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扎堆儿”不如“就近”|无需脑洞大开,经鼻巧切垂体瘤,还患者清晰世界 近日,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浙大二院陈高教授领衔的神经外科团队指导下又成功开展了一例“巨大垂体肿瘤微创全切除手术”。病情回顾 郑先生今年70多岁了,近来时常感到眼花、头昏、头痛等,开始以为是自己年龄大了,没休息好,近一周视物不清至眼科就诊,眼科检查发现不但视力很差,视野缺损非常明显,告之不是眼睛的问题,可能是脑子问题。于是到当地某三甲医院就诊,检查发现颅内很大肿瘤,并建议上级医院进一步手术治疗。 在家人和朋友的多方打听下,了解到浙大二院专家团队每周都有专家在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坐诊,对颅内肿瘤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不额外收取专家费,郑先生和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很激动,第二天便慕名前来求医问诊。 浙二专家王俊兴主任详细了解病情并仔细阅片后告知患者颅底眉心深处长了一个很大的肿瘤,医学上称之为垂体腺瘤。由于这个肿瘤很大并往上挤压视神经才导致眼睛看不清楚,不手术的话两眼很快就会瞎掉,但只要及时手术是能够治愈并能很快恢复视力。 郑先生听到医生对其病情讲解后,毫不犹豫决定入院手术治疗。入院后完成各项检查,排除手术禁忌,于入院第四天顺利进行经鼻蝶垂体肿瘤切除手术。术后当天郑先生表示视力恢复正常,并于10天后康复出院。讨论 垂体瘤(pituitarytumor)是一组来源于腺垂体、神经垂体和胚胎期颅咽管囊残余鳞状上皮的肿瘤。临床上有明显症状的垂体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20%,尸检发现的无症状性垂体瘤或微腺瘤更多。因此垂体瘤是颅内常见肿瘤,其中来自腺垂体瘤占大多数。部分来源于腺垂体肿瘤具有分泌功能,可引起激素分泌异常症候群,不具有分泌功能肿瘤多无症状,但是大腺瘤可具有侵袭性,引起头痛、视力减退等颅内组织压迫症状。垂体瘤大多为良性肿瘤,可通过手术、药物等治疗控制病情。 本例患者因“头痛头昏,伴右眼视物模糊一周”入院。垂体磁共振示鞍区及鞍上区见—4.3✖2.2✖2.2cm肿物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病灶向鞍上生长,视神经明显受压抬高,三室脑下壁受压,鞍底局部下陷;增强病灶实质成分不均匀强化,囊性成分强化不明显。考虑垂体大腺瘤伴囊变。查体:右眼视力:0.15,左眼视力0.5,双侧视野缺损(双眼颞侧偏盲),符合常规垂体大腺瘤临床表现。由于该患者肿瘤较大,且大部分位于鞍上,右眼视力接近失明,经过术前多学科讨论认为:手术指征明确。如果采用开颅手术方式肿瘤容易切除,但创伤大,病人往往难以接受;采用经蝶内镜下手术可能增加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的风险,该患者MRI示T2WI高信号,同时伴有小许囊性变,术前预计肿瘤质地较软,显微镜下经鼻蝶手术能达到肿瘤全切目标。同时也考虑肿瘤切除后残腔内积血积液,仍会压迫视神经导致失明可能。大家根据多年手术经验,觉得切除肿瘤后采用微电流逐步电凝鞍隔,使其缓慢收缩,可达到既能预防脑脊液鼻漏又可防止鞍隔上抬压迫视神经引起失明的风险。在制定好手术方案,明确手术目标后,手术取得了完美的成功。术后垂体磁共振复查可见垂体肿瘤全切,鞍隔无上抬,视神经视交叉无受压,无脑脊液鼻漏,眼科检查视力基本正常,视野无缺损,达到预期效果。图AB为患者术前增强垂体MRI影像图CD为患者术后增强垂体MRI影像 近年来,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作为与浙大二院神经外科紧密协作科室,紧跟国内新技术发展步伐,完善医疗设备,提升救治能力,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在脑肿瘤、脑血管病的微创技术及颅脑创伤急救治疗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科室将继续秉持着医者仁心,精研医术,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在守护健康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向阳而行。
王俊兴 2024-12-25阅读量1960
病请描述:⭐️视物模糊,看东西越来越不清晰!是什么困扰着中老年人,让他们的“心灵之窗”蒙上尘?这很可能是因为“老花”和“老白”携手而来,引发了视力下降。难道上了年纪就只能接受模糊不清的世界?中老年人该如何应对年龄增长带来的这些视力挑战呢? ⭐️什么是“老花”? “老花”,又称“老视”,是中老年群体常见的一种眼病,主要表现为看近物时“吃力”,以及看远和看近切换困难。大部分人发生“老花”的时间在45岁左右。为何上了年纪就会得“老花”呢?这是因为眼睛里的晶状体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老化、变硬,导致眼屈光系统的调节能力下降。如果把眼球比作摄影机、晶状体比作镜头,那么“老花”的形成,就可理解为摄影机老旧了,镜头不再灵活,只能拍清楚远距离的物品,而不能拍清近距离的物品了。所以老花患者看远行,看近就不行。⭐️什么是“老白”? “老白”,全称为“老年性白内障”,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它的症状包括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对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老白”的成因,也是晶状体老化,但同时表现为晶状体混浊。如果将眼球比作摄影机,晶状体就是摄影机的镜头。晶状体变混浊,就像摄影机镜头“变脏”了,光路被遮挡,自然无法清晰成像。 ⭐️“老花”和“老白”是亲戚? “老花”和“老白”都是由晶状体老化引起的。晶状体老化早期表现为“老花”,而晚期则可能进展成为“老白”。根据统计,80岁以上人群中白内障发病率可高达100%。可以说,随着年龄增长,“老花”向“老白”的转化几乎是必然的。 ⭐️能不能同步解决“老花”和“老白”? 那中老年人该如何应对这两种视力下降呢? “老花”可通过配眼镜来矫正,而“老白”,即使戴眼镜,也无法获得清晰视觉。 针对“老白”,由于目前没有药物能有效阻止或逆转,所以白内障手术是解决“老白”的首选治疗手段。目前,白内障的主流手术方式为微创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切口小(3毫米以下)、手术快(5分钟左右),术后视力一般恢复也较快!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时,手术在表面麻醉或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 在“老白”手术当中,符合条件的患者还可以选择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同步解决“老花”,术后不再需要戴眼镜就可以同时看到远方的风景和近处的文字。这样,患者就可以重新找回年轻时的视觉体验啦! 因此,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建议大家尽快去医院找眼科医生进行专业诊疗,千万别拖延哦!解决“老白”的同时,还能顺便解决“老花”,不需戴或减少戴老光镜的需要,甚至比白内障发生之前生活更方便哦!作者介绍郑天玉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眼科主任主要擅长:白内障及晶状体疾病的精准和微创治疗,尤其擅长联合老视矫正、近视/散光矫正的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多焦点及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先天性、外伤性、并发性白内障及晶状体脱位等疑难白内障手术、无晶体眼的人工晶体植入、人工晶体的复位和置换手术等眼前后段复杂联合手术,以及翼状胬肉等手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医院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延长中路301号 ⭐️郑天玉主任门诊时间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二上午、周四上午、周五上午 特需门诊:周二下午
郑天玉 2024-12-23阅读量1640
病请描述: 白内障面面观第一集 老年人一听手术,往往都望而却步。有些胆小的老人,就此不再看医生,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那我们就来看看白内障手术到底可不可怕。 一,什么是白内障?每个人都会得吗? 二、白内障一定要做手术吗? 得了白内障,我们眼睛的透光性就会下降,由此会产生视物的模糊,有些人还会出现散光,太阳光里特别明显,或者夜间视物更差,或者本来近视的人还会出现近视度数的加深。 目前还没有哪一个药物对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有确切的作用。若白内障发展到手术指征,就可以通过一个快速有效的手术解决。并且白内障手术是一次性的,一劳永逸。我们的白内障手术就是把混浊的晶状体换成透明的人工晶体,这样光线才能透过眼睛,让我们看清东西。 三、白内障手术可怕吗?疼吗? 白内障手术技术是一项成熟的技术,目前熟练的手术医生基本可以在15分钟-20分钟完成一台白内障手术。 来谈谈大家最担心的疼痛问题。目前常规白内障手术可以在表面麻醉,也就是滴滴麻醉眼药水下完成,当然,特别担心疼痛的病人可以在眼睛旁边局部打一些麻药,整个手术过程病人都是清醒的。个别不能配合的病人可以行全麻下手术。所以可以说,一点也不疼。 四、听说白内障要等全熟了再做,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全熟的白内障容易产生并发青光眼,角膜变性等风险。且手术以后反应也较重,恢复时间长。所以不要等完全看不见再做。尤其是伴有青光眼风险的白内障病人,更应该要早点做,这样一举两得,还可以减少青光眼的发生。高度近视的人做完度数可以大大降低。随着人工晶体的发展和多样性,我们还可以通过白内障手术解决散光和老花的问题。
俞莹 2024-11-01阅读量2366
病请描述:老年人一听手术,往往都望而却步。有些胆小的老人,就此不再看医生,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那我们就来看看白内障手术到底可不可怕。 1、什么是白内障?每个人都会得吗? 2白内障一定要做手术吗? 得了白内障,我们眼睛的透光性就会下降,由此会产生视物的模糊,有些人还会出现散光,太阳光里特别明显,或者夜间视物更差,或者本来近视的人还会出现近视度数的加深。 目前还没有哪一个药物对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有确切的作用。若白内障发展到手术指征,就可以通过一个快速有效的手术解决。并且白内障手术是一次性的,一劳永逸。 三、白内障手术可怕吗?疼吗? 白内障手术技术是一项成熟的技术,目前熟练的手术医生基本可以在15分钟-20分钟完成一台白内障手术。 来谈谈大家最担心的疼痛问题。目前常规白内障手术可以在表面麻醉,也就是滴滴麻醉眼药水下完成,当然,特别担心疼痛的病人可以在眼睛旁边局部打一些麻药,整个手术过程病人都是清醒的。个别不能配合的病人可以行全麻下手术。所以可以说,一点也不疼。 四、听说白内障要等全熟了再做,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全熟的白内障容易产生并发青光眼,角膜变性等风险。且手术以后反应也较重,恢复时间长。所以不要等完全看不见再做。 尤其是伴有青光眼风险的白内障病人,更应该要早点做,这样一举两得,还可以减少青光眼的发生。高度近视的人做完度数可以大大降低。随着人工晶体的发展和多样性,我们还可以通过白内障手术解决散光和老花的问题。
俞莹 2024-11-01阅读量2364
病请描述: 三叉神经痛发作时,既像遭遇电击,又像在被刀割,还像被撕裂了一样,而且是突发突止。这种疼痛会沿神经支配区进行放射,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十秒,有的也可达数分钟。这种疼痛的发作,常常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变频繁、间歇期缩短和疼痛加剧。 三叉神经痛很容易发作,有时候仅仅是说话、咀嚼、刷牙和洗脸等面部的随意运动或不小心触摸到面部某一区域,就有可能被诱发。因为剧痛,患者在发作时常常用手揉擦面部以求减轻疼痛,久而久之面部皮肤变得粗糙、增厚和眉毛脱落,也有的患者为避免发作,不敢吃饭、洗脸,最终发展到面容憔悴,情绪抑郁。 六种误诊:最易被误诊为牙痛 由于都是发生在面部的疼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常常以几种“假面目”出现,从而导致患者“投错医”,医生“断错案”。 1、牙痛 三叉神经痛发病初期,最容易被误诊为牙痛,不少患者甚至将患侧的牙齿全部拔除,也没能缓解疼痛。“但事实上,三叉神经痛和牙痛很好区别,三叉神经痛的特点是电击样、刀割样和撕裂样疼痛,突发突止,而牙痛的特点是持续性钝痛或跳痛,而且,牙痛用X线或CT检查,即可明确。” 2、三叉神经炎 患者通常有炎性感染史,病史短,疼痛通常是持续性的,如果压迫感染分支的局部,会使疼痛加剧。而三叉神经痛通常每次只持续数秒至数十秒。 3、中间神经痛 疼痛主要位于一侧外耳道、耳廓及乳突等部位,严重的可向同侧面部、舌外侧、咽部以及枕部放射,因而容易与三叉神经痛混淆。“但其实,中间神经痛通常只是发作性烧灼痛,持续时间往往数小时,短的也有数分钟。而且,中间神经痛局部常伴有带状疱疹,还可能有周围性面瘫、味觉和听觉改变。” 4、蝶腭神经痛 虽然跟三叉神经痛疼痛的部位有些相近,但蝶腭神经痛发作时一般持续数分钟到几小时,而且伴有患侧鼻黏膜肿胀,会出现鼻塞、鼻腔分泌物增加。同时,可能会伴有耳鸣、耳聋、流眼泪、畏光及下颌皮肤灼热感和刺痛。而三叉神经痛没有这些症状。 5、偏头痛 虽然偏头痛的疼痛性质也为剧烈头痛,呈搏动性、刺痛及撕裂痛或胀痛,也会反复发作,但偏头痛一般是在疲劳、月经、情绪激动时诱发,每次发作前都会有先兆,如视物模糊、闪光、暗点、眼胀等。而且,一般会伴有恶心、呕吐、流眼泪、面色苍白或潮红等症状。 6、舌咽神经痛 疼痛性质也是突然发作、骤然停止,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跟三叉神经痛一样,也是数秒或数十秒,也是似针刺样、刀割样、烧灼样、撕裂样及电击样的剧烈性疼痛。但跟三叉神经痛不同的是,舌咽神经痛的疼痛部位在患侧舌根、咽喉、扁桃体、耳深部及下颌后部,有时以耳深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术前影像学评估 所有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应常规进行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用于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对于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在实施微血管减压术前均建议接受头颅MRI检查。头颅MRI检查虽然可显示三叉神经根周围的血管及其与三叉神经后根之间的解剖关系,但这并不能确定责任血管。
王景 2024-10-22阅读量2207
病请描述: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及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来说,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 但传统的介入手术方式,在治疗过程中需通过300cm交换导丝反复全程交换微导管、球囊、支架导管等器材多次,需要主刀和助手丰富的操作经验和默契的术中配合,手术步骤相对较多,延长手术时间。 输送型球囊扩张微导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可适配于颅内动脉狭窄治疗用支架的球囊扩张微导管,用于改善脑组织缺血。它兼具球囊导管、微导管两种导管的功能,集球囊扩张及颅内支架输送功能于一体,实现了手术过程中的器械“零交换”。 “零交换”技术,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理念的创新,通过使用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可以免去手术步骤中的导丝交换、球囊交换以及支架微导管交换步骤,在球囊扩张后直接释放支架,极大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了耗材的应用,降低交换操作带来的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为患者带来福音。 近日,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学术副院长、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率团队顺利应用“零交换”技术完成一例右侧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介入治疗手术。该技术填补了医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术式上的空白,标志着医院在神经介入治疗领域迈上新台阶。 ▲ 席刚明教授、王贵平博士在为患者手术 患者为老年男性,因脑梗加重入院。脑血管造影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右侧大脑后动脉P1、P2交界段重度狭窄。并且,患者血管条件差、迂曲明显、责任血管纤细,手术极其容易出现出血,局部血栓形成等风险,手术难度不言而喻。 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4A脑血管病一科副主任王贵平博士围绕患者病情和检查结果综合研判,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即通过“零交换”技术施行微创介入,行右侧大脑后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 术中,通过输送型球囊扩张微导管轻松越过狭窄病变,完成右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段的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等步骤,无需进行微导管交换、球囊交换以及支架微导管交换的过程。手术治疗部分仅耗时30分钟。术后造影显示右侧大脑后动脉P1、P2交界段重度狭窄明显改善。行支架CT见支架成形良好。 术后,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头晕,视物模糊,走路不稳等症状明显好转。 ▲ 术前,右侧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 ▲ 术后,右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明显改善 截至目前,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脑血管病科神经介入团队已开展了十余例“零交换”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手术,涉及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椎动脉V4段等颅内动脉部位,均为高难度四级神经介入手术。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将紧跟医学前沿,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10-22阅读量2173
病请描述: 颅内动脉瘤,是由颅内动脉血管壁局限性异常扩张形成的一种动脉壁囊状凸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虽然“似瘤非瘤”,颅内动脉瘤对健康的危害却不容小觑,一旦发生破裂,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因而被称为藏在大脑中的“不定时炸弹”。 《扬子晚报》2023年12月12日报道,初三学生小雅(化名)平时学习十分刻苦,由于临近升学,小雅的学习压力很大。有段时间,小雅偶尔会感到头晕不适,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0月底,小雅上课时突然晕倒,被120紧急送往当地医院救治。通过CT检查,医生诊断为颅内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立即行急诊手术。在送往手术室途中,患者出现昏迷伴瞳孔散大等症状,情况十分危急。所幸经全力救治,最终成功挽救了年轻的生命。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神经外科学术副院长兼6A神经外一科主任于耀宇介绍,颅内动脉瘤好发于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处,通常被认为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等有关,并有家族倾向。该疾病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 于主任表示,未破裂的、体积较小的颅内动脉瘤通常不会引起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少部分患者可因动脉瘤(往往体积较大)压迫周围血管、神经,出现单侧面部麻木、视物模糊或重影等缺血及神经压迫症状。 根据《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 因此,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进行排查、破裂风险评估及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是临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巴某(化名),男性,68岁。患者于2023年3月曾因中度脑积水,行侧脑室腹腔内分流手术。2024年8月,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短暂晕厥并摔倒,头部着地,主诉有头晕等不适症状,至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于耀宇主任为患者完善检查,CT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C4段可疑小丘样隆起,不排除动脉瘤。为进一步明确诊断,于耀宇主任在导管室局麻下为患者行DSA脑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结果显示:右侧颈内动脉C4段可见3mmx3.5mm宽颈动脉瘤,海绵窦段可见轻度狭窄。 ▲ 右侧颈内动脉C4段见动脉瘤 经评估,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近日出现头晕昏厥等症状,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需尽早行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拆除“不定时炸弹”。 在明确告知患者家属手术风险,并取得同意后,于耀宇主任团队在麻醉科和介入手术室紧密配合下,为患者开展经导管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 动脉瘤顺利栓塞,不显影 于耀宇主任结合《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管理指南(2024版)》讲解道,未破裂颅内动脉瘤,通常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的,尤其对于有脑血管基础疾病者来讲,即便没有明显症状,仍有必要评估是否进行干预处理。 于耀宇主任最后提醒,时下正值季节交替,气温波动较大,昼夜温差加剧,脑血管频繁收缩。由于动脉瘤血管管壁变薄膨出,当温差较大、情绪波动时,会引起脑血管内压力骤然升高,就容易导致动脉瘤突然破裂。动脉瘤在没有破裂或者体积较小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少部分可出现视物模糊、头晕等神经血管压迫症状。而一旦破裂,则可表现为难以忍受的突发性剧烈头痛伴脑膜刺激征。因此,若出现相应症状,应尽快前往具有颅内动脉瘤规范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就医,以免错失救治时机。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10-17阅读量2590
病请描述: 乳腺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是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如雌激素、孕激素及泌乳素等,其中雌酮及雌二醇对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月经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初次足月产年龄较晚及不孕等均与乳腺癌的发病有关。此外,营养过剩、肥胖、高脂饮食可以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从而增加乳腺癌的发病机会。同时,研究也发现人种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职业因素、疾病治疗及药物治疗史均与乳腺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目前而言激素是导致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方式,以其高效低度的优点,使越来越多的病人获得了长久的生存。 内分泌治疗历史悠久,早在18世纪就有报道切除卵巢治疗晚期及复发性乳腺癌的记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到了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雌激素受体,乳腺癌肿瘤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含量高者,医学上归类为激素依赖性乳腺癌,这些病例对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好,可以获得更长久的生存期;乳腺癌肿瘤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含量较低者或不表达者,内分泌治疗效果比较差,归类为称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因此,对手术切除乳腺癌癌组织标本应测定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通过检测可以选择适合内分泌治疗的人群和制定辅助治疗方案,同时也对判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作用。 以往最常用的内分泌治疗的药物是三苯氧胺。三苯氧胺是非甾体类激素的抗雌激素药物,其分子结构与雌激素的结构相类似,能与雌激素竞争结合乳腺癌肿瘤细胞内的雌激素受体,进而抑制乳腺癌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三苯氧胺可降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的复发和转移风险,对雌激素或孕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前后乳腺癌患者效果显著,研究同时发现三苯氧胺可减少患者对侧乳腺癌的发生率,起到化学预防的目的。三苯氧胺的推荐用量是每天20mg,一般建议服用至少5年。对于某些高危复发风险的患者服药时间可以超过5年。三苯氧胺毒性反应很小,常见的不良作用为肝功能不全、视物模糊、潮热盗汗、情绪异常等,极少数患者服药后出现子宫内膜增厚,也有报道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但据统计发病率极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良好。所以,乳腺癌术后辅助应用三苯氧胺利多弊少。 最新发展的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疗效优于三苯氧胺,此类药物能抑制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体内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转变,减少雌激素的合成,从而降低雌二醇,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对于绝经后无禁忌的患者推荐使用的芳香化酶抑制剂,部分高危复发风险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可以联合卵巢功能抑制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近年来CDK4/6抑制剂发展迅速,对于高危复发风险的的患者可以选择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吕志栋 2024-09-23阅读量4937
病请描述:头痛多年怎么办?影响了记忆力与心情,如何治疗? 首先关于症状:反复头痛多年,或最近持续性头痛,建议及时就诊,首发需要看看哪个部位,大部分人颞侧,前额,头顶或后枕部等,少部分人头痛发病前有视物模糊,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症状,休息后能够好转。上述症状符合血管紧张性头痛的特点,而视物模糊是头痛发作前的先兆症状。 关于头痛性质:头痛与血管痉挛、神经放电及神经递质传导有关,大部分为局部血管痉挛导致供血差有关!关于头痛,临床大多数人主要表现为头胀痛、跳痛或刺痛,该病在疲劳、受凉、生理期、心情不好时易发,休息好转,反复出现,每次持续几分钟、几个小时或几天!是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的疾病。 关于检查建议:反复头痛,建议到医院做头颅MRI、MRA或者CTA检查(排除血管问题)、24小时脑电图检查(观察是否脑异常放电)、心脏超声排除卵圆孔未闭,血常规,血免疫指标化验(抗磷脂抗体、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等)—-排除脑血管炎等免疫相关疾病! 关于预防方面:良好生活习惯可以减轻头痛发作,平时多休息、减少剧烈运动,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不适可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看看! 如果头痛,就诊前理一下自己头痛的6大特点,包括头痛部位、性质、伴随症状、头痛频率、诱发因素及缓解因素等,有助于医生帮您一起诊断及治疗头痛。
朱德生 2024-09-11阅读量1544
病请描述:糖根据202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我国糖尿病人群数量居世界第一,患者数量超过1.4亿,大约每3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名DR患者。DR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导致盲和低视力,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l 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过程视网膜是形成视觉的“底片”:眼部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是脑在眼球发育过程中向眼球内延伸出的一块富含神经和血管网的组织,神经细胞负责接收并处理外界光信号,产生视觉,血管网组织为神经细胞输送营养元素和氧,维持神经细胞正常的工作。视网膜就像胶片照相机的底片一样,清晰健康的“底片“保证我们看清这个花花世界。黄斑是视网膜的一个部分,处于“底片“的中心位置,富含高密度的视锥细胞,负责形成70%的视力,色觉,各种精细视觉。根据2022年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DR被定义为长期高血糖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和神经细胞的双重病变,相当于视觉的底片提前曝光或长了霉点,再也无法拍出清晰的照片。因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慢性进展的不可逆转的致盲性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潜隐:2003年至今,以是否出现异常的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非增殖期(分为轻中重),和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增殖期(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增殖膜,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可同时出现黄斑水液积聚增多,回流受阻,导致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称之为黄斑水肿。病变发展可出现黄斑旁毛细血管病变和闭塞,导致黄斑内的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出现黄斑缺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的四大原因:黄斑水肿,黄斑缺血,新生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和视网膜脱离。l 诊断糖尿病后眼底检查是防盲“标配“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难以自我发现:在患病20年内,1型糖尿病患者、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将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从血糖升高到视网膜发生早期的病变,再到发生黄斑病变甚至新生血管病变导致的视力下降,引起患者自觉症状就诊,需要数月甚至数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好消息是该病可预防和干预的时间窗较长,早期治疗可以挽回视力损失,但坏消息是该病不通过筛查,难以在早期自我发现,很多糖友掉以轻心,甚至错过了治疗时机而致盲。另外,糖尿病本身发病隐匿,很多患者在血糖升高几年以后才被发现是糖尿病,确诊糖尿病当时就可能已经出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好比水下的冰山积聚,最终突破了海平面而被发现冰山的一角,其实水面下的冰山的体积要庞大得多。l 糖友眼底检查攻略筛查人群和时间点:根据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制作并补充1型糖尿病(12岁前发病者)自 12岁 起每年筛查眼底1型糖尿病(12岁 之后发病者)起病5年内筛查, 之后应每年随诊1次注意以视力损害为首要症状就诊,发现DR以及糖尿病的患者,更应该积极治疗2. 2型糖尿病应在确诊时开始筛查眼底病变,根据眼底表现确定频率糖尿病合并妊娠(在怀孕前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应在妊娠或第1次产检时筛查, 妊娠后每3个月 筛查, 产后1年时筛查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目前尚无统一认识1.有糖尿病无DR无眼底表现至少每1~2年复查1次查眼底的方式:无创眼底照相(广角优于标准)和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可联合血管OCT),对于部分无法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时,需要眼底荧光造影。2.轻度非增殖期患者仅有毛细血管瘤样膨出改变每6~12个月复查1次3.中度非增殖期糖网患者4.介于轻度到重度之间的 视 网 膜 病 变 , 可 合并 视 网 膜 出 血 、 渗 出 和(或) 棉绒斑每3~6个月复查1次5.重度非增殖期患者每一象限视网膜内出 血≥20个出 血点,或者至少2个象限已有明确的静脉“串 珠样” 改变, 或者至少1个象限存在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3个月 重度非增殖期糖网病,多处出血,渗出,黄斑区水肿6.增殖期患者视网膜新生血管,或 伴 视 网 膜 前 积 血 或 玻 璃 体 积 血 ,纤维血管膜,牵拉性视网 膜脱离。1个月增殖期糖网,玻璃体积血 增殖期糖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7.合并有黄斑水肿黄斑视网膜增厚伴有硬性渗出1-3个月一旦视力≤0.7(20/30或4.8) 或者患者出现突发的视力下降以及视物模糊应及时到有眼底病医疗的医院就诊l 眼底检查有助于了解糖尿病的其它全身并发症眼底检查可以无创的,直接的,清晰的看到器官内微血管和神经组织的状况。视网膜微循环的各级小动脉、毛细血管、各级小静脉,与心脑肾皮肤的微小血管有着共同的构造特征,视网膜的神经组织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延伸。如果糖友出现了糖网,那提示他大概率也存在着其它重要器官的血管病变,存在着神经系统的损害。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一项评估视网膜病变和全身血管合并症对美国代表性样本中全因死亡率的影响的研究指出,2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友的全因死亡率是无糖尿病视网膜病的糖友的1.4倍,高血压发病风险为1.47倍,肾功能不全发病风险为1.72倍,心血管疾病风险接近2倍。因此,眼底检查可以帮助糖友和其主治医师了解并早期管理糖尿病全身多个并发症的风险,是保健、防病、治病的重要环节。总结: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潜隐,对视力造成不可逆损害,早期病变可筛查,但患者难以自我发现,容易错过治疗时间窗。因此,规范的眼底检查对于糖友眼健康是必须的。2. 眼底检查的频率因糖尿病的分类和糖网病严重程度分期不同。3. 糖友眼底筛查结果可间接提示全身并发症的发病程度。
吕骄 2024-07-18阅读量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