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抽搐 > 内容

抽搐内容

【在线答疑】发现面部抽动一个...

病请描述:  在颅神经疾病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今年34岁,左眼下眼皮跳动,脸和嘴没有反应,跳动频率不太高,有一个月时间,本地医院初步诊断面肌痉挛,初期该怎么治疗?”   王景教授介绍:首先一个月的面部跳动和抽动,先不做任何的诊断,大概率时间就是“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情况,目前先不需要特殊的处理,药物也不需要吃,患者别紧张,别害怕。先观察,多数情况下过一段时间就好了。一般出现症状超过三个月时间,才去做检查,做明确诊断。而药物治疗以营养神经的药物,甲钴胺、谷维素及抗癫痫药物,会给患者带来一些不可逆的福做账,如不舒服、头晕、恶心、呕吐等,所以在没有诊断清楚前,先不着急服药。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面肌痉挛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但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面肌痉挛虽然大多位于一侧,但双侧面肌痉挛也并非罕见。   事实上,诊断面肌痉挛,问诊和做表情相当重要。通常,大夫会让患者做快速睁眼-闭眼、龇牙以及不停鼓气等动作,其实是在检查面神经5个分支的功能。如果患者不能做好这些动作,就说明相应的面神经功能有问题。大夫再结合患者讲诉的患病过程和症状,大致就可以推断是不是面肌痉挛了。   但是,由于94%的面肌痉挛都是从眼皮跳动开始的,如何才能知道这是真正的面肌痉挛,还是单纯的眼皮跳呢?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方法。因此,一般情况下,大夫会告诉患者三个月后再来复查,看抽动范围有没有扩大到嘴角、脖子等部位;如果三个月内病情进展很快,就不要等到三个月,患者要尽快再次就诊。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看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患者仍需要进行头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有专门针对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3D—TOF和FIESTA检查序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也应该行头磁共振平扫检查,其目的在于:(1)了解有无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2)明确有无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面肌痉挛应该如何治疗?   药物、肉毒素、射频治疗等方法是很多患者在治疗时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减轻面肌痉挛症状,但是治疗也存在很大弊端。药物治疗初期有效,但是经常服用,患者会产生耐药性,而且药物副作用大。肉毒素治疗面肌痉挛有效时间在3-6个月,需要反复注射,但是长期治疗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射频治疗损毁神经系统,因此,一般不是首选手术治疗方法。   面肌痉挛首选:显微血管减压术   根据临床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面肌痉挛患者是由于面听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压迫所引起的,因此可通过微血管减压术找到压迫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后将其游离,在血管与神经之间垫入Teflon棉团,在消除引起面肌痉挛的病因后面肌痉挛会立即或逐步停止。据统计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治愈率98%。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唯一的根治面肌痉挛的方法。

王景 2024-09-09阅读量1487

【在线答疑】半边面部、嘴角频...

病请描述:  日前,在颅神经疾病专家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两个月前,我发现自己在眨眼睛时出现一边脸、嘴角抽搐,左边,不眨眼就不抽搐,以前也没有得到面瘫,吃药、针灸都没有一点效果,我这种情况属于哪种疾病?该如何治疗?”   王景教授介绍:从患者现在提供的资料,属于面肌痉挛,目前患者症状较轻且患病时间较短,建议先口服奥马西平、甲钴胺进行治疗。先不着急手术,如服用药物一段时间症状未改善,可以评估手术。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同侧面神经支配范围内肌肉呈阵发非自主无痛性,反复发作的肌肉强直或抽搐,病程较长,呈缓慢渐进性发展,常较难自愈。   面肌痉挛的发病原因:平时,神经和血管各司其职相安无事。但随着人的生长、老化,血管也在慢慢发生变化。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好像也松懈变长了,慢慢变得弯弯曲曲。弯曲了的血管有时候会不小心碰到周围的神经,随着心跳每搏动一次,这根血管就对神经产生一次压迫,天长日久之后,神经表层的髓鞘就被局部磨损了,就好像电线用久了,外面的那层塑料皮被磨掉了一样。如果电线的塑料皮没了,绝缘性变差了,就可能跟它周围的电线发生短路,神经也类似。如果面神经“短路”了,局部神经的电传导就发生了改变,面肌活动就会增强,我们就出现了眼皮跳,甚至是整个半张脸都在抽动。医学研究显示,面肌痉挛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面神经根部受血管压迫所致。我们左右两侧的面肌分别受两根面神经控制,而两根神经很少会同时都被压迫到,所以面肌痉挛往往是单侧发病,比如早期的时候是一侧眼皮跳,严重了之后不仅眼皮跳,同侧的嘴角也会跟着抽动,甚至有人出现同侧的耳鸣、下巴抽动,但很少出现两边都跳的情况。   面肌痉挛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典型的症状:单侧面部肌肉非自主、阵发性、反复发作的抽搐,精神紧张、焦虑和心理压力过大都会诱发或加重发作,面部肌肉的运动如用力闭眼、鼓腮等也会诱发痉挛发作,甚至在睡眠和麻醉状态下也会发作。   对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病人需要借助辅助检查予以明确,包括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卡马西平治疗试验。   面肌痉挛首选:显微血管减压术   根据临床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面肌痉挛患者是由于面听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压迫所引起的,因此可通过显微血管减压术找到压迫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后将其游离,在血管与神经之间垫入Teflon棉团,在消除引起面肌痉挛的病因后面肌痉挛会立即或逐步停止。据统计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治愈率在98%以上,复发率小于5%,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唯一的根治面肌痉挛的方法。

王景 2024-09-02阅读量1495

甘肃27岁小伙右侧口角、眼周...

病请描述:  甘肃庆阳27岁的小张(化名),1年前右侧口角、眼周出现不自主抽搐,自己无法控制,当时并没有重视。后来抽搐的频率加重,才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底颅神经疾病专家组姜海涛经过颅神经显像、核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检查,确定小张是右侧桥小脑角区有占位,胆脂瘤继发的面肌痉挛。   术前检查   年轻人出现面部抽搐,注意排查继发性面肌痉挛   姜海涛教授介绍:一般面肌痉挛高发年龄应该是40岁以上,其发生原因可能和整个血管逐步硬化和血压逐步提高有一定关系。由于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是面神经根部受到血管的压迫,而人的血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老化,再加上中老年人容易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这些因素会造成动脉硬化,从而压迫到面神经根部,造成面肌痉挛。但是对于年轻人出现面肌痉挛,一定要去排查继发性病因。   胆脂瘤是比较常见的面肌痉挛继发病因,胆脂瘤因状如珍珠,是颅内最为“漂亮”的一种肿瘤,又名珍珠瘤。它还称为表皮样囊肿,分为颅内表皮样囊肿和颅外表皮样囊肿。颅内表皮样囊肿如果在桥小脑角区的话,压迫到面神经可能会导致面部抽搐的症状,压迫到三叉神经的话,还会出现面部疼痛(三叉神经痛)的症状。   发现胆脂瘤要尽早手术   由于胆脂瘤其“见缝就能生长”,往往主张早期的手术治疗,术后病人的预后比较理想。小张的胆脂瘤生长在桥小脑角区,周围毗邻的血管和神经比较多,所以要尽早手术,在初期的时候基本上能够完整的切除,但是在后期,任其发展有可能侵蚀骨质包绕血管、神经,给手术造成非常大的难度,也会增加手术风险。   8月4日,姜海涛教授专家组为他进行幕下开颅肿瘤切除手术,术中在右侧桥小脑角区可见呈白色珍珠样光泽的肿瘤,肿瘤沿神经血管缝隙生长,包裹右侧三叉神经、面神经、后组颅神经、椎动脉,经过小心分块切除肿瘤,解除肿瘤对右侧面神经的压迫,术后面部抽搐的现象消失。   提醒:如果年轻人出现面部抽搐,还需要排查颅内占位的可能,如果发现有肿瘤,需尽早手术,早期手术能够尽可能的全切肿瘤,避免肿瘤生长增加手术风险。

姜海涛 2024-09-02阅读量1799

门诊实录:左眼、嘴角抽搐4年...

病请描述:  昨日门诊,来自周至62岁的王女士(化名),左眼、嘴角抽搐有4年时间了,为了能够控制病情,吃遍了中药、扎针、进口药,都没有什么效果,近期病情越来越重,抽搐的频率加重,影响到生活。身边有病友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底颅神经疾病专家组姜海涛教授手术治疗的,术后面部抽搐彻底消失。这次慕名来院,希望能够根治。   王女士通过各种保守治疗方法都无法有效治疗,这是跟面肌痉挛的病因有关。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根部受到周围血管的压迫导致的,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周围血管移位变硬等原因挤压到神经,要想去除病因,唯有手术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从下眼睑开始,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部表情肌,王女士的症状比较符合,经过门诊的初步评估,建议她进行颅神经显像检查,判断面神经与血管的关系,再制定手术治疗方案。   王女士疑问:如果不手术的话是不是会加重?   面肌痉挛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周期,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自愈,药物及保守治疗也不会治愈,而且治疗不当就引起并发症,常见的就是针灸不当、肉毒素反复打,可能会面瘫。面肌痉挛的发展会越来越重,目前王女士属于3级,痉挛比较明显,有轻微的功能障碍。   面肌痉挛的等级与症状表现   王女士疑问:手术是不是要开颅?手术往后拖一拖会如何?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是在显微镜下将异常走形于面神经根部并对神经造成压迫的责任血管推移离开,从而解除血管对颅神经的压迫,手术切口在患侧耳后发际线内5公分左右,需要开一元硬币大小的骨窗,属于开颅手术,也是属于微创手术,手术中不损伤神经与血管,所以大家不用听见说是开颅就担心。   根据术后患者的回访数据显示,导致面肌痉挛患者出现延迟治愈的原因有:责任血管椎基底动脉型以及病程较长的患者,责任血管与神经长期压迫,会影响到手术预后效果。   面神经长期受压,症状会越来越重,比如早期的时候是一侧眼皮跳,严重了之后不仅眼皮跳,同侧的嘴角也会跟着抽动,甚至有人出现同侧的耳鸣、下巴抽动,但很少出现两边都跳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患病8年以内的面肌痉挛患者,手术后治愈率能达到95%;但是患病长于8年的患者,治愈率要低一些。因此,面肌痉挛如果确诊为原发性,存在责任血管与神经压迫,应适当提前手术治疗时间。

姜海涛 2024-08-30阅读量1391

久违了~被面肌痉挛偷走了20...

病请描述:  医生:20年面肌痉挛,对你影响大吗?   王女士:肯定很大,女人嘛!都爱美,可是我做表情脸太丑了,不敢笑、不敢照相。我还是一名老师,有时候上课的时候脸一抽学生们都笑我。   医生:那你为什么不早早手术?   王女士:20年前就让手术,但是我害怕对身体有影响,还要生孩子、养娃,我们那怎么样都得生俩。现在我孩子生了,二胎也有了,人生大事圆满了,终于可以考虑自己的事情了。   医生:手术后脸还抽吗?   王女士:完全不抽了,得了20年的面肌痉挛,手术后终于好了,手术也没之前想的那么可怕,对身体没啥其他影响。   20年前脸抽以为是面瘫,针灸越扎越重!   榆林40岁的王女士,20年前左眼周不自主抽搐,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疾病,只是在当地小医院看了看,医生说是面瘫,让针灸,结果扎了几天越扎越重,才考虑去大一点的医院进一步检查,随后到北京检查后确诊为面肌痉挛,医生建议手术治疗。考虑到自己后期生育及家庭问题,决定往后拖一拖,没想到这一拖就20年。   谈到面肌痉挛对自己的影响的时候,她说“面肌痉挛虽然不要命,但是也太折磨人了,平时不敢做面部表情、不敢笑、不敢拍照,见到别人就自卑。”现在王女士二胎生完后,才正式考虑自己的问题,决定手术治疗。   姜海涛教授介绍:“面肌痉挛很容易被误诊,面瘫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的障碍,如嘴歪、做表情时眉头抬不起来、没有额纹、眼睑闭合不全、患侧鼻唇沟变浅、嘴歪向健全的一侧、不能鼓起、喝水漏等症状。而面肌痉挛是一种阵发性不自主的面部肌肉抽动和跳动,通常先出现眼睑的不自主跳动,进而发展到口角,严重时可扩展到整个半侧脸部。如果是面瘫的话可以针灸、贴膏药,但是面肌痉挛的话,针灸反而会加重抽搐。”   被面肌痉挛偷走了20年的笑容,在她40岁的时候终于回来啦!   王女士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底颅神经疾病专家组姜海涛教授门诊就诊,经过颅神经显像检查及评估,为她制定了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方案。7月24日进行手术治疗,王女士的责任血管是左侧小脑前下动脉,压迫面神经出脑干处,用微血管减压垫片垫于责任血管与脑干之间,术中用电生理检测,提示异常波消失,且没有神经损伤,术后王女士面部抽搐症状消失,进行龇牙、鼓嘴、眨眼的动作诱发时,没有面部抽搐及面部神经功能问题。   术前与术后的诱发测试   医生提醒:如果想要治疗面肌痉挛,最好的方法还是选择手术治疗。面肌痉挛抽搐一般呈现出阵发性,并且是不规则,程度不相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以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原发的面肌痉挛多数是因为面神经根有血管压迫,这类情况做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有效率是比较高的。

姜海涛 2024-08-08阅读量1465

发现脑膜瘤早治疗会比晚治疗好...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一种颅内良性肿瘤,具有生长慢,病程长等特点,患上脑膜瘤,除了忧思惊恐之外,及时治疗非常重要。那么患上脑膜瘤到底应该怎么治疗?   脑膜瘤早治疗会不会比晚治效果好?   原则上是这样的。脑膜瘤基本上没有特别好的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原则上趁肿瘤比较小的时候,及早治疗,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也会小一些。   意外查出脑膜瘤,不管有没有症状,都要做手术吗?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核磁、CT等检查已经非常普及了,有的人只是体检,或者因为其他疾病做头部核磁时,意外发现脑膜瘤,但实际上患者完全没有症状。   那么,意外发现脑膜瘤,是否需要马上做手术,要根据脑瘤的大小、位置、生长速度,以及是否合并脑水肿,是否出现症状,比如头晕、头痛,来综合判断。意外发现脑膜瘤,绝大多数患者早晚还是得手术,具体手术的时机应该找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判断。   脑膜瘤患者出现哪些症状就说明要手术了?   只要脑膜瘤引起了症状,就需要尽快手术。脑膜瘤引起的症状非常多,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比如有的肿瘤很大,会导致脑内压增高,出现颅内压高的表现,比如头痛、恶心、呕吐。但通常脑膜瘤引起颅内压高的问题时,表明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脑膜瘤还会引发癫痫,也就是俗话说的“羊癫疯”,患者会突然四肢抽搐,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小便失禁等症状。   对于那些颅底脑膜瘤,由于颅底分布着12对非常重要的神经,肿瘤压迫哪根神经,相应的神经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比如肿瘤压迫控制眼球活动的动眼神经,眼球活动受到影响,看东西有重影。如果肿瘤压迫了管听力的听神经,会出现听力减退甚至耳聋。肿瘤压迫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会出现吞咽困难、说话含糊不清、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症状。

赵天智 2024-07-11阅读量1348

躯体痛苦障碍有了新的治疗方案

病请描述:“躯体痛苦障碍”是最新的命名,在这之前被称为躯体化障碍等等。我个人觉得躯体痛苦障碍这个名字更符合这个疾病,因为患者确实很痛苦。 躯体痛苦障碍以持续存在躯体症状为特征,患者对躯体症状痛苦体验深刻并过度关注这些症状,进而产生反复就医行为,引起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业及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损害。 躯体痛苦障碍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包括以下原因:1.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可能与儿童期的患病和创伤经历、长期与慢性疾病患者共同生活、回避现实冲突等因素有关。2.生物学因素方面,可能存在脑干网状结构滤过功能失调,导致平时不被患者感知的内脏器官活动被感知,患者注意力由外部转向身体内部,同时因对症状的焦虑导致体内各种生理变化加剧。 躯体痛苦障碍最常见的是消化系统症状,如上腹疼痛、呃逆、反酸、呕吐、便秘或腹泻等;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等;还可表现为单一或多部位疼痛症状,如头痛、不典型面部疼痛、脊背疼痛、盆腔疼痛等,疼痛性质可为钝痛、刺痛、酸痛及胀痛等。 以自主神经紊乱症状作为主要或者伴随症状也较常见,如面部发热或潮红、出汗、口感、恶心、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等 躯体痛苦障碍的诊断要点包括: 对症状的过分关注或与实际躯体疾病严重程度不成比例的关注,患者因躯体症状反复不必要的就医 适当的医学检查和医生的合理解释不能缓解患者对躯体症状的过分关注和担心 对躯体症状的过分关注和相关痛苦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等方面的功能损害; 躯体症状的状态持续存在(不一定是同种症状,可以发生变化),至少持续数月。 躯体痛苦障碍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包括度洛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文拉法辛等等。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差,可以考虑经颅磁刺激,抽搐休克疗法,以及迷走神经电刺激等。 其中迷走神经电刺激是目前最新的治疗方式,也被认为是安全,有效。并且可逆的治疗方式,即使无效只需要将刺激器取出就行了。

王雷波 2024-07-05阅读量1194

宝爸宝妈看过来,小儿频繁热性...

病请描述:  不少宝宝都出现过热性惊厥的现象,有些宝宝甚至一发烧就抽搐,家长十分担心。在临床上,很多小儿癫痫患者的过往病史中都有高热发烧这一病史,因此很多家长都会产生疑惑,小儿热性惊厥是否会诱发癫痫。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神经外科特需专家杨忠旭博士指出,很多家长常常会将高热惊厥和癫痫两件事相混淆。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群反复、异常放电引起的惊厥发作。而高热惊厥并不一定是癫痫,但有些(2%〜10%)高热惊厥的儿童可能会发生癫痫。   如果宝宝在发病前有发育迟缓或者神经系统异常,或者发生惊厥的时间较长,年龄较小(<6个月)或者较大>5岁),24小时内反复发作,家里有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有癫痫病史,那这样的宝宝可能更容易发生癫痫,需要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 部分高热惊厥可能会发生癫痫   复杂性高热惊厥,易转为癫痫   杨忠旭博士介绍,热性惊厥又称高热惊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急重病症,是小儿惊厥中最常见的原因,患病率为3%-5%。小儿热性惊厥常见于6个月到3岁的儿童,临床表现为在发热的最初24小时内,多发生于12小时内,突然出现全身性抽搐发作,伴有意识不清,四肢节律性抽动或强直,双眼凝视或上翻,口吐白沫,有的还出现尿便失禁。一般持续数秒-10分钟自然缓解,少见持续10分钟以上,一般只发作一次。抽后精神和神志即可恢复。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脑损伤、窒息等,危及患儿生命。   在临床上,通常把小儿热性惊厥分为典型(单纯性)热性惊厥和非典型(复杂性)热性惊厥两种。典型热性惊厥发作年龄在6个月至3岁间,发作呈全身性,持续时间小于10分钟,在发热的最初24小时之内发生抽搐,病程中仅此一次,一般孩子到了6岁左右就会自动停止不再发生。   而复杂性热惊厥表现则不同,首次发病年龄小于6个月或大于6岁还有发热抽搐发生,首次发热抽搐就是持续状态的或者一次发作持续时间超过10分钟,一次发热过程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的抽搐,发热性抽搐已经反复发生5次以上;体温不到38℃或逐渐低热甚或不热也抽,发热抽搐伴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变等情况的都属于复杂性热惊厥。复杂性热性惊厥往往合并有癫痫家族史、脑功能障碍、反复发作、发作时间长、呈局灶性发作等。杨忠旭博士说,复杂性热惊厥容易多次发作并且易于转化成为癫痫,影响脑部功能造成脑损伤。 ▲ 复杂性热惊厥容易多次发作并且易于转化成为癫痫   孩子高热不退、出现热性惊厥家长应该怎么做?   杨忠旭博士强调,对于热性惊厥,最重要的是预防,尤其是单纯性热性惊厥,通过简单的预防,就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平时生活中要注意保暖,减少受凉、劳累的机会,家里多通风,减少病原体聚集。疾病流行期间,减少外出或聚集,从而减少被感染的机会,防患于未然。一旦孩子出现发热,就要及时监测体温,不要通过捂汗的方式来降温,有过热惊史的孩子,退烧药的使用要灵活,不要拘泥于一定要38.5或39度以上才用,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适当提前用药,来不及的时候可以用肛栓,以达到尽快退烧的目的。   如果儿童出现惊厥时,家长不要过于惊慌,第一时间先做应急处理。首先将患儿侧卧,防止呕吐物吸入肺部,同时清理掉口腔内的食物、呕吐物等,避免窒息。患儿出现牙关紧闭、面色发绀时,不要用硬物强行塞入口腔,包括用自己的手指,以防出现继发性外伤,这时可以刺激人中、耳垂、合谷等处,通过刺激让患儿清醒,减少大脑缺氧的时间。不要强行喂药、喂水,稍有缓解后,如果是热性惊厥,可以及时用肛栓退热,及时送医。在医院,医生会进一步区别单纯性、复杂性热性惊厥,并排查相关严重疾病,以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单纯性热性惊厥一般预后较好,转为癫痫的可能性极小,不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的药物。而复杂性热性惊厥转为癫痫的可能性较大,对大脑也有较大的损伤,需较长时间规范预防性服用抗癫痫药物。 ▲ 一位儿时有高热惊厥病史,饱受癫痫折磨15年的女性患者顺利接受手术治疗 ▲ 杨忠旭博士正在为患者手术   杨忠旭博士表示,癫痫患者经过规范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约70%的患者其发作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其中50%~60%的患者经2~5年的治疗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地工作和生活。但是仍有约20%~30%患者为药物难治性癫痫。   针对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单纯药物治疗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反复的癫痫发作和无望的药物治疗均能抑制、甚至阻碍大脑皮质的发育,损伤儿童的神经系统,尽早的外科手术干预可以减少甚至终止发作,为未成熟的儿童大脑争取到宝贵的发育时间。并且小儿癫痫外科手术的效果往往优于成人,利用大脑尚存的可塑性,可使神经组织有较多机会形成代偿,以求大脑功能较大限度的恢复。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6-04阅读量2422

为什么生长激素缺乏的小孩要做...

病请描述:为什么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要做药物激发试验 建议p3以下小孩做一个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以确定激发试验峰值,建议将精氨酸联合可乐定或左旋多巴等一次性联合激发试验作为疑似GHD患儿诊断的常用方法(低质量证据,弱推荐)。在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中,可应用该试验获取相对安全、精确和个体化的GHD诊断,并为患儿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利弊分析:根据临床实践经验,无论何种激发方式都存在重复性差、假阳性率高的问题。精氨酸联合可乐定或左旋多巴等一次性联合激发试验(以下简称一次性联合激发试验)相对于单一激发试验,可以提高GHD的诊断准确率,相对于分两天进行的序贯激发试验准确率无提升,但可缩短检查周期,减少抽血次数与费用,提高患儿与家庭的依从性。同时相比于胰岛素低血糖兴奋试验来说,不易引发严重低血糖。然而,一次性联合激发试验仍然可能引发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心悸和低血压等症状,对于体重过轻、心血管或肾脏问题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能更高,需要在进行试验前充分评估和密切监测。 药物刺激生长激素分泌试验有多种,如精氨酸、胰岛素、可乐定和左旋多巴等,但没有一种药物激发试验具有10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就是说没有一种试验可准确地预测生长激素缺乏症,所以不能根据一种药物刺激的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结果来确诊。目前临床普遍认同的是两种药物激发试验生长激素分泌峰值均小于10微克/升方能诊断为生长激素缺乏症,同时要求其中一种药物必须是胰岛素。诊断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标准是两种药物激发试验的生长激素峰值均小于5微克/升;而部分性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标准为两种药物激发试验的生长激素峰值在5微克/升和10微克/升之间。 在所有的药物激发试验中,胰岛素诱发低血糖刺激生长激素分泌试验被认为是诊断生长激素缺乏症最敏感的试验。此外,低血糖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也是一个强刺激,该试验也可同时检测皮质醇来了解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完整性,故胰岛素诱发低血糖刺激生长激素分泌试验在临床上常作为首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整个试验过程中有血糖水平降低,个别会产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对小年龄儿童或有癫痫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儿禁用该试验。在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考虑生长激发试验指征、患儿的个体差异、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排除可能影响试验效果的疾病。同时确保试验药物的安全性,注意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如低血压、胃肠道反应等。部分患儿可能对药物敏感,需谨慎使用。精氨酸较少引起不良反应,但对无尿或少尿的患儿应避免使用。胰岛素低血糖兴奋试验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能晕厥或抽搐。应在试验前检测肝肾功能和血糖水平,排除其他内分泌激素缺乏。如患儿存在其他内分泌激素缺乏,需要在试验前进行治疗,获得足量激素替代。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的患儿,需要先改善其营养状态。激发试验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判读应由专业医生团队进行,全程监测,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生长发育 2024-04-30阅读量2469

儿童抽动症临床表现和真实病例...

病请描述:儿童抽动症临床表现和真实病例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运动和声音。这种病症往往会在儿童时期出现,在成年后可能会减轻或消失。本文就儿童抽动症的症状、原因、诊断和治疗进行科普。   抽动症状主要有两种类型:运动性和声音性。运动性症状包括眨眼睛、眼皮抽动、脸部抽搐、头部抽动、肩膀耸动、手臂扭曲、嘴巴动作等。声音性症状包括喉咙嗡嗡声、咕咕声、咳嗽声、喉咙清嗓子等。这些症状通常会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并伴随不规律的发作间隔。   儿童抽动症的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研究发现遗传基因在其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若家族中有人患有抽动症,那么子女患此病的风险将会增加。此外,环境因素、神经化学和脑部结构也可能与儿童抽动症的发生有关。   要确诊儿童抽动症,通常需要做出两种类型的诊断:一是确定是否存在抽动症状,二是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健康问题。医生会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观察抽动症状的频率、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此外,全面的神经发育评估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也有助于确诊。   治疗儿童抽动症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管理。药物治疗通常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和利培酮,这些药物可以减轻抽动症状。然而,药物治疗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如嗜睡、失眠、情绪变化等。   除了药物治疗,行为疗法也被广泛运用于儿童抽动症的治疗中。例如认知行为治疗(CBT)可以帮助儿童学会管理和减轻抽动症状。此外,家人和教师的支持和理解对儿童抽动症患者的康复也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个真实病例,展示了儿童抽动症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小明,一个7岁的男孩,最近几个月频繁出现眨眼睛和头部抽动的症状。这些症状持续数小时,并伴随不规律的发作间隔。他的妈妈非常担心,决定带他去看医生。   经过医生的观察和检查,小明被诊断为儿童抽动症状。为了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健康问题,医生还进行了全面的神经发育评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小明除了抽动症状外,其他身体功能正常。   医生建议小明的家人采取多种治疗方法来帮助他管理和减轻抽动症状。首先,医生给他开了一种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以减轻症状的频率和强度。其次,医生推荐小明接受认知行为治疗(CBT),帮助他学会如何控制抽动症状。此外,医生还建议他的家人和教师积极支持和理解他,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小明的抽动症状逐渐减轻。他的眨眼和头部抽动的频率和强度都明显降低。小明的家人和教师开始更多地关注他的感受,并尽力创造一个理解和支持的环境。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但多种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儿管理和减轻症状。尽管抽动症可能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一些困扰,但通过医学和心理学的帮助,他们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对于有儿童抽动症的家庭和教师来说,理解和支持是帮助儿童康复的关键。

生长发育 2024-03-21阅读量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