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空腹低血糖 > 内容

空腹低血糖内容

糖尿病患者感染后会更容易成重...

病请描述:    多项数据支持,新冠感染的重症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来自11个国家212个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重症人群的年龄,集中在60.4岁以上,且61%为男性。    另一项纳入59个研究、3.6万例新冠患者的荟萃分析发现,男性比女性更易发展为重症。    此外,诸多研究指出,有慢性基础病的新冠患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慢阻肺、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等),特别是平时控制不佳的,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总结一下,高龄、男性、慢性基础病控制不佳,是新冠感染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     所以,糖尿病患者也无需焦虑、过分担心,目前做好个人防护,控制好血糖是最重要的。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合并新冠人群  居家治疗应注意哪些事项?  01 保持生活节奏     尽量遵照日常的生活规律,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症状严重的还是要以休息为主)。 02 对症处理新冠感染的不适症状     一般会有发热,咽痛,全身酸痛,往往合并食欲不振,有些患者还有进食恶心,呕吐,后期多有干咳。    保持充足的饮水,发热可以冰敷或温水搽浴,配合适当的退烧药,可以用一些含片来缓解咽部疼痛,退烧药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止痛作用,不用刻意去加止痛药,进食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一些酸辣的食品有利于食欲的改善,止咳的药是可以用的,但是糖尿病患者注意一下,不要用过多的糖浆来止咳。 03 适当增减平常慢性病治疗的药物     不主张完全停用慢性病的药物,但是糖尿病患者注意,如果饮食不规律或者吃得比较少的情况下,要适当的减少降糖的药物,降压的药物一般不会变动,除非血压有很大的波动。 04 新冠患者要与家人隔离     保持屋内的通风,如果无法做到单间隔离的,尽量保持口罩的佩戴。 05 监测自己的相关指标     包括血糖、血压和体温,还要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出现,一旦发生呼吸困难,或者是血糖、血压出现明显的波动,尽快及时就诊。 06 可以利用一些网络的咨询平台     咨询相关医生,包括药物的调整和缓解不适的方法。 糖尿病感染新冠后如何选择感冒药?     与所有病毒性感冒一样,新冠病毒感染也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感冒药只是起到一个缓解症状的作用。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合理选择用药。在选择和使用感冒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慎用含有血管收缩剂(如盐酸伪麻黄碱等)的感冒药,如白加黑、新康泰克等,可能会诱发血管痉挛,导致血压升高,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卒中。2、尽量不用含糖的止咳化痰药,如急支糖浆、川贝枇杷膏、止咳糖浆等。这类药物含糖量较高,易造成血糖波动,可以选择氨溴索、鲜竹沥等无糖型制剂(具体用药请遵医嘱)。3、如果患者有咽干、咽痛等不适,可以选择金嗓子喉宝、草珊瑚含片或者其他的一些清咽润喉片。4、感冒药多数都有解热镇痛作用,解热常会伴随大量出汗,致使体液丢失,故患者在服用退烧药后要注意多补充水分,维持体液平衡。5、如果患者同时合并细菌感染,可酌情加用抗生素治疗。 什么情况下需要住院治疗?  为安全起见,患者感染后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建议住院治疗:1、感染控制不理想,持续发烧不退。2、连续数日呕吐及腹泻,患者进食、进水困难,有明显脱水者。3、患者“三多一少”症状加重,并出现明显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等)、严重脱水等症状(嘴唇、舌头干燥龟裂)、意识不清、呼吸深块、呼出气体带有苹果味,尿酮体检查呈阳性。4、血糖居高不下(空腹或餐前血糖水平超过13.9mmol/L,餐后或随机血糖超过17mmol/L)或频发严重低血糖。5、感染后患者氧饱和度下降,并且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俞一飞 2023-01-08阅读量1582

“阳&rdquo...

病请描述:   随着新冠感染率持续增加,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遇到感染后血糖水平波动的情况,有哪些方法可以稳定血糖呢?糖尿病患者关于新冠感染的7问7答,请查收~ 01、感染病毒后,为什么血糖会居高不下?     感染新冠病毒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外来”入侵,为了自我保护,机体会促进多种升糖激素分泌,生成大量葡萄糖,供机体对抗病毒使用。因此,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可能会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 02、“阳了”没食欲,血糖偏低怎么办?     很多患者“阳了”之后感觉没食欲,加之服用降糖药,很容易引起低血糖,此时需要根据血糖水平,在医生的指导下,减量甚至停用。    出现低血糖时,需要及时纠正低血糖,以防止发生生命危险。纠正低血糖有两个15的原则:15克碳水化合物、观察15分钟。 特别提醒     血糖不能低于3.9 mmol/L,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饥饿感等),应立即测指尖血糖(血糖低于3.9 mmol/L时为低血糖),尽快进行含糖食物。          建议患者增加测血糖频率,仍有低血糖出现,及时就诊调整降糖方案。 03、血糖波动大,需要调整监测血糖的频次和目标吗?     糖尿病患者“阳了”之后,若血糖波幅较大,建议增加血糖监测的次数。 既往血糖控制良好者     建议一周监测3~4次空腹血糖,3~4次餐后2小时血糖(可选择不同餐次,比如周一测早餐后2小时血糖、周三测午餐后2小时血糖,周五测晚餐后2小时血糖)。     保持当前的降糖方案。注意及时补充用药,保障疫情期间的药物储备(建议有至少一周的药物储备)。 血糖控制不满意者     连续监测3天的空腹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每天共4次,用纸笔详细记录血糖值及测量的时间,及时到糖尿病专科尽早调整方案。 血糖控制目标      年龄<65岁,且无明显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空腹血糖低于7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0 mmol/L。     年龄≥65岁,已明确糖尿病严重并发症患者,空腹血糖低于1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2 mmol/L。     如果糖尿病患者自行处理后,血糖水平仍居高不下,建议及时就医。 04 、1型糖尿病患者“阳了”,血糖升高怎么调整?      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使用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如果患者空腹血糖大多在8~10 mmol/L以上,可以每次增加长效胰岛素剂量2单位,至空腹血糖控制在6.1~7.0 mmol/L以下。      如果患者餐后血糖常在10~13.9 mmol/L以上,门冬胰岛素可逐渐每次加量2单位,至餐后血糖控制在7.8 mmol/L以下。      如果患者血糖偏低,可适当减少20%~50%的短效胰岛素剂量,但不能停用长效胰岛素,否则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05、老年人“阳了”,血糖高到多少需要就医?      对于糖尿病病程长、合并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建议空腹血糖最高不能超过10 mmol/L,餐后血糖尽量控制在12mmol/L之内,最高不能超过13.9 mmol/L。如果超过上述数值,建议就医。 06、感染新冠后,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如果患者食欲正常,建议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多食用绿色蔬菜,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D等。     如果食欲差,恶心、呕吐症状明显,建议输液改善症状,同时维持基本能量摄入和电解质平衡。 07、感染新冠后,运动需要注意什么?      感染高热期不建议运动,也不建议做抗阻运动。      如果无发热,自觉身体良好,能耐受一定活动量,建议选择温和的运动,不宜强度过大,如走路、太极拳、八段锦等。      待自身体力恢复稳定3~5天后,再恢复日常活动量。

俞一飞 2023-01-08阅读量4048

糖尿病患者如何应对新冠病毒感...

病请描述:   万一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血糖的管理    糖尿病患者最关心的血糖管理目标可遵循宽松原则:    空腹或餐前血糖在6.1-10mmol/L;    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在7.8-13.9mmol/L。    另外,由于感染后进食很少,如果正常用药或者注射胰岛素,可能会出现低血糖情况,建议感染期间多测几次血糖,防止意外发生。 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感到胸闷、嘴唇发紫,稍微活动就气喘,甚至伴有心慌不适,症状进行性加重,建议立即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防止发生重症风险。 三、有关药物的问题    降糖药还需要照常吃吗?这个需要根据糖尿病患者每天具体进食多少和吃的降糖药类型来区别对待,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应对措施。    第一种:若能正常进食三餐,并且三餐进食的主食量和平时差不多的话,就可以照常吃降糖药;    第二种:假如虽然能保证正常三餐,但是只能喝粥或者主食量相对平时明显减少时,就需要看看自己服用的是哪种药物。    如果是服用的DDP-4类例如利格列汀、西格列汀等或者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例如吡格列酮以及SGLT2抑制剂例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二甲双胍这些一般不易出现低血糖的降糖药,可以不用减量,照常服用。    但同时要监测三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餐后血糖在偏低,也可以暂时停用降糖药,待饮食恢复正常则药量恢复正常。    如果是磺脲类药物例如格列齐特、格列本脲等和格列奈类例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这些药物可以将药量减半,或者暂时停药,同时加强血糖监测。同样,待饮食恢复正常则药量恢复正常。    第三种:完全不想吃东西,只能喝水或者一些果汁、柠檬水等,这种情况所有的降糖药都需要暂时停用,以防止出现低血糖。    恢复进食有主食的情况下根据餐后血糖再服用降糖药。    糖尿病患者在出现感冒症状时,都需要加强血糖监测,如果出现持续高血糖和频繁的低血糖则需要来医院就诊,以免出现危险。 温馨提醒    调整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可以网上/电话)不方便去医院时。 Q:糖尿病患者关心的:止咳糖浆能喝吗? A. 市面上大多数的止咳糖浆含糖分并不高,目前市面上售卖的止咳糖浆的辅料为蜂蜜、蔗糖。如果每日服用3次,每次一勺,摄入糖量其实是很少的,对血糖影响不大。而且,糖尿病患者并非完全不能摄入糖。在疾病状态下,由于进食减少,能量摄入不足,额外补充一点糖分对身体是有益的。     所以,糖尿病患者不必忌讳用止咳糖浆。不过,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平时血糖都很高的糖尿病患者就不要用含糖的止咳糖浆可以使用一些不含糖的止咳糖浆或止咳药物,以免血糖飙升,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血糖平时控制都是达标(空腹血糖7mmol/L以内,餐后血糖10mmol/L以内)的糖尿病患者,适量服用并不会引起血糖的过度升高,糖尿病患者不必太过紧张。     要放松心情,保持冷静,对待疫情我们也要从战术上重视,从战略上藐视!

俞一飞 2023-01-08阅读量895

这5类人需评估胰岛素抵抗!改...

病请描述:  国内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25岁的成年人中,胰岛素抵抗的患病率高达29.22%!   因此,对胰岛素抵抗进行科学评估和管理非常必要。 这5类患者需要评估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2022版)》建议,对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患者,应进行评估胰岛素抵抗。 如何利用胰岛素水平评估胰岛素抵抗?     正常人空腹胰岛素水平为5~20 μIU,餐后胰岛素水平较空腹增加5~10倍。空腹情况下胰岛素水平超过30 μIU,需要考虑存在胰岛素抵抗,此时的餐后胰岛素水平也会相应升高,有的患者餐后胰岛素水平可达200~400 μIU。 出现这6种情况,警惕胰岛素抵抗 特别容易累; 食欲突然大增; 容易饿,甚至刚吃完就饿; 特别爱吃甜食; 腹围变粗; 患有黑棘皮病(在腹股沟、腋窝和脖子后面形成连片深色斑点)。 改善胰岛素抵抗3大攻略     临床上对于胰岛素抵抗的患者,优先建议减重,通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等方法改善胰岛素抵抗,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饮食方面】   《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2022版)》建议,除消瘦者外,胰岛素抵抗患者每日热卡摄入应减少12%以上;超重/肥胖的胰岛素抵抗患者每日热卡摄入应减少20%~30%以上,使体重降低5%以上。     同时,应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适当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全谷类至少占总碳水化合物的一半。        此外,补充膳食纤维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建议成年人每日总膳食纤维摄入量不低于35 g。 【运动方面】    有氧运动是最常见的运动形式,胰岛素抵抗患者每周应至少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慢跑、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等。     抗阻运动,如举重、哑铃、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等不仅可改善胰岛素抵抗,还能增加肌肉含量和骨密度,可与有氧运动联合。     需要注意的是,胰岛素抵抗患者应根据身体状态选择合理的运动方式,最好有专业人士指导;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应避免高强度剧烈运动,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应注意防范运动诱导的低血糖。 【药物治疗】   《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2022版)》指出,目前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药物的适应证多数为2型糖尿病,因此药物治疗通常适用于有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患者。     多项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建议给予二甲双胍治疗。此外,新型口服降糖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不仅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体重,还具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对于没有糖尿病的肥胖胰岛素抵抗患者,如生活方式干预不能有效改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可考虑使用减重药物,目前我国批准的非降糖类减重药物仅有奥利司他。

俞一飞 2023-01-08阅读量2157

说点实在的,天天测血糖有用吗...

病请描述:    很多人都知道血压水平是多变的,需要每天且多次测量。其实血糖水平也是一样的,虽然它经常变化,但可以通过以往总结出来的规律进行测量。尤其是病情不稳定的人群,为了避免血糖飙升,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概率,更需要每天测量血糖。而且做好日常血糖监测,可有效帮助血糖控制达标。 日常监测血糖的好处    全面了解病情   通过测量血糖,糖尿病患者可以清晰地知道自身情况,对预防并发症、兼并高血脂高血压、稳定体重都有好处。   制定合理的用药、饮食、运动治疗方案    日常饮食需注意高糖食物,如富含蔗糖、果糖,极易影响胰岛素分泌性,升高血糖。适量运动亦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糖代谢,对病情有利。    避免低血糖等意外    血糖监测数据可以帮助糖友提前预防很多意外,例如出现低血糖时,应马上补充含糖食物,血糖过高有可能是酮症酸中毒,应马上就医治疗。    有效预防并发症    对于糖友来说,威胁最大的就是并发症,而预防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自我血糖监测。它能帮助糖友及早发现自身血糖的异常,及时纠正,从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   有研究表明,合理的自我血糖监测,可使死亡风险降低51%,心脑疾病、失明和截肢等并发症风险降低32%。 如何确定每天监测血糖次数呢    官方建议(《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1、有并发症、妊娠及1糖尿病患者监测频率大于普通患者;2、使用胰岛素比口服用药的患者血糖监测频率要高;3、血糖控制不达标的患者监测频率大于血糖控制达标的患者。    根据血糖控制情况 1.整体血糖水平偏高的情况 7次/天    整体血糖水平偏高,建议需要每天监测早中晚餐前、餐后血糖(早餐前即是空腹血糖)、睡前血糖,重点监测空腹血糖。 2.整体血糖控制很好的情况 6次/周    整体血糖控制很好,建议可以随机监测血糖6次/周,例如一、三、五监测空腹血糖,二、四、六监测餐后血糖。 3.整体血糖控制较好,偶尔有低血糖或容易发生低血糖的老年患者 2-4次/天    建议每天可以检查血糖2-4次,重点监测空腹血糖、餐前血糖,调整摄入食物热量和餐前用药(包括口服药或胰岛素)。    根据糖友用药情况 血糖控制达标的情况下 1.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糖友 2-4次/天    建议每天可以监测血糖2-4次/天,重点监测睡前血糖,可以指导糖友合理掌握夜间特别是注射中长用药量,是否需要加餐,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 2.非胰岛素治疗的糖友 6次/周    建议可以每周随机监测6次,重点监测餐后血糖。 血糖控制不达标的情况下 1.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糖友 7次/天    建议每天监测早中晚餐前、餐后血糖(早餐前即是空腹血糖)、睡前血糖,重点监测睡前血糖。 2.非胰岛素治疗的糖友 2-4次/天    建议每天监测空腹、餐后、睡前血糖,重点监测餐后血糖。    糖友在日常监测血糖,可以更好的掌控自身的血糖变化,对运动、饮食以及合理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帮助糖友们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到医院就医。

俞一飞 2022-09-10阅读量1767

打胰岛素要注意这几点,做不到...

病请描述:案例分享     刘先生,56岁,患糖尿病5年,目前是“三短一长”胰岛素治疗方案,一天共40单位,空腹血糖控制在8~9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1~14mmol/L。目前的饮食和运动、胰岛素用量没多大问题。细问才得知,刘先生怕麻烦和浪费钱,每次用完一整支胰岛素才换针头!他的胰岛素总量是300单位,每次打10单位,算下来大概30天才换一次针头。 显然,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胰岛素注射过程中应遵守针头“一针一换”的原则。重复使用的针头会钝化,影响胰岛素注射效果。下图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使用了6次后的胰岛素针头已经钝化和变形了,这会大大降低胰岛素注射效果,从而影响血糖控制。 胰岛素要妥善储存       胰岛素是一种生物制剂,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凡是未开启的胰岛素必须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保存,不可冷冻。     未开封的胰岛素,应贮存于2℃~8℃的冰箱内,避免冰冻。开封后的胰岛素,可室温保存28天(一般指25℃左右)。使用中的胰岛素笔不应放入冰箱,否则会对注射笔造成损害,影响其寿命。     外出或旅游时,应将胰岛素放冰袋或保温瓶内保管,但不要直接接触冰块。 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很多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腹部会出现硬结,胰岛素治疗效果也大不如从前。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会使局部组织吸收胰岛素能力下降。一旦出现皮下脂肪营养不良,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预防皮下脂肪增生重要的方法是正确、规律性地轮换注射部位。     注射部位的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大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     将每个区域轮换的注射部位分成4个象限(腹部)或2个象限(大腿、臀部和手臂),1个象限使用1周,然后在下周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式移动到另一个象限;或者是1次1个象限,每次都替换。      另外,注射前的部位检查也十分重要。已有胰岛素注射史的患者在胰岛素注射以前须做注射部位的评估,首先要观察注射部位皮肤的颜色、表面毛孔的大小、观察局部是否有隆起,其次手指指腹游走性轻压患者注射区域,感知触碰硬结的存在及大小,一定要避开皮下硬结处进行胰岛素注射。 注射前要排清笔芯内的空气      每次注射前要注意排气,将空气排尽后再调到需要的刻度上进行注射。 注射胰岛素要和进餐时间吻合     胰岛素是否能控好血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注射的时间是否正确合理。比如有些胰岛素要求饭前半个小时注射,但有的患者不注意,在餐前1个小时已经打了,还没有吃饭,药物就已经起作用了,这样很容易发生低血糖;注射时间迟了也不行,吃进去的食物已转化成普通葡萄糖进入了血液,没有起到降糖的作用,等于白打了。

俞一飞 2022-08-13阅读量9360

糖友健康餐|糖友的晚餐该怎么...

病请描述:     中国人的晚餐会相对丰富,但是对于糖友来说,丰盛的晚餐是一种负担。那么如何进行管理和控制?       1. 首先要注意食用量           晚餐吃七八分饱,觉得不饿就好。千万不要因为好吃,就拼命吃。   如果一时没有克制住,可以采取配合餐后运动的方式,将多余的热量消耗。运动应该选择在餐后1小时开始最佳,时长30-40分钟,达到微微气喘和微微心跳的程度即可。   2.注意结构搭配   糖尿病饮食要做到营养均衡。   三大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一样也不能少,但各有不同的食量要求。主食定量,所占热量最高,不要多,米饭成人一般一天300克左右,肉类蛋白类其次,但不宜过多,一般为150克左右。同时多吃叶菜类蔬菜,补充其他类型蔬菜,比如茄子、莴笋、茭白还有菌类、藻类食物。   3.注意睡前加餐   为了让血糖更加平稳,糖友晚餐注意不要吃得太晚,一般应尽量安排在睡前3个小时搞定。   临睡前注意适量加餐,如果血糖低于5.6的时候可以尝试食用碳水化合物类的食物,比如一小片饼干,全麦面包或者半根老玉米等。这样不仅会让第二天空腹血糖更加完美,而且还会预防夜间可能出现的低血糖危险。

健共体慢病管理中心 2022-08-10阅读量9619

糖尿病患者不能喝粥、吃水果?...

病请描述:    得了糖尿病,通过吃药、饮食调整控制血糖非常重要。     但很多人都对糖尿病存在着一些误解↓ 误区1:糖尿病一定会遗传?      不一定!糖尿病确实有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其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但是,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是有限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有遗传易感性不可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远离糖尿病。专家比喻,遗传因素只是装上了“火药”,是环境因素扣动了“扳机”。 误区2: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      错!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诸多因素有关。     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以有效利用,血糖也不会升高。反之,若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则少吃甚至不吃糖,也会有糖尿病的发生。想不得糖尿病,只少吃糖肯定是不行的。 误区3: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     那可不一定!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几率确实要更大一些,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腰带越长,离糖尿病的距离就越近。但这并不等同于只有肥胖者才患糖尿病。    如果瘦人有其他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一样可能患糖尿病。而且患糖尿病的瘦人不在少数,糖尿病更青睐胖子,但对瘦子也不嫌弃。预防糖尿病,人人有责,无论胖瘦 。 误区4:儿童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     错!儿童糖尿病患者中确实大多为1型糖尿病。但近些年罹患2型糖尿病的儿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常进食高脂肪高糖类高热量快餐食品和大量含糖饮料、喜欢长时间静坐看电视或玩游戏、活动少、肥胖等因素有关。    2型糖尿病已成世界上很多国家儿童的一种流行病,各国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我国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在逐渐攀升。 误区5: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和水果了?    肯定不是!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和均衡营养前提下,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绝对禁忌的。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只要合理控制好总量,这些还是可以适度摄取的。但切记千万不要吃多,可作为加餐,放在两次正餐之间食用。可优选升糖指数较低(GI<55)的水果,如苹果、梨、樱桃、草莓、哈密瓜、桃等。 误区6:糖尿病人不能喝粥?    错!糖尿病患者当然可以喝粥,但需掌握一些技巧。喝粥确实影响血糖,但影响相对短暂。喝粥后,血糖升高速度快,但下降的速度也快。    推荐的喝粥技巧:少喝纯米粥;煮粥时加一些豆类或杂粮;别煮时间太长;放凉再喝;搭配蛋白类和蔬菜类食材一起食用;先吃菜再喝粥;限量喝粥,放慢进食速度慢慢喝,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变化;接受胰岛素或促泌剂治疗者谨防低血糖。血糖居高不下或波动幅度较大时,谨慎喝粥。 误区7:“无糖食品”可以随意吃?    肯定不可以!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很多无糖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会在体内逐渐分解为葡萄糖。无糖食品不可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如果吃多了血糖同样会升高。可以吃,但不可以多吃,有糖无糖是相对的,不要被表面的名称或概念所迷惑。 误区8:喝酒降低血糖,可以长期喝酒?    不可以!某些患者少量饮酒后确实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成为可以长期喝酒的理由。糖尿病人饮酒会可导致低血糖,尤其当空腹饮酒时。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治疗者。低血糖危害更大,甚至会危及生命。    酒精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长期过量饮酒显著增加患糖尿病风险。糖尿病患者过量饮酒,也会增加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疾病、胃肠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痴呆等的风险。糖尿病患者最好忌酒,若无法做到,一定少饮。 误区9:血糖高无症状,可以不吃药吗?    大错特错!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高血糖,不管有没有症状,都会促进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无症状不代表没问题。    糖尿病的危害就在于并发症。高血糖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几乎没有死角。糖尿病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并发症,而非缓解症状,即使症状缓解,仍需治疗。糖尿病的治疗属于预防性治疗,是着眼于未来的治疗。 误区10: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不一定!这取决于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如果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成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但若控制得当,糖尿病人照样可以健康长寿。   所以,患了糖尿病不用害怕,只要肯努力,积极控制好糖尿病,长寿不成问题。

俞一飞 2022-08-06阅读量9240

发生低血糖以后饮食如何应对?

病请描述:      糖类可以改善低血糖。对有意识的低血糖的糖友首选葡萄糖(15~20g),如服用15分钟后仍为低血糖,应再次服用葡萄糖。      一旦血糖恢复正常,需继续添加一餐或点心,防止低血糖复发。      对于使用胰岛素和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且运动前血糖监测<5.6mmol/L的糖友,应增加糖类摄入从而预防低血糖。      糖友应常规随身备有糖类食品,一旦发生低血糖,立即食用。      对于无症状低血糖或出现多次严重低血糖的糖友,应该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以确保在最近几周内再次发生低血糖。      做到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则相应减少降糖药物剂量;有可能误餐时,应提前做好准备,防止血糖剧烈波动。      选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可以改善血糖控制,而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避免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饮酒。

俞一飞 2022-07-02阅读量8868

糖友记住这几个字,运动也能助...

病请描述:要使得运动疗法真正发挥降糖作用并不简单。糖尿病患者锻炼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患者务必注意锻炼前、中、后的血糖变化,以此作为运动的指导。 计划锻炼开展前,要做心肺、运动功能评估,比如运动负荷试验等。锻炼前一定要征得医生的许可,特别是那些平时不爱动的患者。与医生商讨的内容包括:进行哪些运动,寻找最佳锻炼时间,锻炼对某些药物疗效可能产生的影响。 对于糖友们来说,运动更是一种有效的、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法!坚持科学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血压和血脂,降体重、改善心肺功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 运动主要分为:有氧和力量(无氧)运动,相对于无氧运动来说,有氧运动更利于健康,下面主要为糖友们介绍有氧运动的科学法则。 有氧运动的优势 有氧运动:也叫做有氧代谢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 研究显示,坚持有氧运动时,心跳和呼吸的频率明显增快,血液循环增快,机体血氧浓度明显增高,心脑等重要脏器会得到充足的血氧供应。另一方面,充足的血氧浓度还能提高机体代谢率,燃烧脂肪,消耗多余糖原,促进骨钙沉积。 可见,糖友们坚持科学的有氧运动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糖脂代谢和骨质疏松症的首要措施。那么,有氧运动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有氧运动的“一三五七九”运动法 对于大多数糖尿病前期或没有并发症而血糖控制较好的人群来说,可视情况根据如下运动口诀“一、三、五、七、九”开展运动:“一”代表饭后1.5小时运动,“三”代表运动不少于30分钟,“五”代表每周活动5次左右,“七”代表每次活动心率最好不超过170减去年龄,“九”坚持长长久久的运动。如果在运动过程中不方便测心率,可以采用另外两个判定方法: 自我感受:心跳加快;呼吸有些急促;运动时仍能交谈,但不能唱歌。 少量出汗,肌肉有略微酸胀的感觉。      其实,不论运动时间是选择在早上、下午还是晚上,每个时间点的运动都能使人获益。早晨虽然氧气含量相对较低,但由于现代化的都市各种废气大都在白天排放,经过一个晚上的减排,早晨的空气质量反而相对较好,对于血脂升高的人群更有益。     中午11点到下午3点的户外有氧运动,不但能起到运动本身的效果,而且通过晒太阳可以增加皮肤合成维生素D并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对各种类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都有好处。     晚上在7点到8点之间锻炼比较适宜。此时空气中氧的含量相对较高,晚餐后进行短时中强度运动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但对于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下降的人群,不要选择在晚上室外运动,黑暗的环境会增加意外受伤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晚餐后1小时运动可能对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更有利。餐后90分钟运动,降糖效果更优。餐后运动开始越晚,运动后低血糖风险越高。晚餐后运动是导致夜间严重低血糖的重要原因,对于有低血糖风险尤其是发生过低血糖的糖友,不宜太晚运动,推荐餐后30分钟即开始运动。 如果你正在使用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应该在锻炼前半小时测血糖,并在做准备活动时再测一遍,以判断是否适宜锻炼。 糖友锻炼最好遵循以下原则: 原则一    血糖低于5.6mmol/L:血糖过低,锻炼不安全。建议锻炼前适当吃点含糖零食,比如水果或饼干等。 原则二    血糖为5.6—13.9mmol/L:最适合锻炼,比较安全。  原则三    血糖大于等于13.9mmol/L:这是“警戒”血糖水平。为安全起见,最好检测尿酮体。酮体过高意味着体内胰岛素不足,此时强行锻炼会导致酮症酸中毒,属于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建议等酮体下降后再进行锻炼。  原则四     血糖大于等于16.7mmol/L:锻炼最不安全,需要马上看医生。长时间锻炼过程中(特别是开始一项全新的锻炼或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时),每隔30分钟应查一次血糖。进行室外运动时,可能难以做到这一点。然而,这一措施是绝对必要的。出现两种情况,应立即停止锻炼:一是血糖小于等于70毫克/分升(3.9毫摩尔/升)。二是感觉身体摇晃、神经紧张或恍惚。此时应该补充饮食,提高血糖,可选择2—5片葡萄糖药片、半杯(118毫升)果汁、半杯(118毫升)甜汽水、5—6块硬糖果。15分钟后,再测血糖。如果血糖仍很低,继续补糖,15分钟后再测血糖。血糖至少回升到3.9毫摩尔/升,才能继续锻炼。      特别是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友,运动过程中、运动过后(包括运动后数小时)都有可能发生低血糖。要避免运动低血糖的发生,糖友们要注意不可空腹运动,最好是餐后1-2小时运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运动前血糖低于5.6mmol/L要适当加餐;携带少量糖果、食物;胰岛素注射部位以腹部为宜,尽量不在运动肌群注射。

俞一飞 2022-07-02阅读量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