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颅内动脉瘤,是由颅内动脉血管壁局限性异常扩张形成的一种动脉壁囊状凸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虽然“似瘤非瘤”,颅内动脉瘤对健康的危害却不容小觑,一旦发生破裂,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因而被称为藏在大脑中的“不定时炸弹”。 《扬子晚报》2023年12月12日报道,初三学生小雅(化名)平时学习十分刻苦,由于临近升学,小雅的学习压力很大。有段时间,小雅偶尔会感到头晕不适,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0月底,小雅上课时突然晕倒,被120紧急送往当地医院救治。通过CT检查,医生诊断为颅内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立即行急诊手术。在送往手术室途中,患者出现昏迷伴瞳孔散大等症状,情况十分危急。所幸经全力救治,最终成功挽救了年轻的生命。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神经外科学术副院长兼6A神经外一科主任于耀宇介绍,颅内动脉瘤好发于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处,通常被认为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等有关,并有家族倾向。该疾病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 于主任表示,未破裂的、体积较小的颅内动脉瘤通常不会引起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少部分患者可因动脉瘤(往往体积较大)压迫周围血管、神经,出现单侧面部麻木、视物模糊或重影等缺血及神经压迫症状。 根据《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 因此,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进行排查、破裂风险评估及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是临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巴某(化名),男性,68岁。患者于2023年3月曾因中度脑积水,行侧脑室腹腔内分流手术。2024年8月,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短暂晕厥并摔倒,头部着地,主诉有头晕等不适症状,至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于耀宇主任为患者完善检查,CT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C4段可疑小丘样隆起,不排除动脉瘤。为进一步明确诊断,于耀宇主任在导管室局麻下为患者行DSA脑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结果显示:右侧颈内动脉C4段可见3mmx3.5mm宽颈动脉瘤,海绵窦段可见轻度狭窄。 ▲ 右侧颈内动脉C4段见动脉瘤 经评估,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近日出现头晕昏厥等症状,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需尽早行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拆除“不定时炸弹”。 在明确告知患者家属手术风险,并取得同意后,于耀宇主任团队在麻醉科和介入手术室紧密配合下,为患者开展经导管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 动脉瘤顺利栓塞,不显影 于耀宇主任结合《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管理指南(2024版)》讲解道,未破裂颅内动脉瘤,通常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的,尤其对于有脑血管基础疾病者来讲,即便没有明显症状,仍有必要评估是否进行干预处理。 于耀宇主任最后提醒,时下正值季节交替,气温波动较大,昼夜温差加剧,脑血管频繁收缩。由于动脉瘤血管管壁变薄膨出,当温差较大、情绪波动时,会引起脑血管内压力骤然升高,就容易导致动脉瘤突然破裂。动脉瘤在没有破裂或者体积较小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少部分可出现视物模糊、头晕等神经血管压迫症状。而一旦破裂,则可表现为难以忍受的突发性剧烈头痛伴脑膜刺激征。因此,若出现相应症状,应尽快前往具有颅内动脉瘤规范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就医,以免错失救治时机。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10-17阅读量2514
病请描述:“猝”不及防:警惕“中风”——神经内科带您了解高血压脑出血预防知识 东平县银山镇中心医院 2024年10月08号 ○案例分析○ 案例一 2024-09-17,上午09:31,在这个大家一天黄金的时刻,银山镇中心卫生院接诊一位脑干出血患者,情况紧急,患者刘某,男,46岁,于1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右侧麻木,走路不稳,急被送来我院。查颅脑CT示:脑干出血,颅内动脉瘤,脑梗死,立即收入我内科进行保守综合治疗。患者入院时血压高达199/131mmHg,属于三级(重度)高血压,躁动,针对患者的病情,医嘱给予I级护理,报病重,并给予保护胃粘膜、降压、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经过一系列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康复出院,并锦旗感谢。 案例二 患者郑某,男,71岁,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头痛,在门诊行颅脑CT检查,结果示:左侧额叶脑出血,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院时血压167/114mmHg,入住内科后完善相关检查后,保守治疗,后于齐鲁医院行伽马刀手术治疗后,又转我院继续治疗,患者康复,无不适感,并锦旗感谢。 看完以上案例 我们不仅疑惑 为什么脑出血发病率这么高? ○科普时间○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特点 首先原因是高血压。发病人群往往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平素未规律服药。长期高血压导致动脉硬化,极容易诱发脑出血; 过度肥胖,常伴高血脂糖尿病; 生活作息极不规律、熬夜、压力大; 饮食无序,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吸烟; 情绪激动,易暴怒; 缺乏运动锻炼; 高血压脑出血可在短时间内对脑组织产生极大的损伤,青年人脑组织饱满,颅内空隙少,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损伤更为严重,易造成脑疝颅内压增高。基底节区、脑干、丘脑等部位因特殊的解剖结构出血较为常见,且由于位置较深预后普遍较差。脑出血发生后,患者烦躁、应激性反应等症状均会导致病情进展。其他导致年轻人脑出血的原因有:脑血管畸形、烟雾病、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血液病。 预防脑出血,任重而道远 1.加强认识:积极控制高血压,对于患有高血压症的人群,平日规律服药,遵医嘱用药。 2.调和情志:保持乐观情绪,减少烦恼,悲喜勿过,淡泊名利。若无诱因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乏力、语言交流困难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积极治疗。 3.戒烟戒酒:酒和烟都能使脑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加速动脉硬化。特别是冠心病、高血压患者更应戒烟戒酒。 4.合理饮食:饮食要注意低脂、低盐,少吃动物的脑、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配适量瘦肉、鱼、蛋。 5.避免疲劳:避免劳动过度,超负荷工作可诱发脑出血。寒冷会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所以寒冷季节注意保暖,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 6.预防便秘:大便燥结,排便用力,极易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而引发脑出血。预防便秘可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也可适当运动及早晨起来对腹部做自我按摩。 7.补充水分:要维持体内充足的水分,使血液稀释。平时养成多饮水的习惯,特别是夜晚睡前和早上起床时,要饮1-2杯温开水。
陈大国 2024-10-08阅读量1867
病请描述: 在门诊经常会碰到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大多可能都会伴随着其他慢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组合,这些药物组合可能会有一些潜在的隐患,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第一种组合:秋水仙碱+他汀类药物:秋水仙碱在痛风治疗中非常常用,且在预防痛风发作时还可能小剂量口服维持,而不少痛风患者合并高脂血症,尤其是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最为常见,考虑到这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元凶,所以常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而秋水仙碱和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合用后可能会增加横纹肌溶解的风险,所以在合并使用时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 第二种组合:泼尼松和利尿剂:泼尼松也是临床中痛风患者常用的镇痛药物,而老年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可能合并有心肾功能不全,伴下肢严重水肿,需服用利尿剂,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会增加低钾血症发生风险,所以要在定期监测血钾。 第三种组合,消炎镇痛药+阿司匹林,可能会增加血栓栓塞风险和消化道严重不良反应风险。 所以呀,痛风患者还需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药物。
杨宁 2024-09-23阅读量2357
病请描述: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血管病变部位、程度、血栓形 成速度和侧支循环的情况有关。有些脑梗死病人早期没有 出现明显的神经内科症状,而是以眼部首发症状来眼科就 诊。现将我院 2001年以来门诊遇到首诊眼科的脑梗死患 者 28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共 28例。男 16例,女 12例;年龄最大 72岁,最小 63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20天;主诉均因某一方向暗影遮 挡就诊。视力 0.4~1.0,双眼瞳孔等大,直接、间接对光反 应正常,眼底除Ⅰ~ Ⅱ级大动脉硬化外,余无异常。视野检 查:采用Humphrey 视野分析仪,静态视野检测,白色Ⅲ号视 标,背景光 31.5Asp ,24-2或 30-2程序。28例视野缺损 均表现一致性同侧偏盲,其中左侧偏盲 15例,右侧偏盲 13 例。经头颅 CT 扫描证实脑梗死 22例,MRI 检查证实脑梗 死6例(其中 4例枕叶脑梗死伴多发性脑梗死,2例枕叶脑 梗死)。举例 1。男性,69岁,因双眼左侧突然固定黑影遮挡 1 周就诊。追问病史有一过性头痛史,高血压史 3年。体格 检查:血压 22/13KPa,神经系统无特殊发现。头颅 CT 扫 描,右枕叶低密度灶,诊断为右枕叶脑梗死。眼科检查:双 眼视力 0.8,眼前节正常。眼底:视乳头边界清,无隆起,黄 斑中心凹反光存在,视网膜动脉反光增强,动静脉有交叉压 迹。视野检查:双眼左侧一致性偏盲。举例 2。男性,69岁,因突然右侧看不见伴前额痛、恶心 呕吐 3 天就诊。既往有低血压史。体格检查:血压 16/8 KPa。神经系统无明显异常发现,头颅 MRI 检查:左枕叶、左 半卵圆中心多发梗死。眼科检查:视力右 0.4,左0.8,眼压正 常。眼底:视盘边界清,无隆起,色淡红,A ∶V 约 1∶2,未见明 显动静脉交叉压迹。视野检查:双眼右侧一致性偏盲。举例 3。女性,65岁,因双眼突然左侧黑影遮挡伴轻度 头痛 1天就诊。既往高血压、高血脂 16年。体格检查:血 压21.4/12.8 KPa,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头颅 CT 扫 描:右枕叶低密度灶,诊断:右枕叶脑梗死。眼科检查:双眼 视力 1.0,眼前节正常,瞳孔等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应正常, 视乳头边界清,黄斑反光存在,视网膜动脉细,反光强,静脉 扩张,A ∶V 约 1∶2,有动静脉交叉压迹,视网膜无渗出和出 血。视野检查为左侧一致性偏盲,经神经内科降血压、扩血 管、脑细胞营养剂等应用,2月后复查视野,双眼左上象限一 致性偏盲。讨论根据视路的解剖特点,在视交叉处视神经纤维形成半交叉,即来自双眼鼻侧半的视网膜神经纤维交叉到对侧,而 来自双眼颞侧半视网膜神经纤维不交叉。视交叉以上视路 损害,基本视野缺损形式为双眼同侧性偏盲。视交叉以上 视路包括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视皮质。脑梗死 患者上述某一部位循环障碍均表现同侧性偏盲。 同侧性偏 盲伴视神经萎缩,病变多在外侧膝状体以前,视野表现不一 致性偏盲。视路高位损害表现为一致性偏盲,即双眼视野 缺损形态一致,较少伴有视力下降。脑梗死是由于脑血液供应障碍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 引起的脑软化[1]。多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 糖尿病等。发病突然,部分患者曾有短暂的脑缺血发作史, 或头昏、头痛等前驱症状,持续时间短,不易被患者所觉察。 当供给视路某一部位的血管形成血栓,发生脑梗死,如起病 缓慢,可不伴有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仅出现眼征而首诊于 眼科[2]。早期病人有时仅表现某一方向黑影遮挡,眼科可 以通过眼部检查、视野检测为早期发现脑梗死病人提供线 索和依据,并作出定位。对 50岁以上有高血压、动脉硬化 病史,特别有明显偏盲主诉者,不应被视力正常或接近正 常、眼部无明显病变而麻痹大意,不能只注意眼部病变而忽 略全身疾病,尤其是颅内疾病对视功能的影响。视野检查 非常重要,有时视野更能说明视功能损丧的多少及病情发 展的情况,还能辅助定位诊断,特别是某些不易被 CT 所能 发现的较小的脑血管病变[3],而基层医院往往又缺少 MRI 设备。有报道,同侧偏盲中脑血管疾病占 70% ,认为枕叶损害 多数为血管源性,最常见的病因是距状裂动脉、大脑后动脉 血栓形成。血管源性损害可致枕叶广泛性受累导致完全性 同侧性偏盲[4]。本组28例均以视觉障碍、偏盲为首发症状 而就诊于眼科。 由于头痛程度轻或一过性发作,或梗死程 度轻、范围小,无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往往被患者忽视,而 视野检查表现为一致性偏盲,头颅 CT 或 MRI 检查与视野 缺损一致,提示某些脑梗死病例,特别是枕叶脑梗死,视野 改变可能比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早。本组资料,根据患者视野同侧偏盲及相关病史,结合头 颅 CT 或磁共振检查,早期对颅内病灶作出诊断,得以使脑 梗死病人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微医药 2024-09-19阅读量2405
病请描述:近日,上海市东方医院肛肠外科我们顺利为一名94岁高龄的直肠癌伴梗阻的患者急诊行腹腔镜下直肠Hartmann术。 患者入院前1周出现排便、排气停止,纳差伴恶心呕吐。1周来基本没有吃过东西,身体非常虚弱,卧床无法起身活动。2天前突然出现下腹部胀痛不适,遂至我院急诊就诊。急诊查腹部CT考虑直肠癌伴梗阻,同时患者双侧心房明显扩张,腹主动脉动脉及属支硬化,明显扩张,双侧腔内动脉瘤。 既往老先生还有冠心病、高血压、房性早搏、脑出血史并后遗症等心血管病史。由于患者是直肠癌所致梗阻,无法依靠保守治疗治愈,且梗阻有进一步加重的倾向。一旦肠腔梗阻坏死穿孔,肠腔内一周来积攒的粪便便会涌入腹腔,回天乏术。但是若选择手术,我们便要直面患者超高龄,心功能、血管功能极差,尤其是双侧的髂内动脉瘤几乎是贴着肿瘤生长,一旦动脉瘤破裂,瞬间就能出2-3千毫升血,几乎没有抢救的机会。 经过肛肠外科、肿瘤科、麻醉科、心内科及血管外科等MDT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虽然患者手术风险极高,身体条件差;但我们有过硬的技术,优秀的护理团队、麻醉医师、ICU和心血管医生,有3D腹腔镜微创技术,患者尚有一丝生机。手术方案以简单有效为主,主要解除梗阻;髂血管瘤暂不处理,术中注意仔细操作,勿伤及血管瘤。再和患者家属反复交代病情,沟通治疗方案后,患者家属表示愿意接受相关的风险,积极要求手术治疗。 2024年7月12日我们成功为患者实施了3D腹腔镜下根治性直肠前切除术(Hartmann)+乙状结肠造口术,术中探查见:下腹部广泛粘连,直肠距腹膜反折上5cm处有大小约6*5*3cm肿块,侵透直肠全层,堵塞肠腔形成完全性肠梗阻,肠旁及系膜见多发肿大淋巴结。近端结肠及末端小肠明显扩张,积液积气,双侧髂内动脉明显瘤样扩张,约3*2*2cm。手术时长约3小时,出血仅仅50ml。术后患者就有排便排气,第三天就开始流质饮食,术后10天患者顺利出院。
周主青 2024-09-11阅读量3522
病请描述:天旋地转、恶心、呕吐……眩晕常让患者痛苦不堪。 在门诊,眩晕的患者病情往往比较复杂,通常伴有或者不全伴有耳鸣、偏头痛、失眠、心慌、恶心、呕吐、血压异常、眼球震颤等症状。 什么是眩晕感呢?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 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人体维持正常的空间位象有赖于视觉、本体感觉和前庭系统,称“平衡三联”,其中前庭系统最为重要。 其中任何一个或几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出现相应的眩晕症状,表现为视物旋转或自身旋转感,也可表现为摇摆不稳、波浪起伏、跌落感等,患者不敢睁眼,常伴恶心、呕吐、多汗、血压波动等自主神经症候。 据我整理资料发现可引发眩晕的疾病多达几十种: 首先,单从发病部位来看,有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是由内耳迷路或前庭部分、前庭神经颅外段(在内听道内)病变引起的眩晕,包括急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等。中枢性眩晕是指前庭神经核、脑干、小脑和大脑颞叶病变引起的眩晕。 从病因分类:为前庭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 第一、非前庭性眩晕 1、血管疾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 2、血液疾病(贫血、红细胞增多症) 3、内分泌疾病(低血糖) 4、环境变化(高温、缺氧) 6、活动过度(久立、过劳等 7、头部轻微外伤后综合征 8、视觉疲劳及眼部疾病(重症肌无力、青光眼) 9、低血压 低血压引起的眩晕特点是: 站立过久、疲劳、饥饿或突然起立时发生眩晕或晕厥症状,平卧休息片刻 后可缓解,发作时常伴有耳鸣,但无听力减退。主要是因轻型低血压引起轻度的大脑缺血、缺氧而致眩晕。 10、精神性眩晕 由焦虑及其他精神障碍疾病引起的眩晕。特点是:眩晕几乎天天存在,呈持续性,可伴有惊恐发作;注意力分散或活动时头晕不显,休息时或闲时头晕明显;主观感觉障碍;心慌、胸闷、气促等躯体症状;睡眠、消化常有问题是指由焦虑及其他精神障碍疾病引起的眩晕。特点是:眩晕几乎天天存在,呈持续性,可伴有惊恐发作;注意力分散或活动时头晕不显,休息时或闲时头晕明显; 主观感觉障碍;心慌、胸闷、气促等躯体症状;睡眠、消化常有问题。 11、颈椎病 颈椎病引起眩晕的可能原因包括:椎动脉在颈椎横突孔走行过程中受压;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的椎动脉痉挛;反应性水肿等。 临床诊断颈椎病需同时具备3个条件:椎间盘和椎间关节的退行性改变;邻近组织和结构受累,包括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受累; 与上述病理学改变一致的临床表现。 第二、非前庭性眩晕 1、后循环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2、脑出血 3、脑肿瘤 4、脑炎 5、脑梗死 6、脑出血 7、急性冠脉综合征 8、中毒 9、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俗称“耳石症”,特点是:头位变化时发作眩晕(起床和卧床、抬头、 转头时可诱发);发作后短时间内仍可有头昏沉感;眩晕症候有自我好转性,也可复发;不伴发听力下降、耳鸣,亦无复视、行走不稳感等脑干症候。 10、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美尼尔氏综合症),又称膜迷路积水,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病。典型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减退、耳鸣和(或)耳内闷胀感。其诊断标准是:2次或2次以上眩晕发作,每次持续20分钟至12小时;病程中至少有一次听力学检查证实患耳有低到中频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患耳有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或)耳闷胀感;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 11、前庭神经元炎 12、迷路炎 称内耳炎,是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常见的并发症。眩晕程度逐渐加重,且均伴有 听力下降。 13、淋巴管漏 好了,我整理了很多可能引起眩晕的病因,小小的眩晕病因都很复杂,涉及多种学科(神经内科、五官科、眼科、骨科、心血管科、精神心理科、康复科),病因复杂,易出现漏诊、误诊及误治。 针对病因,明确诊断非常重要! 首先,要预防和控制眩晕发作,应首先从改善生活习惯,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做起。 其次,注意饮食均衡,少吃油腻、甜食等;保证高质量睡眠;适当运动,提高抵抗力。运动对体质、情绪调节都比较好。王明杰博士建议,但运动量不宜过大,有眩晕的患者应注意避免头部的强烈运动。 还有最重要的是:加强情绪管理。部分患者单纯由情绪引发的眩晕,容易焦虑,导致恢复缓慢。 那么,如何治疗眩晕呢? 必须明确诊断后,针对病因治疗: 1、口服药物:盐酸氟桂利嗪,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等。 2、静脉注射药物 3、手法复位 4、高压氧 5、针刺(电针、针刀、火针等等) 6、中药 7、运动康复锻炼 8、手术 治疗眩晕,由于病因复杂,根据全身情况寻找可能的病因。只有找到病因,对症下药及治疗,才能解决痛苦。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2161
病请描述:患者,女性,70岁 主诉:左下肢肿胀伴皮肤色素沉着2年 既往史:高血压,T2DM,血糖血压控制可 查体:左小腿较对侧肿胀,左侧足靴区皮肤见色素沉着,未见明显浅静脉迂曲,胫前区未及凹陷性水肿。 手术史:20年前于外院行左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15年前行右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外院超声:左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左侧小隐静脉反流。 手术治疗: 小隐静脉主干射频消融 浅表曲张静脉及色素沉着处硬化治疗 小隐静脉高位结扎 术后治疗: 压力治疗:左下肢弹力袜加压 抗凝治疗:艾多沙班60mgqd,1个月 提高静脉张力、消肿药物:地奥司明0.9gbid,七叶皂苷60mgbid至少1个月
贺钰斌 2024-09-02阅读量1841
病请描述:立秋已过,已进入秋天,一些皮肤疾病也进入相对的高发期,伙伴们要做好防范措施了。 带状疱疹就是这样一种疾病。它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皮肤疾病,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痊愈后,病毒潜伏在体内神经节内,等机体抵抗力下降后病毒会从神经节迁移出来,导致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和皮肤水疱。发生在头面部为的带状疱疹有时会出现面瘫、听力下降等严重不良反应。如果神经损害严重的话还会遗留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这种情况免疫低下的老年人更常见,往往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谁容易得带状疱疹? 成年人往往劳累后容易诱发带状疱疹,有些有基础疾病的人比如糖尿病、,慢性肾病、长期口服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使用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的患者也容易出现带状疱疹。 怎么识别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的表现包括疼痛和皮肤红斑水疱。突然出现的阵发性疼痛要考虑带状疱疹的可能,比如没有外伤或者扭伤却出现单侧的某神经支配区域疼痛,往往是阵发性刺痛、或者局部有烧灼感,或者有像虫爬一样的感觉。皮肤出现红斑伴有成簇的水疱是带状疱疹的典型表现。 怎么治疗带状疱疹? 尽早诊断,尽早抗病毒治疗,防止神经损伤留下后遗神经痛才能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认为3天内积极的抗病毒治疗更有价值,具体抗病毒的药物有很多,可以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中医药方法在控制炎症,改善神经痛方面也很有价值。 如何预防带状疱疹? 绝大多数成人体内潜伏有带状疱疹病毒,有数据显示当50岁以后,身体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更容易患带状疱疹,有些患者一生中会多次患带状疱疹。除了各种提高免疫力的方法以外,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比较靠谱的预防方法。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特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朋友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进行预防更有价值。有数据显示可以提供长达11年90%以上保护效力。
王力军 2024-08-28阅读量1977
病请描述: 进入秋天,一些皮肤疾病也进入相对的高发期,伙伴们要做好防范措施了。带状疱疹就是这样一种疾病。 它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皮肤疾病,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痊愈后,病毒潜伏在体内神经节内,等机体抵抗力下降后病毒会从神经节迁移出来,导致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和皮肤水疱。发生在头面部为的带状疱疹有时会出现面瘫、听力下降等严重不良反应。如果神经损害严重的话还会遗留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这种情况免疫低下的老年人更常见,往往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谁容易得带状疱疹? 成年人往往劳累后容易诱发带状疱疹,有些有基础疾病的人比如糖尿病、,慢性肾病、长期口服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使用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的患者也容易出现带状疱疹。 怎么识别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的表现包括疼痛和皮肤红斑水疱。突然出现的阵发性疼痛要考虑带状疱疹的可能,比如没有外伤或者扭伤却出现单侧的某神经支配区域疼痛,往往是阵发性刺痛、或者局部有烧灼感,或者有像虫爬一样的感觉。皮肤出现红斑伴有成簇的水疱是带状疱疹的典型表现。 怎么治疗带状疱疹? 尽早诊断,尽早抗病毒治疗,防止神经损伤留下后遗神经痛才能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认为3天内积极的抗病毒治疗更有价值,具体抗病毒的药物有很多,可以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中医药方法在控制炎症,改善神经痛方面也很有价值。 如何预防带状疱疹? 绝大多数成人体内潜伏有带状疱疹病毒,有数据显示当50岁以后,身体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更容易患带状疱疹,有些患者一生中会多次患带状疱疹。除了各种提高免疫力的方法以外,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比较靠谱的预防方法。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特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朋友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进行预防更有价值。有数据显示可以提供长达11年90%以上保护效力。
王力军 2024-08-26阅读量3335
病请描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俨然成为第四高,发病率甚至超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 高尿酸血症如未得到有效控制,10%的患者会发展为痛风,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严重的关节疼痛)、肾炎和痛风石形成,严重者伴关节变形或尿酸性尿路结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治疗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般治疗,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关键,包括健康饮食、戒烟、戒酒,避免高尿酸饮食(比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坚持运动和控制体重。饮食治疗大约可以降低血尿酸70~90μmol/L。 第二、药物治疗,用于生活方式改变后仍然不能达标的患者。常用的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包括别嘌呤醇、非布司他等。服用时需多饮水,碱化尿液。还有很多其它类药物可供选择,不同的药物适用不同的患者,取决于病因、合并症等多种因素。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8-26阅读量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