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全头痛 > 内容

全头痛内容

神经内镜技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病请描述: 神经内镜适应症:1.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一些交通性脑积水、复杂性脑积水等都可进行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疗效好,不需放置和更换分流管。对于儿童脑积水和分流术失败的脑积水,都有较好疗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高阳2.颅内蛛网膜囊肿外侧裂蛛网膜囊肿、枕大池囊肿、鞍上囊肿等,其中鞍上囊肿常被误诊为脑积水,进行分流术治疗,术后囊肿继续增大,病情加重。我们采用颅骨钻孔内镜下囊肿-脑池造瘘术,在内镜下打开囊肿脏层,术后囊肿逐渐缩小。多数蛛网膜囊肿都逐渐长大,压迫脑组织,甚至堵塞脑脊液循环通路,一旦发现,应仔细评估,一旦有症状或影响脑组织发育,应尽早手术。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通过颅骨钻孔在内镜下进行神经血管减压,术中可从不同角度观察神经和责任血管,将二者分离,从而达到充分彻底减压目的。3.脑内血肿和脑室出血一些脑内血肿,尤其高血压脑出血,可利用工作通道,在内镜下清除血肿。脑室出血也可采用同样方法,或采用脑室镜手术治疗。4.颅内寄生虫病脑室囊虫病常引起脑积水,可在内镜下摘除脑室内囊虫,打通脑脊液循环通路。颅底肿瘤和炎性病变(1)垂体腺瘤垂体瘤为常见良性肿瘤,绝大多数垂体瘤都可采用内镜下经鼻手术切除,比显微手术全切率高,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痛苦小。(2)斜坡脊索瘤颅底中线区发生的良性肿瘤,位于硬膜外,侵袭骨质,难以根治。开颅手术复杂,创伤大,风险高。采用经鼻内镜手术切除肿瘤,显露范围广,创伤小,疗效好。(3)拉克氏囊肿为胚胎残余组织形成的先天性肿瘤,起自垂体前叶与后叶之间,逐渐长大,引起头痛等症状。采用内镜经鼻手术可显露病变全貌,利于全切病变。(4)岩尖胆固醇肉芽肿为炎性病变,逐渐增大,可压迫颅神经引起症状,可行经鼻内镜手术,切开病变进行引流。(5)其他颅底肿瘤一些脑膜瘤、颅咽管瘤等可采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但技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6)脑脊液鼻漏多继发于外伤和手术,也有自发性的。患者出现鼻腔流液,低头时增多,可伴嗅觉丧失或视力下降。采用内镜经鼻手术利于准确找到漏口,成功修补,避免颅内感染。视神经损伤和恶性甲亢突眼视神经损伤多见于颅脑外伤,颅底骨折伴视神经管骨折,患者出现一侧或双侧失明,需尽早手术减压。采用内镜经鼻手术,对视神经充分减压,挽救视力。恶性甲亢突眼引起眶内压升高,视神经受压,若不得到有效治疗,有些患者可失明,而采用内镜经鼻眼眶减压术,可缓解突眼,使眶内压降低。(7)脑肿瘤和脑室肿瘤较小的脑肿瘤和脑室肿瘤,可采用小骨瓣开颅经工作通道或锁孔手术,切除肿瘤。或在内镜下离断肿瘤供血,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创伤小,疗效好。脑出血、脑室血肿和慢性硬膜下血肿同传统手术相比,经颅骨钻孔或小骨瓣开颅,在内镜下清除血肿,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8)脊柱脊髓疾病采用椎间孔镜和后路镜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某些硬膜下髓外肿瘤和脊髓栓系综合症等。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微创外科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疾病都可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越来越多的患者也将从微创的神经内镜手术中受益。当然,以上所述疾病的治疗均需结合临床和医生的技术与经验,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神经内镜禁忌症:神经内镜手术需全身麻醉下进行,因此与全麻手术的禁忌症基本一致。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高阳 2019-07-15阅读量9067

鞍区原发恶性未分化癌一例

病请描述: 鞍区位于中颅窝低的中央,位置深在,周围结构复杂,是颅底肿瘤的好发部位。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鞍区肿瘤治疗成功率有了明显的提升,治愈率也逐渐得到了提高。常见鞍区肿瘤有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神经鞘瘤,星形细胞瘤,生殖细胞瘤,脊索瘤,转移瘤等,治疗前的鉴别诊断显得非常重要。鉴别诊断分别通过病史及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评判,当然组织学检查是金标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高阳而鞍区原发未分化癌比较少见,今天分享一例鞍区转移瘤的诊疗过程。患者为中年男性,头痛头晕3个月,头颅MRI检查示:鞍区占位,主要累及斜坡及蝶窦,侵袭性生长,有强化,周边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受累,考虑恶性肿瘤可能。头颅CT显示:鞍区占位,颅底骨质破坏。考虑到到病变体积较大,病理性质未明确,故行经鼻手术切除,明确病理诊断同时,切除或者减少肿瘤负荷,为后续治疗提供条件和病理支持。术后病理提示:蝶窦起源的未分化癌。未分化癌恶性程度高,对放化疗敏感。患者术后辅助放化疗治疗,目前恢复顺利。近些年随着神经外科显微技术的发展,鞍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多数患者都可以在不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基础上获得病理诊断甚至全切,达到治愈效果。此外在治疗及恢复过程中患者及家属一定注意健康的饮食和科学的生活规律,保持健康身体,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高阳 2019-07-15阅读量8851

神经内镜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病请描述: 神经内镜技术问世已百年,其真正快速发展却只有20年的历史,尤其近10年,随着技术、设备、器械的不断进步,神经内镜技术已成为微创神经外科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许多常见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高阳内镜下手术包括全内镜下手术和神经内镜辅助下手术。1. 全程内镜下手术a. 经鼻蝶入路治疗颅中、后窝底病变。1909年,Cushing第1次采用经鼻蝶入路治疗鞍区病变。同年,Halstead采用经鼻蝶入路切除1例颅咽管瘤。1963年后Hardy引进显微外科技术,经蝶入路逐渐成为治疗鞍区病变的标准术式。1992年Jankowski等首次在内镜下行经鼻蝶垂体肿瘤切除术。内镜经鼻手术已广泛应用治疗颅底病变,对深部组织有独特优势,术野高清,可观察范围从筛板最前缘到鞍背、枕大孔,两侧到海绵窦外侧、视神经管开口,用角度镜还可以观察Meckel氏囊、海绵窦内、下丘等,神经内镜适合该区域的手术。神经内镜下垂体肿瘤全切率是显微镜手术1.62倍,术后脑脊液鼻漏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显微镜治疗。神经内镜在治疗颅咽管瘤、斜坡胆脂瘤、脊索瘤亦具有一定优势,且可利用经鼻入路处理斜坡后、脑干腹侧的肿瘤及动脉瘤。对位于颅前窝底、鞍区、斜坡的病变,神经内镜具有明显优势,但脑脊液漏的风险明显高于开颅手术,术中止血及规范的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是该入路成功的关键。b. 内镜眶上和眼睑锁孔入路治疗颅前窝底疾病锁孔手术源于上世纪80年代,从眶上锁孔入路到眶外侧入路、经眼睑入路等,其骨瓣面积越来越小。神经内镜可弥补显微镜直视下牵拉脑组织的缺陷,尤其是颅底肿瘤、动脉瘤、囊肿等。神经外科内镜领域的先驱,Pernetzky和Fries证明即使是复杂颅底手术,神经内镜微侵袭治疗也是可能的。锁孔手术技术的核心是精准定位,以最小创伤到达手术区域,以小切口、小骨窗及有效暴露病变为特点。其切口隐藏于发际内、眉间,满足病人的美容需要,同时对血管、神经损伤轻微。在内镜下能充分暴露术区,同时减少暴露无效脑组织,并且在治疗鞍上肿物、巨大垂体肿瘤等突向颅前窝底的病变时,可避免发生脑脊液鼻漏的风险。 锁孔入路手术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特点,Schramm等报道锁孔手术与常规开颅手术相比,手术时间减少25%。内镜眶上锁孔入路创伤小,术后不留疤痕,在充分减压后可清晰显示额叶底部的神经和血管,对颅前窝底病变、垂体肿瘤突入鞍内可行此入路,但对向后生长的垂体肿瘤及颅咽管瘤难以达到全切除,术中注意保护嗅神经。 c. 前额入路治疗脑室内肿瘤、脑室内出血、脑积水 脑室是脑脊液循环系统,是颅内最大空间,是内镜的最先使用区域。Siomin和Constantini报道利用小儿膀胱镜治疗脑积水。内镜下前额入路适应证包括:①脑积水。目前利用神经内镜治疗脑积水主要有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VT)、透明隔造瘘术、中脑导水管再通术、内镜辅助下各种分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脑室-心房分流术、脑室-胸腔分流术)等。术中可烧灼脉络丛以减少脑脊液分泌,使脑积水病人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神经内镜辅助分流术可直视下放置脑室段避免插入脉络丛及对侧脑室,期间若有出血可及时处理,如感染性脑积水可行脑室内冲洗后再行ETV,ETV可改变脑脊液动力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交通性脑积水。②脑室内出血。相比脑室内注入尿激酶,内镜手术可更快清除血肿,且可行ETV,部分病人可避免二次行脑积水治疗。③脑室内肿物活检术。包括切除脑室内肿瘤和丘脑胶质瘤等手术。 脑室内的巨大空间为内镜提供广阔视野,术前需根据肿瘤的位置决定脑室入口,其缺点主要是出血迅速时难以止血,由于骨孔较小限制穿刺方向,难以全切除向左右生长的肿瘤。 d. 经天幕入路治疗第三脑室后部病变 第三脑室后部病变主要包括:生殖细胞肿瘤、脑膜瘤、室管膜瘤、胶质瘤、动静脉畸形、蛛网膜囊肿,最多见生殖细胞肿瘤,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肿瘤的0.4%~1.0%,其中84%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常为颅内压增高、邻近组织受压及内分泌症状。经天幕入路可经小脑幕与枕叶间隙、小脑间隙进入,其优点主要是沿天然通道进入,避免损伤正常脑组织;缺点主要有直窦损伤,手术操作空间较小,手术入路取决于肿瘤的性质、部位、大小等特征。由于第三脑室后部肿瘤对放、化疗极为敏感,故神经内镜手术更多用于肿瘤活检。经天幕入路暂无大量内镜手术病例,需解剖实验加以验证,但经天幕入路是治疗第三脑室后部病变的一种方法。 e. 其他入路治疗脑出血、颅内脓肿、蛛网膜囊肿 ①在我国高血压性脑出血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方式较多,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传统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住院时间长。自从1985年Auer首次报道颅内出血的内镜治疗方法后,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已取得巨大进步,手术关键点在于骨窗直径约1.5 cm,并放置透明导管鞘,最后置入神经内镜及血肿碎吸器进行血肿清除术。在术前3D重建血肿位置,并利用导航更有利于神经内镜操作。其优点在于小切口、手术时间短,但不适用于出血量较多引起脑疝需要去骨瓣的病人。 ②慢性硬膜下血肿亦可使用内镜治疗。 ③蛛网膜囊肿。该病变一般位置浅表,可直接经颅开小孔进入。优点是视野清楚、微创、操作简单。缺点主要有:造瘘不当可导致漏口闭合,囊内止血不彻底导致术后头痛,使用电凝造瘘可能导致漏口以下血管痉挛引起脑梗死。 ④单个巨大颅内脓肿。该病变可行神经内镜下引流及冲洗,优点在于小切口。此类病变内镜不作为首选,但可进一步拓展内镜的功能。 f. 乙状窦后入路治疗侧颅底及桥小脑角区病变 乙状窦后入路是微血管减压术的经典入路。目前,显微镜手术已成为微血管减压术的主流治疗方法,也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显微镜术后复发率仍较高,主要原因是桥小脑角区脑神经复杂,血管和神经关系紧密导致术中难以发现责任血管,不能明确分离责任动脉,及过度牵拉脑组织引起脑神经损伤。术前根据3D-TOFMRI可明确血管与神经的关系,便于指导手术。内镜为全景视角、垂直深度观察无需过度牵拉脑组织。该入路临床研究颇多,其手术切口大致同显微镜手术,开骨瓣后可全程内镜。乙状窦后入路内镜和显微镜手术在病变全切率方面无明显异常,但内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显微镜。 g. 脊髓脊柱病变 1983年,Forst和Hausmann首次将关节镜引入脊柱外科减压术,然后经过Schreiber、Kambin、Yeung和Hoogland等学者的逐步发展,现临床上主要有YESS(Yeungendoscopic spine system)和TESSYS(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等技术。手术区域主要包括:①颅颈交界区的Chiari畸形。②颈胸腰骶段的椎间盘突出、蛛网膜囊肿、脊髓空洞、椎管狭窄、脊髓外肿瘤、脊髓栓系等。脊髓疾病症状较为明显,手术目的主要是减轻病人症状,保证脊柱稳定性。显微镜手术治疗脊髓病变已发展较为成熟,术后恢复良好。 神经内镜作为新型微创技术,其手术切口较之前缩小,如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皮肤切口可仅3 cm,且其高清可视化、微创化对于减少术中出血及神经根保护作用明显,术后病人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最快可于术后第2天出院。但其缺点也尤为突出:操作空间小,调整工作通道较为繁琐,止血困难等无法避免。故手术前需积极评估病情,对严重狭窄、巨大肿瘤等仍需显微镜手术治疗。术后需密切注意切口情况,避免因感染导致手术失败。2. 神经内镜辅助下手术神经内镜作为神经外科必备工具,其不仅可以单独治疗相关疾病,在辅助显微镜手术方面也可发挥其优势。显微镜的特点在于:①立体感较强。②不需要很大操作空间,对脑实质性病变具有明显优势,但难以精准切除深部组织,术中牵拉明显可引起较多并发症。③出血不会导致视野模糊。④手术切口较大。 内镜的特点表现为:①视野高清,但无立体感(在3D内镜出现后会得到改善)。②0°~90°镜头全景无死角观察(变色龙镜)。③其放大效应对细微组织可做到精准定位和切除。④手术切口小、符合微创原则。⑤需要较大操作空间。⑥术区大量出血可导致视野模糊。 神经内镜对术者的操作要求极高,熟练掌握需要很长的训练时间,对较多临床医师而言,全程内镜下操作难度较大。如果显微镜手术同时辅以神经内镜观察则可明显提高手术效率及手术时间。 ①桥小脑角区病变:该区脑干发出神经较多,各神经的位置不一,需要较高的立体视角明确病变及神经位置并进行相关操作,直视下神经下方及侧方难以观察,过度牵拉可能导致神经损伤,此时使用神经内镜可避免此类问题。虽单纯用一种工具可以治疗该区域疾病,但两者相结合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 ②巨大垂体肿瘤:对于HardyD级的垂体肿瘤,其向脑室方向生长,单纯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肿瘤切除术只能切除鞍内部分,脑室端肿瘤在仰卧位时难以下降至鞍内,故术后肿瘤残留率极高。术后观察肿瘤仍无法下降者,可行经翼点、眶上、纵裂等入路开颅垂体肿瘤切除术。 ③脑室内占位:神经内镜对脑室内占位具有绝对优势,但微小骨窗会限制内镜的横向切除,故对较大肿瘤可行内镜辅助显微镜联合切除。3.神经内镜的发展趋势随着神经内镜器械发展及微创理念进一步深化,越来越体现出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方面的优势。神经内镜在脑室外科、颅底外科及脊髓脊柱外科方面起到推动作用。神经内镜的发展空间很大,例如经脑室治疗脑室及其周边肿瘤,经鼻蝶斜坡入路治疗脑干前肿瘤等,但在探索新入路前必须保证手术的科学性、微创性及安全性。3D神经内镜是将来的发展趋势,其可弥补神经内镜二维视野的缺陷,机器人手术亦是将来发展的一个目标。但无论内镜器械多么优良,术者必须经过专业的神经内镜技术训练,对手术区域解剖有深刻认识。神经内镜只是一种工具,真正的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需要各级神经外科医师的不懈努力。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高阳 2019-07-15阅读量8687

经鼻蝶微创切除罕见熊猫血垂体...

病请描述: 患者为中年患者,因头痛伴视物模糊半年起来就诊,鞍区增强MRI示:鞍区占位性病变,肿瘤大小约2.5cm,肿瘤突破鞍隔向上生长,顶部偏向右侧,视交叉受压明显,两侧侵犯海绵窦。T1WI为等信号,T2WI为混杂等信号,明显强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高阳患者为罕见熊猫血,曾就诊多家医院无果,前来我院脑脊柱外科就诊。术前我们充分跟患者交代出血及手术风险事宜,患者表示对我们信任并愿意承担风险接受手术治疗。术前磁共振图像:术前冠状位CT示:术前激素检查:ACTH 47.16↑(6-40pg/ml),余正常。术前视力视野:左眼0.4,右眼0.5经鼻蝶微创垂体瘤切除术,肿瘤全切,手术时间2个小时。术后即刻CT示:术区干净,肿瘤切除满意。术后激素:ACTH 20.23(6-40pg/ml)术后视力视野:左眼0.4,右眼0.6术后病理提示:垂体腺瘤,ACTH型。患者恢复顺利,无发热,无脑脊液鼻漏,住院7天后出院,密切随访中。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高阳 2019-07-15阅读量8031

如何认识脑转移瘤?

病请描述: 简介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生率约为颅内原发肿瘤的10倍。约30%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颅内转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高阳最常见的颅内转移瘤为肺癌转移(约50%),其次为乳腺癌(约20%)、黑色素瘤和肾细胞癌(10%)、胃肠道及绒癌、甲状腺癌颅内转移等。转移途径主要有:血液转移、淋巴转移及直接侵入。转移部位:80%的脑转移瘤发生在大脑半球,15% 发生在小脑,5% 发生在脑干。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分支血管较窄,所以转移瘤好发于此处。脑转移肿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短,仅为2-3个月,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积极进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及体征主要包括颅高压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等)、局部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偏瘫、偏侧感觉障碍,部分失语,偏盲;位于小脑的患者有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后组颅神经症状,如吞咽困难易呛咳等)。检查:血液检查:一半的患者血沉加快,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常增多,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减少。特异性的肿瘤相关指标检查可提示肿瘤的性质和严重程度。CT扫描:可定位并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状及脑组织、脑室的改变;肿瘤常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状,混杂密度者常为肿瘤内有坏死囊变。强化后大多有明显的块状或环状影像增强、肿瘤周围常有低密度脑水肿带(小病灶大水肿)。MRI:MRI是较CT更为重要的检查,不但可以发现一些小病灶。而且还能精确显示肿瘤和重要神经结构的关系,鉴别原发脑肿瘤和继发的转移瘤。PET-CT/MRI:了解肿瘤患者全身转移和发生情况,以及多发脑转移或者原发肿瘤不明确的患者。如果身体其他部位活检困难,颅脑立体定向或者开颅活检可明确诊断。治疗 单一治疗无法根治脑转移瘤,目前讲究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全脑放疗(WBRT) 、化疗、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及预防性脑放射治疗(PCI)等。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高阳 2019-07-15阅读量8530

脑膜瘤相关科普知识简介(六、...

病请描述:       6、前颅底脑膜瘤:包括嗅沟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镰旁脑膜瘤等。临床上可以表现为嗅觉障碍、视力视野改变、头痛、癫痫发作等,有时候由于症状不明显,发现时肿瘤已经长得非常大了。不管肿瘤大小,手术都是治疗首选,手术难度取决于肿瘤对鞍区血管神经、额叶脑组织及下丘脑的侵入程度,肿瘤对血管及视神经的影响基本都是挤压或包裹,因此手术中还是比较容易分离的,术中损伤可导致大出血、术后脑梗死、术后视野缺损甚至于失明等。肿瘤如果很大,或者肿瘤往后生长影响下丘脑是最危险的,肿瘤分离过程中或手术牵拉都会增加对下丘脑的损害,导致手术后严重的下丘脑反应,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致命的!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普及和技术的提高,前颅底肿瘤手术的安全性和全切除率已大大提高了,早发现早治疗是最好的选择。

王俊兴 2019-04-25阅读量8977

哪些人易患肺动脉高压?(2)

病请描述: 1.3.6 其它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原蓄积病、Gaucher’s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红蛋白病、骨髓增生异常性疾病和脾切除术后)作者非常遗憾由于参加2003年WHO肺动脉高压会议,在制定最新肺动脉高压诊断分类过程中花费太多时间,导致正在进行的Gaucher’s病、糖原蓄积病、血红蛋白病(主要是镰刀细胞性贫血)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研究至今没有完成。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循环科姜蓉镰刀细胞病镰刀细胞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全球大约有数百万患者,主要分布在非洲、地中海地区、印度等地。美国大约有8万人正在遭受镰刀细胞病的折磨。这种病的主要特点是红细胞形状呈镰刀状,细胞变形性差且边缘不整齐,携氧能力较差,容易粘附在肺动脉及脾脏、骨髓的小血管内从而阻断血液循环。除机械损伤外,血液中过多的游离血红蛋白还可导致NO合成减少,容易引起血管收缩。    镰刀细胞病的主要症状有贫血、胃痛、骨骼疼痛及恶心(年轻人多见)等。肺动脉高压是导致镰刀细胞病患者寿命缩短的唯一并发症。一项研究表明大约3%的镰刀细胞病患者死于肺动脉高压。NIH和Howard大学镰刀细胞病中心的最新研究结果发表在2004年2月26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指出大约20-40%镰刀细胞病患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其中许多患者并未意识到已经发生肺动脉高压。该研究主要负责人Dr. Mark T. Gladwin指出,肺动脉高压是镰刀细胞病患者猝死的最主要预测因素。Dr. Gladwin认为美国大约有6万镰刀细胞病患者需要定期检查是否发生肺动脉高压。镰刀细胞病合并肺动脉高压预后非常差,确诊后40%患者在2年内死亡。镰刀细胞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即使平均肺动脉高压轻度升高,仍有一定危险性。至今对镰刀细胞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仍无很好的治疗方法。上述研究者们建议首先应积极治疗镰刀细胞病,如羟基脲、血液置换和吸入NO等均可采用。吸入NO已经证实对肺动脉高压患者有益。2003年Oakland, CA儿童医院的研究者对镰刀细胞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给予精氨酸口服治疗,结果治疗5天后肺动脉收缩压下降15.2%。精氨酸的副作用极少(机体利用精氨酸合成NO)。虽然该研究只入选10例患者,但仍不失为一个好消息。甲状腺疾病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医疗基地(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于1999年对41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约22.5%的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远远高于正常人群。此前Colorado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甲状腺功能低下发病率较高。目前并不清楚是甲状腺功能低下导致肺动脉高压还是肺动脉高压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可能是由于这些患者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遗传缺陷,从而导致细胞信号传导通路障碍,促使这两种疾病的发生。动物实验表明,甲状腺功能低下时血液中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1的水平就会升高。另外肺动脉高压患者中桥本氏甲状腺炎(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以甲状腺肿大和甲状腺功能低下为特点)的发病率也较高。尽管没有更多证据支持,但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发病率可能也较高。骨髓纤维化骨髓纤维化的病因不明,特点是骨髓中的造血细胞由纤维组织取代,导致血液中出现异常红细胞、贫血和脾肿大等。费城Thomas Jefferson大学的G.Garc’a-Manero等人对6例骨髓纤维化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了小规模研究,发现所有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异常升高。研究者对这两种疾病的关系进行推测,认为骨髓纤维化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肺泡内红细胞渗出及左室功能衰竭均有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作者建议骨髓纤维化患者出现气短时应进行肺动脉高压的筛查。Gaucher’s病Gaucher’s病是由于脂肪代谢异常,导致代谢产物葡萄糖脑苷脂(glucocerbroside)在组织中蓄积所致。最常见于东欧犹太人群中,可导致肝脏、脾脏肿大及骨骼异常。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又名“Rendu-Osler-Weber病”,以毛细血管发育异常、脆性增加和易出血为主要特点。面部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的表现与面部外伤后表现一样。如果累及肺泡结构可能导致间质性肺疾病(如果患者属于此种情况应分在第三类中,即缺氧导致的肺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德国一项研究表明,脾切除术后患者较正常人更易发生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有人认为由于脾切除后失去了过滤衰老血小板能力,血小板数量增加导致发生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增加。1.4 因肺静脉和/或毛细血管病变导致的肺动脉高压1.4.1 肺静脉闭塞病肺静脉闭塞病(PVOD)是由于肺静脉腔被纤维组织阻塞所致,病因不明。肺静脉闭塞病的发病率还不到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和家族性肺动脉高压的1/10,是一种真正少见疾病。肺活检是最佳确诊手段,但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实行肺活检有一定危险性,而且还将延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肺移植的时机。为鉴别肺静脉闭塞病和间质性肺疾病而进行肺活检是必要的,因为间质性肺疾病除肺移植外还有其它治疗方法。肺静脉闭塞病患者可有杵状指。虽然肺癌等恶性肿瘤常常通过压迫肺静脉引起肺动脉高压,但有时也可通过侵入肺静脉引起。1.4.2 肺毛细血管瘤肺毛细血管瘤由许多良性血管瘤组成,可以阻断肺血流导致肺动脉高压,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肺动脉高压。西班牙巴塞罗纳的研究者通过复习文献发现35例肺毛细血管瘤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病例报道,他们的胸部X线和CT检查常常表现为毛细血管闭塞征象,且与肺静脉闭塞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表现非常相似。肺毛细血管瘤也是需要通过肺活检才能确诊的少见病。但肺活检会对这些患者带来危险,并有可能延误肺移植的时机。目前尚无治疗此类肺动脉高压的有效药物(前列环素无助于降低肺动脉压;也有采用干扰素进行治疗的报道,但疗效尚不明确。)1.2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第二类:肺静脉高压肺静脉高压可通过肺泡引起被动性肺动脉高压。2.1 左房或左室疾病出生后发生的各种左心疾病均可影响血液循环,使肺静脉压力升高,诱发肺静脉轻度肥厚(尽管肺静脉压是被动性升高的)。肺动脉高压的发生顺序是:左心疾病导致左室舒张压和/或左房压升高,继而肺静脉压升高,最终引起肺动脉高压。如果此过程中发生小肺动脉收缩,肺动脉压会明显升高,右室压也会随之升高。如果左心疾病得到纠正,肺动脉高压也随之消失。很多疾病可导致左心功能障碍。突发性心脏病及长期高血压可损害心脏,使左室功能下降;肿瘤或扩张的左房压迫可导致肺静脉引流不畅;其它疾病也可引起左室功能下降。如果左室僵硬不能快速舒张(左室舒张功能不全),肺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液返流,也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当肺动脉高压患者出现右心功能衰竭时应积极治疗。但在一般人群中左心功能衰竭更为常见。当发生左心功能衰竭时,血液返流会引起肺动脉压力升高,导致肺动脉高压。双侧心室功能衰竭会导致患者死亡。2.2 左心瓣膜性心脏病心脏瓣膜尤其是二尖瓣可发生异常。例如二尖瓣狭窄在风湿性心脏病中比较常见。二尖瓣狭窄导致肺动脉高压的顺序如下:由于二尖瓣狭窄血液通过左房进入左室受阻,左房压力升高;肺静脉压被动性升高;依次出现各级小肺静脉、肺毛细血管压力升高;肺细动脉压力升高,引起肺动脉高压。第三类:与缺氧相关的肺动脉高压3.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哮喘。一个人可以同时患一种以上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如果患一种或一种以上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可能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美国有超过1,600,000例COPD患者,部分患者可出现低氧血症和肺动脉高压。长期吸烟和高龄可使发生COPD的危险增加85%。约15%吸烟者会发生COPD,其中极少数人发展成肺动脉高压。大气污染和工作环境空气污染也可导致COPD。遗传因素研究有助于发现易发生肺动脉高压的COPD患者,这一点并不奇怪。法国和英国学者对103例COPD患者和98例健康对照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发现在5-羟色胺载体基因存在基因多态性,其中LL基因型在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生长中起一定作用,似乎与COPD合并低氧血症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有关。本分类中的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每年至少咳嗽3个月,连续2年以上。肺气肿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由于肺泡异常扩大及肺泡壁弹性消失所致。(肺泡壁破坏后形成大的无功能肺泡。)哮喘发作是指由于支气管痉挛和狭窄引起喘息和呼吸困难,气管和支气管内壁同时存在炎症反应和分泌物增多。哮喘患者的呼吸道对正常人不敏感的花粉、粉尘、冷空气、体育锻炼等存在高敏反应。如果气管阻塞能够完全解除,则该哮喘患者不会发生肺动脉高压。肺囊性纤维化肺囊性纤维化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多发生在白人中。肺囊性纤维化可累及机体多个系统,表现为COPD、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炎、呼吸衰竭等。肺囊性纤维化合并低氧血症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但往往属于轻度肺动脉高压。3.2 间质性肺疾病“间质”是指肺泡之间的间隔。间质性肺疾病包括不同原因引起的约180种疾病。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均存在下呼吸道和肺泡的慢性、非感染性和非恶性炎症反应(有时易与COPD混淆)。间质性肺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气短,有些患者可发生肺动脉高压。如果病因不明则称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有些间质性肺疾病是由矿尘和有机粉尘等有害环境引起。矿工和石匠经常吸入含硅、煤、石棉和铍的粉尘后可导致煤肺病(吸入煤)、矽肺(吸入石英)、石棉肺(吸入石棉)和铍中毒(又称铍肉芽肿病)。有机粉尘可导致职业性哮喘,其病因包括蓖麻籽、谷物、红松、茶叶等植物性粉尘及甲醛、环氧树脂、某些抗生素、啤酒和皮革加工过程中使用的酶等众多过敏原。另外一种有机粉尘导致的棉尘肺是由于吸入棉花、亚麻或大麻屑引起。有些间质性肺疾病是由药物、放射线或其它疾病引起。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从气管到肺的部分或全部支气管慢性扩张所致,可合并肺部炎症,可通过遗传或先天性获得,也可继发于结核、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及其它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果吸入硅尘、滑石粉、电木粉或有害气体等也可引起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扩张症导致的肺动脉高压其实与其它几类有重叠现象。3.3 睡眠呼吸障碍美国大约有12,000,000人有睡眠呼吸暂停现象:睡眠过程中呼吸在一小时内停止几次或许多次。这种疾病直到最近才引起人们重视,绝大多数患此病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患病。睡眠呼吸障碍仍待于深入研究。这些患者白天会昏昏欲睡,发生车祸的危险比酒后开车更大。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断标准是:7小时睡眠过程中每次呼吸暂停时间超过10秒,次数不少于30次(有些人每小时暂停次数可超过100次!)。绝大多数患者为体重严重超标且睡眠打鼾的中年男性人群,但不仅限于这些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如果存在肥胖和双下肢肿胀,应进行呼吸睡眠监测。如果你呼吸不畅,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严重时可下降到90%以下)。低氧血症会导致肺血管收缩(见下面低氧血症部分),从而引起肺动脉收缩压升高。最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是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是由于上呼吸阻塞导致呼吸不畅所致(脑干疾病是导致睡眠呼吸障碍的少见原因)。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中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为中等,但病情一般较轻。另一方面肺动脉高压中睡眠呼吸障碍所占比例较低。肺动脉高压更多是由其它危险因素如呼吸道梗阻和肥胖伴低氧血症引起。随着美国人体重增加,睡眠呼吸障碍发病率也随着增加。如果体重明显超重,就会发生夜间呼吸表浅,白天也得不到足够的氧供,即所谓的肥胖低通气综合征。此类患者可能不出现呼吸急促,这是因为患者体内过多脂肪再分布导致呼吸中枢对低氧的敏感性下降。瓦尔特·里德陆军医疗中心的Dr. Brian Mulhall对睡眠呼吸障碍的病因有另外一种看法:胃酸返流。如果大规模临床研究能够证明他的观点,则治疗胃酸返流可能减轻或治愈睡眠呼吸障碍。有些研究提示单纯睡眠呼吸障碍即可引起肺动脉高压,但绝大多数研究认为白天出现的低氧血症(由其它肺部疾病引起)才是睡眠呼吸障碍发生肺动脉高压的病因。尽管睡眠呼吸障碍可以使肺动脉高压病情加重,但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可能并不是由睡眠呼吸障碍引起。当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的低氧血症纠正后,肺血管壁的结构改变可能发生逆转。睡眠呼吸障碍引起的肺动脉高压非常罕见,通过吸氧即可“真正”治愈。至少有一位女性患者经吸氧治疗后肺动脉压恢复正常。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首选的睡眠呼吸障碍治疗方法。其原理是使用一个空气泵,经鼻面罩与患者相连。由于使用不舒服,许多患者不能耐受。需凭医生处方使用。你可以先以30-40美元/月的价钱租一台试用,观察你是否适合应用这种治疗方法。不幸的是,你使用的时间越长,发现的问题越多。在最近一次肺动脉高压协会会议上,两位睡眠呼吸障碍患者(其中一位是明尼苏达州Mayo Clinic的肺动脉高压专家Dr. Michael Krowka)抱怨使用CPAP时空气从泪道吹出。其他人也可能出现此种情况。使用全面罩可能防止此种情况发生。另一方面,一位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的妻子说CPAP机挽救了她的婚姻,因为可以使她得到更多的睡眠时间。CAPA机应由经过训练的技师安装并观察一段时间,这样当你睡眠时就可以吸氧了。这种装置不象氧气面罩的使用那么简单,必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注意心律失常患者使用时可能发生危险。如果使用前没有很好地调节,可能会感觉不舒服和无效,你将不能从中获益。有证据表明使用CPAP可以降低肺动脉收缩压,一些肺动脉高压医生采用多导睡眠图(睡眠过程中持续监测呼吸变化情况)或心-肺睡眠指数对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评价。这些研究通常在睡眠研究中心进行测试。你也可以借一台血氧计在家进行自我监测。你可以多学习这些监测方法及CPAP的知识,还可以从美国睡眠呼吸障碍协会(网址:www.sleepapnea.org;电话:202-293-3650))处了解有关CPAP的保险条款。如果你就诊时肺动脉高压医生没有询问你睡眠时是否打鼾,就要自己讲述。你打鼾的声音是否在房间外也能听到(实事求是地说)?打鼾期间是否有一段时间没有呼吸?如果有说明你有呼吸暂停。你白天是否困倦?有些患者白天没有症状。如果睡眠呼吸障碍患者过于肥胖,建议他/她减肥。其它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可使部分患者获益。尽管睡眠呼吸障碍患者也可出现持续无法入睡情况,但不要将睡眠呼吸障碍与失眠混为一谈。失眠是指不能入睡或睡眠不好。肺动脉高压患者比一般人群更易失眠。这是因为许多肺动脉高压患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几乎都有失眠。由于病情需要而插管及对异常心跳的恐惧感使患者在夜间更加无法睡眠。当异物进入体内后患者往往会焦虑不安,而这种焦虑不安是失眠最主要的原因。尤其夜间这种焦虑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夜间急救中心总是人满为患的原因。3.4 肺泡低通气综合征与低氧血症肺泡低通气是指肺泡内没有足够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往往是由于机械性因素或累及肌肉、神经和大脑的神经系统疾病引起。例如肌肉骨骼疾病限制肺完全膨胀。即使患者没有肺部疾病,肥胖/低通气综合征、睡眠呼吸障碍或过量服用药物也可导致肺泡低通气。如果没有足够新鲜空气进入肺泡,就没有充足氧进入血液,导致低氧血症。由于缺氧,肺动脉就会收缩使血液重新分布到氧供比较好的肺泡。低氧血症是强力血管收缩因子,血管收缩最终可导致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的症状有:疲乏、记忆力减退、活动后气短、精神不振和失眠等。低氧血症不仅可发生于肺泡低通气综合征,还可发生在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及高原地区人群中。3.5 高原病:高原与肺动脉高压生活在缺氧环境中会导致低氧血症。当肺泡缺氧时,肺动脉会收缩使血液重新分布在氧供较充足的肺泡。生活在高原是造成缺氧的另外一个原因。“三高”可能引起肺动脉高压:海拔、温度和湿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会逐渐下降,空气越来越稀薄,导致吸入肺内可供气体交换的氧越来越少。海拔越高越容易引起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健康人在10,000英尺高度仍可无异常表现。当高度为5,200英尺时肺内压一般仅轻度升高。许多肺动脉高压患者在高原城市中生活得很好,但有些在海平面城市生活得很好的患者如果到高海拔城市如盐湖城或丹佛就需要吸氧。有些医生建议肺动脉高压患者移居到低海拔地区,这只是他们的个人看法;目前还没有规定海拔多少对肺动脉高压患者才安全的标准。高温和高湿度也可导致空气稀薄。飞机在高原地区起飞需要滑行较长的距离就是温度较高和湿度较大的缘故。在高温、湿度大的天气你会感到上、下床都如同到里德维尔和科罗拉多(海拔为10,200英尺)访亲探友一样费力。请肺动脉高压患者不要真去里德维尔,那里海拔太高,当地居民甚至说猫都生不出活的小猫。海拔、温度和湿度三种因素中,湿度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影响最小。干燥的空气对肺也有损伤作用。缺氧的症状有:视物模糊、欣快感、头昏、呼吸困难、潮热、寒战、思维混乱、头痛、行动迟缓、指(趾)麻木、多汗、恶心及呕吐等,严重时可昏迷。当你乘坐飞机进行商务旅行时,对出现以上症状的乘客应保持警惕(除昏迷乘客无法观察外),这说明飞机舱内压力至少相当于海拔8,000英尺的压力(实际上飞机舱内压一般相当于海拔5,000-7,000英尺的压力)。飞机内的环境由于舱内气压低及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因而比较差。高空飞行的飞机一般有急救吸氧装置,如果你感觉不适可以使用(见第十章,如何在飞机上吸氧部分)。第四类:慢性血栓和/或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此类肺动脉高压是由于血栓或其它栓子阻塞肺动脉所致。栓子是阻塞血管的块状物质(有时可以是气泡)。栓塞就是栓子阻塞血管造成血流中断。肺栓塞是指肺外血凝块随血流栓塞肺动脉。血栓是原位纤维素性血凝块阻塞血管。无论栓子还是血栓都可认为是血凝块。血凝块导致的肺动脉高压约占全部肺动脉高压的10%。如果栓塞后患者能够存活,则血凝块一般会自行溶解,不必担心会引起肺动脉高压。如果血凝块持续多年不溶解则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对阻塞较大肺动脉的较大栓子可采用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清除血栓(见第六章),对这些患者来说是个好消息。4.1 血栓栓塞近端肺动脉本类肺动脉栓塞中的血凝块一般栓塞中-小肺动脉,偶尔也可栓塞其它肺动脉。血凝块在下肢静脉内形成,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美国每年大约有500-2,500例存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因血凝块仍阻塞肺动脉,最终发展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尽管大多数肺动脉高压患者为女性,但CTEPH以男性稍多。(对CTEPH的形成,过去认为下肢静脉内形成的众多小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栓塞多处小肺动脉所致,但这种看法缺乏可信性。)由于有些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有肺栓塞,不知道肺动脉内存在血凝块,往往到肺动脉高压表现非常典型时才发现“隐匿”血凝块的存在。当血凝块嵌入肺动脉并与血管壁粘连后,在肺动脉高压症状出现以前会有数月到数十年的“蜜月期”。荷兰研究者们最近发现3.8%肺栓塞存活者2年后发生肺动脉高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避孕药含有大剂量激素,医生发现很多服用避孕药的人会发生肺栓塞。长期卧床且未服抗凝剂的患者及乘坐飞机、汽车旅行长时间保持姿势不变的人也容易发生肺栓塞。为什么只有少数肺栓塞患者肺动脉内的血凝块不溶解?为什么只有少部分肺动脉内有血凝块的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这与少数CTEPH患者有遗传易栓倾向有关。例如CTEPH患者血液中VIII因子数量和抗心磷脂自身抗体水平均高于一般人群或无慢性血栓栓塞症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外科医生过去认为手术取出血凝块后肺动脉高压就会治愈,但现在他们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当肺动脉高压发生后,远离栓塞中央肺动脉的小肺动脉(远端肺动脉)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医生原以为栓塞下游的血管至少会因血压较低而得到保护,但同未阻塞的肺动脉一样,远端肺动脉也会发生肺动脉高压样结构重构。换句话说就是,肺动脉阻塞的程度并不一定与是否发生肺动脉高压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发生与循环血液中血管收缩因子的数量、肺动脉高压遗传易感性及右室对血压升高的适应能力等因素有关。肺栓塞患者如果出现以下症状提示可能发生肺动脉高压:活动后气短、足踝肿胀、胸痛及头晕等。肺部听诊时会发现30%患者有异常的高调吹风样杂音,这种杂音也可见于其它疾病,但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和家族性肺动脉高压不会出现。以上表现经常被误诊:如仅仅认为是由于肥胖和衰老引起,或误诊为哮喘或其它心肺疾病,或认为是心理疾病。诊断肺动脉是否有血栓及判断有无手术治疗指征的金标准是肺血管造影和超高速CT扫描。未来磁共振检查可能取代肺血管造影和CT扫描。4.2 远端肺动脉血栓栓塞有时小肺动脉内会有非常小的原位血栓形成,这往往发生在已有严重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目前尚不清楚小血栓是否会自行溶解。这种小血栓无法通过手术清除,只能采用抗凝剂预防。尽管缺乏相关资料,但研究者认为即使没有这些小血栓存在,肺动脉高压仍会加重;且原位血栓并不是肺动脉高压发生的主要原因。4.3 非血栓性肺栓塞(肿瘤、寄生虫、外源性物质)少量肿瘤能引起肺栓塞,其中腺体肿瘤引起肺栓塞的发病率最高。小块肿瘤组织脱落后随血液运行,也可阻塞肺动脉。肺癌还可直接侵犯小肺动脉。血吸虫病血吸虫寄生在人体血管内,全球有数亿人遭受血吸虫病的折磨,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虽然血吸虫病在美国非常少见,但仍是导致肺动脉高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血吸虫病既可以通过门静脉高压引起肺动脉高压,还可通过虫卵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动脉高压和肺纤维化。白塞氏病白塞氏病绝大多数发生于土耳其人群中。这种病主要是供应大动脉管壁血液的小滋养动脉发生病变,几乎累及体内每个器官。肺血管发生病变可通过血栓栓塞和炎症反应导致肺动脉高压。白塞氏病可侵犯体内任何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症状有反复发作的口腔和生殖器痛性溃疡,眼部炎症。其它症状有皮肤病变、关节炎、肠炎、脑膜炎和颅神经麻痹等。第五类:混合性肺动脉高压此类包括可直接阻塞肺动脉而引起肺动脉高压的几种疾病。肺动脉阻塞后压力升高,继而导致肺动脉高压。血吸虫病和类肉瘤样病还可通过炎症反应引起肺动脉高压。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是能引起肺静脉性肺动脉高压的另一种疾病,非常罕见,其特征是淋巴管内有平滑肌细胞增生。肉芽肿体内巨噬细胞清除外源性物质或分枝杆菌过程中可形成肉芽肿 (巨噬细胞是一种离开血液循环的白细胞,位于组织中。它们可识别和清除外源性抗原等“垃圾”) 。麻风、雅司病、梅毒和黑热病等传染病均可形成肉芽肿。类肉瘤样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病因不明,但发病过程中也可形成肉芽肿。类肉瘤样病几乎可侵犯体内每一个器官和系统,尤其是肺。白细胞在没有已知抗原情况下迁移到肺内可引起肺部炎症反应和淋巴结肿大。类肉瘤样病在斯堪的纳维亚多发,这也是东北威斯康星州发病率较高的原因。铍暴露(当地土壤含铍及在飞机制造过程中使用铍)或当地制陶过程中接触某些陶土可能诱发类肉瘤样病。非裔美国人也易患类肉瘤样病。组织细胞增多症X组织细胞增多症X即郎罕氏细胞肉芽肿病,包括由于清除外源物质的组织细胞和参加过敏反应的嗜酸性细胞过度生长导致肺或骨等器官疤痕形成的一组疾病。肺组织细胞增多症X只发生于吸烟者,比较少见。肺由于疤痕形成而变硬。常见症状有咳嗽、气短、发热、胸痛和体重减轻等。中央肺静脉受压纤维性纵隔炎可导致疤痕样组织形成。如果纤维疤痕组织形成过多就会压迫中央肺静脉,引起肺动脉高压。如果淋巴结或肿瘤压迫中央肺静脉也可导致肺动脉高压。

姜蓉 2018-08-06阅读量7985

复发垂体瘤的微创手术治疗

病请描述:垂体是人体内分泌调节的司令部,垂体长了肿瘤,除了会引起相应内分泌症状外,还会因压迫引起头痛、视物模糊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生命,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然而,由于各地医疗水平不同,肿瘤性质、质地各异,再加上术后缺乏规律随访等,很多垂体瘤没有得到有效切除,导致术后肿瘤复发,再次困扰着垂体瘤患者。而神经内镜的出现时神经外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神经内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前神经外科的不足,以其广角、高清等特点,将曾经无法看清或看到的解剖结构,像一精美的画面呈现在世人面前。神经内镜下经鼻微创手术切除垂体瘤,切除彻底、创伤小、恢复快、美观保留。该患者为一中年男性,因视物模糊,性功能障碍就诊于当地医院检查,发现鞍区占位,垂体瘤可能。肿瘤体积较大,突破鞍隔向上生长,视交叉明显受压,下丘脑部分受累,双侧海绵窦受侵犯,累及两侧颈内动脉。(第一次术前MRI:垂体瘤)患者遂于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复查发现肿瘤部分切除。(术后检查发现肿瘤部分切除)肿瘤部分切除的原因分析:1. 肿瘤体积较大,周围结构重要,粘连密切,无法全切;2. 肿瘤质地较韧,无法全切;3. 肿瘤血供丰富,出血较多,影响手术进度;4. 肿瘤向上生长,显微镜下无法看清上方肿瘤;5. 不排除跟手术经验、技术水平有关。(术后1个月复查肿瘤肿瘤复发,且上方肿瘤有所下沉)患者慕名来到上海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经术前评估,排除手术禁忌,我们采用高清内镜经单鼻孔微创成功切除垂体瘤,手术顺利,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复查肿瘤完整切除)患者术后第三天拔出鼻纱条,视力视野明显改善,无脑脊液鼻漏、无发热、无鼻腔流血,术后第7天顺利出院。神经内镜的高清视野让神经外科医生视野更开阔、更清晰,操作更细致、更微创,损伤更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某种程度上减少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新技术的应用为广大垂体瘤患者朋友带来福音!

高阳 2018-07-30阅读量9288

得了脑肿瘤还有救吗?

病请描述:很多患者因头痛、头晕、听力下降、视物模糊、癫痫发作、记忆力减退、一侧肢体乏力等症状做头颅MRI检查出脑肿瘤,犹如晴天霹雳,心理防线瞬间崩溃。得了脑肿瘤还有救吗?随着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理念的改进,设备的更新,神经外科的发展日至成熟,许多疑难杂症都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或治疗,打破了“得了脑肿瘤就是判了死刑”这一魔咒,大大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效延长患者生命,给了脑肿瘤患者生存的希望。脑肿瘤大体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有些患者可以带瘤长期生存。体积较大或者有症状的良性肿瘤可以手术切除达到治愈,较小肿瘤可以手术、也可以保守或者放射治疗。而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目的是通过手术切除或者活检明确诊断、缩小肿瘤体积、减少肿瘤对正常组织的压迫甚至达到局部治愈。有些肿瘤恶性程度高或者无法全切,肿瘤容易复发,此时需要根据病理结果进行术后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以降低肿瘤复发概率或控制残余肿瘤生长。所以外科手术在脑肿瘤患者的诊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位于脑部表浅的肿瘤治疗效果相对较好,而位于脑干、功能区域、颅底及脑深部肿瘤,手术难度大,致死致残率高,并发症和后遗症也较多,如何能安全切除肿瘤且最大程度保留神经功能,让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一直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挑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一直致力于脑肿瘤,尤其是脑深部肿瘤的外科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我们引进国际上最高端的仪器设备(荧光显微镜、神经内镜、神经导航、术中超声等),运用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技巧,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脑肿瘤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效果显著。

高阳 2018-06-09阅读量8467

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来评价医生...

病请描述: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来评价医生的疗效 袁霆 骨科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骨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昨天看到了一个小视频,题目叫“你有行医资格你把病人治瘫了,我没行医资格我治好了病人!”。视频的大意就是一个没有行医资格的人发明了一种新的针灸,治好了很多大医院都没有治好的病人。节目中的医学教授告知这是违法行为。可观众,病人,包括著名的主持人万峰老师,都站起来驳斥,理由就是1. 谁治好病人谁就厉害,不论有没有行医资格证;2. 病人有自己的治疗选择权。视频下的评论大多也是如此,支持民间无证“神医”。 高人的故事往往都是这些桥段,**患了**病,在**大医院没治疗好,花了很多钱很多时间。找到了一位”高人“,给了一个偏方,花很少的钱,病马上好了。这里不去讨论孰是孰非,只讨论,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判断治疗是正确的。先给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观点:判断一种治疗方法是否有效,一定要基于严格的验证后才能明确的。那么,什么是严格的验证?视频中”高人“的验证难道不严格吗?有电视台的宣传,有病人现身说法,还有他自己一整套的理论支持,并且有《黄帝内经》加持。严格的验证,有很多关键词,包括:对照,随机,双盲,大样本,前瞻,临床试验,动物实验,细胞分子,等等,这些关键词越多,就越严格。打一个通俗的比方,有高人说,板红根的根和叶子煮汤治疗疾病A,非常有效,因为治好了很多病人。疾病A发作时,头痛,高烧,乏力,喝了板红根汤后,过不了几天,病就全没了,人又活蹦乱跳了。而现代医学是这样的,发现板红根治疗疾病A可能有效,会找一群都患有疾病A的病人,分为几个组,一组按高人的办法(根+叶子)治疗,一组只服用根,一组只服用叶子,一组什么也不用,在吃药的时候服用等量的水就可以了。如果发现四组的疗效差不多,说明板红根其实没什么用,这种疾病A,服不服药,都会自行好转。(可惜的是,很多秘方,偏方,验证下来,几乎都是这样的结论)如果发现服用根的病人效果远远好于其他组,则说明,板红根的主要成份可能在于根部。后续研究,就针对根。是根的茎起主要作用?还是根的须起主要作用?还是别的什么成份起主要作用?如果发现高人的办法(根+叶)治疗效果远远好于其他组,那说明根+叶子一起用效果最好,后续的研究就是讨论为什么同样份量的根,同样份量的叶子,不如同样份量的根+叶子?是产生了什么化学作用,导致1+1>2?是什么成份在起作用?一直持续地研究下去,直到破解所有的问题。在读医学院的时候,老师常常会说一句话,现代医学,或者说,西医,教科书上的每一句话,都是严格验证过的。手术器械需要高温消毒30分钟,为什么是30分钟,因为实验对比验证发现,5分钟,10分钟,20分钟,25分钟的消毒时间,仍然会残留活的细菌,导致手术感染增加。消毒40分钟,60分钟,120分钟,与消毒30分钟的效果相同,没有必要消毒这么长时间。人呼吸心跳停止后,胸口按压频率要达到100次/分钟,那也是实验对比验证后,发现频率高或低,都不如100次/分钟。疾病的治疗,为什么要用药物A,而不是药物B,那也是因为严格科学验证之后,医生才能做出的决定。这就叫对照研究。回到题目,如果你要评价医生给你的治疗是否会有效,那么,这种方法是否基于了前期的对照研究和其他的科学验证,就是你需要思考的角度。现在,网络发达,资讯非常容易得到。只需上google或百度搜索,就能明了。治疗是否有效,绝对不是看,有没有上电视,有没有病人现身说法,有没有大领导上门求医。如果大家觉得搜索专业资料难度过大,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在网上搜索该疾病的”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或“研究进展”这一类资料。

袁霆 2018-02-25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