颈癌临床指南中特别指出的,宫颈癌术后患者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如果患者术后保留了生育功能,那么就应当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如果未能保留宫颈,则进行阴道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可以直观地判断原来的病变部位有没有发生新的病变,对病情监测有很大的帮助。 04、影像学检查 如果随访的患者发现了可能复发或转移的异常表现,那么需要进一步的影像检查来明确诊断。在宫颈癌的初始诊断性检查和分期中,常常使用PET联合CT(PET/CT)检测。而对于有高风险发生局部区域复发的患者,建议在治疗后的3-6个月进行PET/CT 检查,查找是否有早期或无症状的复发。除PET/CT外也可采用MRI与CT结合进行检查。此外,肿瘤标记物的检测也具有一定意义。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可以将复发“扼杀在摇篮中”。 05、疾病宣教 这是随访中十分重要,但也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许多患者因为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出现复发、转移的异常症状也并没有引起注意。因此,医生在随访中向病人讲解疾病的潜在症状,并教会病人留意这些可能的症状,帮助病人定期自我检查,成为自己健康的责任人。

武欣 2023-03-02阅读量1085

控糖之后体重下降,会影响胎儿...

病请描述: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妈来说,控制饮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有的孕妈通过不懈努力和坚韧的自制力,终于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但是却发现自己体重减轻了。这要是在怀孕前,肯定是欣喜若狂,但是现在怀孕了,减肥成功会影响胎儿生长吗? 其实确实有一部分孕妇在控制饮食后出现体重轻度下降或不增长。但是这种情况多数都是发生在肥胖或者超重的孕妇,就像前几天门诊的一个孕妇跟我说她现在不吃甜食少吃主食,已经瘦了10斤,但是要知道她孕前的BMI是28。并且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控糖后的体重跟控糖前的体重做对比,而是应该放在整个孕期体重变化的一个大背景下去比较。目前也没有证据证实说,肥胖的糖尿病妈妈们减重后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如果控糖后出现体重下降,我们首先不要惊慌,在确认热量供给满足日常需求,排除饥饿性尿酮后,应该继续坚持得来不易的“饮食治疗”,监测自己随后几周的体重变化,以及胎儿生长情况。

彭静 2023-02-25阅读量1861

短肠综合征(SBS)和肠衰竭...

病请描述:       短肠综合征(shortbowelsyndrome,SBS)是由于各种疾病肠道广泛切除或旷置后,病人出现不同程度吸收功能障碍的一组综合征。        一般认为病人的剩余小肠长度<200cm即可诊断为SBS;也有观点认为剩余小肠长度<150cm作为诊断标准更为合适。      SBS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长  期体重减轻。       SBS和肠衰竭(intestinalfailure,IF)有很多共同之处。        IF是指肠道功能降低到所吸收的营养素或水电解质无法满足机体最低需求,因此,需要静脉补充营养素或水电解质[通常以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的形式]以维持健康。       大多数IF病例的继发于SBS,也可能是由于其他疾病,如慢性假性肠梗阻和难治性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来源:中国实用外科学

张振国 2023-02-08阅读量1259

降糖新药被炒成“...

病请描述:    被称为“减肥神药”的司美格鲁肽,属长效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 胰高糖素样肽‐1(GLP‐1)是什么?     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在动物身上注射天然的肠道提取物,发现可以降低动物的血糖,说明肠道分泌的某些物质可以控制胰岛素的分泌。     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分离出了第1个肠促胰素类激素——葡萄糖依赖的促胰岛素分泌的多肽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和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     其中GLP-1是由小肠L细胞的胰高血糖素原基因产生,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保护胰岛β细胞,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胃排空,降低食欲的生理作用,现在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 GLP‐1RA代表药物及其特点     自2005年国际上第一个GLP-1 RA艾塞那肽成功上市,GLP-1 RA药物家族不断壮大。     迄今,我国共有8款GLP‐1RA获批上市,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暂无GLP‐1RA获批肥胖或超重适应症),根据分子结构特点,GLP‐1RA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人GLP‐1结构的GLP‐1RA,包括利拉鲁肽、度拉糖肽、贝那鲁肽和司美格鲁肽。     另一类是基于 exendin‐4 结构的GLP‐1RA,包括艾塞那肽、艾塞那肽微球 (周制剂)、利司那肽和聚乙二醇洛塞那肽。 短效制剂:贝那鲁肽、艾塞那肽。一般需要每日 1~3 次皮下注射; 中效制剂:利拉鲁肽、利司那肽。需要每日 1 次皮下注射; 长效制剂: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艾塞那肽微球和聚乙二醇洛塞那肽。需要每周1次皮下注射,即周制剂。 GLP‐1RA在降糖界地位的变迁     GLP-1 RA属于肠促胰素类药物,最早在指南里面谈到GLP-1 RA的时候,主要还是降糖。近年来,GLP-1 RA在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00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ADA/EASD)T2DM高血糖管理共识首次将GLP-1 RA纳入治疗流程,作为二线备选药物,2012年正式纳入二线治疗。     2013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协会(AACE)指南将其作为二甲双胍之后的一线备选药物。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将GLP-1 RA列入二联降糖治疗选择之一。     2018年ADA/EASD的T2DM患者高血糖管理共识提出,对于合并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在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优先选择具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GLP-1 RA。同时推荐,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应将GLP-1 RA作为首选注射用降糖药物。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EASD联合发布的关于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和心血管疾病的指南进一步指出,对伴有ASCVD或心血管疾病(CVD)极高危/高危(靶器官损害或多个风险因素)的患者,建议将具有心血管获益证据GLP-1 RA(如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作为一线的单药治疗,如果此类患者已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则应将GLP-1 RA作为二甲双胍基础上首选的联合用药。     2020年ADA糖尿病管理指南再次强调,对于有明确ASCVD或心血管风险极高危、明确肾脏病或心力衰竭的T2DM患者,推荐将证实有心血管益处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或GLP-1 RA作为降糖方案的一部分。对于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仍未达标的T2DM患者,在启动胰岛素治疗之前可优先考虑联合GLP-1 RA治疗。     2020年中国的CDS指南也将GLP-1 RA作为主要的二线降糖药物之一,提出了合并ASCVD/高危因素和慢性肾病(CKD)患者的二线首选之一。     2022年ADA指南指出,治疗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CVD)或者有高危因素的糖尿病患者时,GLP-1 RA的地位等同于二甲双胍的位置。 GLP‐1RA从糖尿病到更广的领域     目前降糖药物主要包括9大类,GLP-1 RA和胰岛素是9类降糖药中唯二注射类药物。相比传统药胰岛素易发生低血糖、增重的风险,GLP-1 RA是一种兼顾降低血糖、减轻体重、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率、改善血脂、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和肾脏等多方面功效的新型降糖药物。     GLP-1已成为减肥市场上最热门的靶点。GLP-1 RA可以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抑制食欲,减少进食量从而达到减重目的。     在减重适应症方面,目前全球被批准用于治疗糖尿病的GLP-1 RA中,仅有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在国外被批准用于治疗肥胖或超重。     2014年12月,FDA批准了首个用于肥胖或超重适应症的GLP-1 RA——利拉鲁肽。利拉鲁肽能够获批主要其三期临床数据;研究数据显示,每天使用3mg利拉鲁肽,56周后约62%的肥胖患者体重下降了5%,34%的患者体重下降幅度达到10%。     2021年6月,司美格鲁肽用于肥胖或超重适应症获FDA批准上市 ,成为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用于体重管理的每周一次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被批准基于STEP临床项目IIIa期阶段的结果。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治疗68周后,肥胖或超重患者的平均体重减轻了17.4%。     此外,GLP-1 RA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帕金森氏综合征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的治疗也正在研究中。 GLP‐1RA的禁用人群 1.1 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因为 GLP-1RA 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来发挥降糖作用。 2.甲状腺髓样癌病史或家族史患者、2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 3.胰腺炎。 4.重度胃轻瘫、炎症性肠病。 5.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9 年批准利拉鲁肽用于治疗≥10 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T2DM 患者。但我国尚未批准任何 GLP‐1RA 用于治疗18 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T2DM患者。 6.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7.对该类产品活性成分或任何其他辅料过敏者。

俞一飞 2022-12-11阅读量7372

“部分糖尿病是可...

病请描述:    目前“神药”和保健品都不能根治糖尿病,这种智商税糖友千万不要交。不过对于“糖尿病能不能被逆转”这件事,下面可能会颠覆您的认知。 糖尿病可以被逆转,真的!     既往大家一直认为2型糖尿病是终身疾病,一旦确诊不能被逆转。但是,2017年,“DiRECT”研究结论证实:通过减重,将近一半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可逆转糖尿病。自此,2型糖尿病不再是“一病误终生”。 【唤醒沉睡的β细胞】     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的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的相对缺乏,人体内胰岛素之所以会缺乏,与其“合成工厂”——β细胞的产能受损有关。    大部分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并非已经死亡,而是在肥胖等因素的影响下进入到了“沉睡”状态。     去除这些影响因素,“沉睡”的胰岛β细胞被唤醒,“工厂”再度开工,有了足够的胰岛素来降糖,糖尿病也就被逆转了。    考虑到1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已经损失殆尽,基本无恢复可能,因此,今天聊的逆转糖尿病,是针对2型糖尿病。  【逆转≠根治】       逆转糖尿病指的是不使用药物,仅依靠生活方式干预,能维持正常血糖持续1年以上,然而,这种逆转本质上不等于根治,需要提醒糖友们的是,放松管理2型糖尿病或可卷土重来。 这些糖尿病患者或可被逆转     目前认为,确诊5年内,且体质指数>25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被逆转的可能性较大。     随着病程的延长,β细胞功能进一步受损,逆转可能性随之降低,糖友们务必抓住这一黄金时期。     体质指数(BMI)怎么算?记住“BMI=体重(kg)/身高(m)^2”这个公式,举个例子:身高1.75m,体重75kg,带入公式即可算出BMI=75/1.75^2=24.5。   逆转糖尿病重点是“减重” 立即行动!     对于合并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实现糖尿病逆转,减重是重中之重,并且越早行动效果越好。 【减重多少才能逆转糖尿病?】     有专家建议:若以实现糖尿病逆转为目的,1年内的减重目标以10-15kg为宜。所以,符合上述标准的,可能被逆转的糖尿病患者赶快行动起来,下面这几招有助于您减重,快来试一试。 【九招助您成功减重】 1.减重要循序渐进    严苛的减肥计划很难让人坚持下去,而且一些不正确的减重也会损害身体健康。    建议第一步目标设定为使体重减轻5~6kg(或者减掉初期体重的5%~10%)。之后,再逐渐让体重接近或达到正常范围高限。    减重时要循序渐进,轻度肥胖的成年人,每月可减重0.5~1kg,中度以上肥胖成年人,则每周减重0.5~1kg。 2.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减重必须控制摄食量,每天要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因为,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加食物容积,使人有饱腹感,帮助人们控制饮食。   此外,膳食纤维能减慢胃排空速度,因此还有助于平稳血糖,可谓一举两得。   每天需要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这种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全谷类、蔬菜水果类、菌藻类,以及坚果和种子等食物   糖友在日常膳食基础上,每天吃500克蔬菜、200克水果,100克及以上杂粮杂豆或薯类,基本就能达到标准。3.运动必不可少    建议多做有氧运动,如游泳和快走。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患者来说,跑步容易损伤膝盖,游泳是最佳选择,而且每周要运动250分钟以上。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为了进一步改善减重效果,每天运动时间要逐渐增至60~90分钟。 4.多吃抗炎食物    肥胖人群体内常伴有慢性炎症,增加抗炎食物的摄入一方面有助于调节炎症,另一方面还能促进体内脂肪更好地燃烧。抗炎食物主要包括:➤蔬菜类,如菠菜、芹菜、小白菜等深绿叶蔬菜,西蓝花、卷心菜、羽衣甘蓝、大白菜和菜花等十字花科蔬菜,胡萝卜、西红柿、紫洋葱、南瓜、海带等深色蔬菜。➤水果类,如树莓、蓝莓、草莓、桃子、橘子、葡萄柚、李子、石榴、苹果、樱桃、梨等。 5.增加蛋白质摄入    蛋白质不仅可以帮助增强肌肉改善身体形态,也可通过增加饱腹感帮助减重。动物性食物多富含优质蛋白,但需要注意烹饪方式并去除隐藏的油脂,可选择瘦禽肉(猪肉、牛肉、羊肉),去皮禽肉(鸡肉、鸭肉、鹅肉)以及一些鱼虾类食物。 6.尽量避免食用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会加重肥胖,因此减重患者尤其要尽量避免摄入反式脂肪。    哪些食物中含有反式脂肪?如代可可脂、植物牛油、植物黄油(人造黄油)、氢化植物油、氢化脂肪、精炼植物油、氢化菜油、氢化棕榈油、固体菜油、酥油、人造酥油、雪白奶油或起酥油等。 7.减少饮酒    饮酒过多会增加腹部脂肪含量,有意识地减少酒精摄入能减少内脏脂肪的沉积。 8.保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高质量充足的睡眠是消除体内脂肪的有效方法,原因在于其有助于调整人体生物钟,促进新陈代谢。研究表明,将睡眠时间从6小时增加到8小时有助于减少内脏脂肪达25%。 9.必要时,采取药物干预    对于有些糖友来说,仅通过“管住嘴、迈开腿”实现减重往往很难,这时候可以考虑通过药物来减重,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属于GLP-1受体激动剂,是一类降糖药物,这类药物在国外已获批减肥适应证,对于明显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降糖的同时有助于控制体重,具体情况,需要在内分泌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用药。    此外,对于处于严重肥胖(BMI≥32.5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医生还可能考虑通过代谢手术来实现减重。 无论如何,健康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值得拥有    任何“神药”和保健品都不能根治糖尿病,但对于患病时间不长的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把握这一“黄金时期”,通过减重实现糖尿病的逆转是有可能的。    即使是老糖友或者其他类型的糖友,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降糖,希望糖友们尽快付诸行动,控制好糖尿病。

俞一飞 2022-12-11阅读量1693

医生:年轻人有这种症状千万要...

病请描述:可怕的肠癌,盯上了年轻人 昨日下午,一名36岁“便血”的一岁宝妈(化名小林)预约傅教授做肠镜检查。肠镜待检时,小林一边刷着手机一边说到:“我第一次做肠镜,最近便血,可能痔疮犯了,肛门口还摸到一个小球球,是息肉吧?医生等下会帮我摘掉吗?麻药什么时候醒?我会不会疼?”这些都是小林所担心的问题,没曾想,肠癌距离她那么近。 傅教授肠镜检查前,指诊摸到一不规则肿块,有种不好的预感,结果进镜发现齿线上占1/3圈溃疡性肿物,不幸的是—直肠肛管癌! 图当小林老公被告知,小林需要马上安排住院手术,肛门可能保不住时吓楞了......是否要把真相告知醒来后的小林?家里还有一岁宝宝等妈妈回家。一系列的疑问困扰着小林家属...... 为什么年轻人会得癌? 为什么便血不是痔疮? 解惑 一提到大肠癌,大家很容易就想到老年人,大肠癌常见于中老年患者,但却绝非中老年人的“专利”,傅传刚教授表示,肠癌年轻化趋势正逐年提高。因此,像小林这类年轻人不能太大意,肠癌可能已经“盯”上你了。 不同人群对大肠癌的认知? 年轻人大便带血,大便次数增多,很少往肠癌方面考虑,多认为是痔疮或肠炎等,用点药物就打发了,很少做肠镜检查。所以,一旦年轻人患有大肠癌,诊断时大多是晚期,而且由于年轻人的大肠癌恶性程度高,发展快,大多治疗效果不理想。 中老年人由于对癌症比较警觉,一般发现大便带血,往往会想到肠癌的可能,会及时的去看医生,所以发现的并不太晚而且老年人的大肠癌往往进展的比较缓慢,即使发现的晚了一些,治疗效果也相对比较好。 大肠癌有哪些常见症状? 1、便血:勿与痔疮混淆 大肠癌便血与痔疮便血的差别 2、大便性状的改变:由于肿瘤增大,导致肠腔缩窄,表现为粪柱变形、变细,甚至肠腔阻塞。 3、排便习惯的改变:由于病灶刺激肠黏膜,引起排便反射,表现为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 4、腹痛:一部分患者表现以腹部隐痛为首发症状,多为中下腹部疼痛,大多数在肛门排气排便后缓解。 5、肿瘤消耗:食欲减退、消瘦、贫血、因肿瘤消耗,可导致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症状。 年轻人为什么会得大肠癌? 这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大肠癌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但年轻人由于接触环境中各种致癌因子的时间较短,所以年轻人发生大肠癌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许多年轻大肠癌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同时其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发生大肠癌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3-5倍。 其实,大肠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的太晚,错过根治性切除的手术时机,只要早期发现,无论是老年性大肠癌,还是年轻性大肠癌,治疗的效果都很好。要做到早期发现,关键的是高危人群在出现肠癌的常见症状,例如大便带血、大便次数增多、出现持续的肛门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等时,尽早行结肠镜检查,尽早发现大肠癌或大肠息肉等癌前病变,尽早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傅传刚 2022-10-25阅读量2894

小心!出现这5个症状,你可能...

病请描述: 前两天,微医君听一个朋友说,他老婆生完孩子后性情大变,和他爸妈基本不说话,除非是需要让他们干什么活。面无表情的平静是每天最好的时候,对于家里人更多时候是各种生气、嫌弃,总觉得自己和孩子没有被照顾好,总觉得家人对她和孩子不够上心。两个人为此吵了无数次,感觉特别绝望,不知道该怎么办。 微医君虽然不知道她是不是产后抑郁,但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和大家聊一聊抑郁这件事! 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不一样! 抑郁情绪其实很常见,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映,微医君也经常愁得吃不下饭!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会引发抑郁情绪,例如考试没考好、被分手、被老板批评等,多数情况下这种不良情绪过段时间就会缓解。 抑郁症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是抑郁情绪的一个慢性转变,简单地理解,就是各种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不断积压,最终无法自拔。运动、普通的心理治疗可能无法改善抑郁症,一定要向专业的抑郁症医院求助,进行系统性地治疗,否则一旦病情恶化,确实会很可怕。抑郁症除了心情上的表现,还可能有自杀倾向或行为,有人还会出现行动肢体僵硬、失眠、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身体症状。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区分关键是这5点 你能一眼看出谁只是抑郁情绪,谁已经发展成抑郁症了吗?这其实很难! 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所以区分两者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判断。     抑郁情绪:持续时间不超过两周,诱发原因明确,例如失恋、失业、亲人去世、考试失利等。情绪变化没有固定规律,自杀倾向受刺激时才会出现。     抑郁症:持续时间两周以上,甚至数月、数年。诱发原因可能有明确原因,也可能是遗传、神经发育、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导致。情绪变化为晨重晚轻,一般早上比较严重。经常自残,甚至自杀。 抑郁情绪一般顺其自然就可以恢复,对我们的生活也不会有太大影响,我们常说,没有什么槛是过不去的! 但若是发展成抑郁症,很多时候正常交流都会是问题,没有办法适应社会,甚至自残、自杀,一定要结合专业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才能康复。 产后抑郁,女性可能都得面对 我每天都乐呵呵地,怎么会得抑郁症呢?抑郁这件事,离我们真的很近,特别是女性朋友,生孩子不仅要遭受身体上的疼痛,还可能导致产后抑郁!(微医君绝不是恐吓大家不要生孩子哦,只是觉得妈妈们都太伟大了~) 近年来国内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高达15%-30%,甚至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都说生孩子是历劫,一点不假!产后抑郁症很可怕,对孕妇、孩子、家人来说都是折磨,但症状却又不容易发现,约有80%的病人并没有被诊断和治疗。女性怀孕期间,日常社交、运动等都会受到限制,可能导致内心极度压抑,加上怀孕期间内分泌变化、家庭矛盾等都会加剧情绪波动,导致抑郁情绪,最终发展为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还可能与遗传、产妇心理等多个因素有关,缺乏分娩知识,内心的害怕、焦虑等都是产后抑郁的潜在风险。另外,分娩过程中的突发状况都会加重产妇的负面情绪,例如产后出血、顺产转剖腹产等,也容易诱发抑郁症。产后抑郁症比较多见于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差、平时比较爱瞎想、敏感的女性,所以还是得有一个强大的内心。 产后抑郁症的主要症状 1、情绪低落、压抑,想哭或在哭,经常长吁短叹,简单来说就是不开心; 2、敌对情绪,总觉得周围的人做啥都不对,过度担忧孩子的健康; 3、对未来没有憧憬,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可能会伴随失眠/嗜睡、食欲减退等身体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自杀倾向。 如何改善产妇的抑郁情绪 一般来说,女性相比男性来说会更加敏感,特别是怀孕期间,家人要多留心,及时排解产妇的不良情绪,如果发现产妇有抑郁症倾向,尽早干预,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另外,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帮助缓解不良情绪,比如多学习妊娠、分娩的知识,对于生孩子这件事有更加充分的了解,能够减少内心的不安。运动锻炼是缓解抑郁情绪的一剂良药,运动时产生的神经生长因子可以诱导大脑生成新的海马神经元,帮助我们摆脱抑郁情绪,抗抑郁药的原理也基本相似。同时锻炼还可以放松肌肉、呼吸新鲜空气、促进新陈代谢,对于压力的释放很有帮助。 如果自身无法缓解抑郁情绪,不妨借助按摩、音乐等物理方法,或者进行心理咨询来疏导,改善、消除抑郁情绪,避免抑郁症的发生。[1]汪琳.正确区分抑郁情绪和抑郁症——守护孩子的身心健康[J].记者观察,2018(9):103. DOI:10.3969/j.issn.1004-3799(s).2018.09.086.[2]毕泗艳.产后抑郁症的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3,11(21):2000-2002.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3.21.056.[3]刘淑辉.如何改善产妇抑郁情绪[J].科学养生,2020,23(4):23.

健康资讯 2022-10-14阅读量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