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综合
医生
就诊经验
问诊
预约挂号
重置
确定
该地区暂无可选医院,换个地区试试~
重置
确定
(可选多家医院)
选择科室
选择地区
VIP专享 问诊一单回本+号源提醒
去看看
就诊经验
患者男,32岁,主动脉二叶瓣畸形伴中重度返流。目前无症状,半年一次超声随访。想咨询:1、是否达到手术指
征
;2、目前半年随访间隔是否合理,有没有必要缩短随访间隔;3、日常饮食、生活需要如何调整能尽可能
贾一新
主任医师
心外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咨询医生
1.瓣膜返流到重度(有相应超声判定标准)并且出现症状(胸闷胸痛头晕)、心脏劳损的表现,才到手术指
征
,目前不到。2半年是合理的3.目前会表现血压的高压高、低压低,如果太高应该控制血压,延伸来说,导致
放疗科医生说放疗指
征
不明显,但有高危因素,建议求诊。请问医生接下来还需放疗吗?
马金利
副主任医师
放射治疗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汇院区
咨询医生
您好,仅从分期角度来看,是T2N0,总体复发风险低,放疗没有获益,的确没有放疗指
征
。但是,其中仍有部分出现复发,合并高危因素的人群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目前称为高危N0,针对高危N0,可以个体化考虑
查看更多问答
一病多问,多位专家把关病情
快速提问
为您推荐
健康号
何耀华 主任医师
擅长: 冻结肩,肩关节盂唇损伤,肌腱损伤,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复发性髌骨脱位,膝关节骨关节炎,撞击综合症,肩周炎,骨囊肿,冈上肌腱断裂,骨炎,半月板损伤,髌股疾患(M22.2),老年人骨关节炎,前交叉韧带损伤,肩袖损伤,膝关节痛,关节炎,骨折,肩关节周围炎,复发性肩关节脱位,肩关节痛,髌骨脱位,半月板撕裂,肌挛缩,后交叉韧带损伤,急性髌骨脱位
已有7968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李红川 副主任医师
擅长: 冻结肩,肩袖损伤,强直性脊柱炎,肩关节不稳,后交叉韧带损伤,骨折,半月板撕裂,肘关节疾病,网球肘,腱病,肩关节脱位
已有7927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林晓曦 主任医师
擅长: 血管畸形,葡萄酒色斑(红胎记 ),动静脉畸形,胎记,痣,先天性血管瘤,静脉畸形,色素痣,鲜红斑痣,色斑,血管瘤,瘢痕
已有7741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陶枫 主任医师
擅长: 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结节,甲减,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糖尿病,甲状腺炎,甲状腺机能亢进,肥胖,甲亢
已有7621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黄钢勇 主任医师
擅长: 关节畸形,肩周炎,肩关节脱位,股骨颈骨折,半月板损伤,股骨头坏死,前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撕裂,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肩袖损伤,髌骨不稳定,DDH,膝关节置换,前十字韧带损伤,肩关节痛,骨折,滑膜炎,骨关节炎,后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病,膝关节脱位
已有3741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李欢 主任医师
擅长: 关节畸形,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痛,骨关节炎,踝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肩袖损伤,股骨头坏死,半月板损伤,腱鞘炎,髋关节痛,肩关节脱位
已有2303人关注Ta
+关注
点击查看更多
动眼神经损伤
动眼神经损伤临床表现:1.眼肌麻痹2.复视3.瞳孔大小及瞳孔反射改变 一、眼肌麻痹 可分为周围性、核性、核间性、核上性四种。 1.周围性眼肌麻痹:上睑下垂,有外斜视、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眼球不能向上、向内运动,向下运动亦受到很大限制。 2.核性眼肌麻痹:选择性损害个别眼肌功能,如内直肌、上直肌,而其他动眼神经支配的肌肉不受影响,多伴有邻近神经组织损害,常见于脑干的血管病、炎症、肿瘤。 3.核间性眼肌麻痹:临床多见的是一侧眼球外展正常,而另侧眼球不能同时内收,但两眼内聚运动正常。此因病变波及内侧纵束(如多发性硬化),眼球水平性同向运动障碍引起。 4.核上性眼肌麻痹:破坏性病灶时,产生两眼同向活动障碍,即凝视病灶同侧,其特点为无复视;双眼同时受累;麻痹眼肌的反射性运动保存。 二、复视:当某个眼外肌麻痹时,眼球向麻痹肌方向的运动丧失或受限,注视时出现复视,处于外围的映像是假象。 三、瞳孔大小及瞳孔反射改变 1.瞳孔散大(大于5mm):见于动眼神经麻痹、沟回疝。双侧视神经完全损害而失明时,因光线刺激缺如,瞳孔亦散大。 2.瞳孔缩小:一侧瞳孔缩小多见于霍纳综合征,还常伴有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及同侧面部出汗减少。两侧瞳孔呈针尖样缩小,可见于脑桥出血。3.瞳孔对光反射:其传导径路为:视网膜→视神经→中脑顶盖前区→两侧埃-魏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这一径路上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视神经opticnerve由特殊躯体感觉纤维组成,传导视觉冲动。 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会聚,再穿过巩膜而构成视神经。视神经在眶内行向后内,穿视神经管入颅窝,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柬连于间脑。由于视神经是胚胎发生时间脑向外突出形成视器过程中的一部分,故视神经外面包有由三层脑膜延续而来的三层被膜,脑蛛网膜下腔也随之延续到视神经周围。 所以颅内压增高时,常出现视神经盘水肿。解剖 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网膜所得到的视觉信息,经视神经传送到大脑。视神经是指从视盘起,至视交叉前角止的这段神经,全长约42~47mm。分为四部分:眼内段,长1mm;眶内段,长25~30mm;管内段,长4~10mm;颅内段,长10mm。视神经 视神经(n.opticus)为特殊躯体感觉神经,传导视觉冲动,其纤维始于视网膜的节细胞。节细胞的轴突于视网膜后部汇成视神经盘后穿过巩膜,构成视神经。视神经于眶内行向后内,经视神经管入颅中窝,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束止于外侧膝状体,传导视觉冲动。视神经外面包有三层被膜,分别与相应的三层脑膜相延续。因此蛛网膜下隙也随之延伸到视神经周围,故在颅内压增高时,常出现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水肿等症。 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汇集而成。从视盘开始后穿过脉络膜及巩膜筛板出眼球,经视神经管进入颅内至视交叉前角止。全长约42~47mm.可分为球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和颅内段四部分。 (一)球内段:由视盘起到巩膜脉络膜管为止,包括视盘和筛板部分,长约1mm是整个视路中唯一可用肉眼看到的部份。神经纤维无髓鞘,但穿过筛板以后则有髓鞘。由于视神经纤维通过筛板时高度拥挤,临床上容易出现盘淤血、水肿。 (二)眶内段:系从眼球至视神经管的眶口部分。全长约25~35mm,在眶内呈“S”状弯曲,以保证眼球转动自如不受牵制。 (三)管内段:为通过骨性视神经管部分。长约6mm。本段视神经与蝶窦、后组筛窦等毗邻,关系密切。由于处于骨管紧密围绕之中,当头部外伤、骨折等可导致此段视神经严重损伤,称为管内段视神经损伤。 (四)颅内段:此段指颅腔入口到视交叉部份,长约10mm。两侧视神经越向后,越向中央接近,最后进入视交叉前部的左右两侧角。视神经 视神经的外面有神经鞘膜包裹,是由三层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延续而来。硬脑膜下与蛛网膜下间隙前端是盲端,止于眼球后面,鞘膜间隙与大脑同名间隙相同,其中充有脑脊液。临床上颅内压增高时常可引起视盘水肿,而眶深部感染也能累及视神经周围的间隙而扩散到颅内。 视神经的血液供应:眼内段,视盘表面的神经纤维层,由视网膜中央动脉来的毛细血管供应,而视盘筛板及筛板前的血供,则由来自睫状后动脉的分支供应。二者之间有沟通。Zinn-Haller环,为视盘周围巩膜内睫状后动脉小分支吻合所成。眶内、管内、颅内段则由视神经中的动脉及颅内动脉、软脑膜血管供应。压迫性视神经 压迫性视神经病变(compressiveopticneuropathy)由于眶内或颅内肿瘤或转移癌直接压迫或浸润所致,临床上有时易误诊,应引起警惕。 在眼内包括视神经胶质瘤、脑膜瘤、血管瘤、淋巴血管瘤、畸胎瘤和恶性肿瘤(癌、淋巴瘤、肉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在颅内以鞍区占位性病变多见。如垂体腺瘤、颅咽管瘤等,其他前翼部,蝶骨小翼中部,鞍结节、蝶骨嵴和嗅沟脑膜瘤亦不见。颈内动脉弯曲、硬化或发生在内颈动脉终末支或大脑前动脉或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亦可逐渐压迫单侧视神经。转移癌如鼻咽癌,淋巴网状细胞内瘤(何杰金氏病)及额叶胶质瘤和星形细胞瘤,错构瘤、结核瘤、梅毒胶样肿、隐球菌病、结节病、癌性脑膜病变等均可引起。垂体卒中可致突然单眼视力消失。鼻窦囊肿、息肉压迫,特别是蝶窦和后组筛窦更易隐蔽。甲状腺病变引起眼肌肥大,眶后水肿及骨骼畸形等均可压迫视神经。病变介绍 视神经病变主要包括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缺血性视盘病变、视乳头水肿等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多见,也比较难治,病因比较复杂。虽然是眼底视神经的病变,但是与整个机体的关系较为密切。许多眼底病变是在全身病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内经》云:“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眼之所以能视,是脏腑精气灌输的结果,所以眼睛不但要依靠脏腑精气的灌注,而且有赖于经络与机体整体发生联系。在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就有13条分别以眼区为经过和起合地点的。所以脏腑经络的失调,是眼底及视神经病变的主要元素。这类疾病无法用手术治疗,现代医学也没有特效的方法。以内治为主要手段的中医疗法,有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以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的治疗方法,有它很大的优越性。 人的机体是一个复杂的运动体,无论在生理或病理上都存在着许多的运动形式,中医的“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就是以病理的运动形式为依据的。凡不同组织,不同器官的病变,只要病理运动形式相同,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反之就必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由于视神经与视网膜是高级神经组织,是大脑向外延伸的一部分,最容易发生营养障碍,引起细胞组织发生坏死和退化的病理改变。在治疗这些疾病时,西医多用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血管扩张剂,但有许多患者疗效不佳或者反复发作,中医药是以扶正与祛邪为根本治则,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临床表现 1、视力障碍为最常见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初期常有眶后部疼痛与胀感、视物模糊,继之症状加重,表现视力明显降低或丧失。视神经 2、视野缺损可分为两种: a、双颞侧偏盲:如为肿瘤压迫所致两侧神经传导至鼻侧视网膜视觉的纤维受累时,不能接受双侧光刺激而出现双颞侧偏盲。肿瘤逐渐长大时,因一侧受压重而失去视觉功能则一侧全盲,另一侧为颞侧偏盲,最后两侧均呈全盲。 b、同向偏盲:视束或外侧膝状体以后通路的损害,可产生一侧鼻侧与另一侧颞侧视野缺损,称为同向偏盲。视束与中枢出现的偏盲不同,前者伴有对光反射消失,后者光反射存在;前者偏盲完整,而后者多不完整呈象限性偏盲;前者患者主观感觉症状较后者显著,后者多无自觉症状;后者视野中心视力保存在,呈黄斑回避现象。鉴别诊断视力减退或丧失 (一)颅脑损伤(craniocerebralinjury)当颅底骨折经过蝶骨骨突或骨折片损伤颈内动脉时,可产生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表现为头部或眶部连续性杂音,搏动性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和视力进行性减退等。根据有明确的外伤史,X光片有颅底骨折及脑血管造影检查临床诊断不难。视神经损害颅脑损伤 (二)视神经脊髓炎(opticnearomyelitis)病前几天至两星期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可首先从眼症状或脊髓症状开始,亦可两者同时发生,通常一眼首先受累,几小时至几星期后,另一眼亦发病。视力减退一般发展很快,有中心暗点,偶而发展为几乎完全失明。眼的病变可以是视神经乳头炎或球后视神经炎。如系前者即将出现视乳头水肿,如系后者则视乳头正常。脊髓炎症状出现在眼部症状之后,首先症状多为背痛或肩痛,放射至上臂或胸部。随即出现下肢和腹部感觉异常,进行性下肢无力和尿潴留。最初虽然腱反射减弱,但跖反射仍为双侧伸性。感觉丧失异常上或至中胸段。周围血白细胞增多,血沉轻度增快。 (三)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多在20~40岁之间发病,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视力减退为首发,表现为单眼(有时双眼)视力减退。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炎改变。小脑征、锥体束征和后索功能损害都常见。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以及跖反射伸性。共济失调、构间障碍和意向性震颤三者同时出现时,即构成所谓夏科(charcot)三联征。本病病程典型者的缓解与复发交替发生。诱发电位、CT或MRI可发现一些尚无临床表现的脱髓鞘病灶,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增高,蛋白质定量正常上限或稍高。 (四)视神经炎(opticneuritis)可分为视乳头炎与球后视神经炎两种。主要表现急速视力减退或失明,眼球疼痛,视野中出现中心暗点,生理盲点扩大,瞳孔扩大,直接光反应消失,交感光反应存在,多为单侧。视乳头炎具有视乳头改变,其边缘不清、色红、静脉充盈或纡曲,可有小片出血,视乳头高起显著。视乳头炎极似视乳头水肿,前者具有早期迅速视力减退、畏光、眼球疼痛、中心暗点及视乳头高起小于屈光度等特点,易与后者相鉴别。球后视神经炎与视乳头炎相似,但无视乳头改变。 (五)视神经萎缩(opticatrophy)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主要症状为视力减退,视乳头颜色变苍白与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为视神经、视交叉或视束因肿瘤、炎症、损伤、中毒、血管疾病等原因而阻断视觉传导所致。继发性视神经萎缩为视乳头水肿,视乳头炎与球后视神经炎造成。 (六)急性缺血性视神经病(acuteischemicopticnearitis)是指视神经梗塞所致的视力丧失,起病突然,视力减退常立即达到高峰。视力减退的程度决定于梗塞的分布。眼底检查可有视乳头水肿和视乳头周围线状出血。常继发于红细胞增多症、偏头痛、胃肠道大出血后,脑动脉炎及糖尿病,更多的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根据原发疾病及急剧视力减退临床诊断较易。 (七)慢性酒精中毒(chronicalcoholism)视力减退呈亚急性,同时伴有酒精中毒症状,如言语不清,行走不稳及共济运动障碍,严重时可出现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八)颅内肿瘤(见视野缺损)视野缺损 (一)双颞侧偏盲 1、脑垂体瘤(pituitaryadenoma)早期垂体瘤常无视力视野障碍。如肿瘤长大,向上伸展压迫视交叉,则出现视野缺损,外上象限首先受影响,红视野最先表现出来。此时病人在路上行走时易碰撞路边行人或障碍物。以后病变增大、压迫较重,则白视野也受影响,渐至双颞侧偏盲。如果未及时治疗,视野缺损可再扩大,并且视力也有减退,以致全盲。垂体瘤除有视力视野改变外,最常见的为内分泌症状,如生长激素细胞发生腺瘤,临床表现为肢端肥大症,如果发生在青春期以前,可呈现巨人症。如催乳素细胞发生腺瘤,在女病人可出现闭经、泌乳、不育等。垂体瘤病人X光片多有蝶鞍扩大、鞍底破坏、头颅CT、MRI可见肿瘤生长,内分泌检查各种激素增高。视神经 2、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主要表现为儿童期生长发育迟缓、颅内压增高。当压迫视神经时出现视力视野障碍。由于肿瘤生长方向常不规律,压迫两侧视神经程度不同,故两侧视力减退程度多不相同。视野改变亦不一致,约半数表现为双颞侧偏盲,早期肿瘤向上压迫视交叉可表现为双颞上象限盲。肿瘤发生于鞍上向下压迫者可表现为双颞下象限盲。肿瘤偏一侧者可表现为单眼颞侧偏盲。颅骨平片有颅内钙化及CT、MRI检查和内分泌功能测定,临床多能明确诊断。 3、鞍结节脑膜瘤(tuberdeofsellaearachnoidfibroblastoma)临床表现以视力减退与头痛症状比较常见。视力障碍呈慢性进展。最先出现一侧视力下降或两侧不对称性的视力下降,同时出现一侧或两颞侧视野缺损,之后发展为双颞侧偏盲,最后可致失明。眼底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征象。晚期病例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CT扫描,鞍结节脑膜瘤的典型征象是在鞍上区显示造影剂增强的团块影像。密度均匀一致。 (二)同向偏盲视束及视放射的损害可引起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多见于内囊区的梗塞及出血出现对侧同向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和颞叶、顶叶肿瘤向内侧压迫视束及视放射而引起对侧同向偏盲。上述疾病多能根据临床表现及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
陈志军
点赞 1
有宝宝的注意了!盘点大头娃娃怎么来
什么是脑积水? 脑积水不是一种病,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病理结果。脑积水是由于颅脑疾患使得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和)循环、吸收障碍而致颅内脑脊液量增加,脑室系统扩大或(和)蛛网膜下腔扩大的一种病症,通常以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和吸收不良较为多见,而分泌过多者较为少见。广义的脑积水亦应包括蛛网膜下腔积液、硬膜下积液等。 发病原因及机制 脑积水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有颅内炎症、脑血管畸形、脑外伤、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神经毒素、缺氧、水和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肝肾功能衰竭等都可通过不同机制造成液体在脑组织内积聚而成。 婴幼儿脑积水临床特征 ⑴头围增大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头颅进行性增大,前囟也随之扩大和膨隆。头颅与躯干的生长比例失调,如头颅过大过重而垂落在胸前,头颅与脸面不相称,头大面小,前额突出,下颌尖细,颅骨菲薄,同时还伴有浅静脉怒张,头皮有光泽。 ⑵前囟扩大、张力增高竖抱患儿且安静时,囟门仍呈膨隆状而不凹陷,也看不到正常搏动时则表示颅内压增高。婴儿期颅内压力增高的主要表现是呕吐,由于婴儿尚不会说话,常以抓头、摇头、哭叫等表示头部的不适和疼痛,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嗜睡或昏睡 ⑶破罐音对脑积水患儿进行头部叩诊时(额颞顶叶交界处),其声如同叩破罐或熟透的西瓜样。 ⑷"落日目"现象脑积水的进一步发展,压迫中脑顶盖部或由于脑干的轴性移位,产生类似帕里诺(Parinaud)眼肌麻痹综合征,即上凝视麻痹,使婴儿的眼球不能上视,出现所谓的"落日目"征。 ⑸头颅透照性重度脑积水若脑组织(皮质、白质)厚度不足1cm时,用强光手电筒直接接触头皮,如透照有亮度则为阳性,如正常脑组织则为阴性(无亮度)。 ⑹视神经乳头萎缩婴幼儿脑积水以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较多见,即使有颅内压增高也看不到视神经乳头水肿。 ⑺神经功能失调第Ⅵ对颅神经的麻痹常使婴儿的眼球不能外展。由于脑室系统的进行性扩大,使多数病例出现明显的脑萎缩,早期尚能保持完善的神经功能,晚期则可出现锥体束征,痉挛性瘫痪,去大脑强直等,智力发展也明显比同龄的正常婴儿差。 ⑻其它脑积水患儿常伴有其它畸形,如脊柱裂,眼球内斜(展神经麻痹所致),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膝腱反射亢进,发育迟缓或伴有严重营养不良。 年长儿童及成人脑积水的临床特征 ⑴临床一般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等。 ⑵慢性脑积水患者临床以慢性颅内压增高为其主要特征,可出现双侧颞部或全颅疼痛,恶心、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视神经萎缩,智力发育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 ⑶正常压力脑积水是交通性脑积水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生于慢性交通性脑积水基础,代偿调节功能使分泌减少,部分完好的蛛网膜颗粒吸收功能代偿加快,从而形成新的平衡。虽然脑室系统扩大,但脑脊液压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故称正常压力脑积水。CT表现: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沟加深,但两者不成比例,脑室扩大更显着。临床多表现为痴呆、共济失调、尿失禁(三联征),应与脑萎缩鉴别。 手术治疗 ⑴解除梗阻手术(病因治疗):病因治疗应成为治疗脑积水的首选方法。对阻塞性脑积水来说,解除梗阻是最理想的方法。如室间孔穿通术、导水管重建术、第四脑室囊肿造瘘术、脑室内肿瘤切除术、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枕大孔减压术等。 ⑵减少脑脊液形成:如采用侧脑室脉络丛切除或电灼术。主要用于交通性脑积水,特别在分流手术失败或不适合进行分流的患者。目前在内镜下进行电灼,可以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⑶脑脊液分流术 ①脑室与脑池分流,如:侧脑室与枕大池分流术;②脑室体腔分流,如:脑室(或脑池)腹腔分流术;③脑室胸腔分流术;④脑脊液体外引流术,如:侧脑室鼓室分流术;⑤脑室与输尿管分流术;⑥脑脊液引入心血管系统,如:脑室心房分流术;⑦脑室颈内静脉分流术;⑧侧脑室一心房分流术;⑨侧脑室一腹腔分流术。
别小华
瘫痪
瘫痪(paralysis)是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状。瘫痪是上、下运动神经元、锥体束及周围神经病变所致,有关肌肉本身病变导致的肌无力将另外叙述。西安市红会医院神经外科赵东升1症状体征1.临床特点(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导致整个肢体瘫痪(单瘫,monoplegia)、一侧肢体瘫痪(偏瘫,hemiplegia);双侧病变可引起双下肢瘫痪(截瘫,paraplegia)或四肢瘫。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急性严重病变如急性脑卒中、急性脊髓炎,由于锥体束突然中断出现脊髓休克期,肌肉牵张反射受抑制呈现软瘫,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持续数天或数周后牵张反射恢复,转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休克期长短取决于病损程度及是否合并感染等并发症。由于肌梭对牵张反射敏感性较病前更灵敏,尤其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肌张力更高。表现起始阻力大,以后阻力迅速下降,呈折刀现象(clasp-knifephenomenon)。(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使单突触牵张反射中断),肌萎缩早期(约数周)出现(前角细胞的肌营养作用障碍),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低和失神经电位。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多由1个或数个相邻脊神经根、周围神经或神经丛病变所致,常仅侵犯某一肌群,引起部分肌肉瘫痪或单肢瘫;多发性神经根或神经病变也可引起四肢瘫如Guillain-Barr综合征。2.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图2)(1)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临床表现:①皮质(cortex)运动区:局限性病损导致对侧单瘫,亦可为对侧上肢瘫合并中枢性面瘫。刺激性病灶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局灶性抽动发作,口角、拇指皮质代表区范围较大、兴奋阈较低,常为始发部位,若抽动沿运动区排列顺序扩散称为Jackson癫痫。②皮质下白质:为皮质与内囊间投射纤维形成的放射冠,愈接近皮质的神经纤维分布愈分散,可引起对侧单瘫,愈深部的纤维愈集中,可导致对侧不均等性偏瘫。③内囊(internalcapsule):运动纤维最集中,小病灶也足以损及整个锥体束,引起三偏征,内囊膝部及后肢前2/3受累引起对侧均等性偏瘫(中枢性面瘫、舌瘫和肢体瘫),后肢后1/3受累引起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视辐射受累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图3)。④脑干(brainstem):一侧脑干病变累及同侧脑神经运动核和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产生交叉性瘫痪(crossedparalysis)综合征,即病灶同侧脑神经瘫,对侧肢体瘫及病变水平以下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瘫。例如:Weber综合征:病灶侧动眼神经瘫,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Millard-Gubler综合征:病灶侧展神经、面神经瘫,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舌下神经瘫,为脑桥基底部外侧病损;Foville综合征:病灶侧展神经瘫,双眼向病灶凝视麻痹,对侧偏瘫,为脑桥基底部内侧病损。常见于基底动脉旁正中支闭塞;Jackson综合征:病灶侧周围性舌下神经瘫(伸舌偏向病灶侧、舌肌萎缩),对侧偏瘫,延髓前部橄榄体内侧病损,多因脊髓前动脉闭塞所致。⑤脊髓(spinalcord):A.半切损害:病变损伤平面以下同侧痉挛性瘫痪及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病损同节段征象常不明显(图4)。B.横贯性损害:脊髓损伤常累及双侧锥体束,出现受损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完全性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等。颈膨大水平以上病变出现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颈膨大病变出现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胸髓病变导致痉挛性截瘫;腰膨大病变导致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2)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临床表现:①前角细胞:瘫痪呈节段性分布,无感觉障碍,如颈5前角细胞病变引起三角肌瘫痪和萎缩,颈8~胸1病变可见手部小肌肉瘫痪和萎缩,腰3病变股四头肌萎缩无力,腰5病变踝关节及足趾背屈不能。急性起病多见于脊髓灰质炎,慢性者因部分损伤的前角细胞受病变刺激出现肉眼可识别的肌束震颤(fasciculation)或肉眼不能分辨而仅肌电图上可见的肌纤维颤动(fibrillation),常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脊髓空洞症等。②前根:呈节段性分布弛缓性瘫痪,多见于髓外肿瘤压迫、脊髓膜炎症或椎骨病变,因后根常同时受累,可伴根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③神经丛:引起单肢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臂丛上丛损伤引起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瘫痪,手部小肌肉不受累,三角肌区、手及前臂桡侧感觉障碍。④周围神经:瘫痪分布与周围神经支配区一致,可伴相应区域感觉障碍,如桡神经受损导致伸腕、伸指及拇伸肌瘫痪,手背部拇指和第一、二掌骨间隙感觉缺失;多发性神经病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弛缓性瘫痪,伴肌萎缩、手套-袜子形感觉障碍及皮肤营养障碍等。此外,判定瘫痪时应首先排除某些疾病导致的运动受限,如帕金森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肌强直或运动迟缓,因肢体疼痛不敢活动等。2用药治疗按病因诊断针对导致随意运动障碍的原发病进行治疗。3饮食保健病人也没有太大的忌讳,按正常人的饮食方法即可,也可以多吃一些水果蔬菜这样有助于身体的康复。4预防护理对于工作来说,工作时最好是多加注意,在治疗的过程中配合医生的指导锻炼身体。5病理病因目前暂无相关资料6疾病诊断必须首先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将病变定位于神经肌肉系统的特定水平,才能确定肌无力的病因。肌无力分布对神经根病、神经丛病及周围神经病,以及神经源性与肌源性病变的鉴别颇有裨益。7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必要的有选择性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尿素氮。其他辅助检查:必要的有选择性的辅助检查项目包括:1.颅底部摄片、CT及MRI等检查。2.脑脊液检查。3.胸透、心电图、超声波。8并发症目前暂无相关资料9预后目前暂无相关资料10发病机制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赵东升
儿科知识
儿科基础一、概念1胚胎期:是指怀胎最初8周,是小儿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时期。2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新生命开始到小儿出生.。3新生儿期:从出生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28天.4围产期:又称围生期指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5婴儿期:出生后到一周岁(生长发育最迅速、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易患感染性疾病预防接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徐刚6幼儿期:又叫学步儿,1周岁到3周岁的小儿(注意防止意外伤害和中毒、防止营养缺乏)7学龄前期:3周岁至6-7周岁(智力发育更完善、易患急性肾炎免疫性疾病、口腔卫生防止意外伤害)8学龄期:6-7岁至进入青春期(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9青春期:女孩11-12岁至17-18岁;男孩13-14岁至18-20岁(生殖器官发育趋成熟)二、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及测量方法(一)体重:出生---3kg;3-5月---6kg(出生时的2倍);1岁---9kg(是出生时的3倍);2岁---12kg出生前半年是第一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体重的计算公式:1-6月: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77-12月:体重=6+月龄×0.252岁-12岁:体重=年龄×2+7(或8)(二)身长(高):出生----50cm;6月----65cm;1岁----75cm;2岁-----85cm2-12岁身长(高)估算公式:身高(cm)=年龄×7+70cm青春期出现身高增长的第2个加速期(三)头围:出生---34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在2岁前最有价值:头围较小: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快:脑积水(四)前囟:1-1.5岁时闭合。早闭:小头畸形;过大:脑积水后囟:6-8周闭合(五)牙齿的发育:乳牙(20个):4-10月开始萌出,2.5岁出齐;恒牙(32个):6岁左右出第一恒牙(6龄齿)三、感知觉的发育:味觉:4-5月味觉发育的关键期四、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婴儿期(0-1岁):信任对不信任2.幼儿期(1-3岁):自主对羞怯或怀疑3.学龄前期(3-6岁):主动对内疚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5.青春期(12-18岁):自我认同对角色紊乱新生儿与早产儿一、概念:1新生儿期:指从出生脐带结扎到满28天内的一段时间。2围产期:指从妊娠28周至出生后7天的一段时间。3中性温度:能维持正常体温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机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一)新生儿分类:1根据胎龄分类-----足月儿:胎龄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的新生儿。早产儿:胎龄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的新生儿。过期产儿:胎龄满42周及以上的新生儿。2根据体重分类-----出生体重:指出生1h内的体重。正常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在2500~3999g之间的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不足2500g的新生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不足1500g。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不足1000g;巨大儿:出生体重达到或超过4000g者。3根据体重与胎龄的关系分类----适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高危儿二、足月儿和早产儿外观特点鉴别表:早产儿足月儿皮肤发亮、水肿、毳毛多肤色红润,皮下脂肪丰满,毳毛多头发乱如绒线头头发分条清楚耳朵软,缺乏软骨,可折叠软骨发育良好,耳舟成形,直挺耳舟不清楚指甲未达指尖达到或超过指尖乳腺无结节或结节<4mm结节>4mm,平均7mm跖纹足底纹理少足底遍及整个足底外生殖器男婴睾丸未降,阴囊少男婴睾丸已降,阴囊皱裂形成;皱裂;女婴大阴唇不发育,女婴大阴唇发育,可遮盖小阴唇不能遮盖小阴唇及阴蒂三、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粟粒疹、乳腺肿大、假月经、上皮珠四、新生儿和早产儿护理:(一)保持呼吸道通畅:1及时清理口鼻及呼吸道分泌物、经常检查鼻腔是否通畅2保持适宜的体位、及时发现呼吸暂停3切忌给早产儿常规吸氧:缺氧---间断低流量给氧呼吸暂停:托背、弹足、水床(二)保暖:娩出后的保暖:1擦干皮肤,头部保暖;2吸氧加热加湿;3物品预热;3环境温度:足月儿22~24℃,早产儿24~26℃,湿度55~65%;4早产儿加强体温监测,体重2000g放入暖箱保暖;5操作时注意保暖、防止保温过度.(三)喂养:提倡早哺乳;1足月儿生后半小时,早产儿生后2-4小时试喂糖水,6-8小时可喂奶、防止溢乳;2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k11mg/天,早产儿连续3天,2周后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天,早产儿800IU/天,4周后开始补铁、维生素A、C、E(四)预防感染----严格消毒隔离制度:1保持脐部干燥:保持干燥清洁,每日安尔碘消毒,注意有无感染征象;2保持皮肤的清洁:每日擦浴或淋浴、便后温水清洗、衣服柔软宽松、尿布勤洗换(五)预防意外伤害:正确的体位预防发生窒息,烫伤、坠落,预防医源性伤害核对婴儿床号、性别、标志及母亲姓名及床号,严防差错事故发生(六)健康教育:促进亲子关系---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婴儿抚触宣传育儿保健知识、新生儿筛查及预防接种营养缺乏性疾病一、小儿单纯性肥胖症1概述:是由于热能的摄入长期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了一定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2病因:摄入过多、缺乏活动、遗传因素、其他:精神创伤、心理因素、性别、出生体重3临床表现:肥胖标准-----脂肪含量超过标准15%即为肥胖体重/身高-----体重>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均值20%以上;轻度肥胖:>均值20-29%;中度肥胖:>均值30-49%;重度肥胖:>均值50%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2(kg/m2)BMI≥同年龄同性别的第95百分位数好发年龄:婴儿期、5-6岁、青春期;食欲旺盛、睡眠性呼吸暂停(1/3重度肥胖症)、皮下脂肪丰满、性发育提前、心理障碍与行为问题:自卑、胆怯、孤独4护理措施:1)饮食疗法:基本原则:低于机体能量消耗,满足基本的营养和生长发育需要;每日食物供能总量的减少:低脂肪(20-25%)、低碳水化合物(40-45%)、高蛋白(30-35%)优质蛋白质1.5-2.5g/kg·d;鼓励患儿选择体积大、低热能的食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食多餐、不吃零食。2)运动疗法:运动形式:有氧运动,容易坚持,有体重移动;运动量:以患儿最大耐受力而定,避免过量运动;鼓励家长参与。3)心理护理:解除患儿心理负担。4)健康教育预防:孕期的预防,减少大量脂肪类食品的摄入;婴儿期定期检测体重变化及早干预;学龄前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鼓励参加体育锻炼;青春期,鼓励参加集体活动,树立信心。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1概述:由于vit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特征为正在生长的骨骺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而致的骨骼病变,主要见于2岁以下小儿。2发病机制:如图VitD缺乏3临床表现:好发于3个月-2岁小儿肠道吸收钙磷减少初期(活动早期):神经精神症状:易激惹、夜啼血钙降低多汗、枕秃、无明显骨骼改变甲状旁腺激期(活动期):骨骼的改变:头部:颅骨软化:3~6月肾小管重吸收磷减少PTH分泌增加PTH分泌不足方颅:8~9月破骨作用加强血钙下降前囟闭合延迟低血磷骨盐溶解释放乳牙萌出延迟胸部:1岁左右钙磷乘积下降血钙正常或偏低手足搐搦肋骨串珠鸡胸及漏斗胸骨钙化受阻佝偻病肋膈沟四肢:手脚镯、下肢弯曲脊柱:后凸和侧弯骨盆:扁平骨盆肌肉松弛、神经-精神发育迟滞恢复期: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血钙磷浓度逐渐恢复正常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后小儿、无临床症状、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辅助检查正常4护理措施:1)定期户外活动,增加日光照射;2)合理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治疗2000-4000IU/d,口服1m,改为预防量400IU/d重症:20万-30万IU口服;3)预防骨骼畸形和骨折,避免负重和强力牵拉;4)加强体育锻炼;5)预防感染;6)健康教育—预防5预防:1)孕母(胎儿期):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注意饮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的营养物质、妊娠后期在冬季补充维生素D;2)出生后婴儿:尽早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VitD预防量:足月儿:生后2周VitD400IU/d早产儿:生后2周VitD800IU/d,3月后VitD400IU/d3)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呼吸系统疾病一、解剖特点:上呼吸道-------鼻:鼻窦口大、婴儿无鼻毛、管腔短小、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意义:易感染、引起充血、水肿、阻塞,引起呼吸困难。咽:狭小垂直、咽鼓管宽直短水平、富含淋巴组织;意义:易咽后壁脓肿,中耳炎。喉:狭窄、漏斗形,富含血管、淋巴组织,粘膜柔嫩;意义:易充血、水肿,引起喉头狭窄,出现声音嘶哑和吸气性呼吸困难下呼吸道--------管腔狭窄、粘膜血管丰富、气道干燥、纤毛运动差、软骨柔软,右支气管粗短、垂直肺弹力组织差、肺泡数量少;意义:易感染、充血、水肿、阻塞,并发肺气肿及不张二、生理特点:呼吸频率、节律------呼吸频率:新生儿:40~45次/分;<1岁:30~40次/分2~3岁:25~30次/分;4~7岁:20~25次/分;8~14岁:18~20次/分婴儿呼吸中枢尚未发育成熟,易节律不齐肺活量小呼吸类型、功能-------类型:婴幼儿腹式呼吸;以后胸腹式呼吸;功能:“三小”潮气量小三、小儿支气管哮喘:肺容积小概念: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是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础)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基本特征),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是哮喘的主要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临床表现---先兆症状:鼻痒、打喷嚏、鼻塞、流涕、咽痒、眼痒、干咳典型症状:喘息和呼吸困难、咳嗽和咳痰、胸闷发作以夜间和晨起为重,可自行或用药后缓解一般体征:紧张、烦躁、端坐呼吸、紫绀等肺部体征:呼气延长和双肺哮鸣音、肺气肿征象其它:奇脉、呼吸肌疲劳表现(三凹征、反常呼吸)哮喘分期:急性发作期治疗:快速缓解症状,如平喘、抗炎治疗;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防止症状加重和预防复发治疗上应坚持预防复发和缓解发作相结合的原则。抗炎治疗是哮喘现代治疗的核心,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抗炎药物,吸入疗法是治疗哮喘的主要给药方式。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常见护理诊断------低效性呼吸型态:与气道狭窄、气道阻力增大有关。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且粘稠有关。焦虑:与哮喘反复发作与关。知识缺乏:家长或患儿缺乏疾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潜在并发症:呼吸衰竭。护理措施:1环境与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注意适当的休息2保持呼吸道通畅,缓解呼吸困难:1)患儿取坐位或半坐位,以利于呼吸;2)持续低流量的吸氧,氧浓度为30%--40%,定时进行血气分析,及时调整氧流量;3)给予雾化吸入,以湿化气道、稀释痰液;4)为患儿定时排背,鼓励患儿有效的咳嗽,促进分泌物的排出;5)保证摄入足够水分,降低分泌物的粘稠度;6)遵医嘱用药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患儿出现发绀、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及时协助医生共同抢救4心理护理:安慰患儿,减轻精神紧张5健康教育:指导呼吸运动方法、介绍用药方法及预防知识心血管疾病一、先天性心脏病病因-----未明,遗传因素(染色体易位、畸变,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宫内感染:风疹孕母接触大量放射线、孕母代谢性疾病、药物、酒精)先天性心脏病分类----左向右分流型(潜在紫绀型)最常见50%:VSD(室间隔缺损)、ASD(房间隔缺损)、PDA(动脉导管未闭);右向左分流型(紫绀型):法洛四联症(TOF);无分流型(无紫绀型):肺动脉狭窄(PS)1左向右分流先心病的症状:1)生长发育迟缓2)反复呼吸道感染3)呼吸困难4)喂养困难5)活动耐力下降6)心力衰竭2右向左分流先心病的症状:1)青紫2)杵状指(趾)3)高血色素4)活动能力下降5)蹲踞6)缺氧发作二、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1、临床表现:决定于缺损的大小和肺循环的阻力;小型缺损(缺损<0.5cm)无明显症状,多于体检时发现杂音中型缺损(0.5~1.0cm)喂养困难,吸吮时气急,苍白,多汗,生长发育落后;反复呼吸道感染及大型缺损(>1.0cm)心力衰竭;晚期出现艾森曼格综合征:肺动脉高压2、心电图:小型室间隔缺损者心电图基本正常;治疗:不一定需要治疗中型缺损者左心室肥大;5-6岁做手术大型缺损者有左、右心室肥大反复肺炎心衰者:可在6月-2岁内做手术介入治疗三、房间隔缺损:是第二位常见类型;1、临床表现--缺损小者可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胸骨左缘第2~3肋间有收缩期杂音。缺损大者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乏力、生长发育迟缓易患呼吸道感染。2、ASD的治疗:介入性治疗----双盘堵塞装置、蚌状伞或蘑菇伞关闭缺损;房间隔修补术四、动脉导管未闭:是第三位常见类型;1、临床表现---导管细小者,临床可无症状;导管粗大者,患儿疲劳、多汗,生长发育的落后,易合并呼吸道感染;周围血管征;差异性青紫(肺动脉高压时,产生右向左分流,出现下半身青紫)。2、PDA的治疗:早产儿于生后一周内,用布洛芬治疗;介入治疗(用微型弹簧伞堵塞动脉导管)手术结扎或切断缝扎导管五、法洛四联症:是小儿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1、临床表现:青紫(多见于毛细血管丰富的浅表部位)、蹲踞现象(于行走活动时,常主动下蹲片刻)、缺氧发作(多发生于婴儿期在吃奶或哭闹时)、杵状指趾、脑血栓、生长发育落后辅助检查:典型者心影呈靴形2、治疗:外科治疗:多在1岁内手术治疗(以根治手术为主、姑息手术)缺氧发作时给予(膝胸卧位、吸氧、皮下注射吗啡、纠正酸中毒)3常见护理诊断:活动无耐力:与先心病体循环血量减少或血氧饱和度下降有关。生长发育迟缓:与先心病体循环血量减少或血氧饱和度下降影响生长发育有关。潜在并发症:脑血栓、心力衰竭。焦虑:与疾病的威胁和对手术担忧有关。4护理措施:1)建立合理生活制度,保证休息、适当活动;2)保证营养、耐心喂养;3)预防感染,保护性隔离;4)观察病情:生长发育、生命体征、并发症,注意心功能状况,发现心衰,配合医生抢救;5)避免剧烈哭闹、过饱和便秘,防止缺氧发作;6)青紫型先心病患儿,应供给足够的液量,防止血浓缩致血栓形成;7)心理护理:解释病情,解除患儿及家长的紧张和对手术的恐惧。六、病毒性心肌炎:1病因:任何病毒感染均可累及心脏,以柯萨奇病毒乙组(1-6型)最常见2临床表现:轻症:无自觉症状或乏力,仅心电图的异常;典型表现:前驱症状(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症状;乏力、气促、心悸和心前区不适或腹痛等;体征:心动过速(或过缓),第一心音低钝,期前收缩、奔马律或心包摩擦音)重型: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猝死。3常见护理诊断: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收缩力下降、组织供氧不足有关。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4护理措施:1)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至症状消除后3~4周;有心衰及心脏扩大者绝对卧床休息3个月;恢复期应限制活动至少3个月;一般总休息时间不少于6个月2)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3)对症处理;4)健康教育:介绍本病的治疗过程和预后;强调休息对心肌炎恢复的重要性;告知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的常识;带药患儿,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名称、剂量、用药方法及其副作用;嘱咐患儿出院后定期到门诊复查。消化系统疾病一、体液平衡: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度和渗透压的正常。小儿体液平衡特点:体液的总量-----年龄越小,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越大体液的分布---年龄越小,细胞外液量相对越多;水分需求量---大,调节功能差,易发生水代谢紊乱二.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1.脱水:指水的摄入不足和丢失量过多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2等渗性脱水的程度:如右图症状轻度中度重度3脱水的性质:指现存体液渗透压的改体重下降<5%5~10%10%钠是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成分精神稍差萎靡烦燥淡漠昏迷不同性质脱水的比较(如下图):眼泪少明显减少无等渗低渗高渗尿量稍少明显减少无发生率(%)40~8020~502~12皮肤弹性尚可较差极差失水与失钠失水=失钠失钠>失水失水>失钠唇粘膜稍干燥干燥极干燥血清钠130~150<130>150前囟眼窝稍凹陷明显凹陷深凹丢失的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循环情况正常四肢稍凉休克等渗性脱水原因:急性腹泻、呕吐、胃肠液引流、肠瘘及短期饥饿;低渗性脱水原因:丧失大量消化液而只补充水分、大汗后只补充水分、大面积烧伤高渗性脱水原因:饮水不足、失水过多4低钾血症:血钾<3.5mmol/L时称为低钾血症主要表现: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精神萎靡、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骨骼肌(无力(弛缓性瘫痪、呼吸肌麻痹);平滑肌(腹胀、肠鸣音减弱、严重肠麻痹)心血管:心音低钝、心动过速或减慢、心衰、猝死,心电图改变5代谢性酸中毒:由于代谢絮乱使血浆中[H+]增加或[HCO3-]减少所引起,是小儿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类型。临床表现:轻度酸中毒:症状不明显,主要靠病史和血气分析作出诊断重度酸中毒:呼吸深快、口唇樱桃红、腹痛、呕吐、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昏睡、昏迷三、常用液体的配制:溶液张力:指溶液中电解质所产生的渗透压。1非电解质溶液---仅用于补充水分和部分热量;无张,不能起到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作用5%和10%GS2电解质溶液----用于补充损失的液体、电解质,纠正酸碱紊乱0.9%NS和复方氯化钠溶液是等张溶液;3%氯化钠(高张)用于纠正低钠血症碱性溶液----用于纠正酸中毒;碳酸氢钠:制剂为5%高张液,1.4%溶液为等张液乳酸钠:制剂为11.2%溶液,1.87%溶液为等张液10%氯化钾:溶液的浓度≤0.3%3混合溶液-------1:1溶液:1份生理盐水和1份5%或10%的葡萄糖溶液为1/2张液体2:1等张含钠液:2份生理盐水和1份1.4%碳酸氢钠溶液为等张液体2:3:1溶液:2份NS、3份5%或10%的GS、1份1.4%NaHCO为1/2张液体4:3:2溶液:4NS、3份5%或10%GS、2份1.4%碳酸氢钠为2/3张液体四、液体疗法:目的:纠正体内已经存在的水、电解质紊乱→恢复和维持血容量、渗透压、酸碱度和电解质成分→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步骤:口服补液-----用于腹泻时脱水的预防及轻、中度脱水的治疗补液量:轻度脱水50~80ml/kg补液方法:少量多次口服中度脱水80~100ml/kg所需液量8~12小时内服完静脉补液------适于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较重的患儿(1)纠正脱水:定量----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以上三部分的总量,在禁食的条件下24h:轻度:90~120ml/kg、中度:120~150ml/kg、重度:150~180ml/kg定性----根据脱水性质选用不同张力溶液;原则:先浓后淡定速----根据脱水程度及继续损失的量和速度确定;原则:先快后慢累积损失量定量(补液量)----轻度:50ml/kg、中度:50~100ml/kg、重度:100~120ml/kg补充:定性--等渗脱水:1/2~2/3张、低渗脱水:等张~2/3张、高渗脱水:1/4~1/3张定速----原则:先快后慢;重症:先扩容:20ml/kg30’~1h内其余:8~12h内完成继续损失量定量(补液量)----丢多少补多少补充:定性(补液成分)----一般按1/2~1/3张补给定速(补液速度)-----于补完累积损失量后12~16h内均匀滴入生理需要量定量(补液量)-------约为60~80ml/kg.d(包括口服)补充:定性(补液成分)----一般按1/5张补给定速(补液速度)------与继续损失量一起在12~16h内均匀滴入(2)纠正酸中毒:轻、中度:无需纠正,病因处理;重度:按化验结果给予矫正5%NaHCO(3)补钾:见尿补钾;口服或静脉:静脉补钾剂0.15~0.2g/kg,浓度不超过0.3%(新生儿0.15%~0.2%),每日总滴注时间不少于6~8h(4)补钙:出现低钙症状时,10%葡萄酸钙5~10ml静脉缓慢注射结缔组织病一、过敏性紫癜: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血管炎综合征。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乏力,低热等;皮肤紫癜:高出皮面,初为粉红色斑丘疹,后呈棕褐色退压之不退色,下肢、臀部多见,对称性、伸面为主,可伴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1-2周消退,不留痕迹);消化道症状:皮疹发生1周内出现、反复的阵发性腹痛、血便)关节肿痛:游走性,多为大关节,不留畸形);紫癜性肾炎:紫癜发生后出现病情轻重不一,多数可自行痊愈。2治疗:无特效疗法,去除致病因素,对症治疗;荨麻疹:抗组胺药、钙剂;消化道出血:无渣;严重者禁食;腹痛:解痉剂;紫癜:VitC;腹型紫癜:皮质激素;抗血小板凝集:阿司匹林3常见护理诊断:皮肤完整性受损:与变态反应性血管炎有关。疼痛:与关节疼痛和肠道变态反应性炎症有关。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与肠道变态反应性炎症有关紫癜性肾炎:与肾变态反应性炎症有关4护理措施:1)休息:急性期及病情严重者卧床;2)饮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食鱼虾等易致敏食物和以前未吃过的食物,消化道明显出血者:禁食,大便潜血阳性者:无渣,少渣,流食3)皮肤护理4)关节肿痛的护理,选用功能位、热敷;5)腹痛的护理:卧床休息严密观察;6)健康教育:安慰病人,给予解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出院指导,嘱病人定期复查。二、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1临床表现:发热:首发,(持续稽留热或弛张热,抗生素无效;)皮肤粘膜的表现(:皮疹:向心性、多形性);粘膜:(球结膜、口咽唇粘膜充血);手足硬肿:(指趾梭形肿胀,疼痛,关节强直);指趾端脱皮;颈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一过性);心血管症状和体征:(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冠状动脉瘤:最严重);其他(关节肿痛、蛋白尿、呕吐、腹痛、腹泻、呼吸系统)2治疗:阿司匹林:首选,30-100mg/kg.d,2W;3-5mg/kg.d;丙种球蛋白:2g/kg,10天内用药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皮质激素:促进冠状动脉的修复3常见护理诊断:体温过高:与感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皮肤完整性受损:与小血管炎有关口腔粘膜改变:与小血管炎有关潜在并发症:冠状动脉瘤:与冠状动脉受损有关4护理措施:1)发热的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鼓励患儿多饮水;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的流质、半流质饮食;2)皮肤、口腔粘膜及眼睛的护理:保持皮肤口腔的清洁,防止继发感染;3)监测病情:密切监测患儿有无心血管损害症状4)药物副作用的观察:阿司匹林、丙球;5)健康教育:多给患儿精神安慰,减少不安心理。血液系统疾病一小儿造血特点:胚胎期造血(中胚叶造血、肝脾造血、骨髓造血)、生后造血(骨髓造血、骨髓外造血)血象特点:血容量多;白细胞:总数---生后渐减少,8岁同成人;分类---四六两交叉,七岁同成人1生理性贫血:出生后由于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生理性溶血、循环血量增加等因素,小儿在生后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x1012/L,血红蛋白降至110g/L,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3个月后可自然恢复。2贫血:是指外周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诊断标准:WHO6个月-6岁--<110g/L;6岁-14岁--<120g/L贫血的程度:如图(Hb含量(g/L))程度6--14岁新生儿贫血的分类:轻度90~120144--120按病因分失血性、溶血性、生成不足性贫血中度60~90120---90按形态学分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单纯小细胞重度30~6090---60性、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极重度<30<60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1、病因:先天贮铁不足、铁的摄入不足、生长发育过快、铁吸收障碍、铁的丢失过多2、临床表现:一般表现:皮肤苍白,易疲劳,精神萎靡,年长儿诉头晕、耳鸣髓外造血的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非造血系统的表现: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异食癖)、心血管系统(心率增快)、神经系统(烦躁不安、记忆力减退)、其他:皮肤粘膜改变,生长迟,易合并感染:3治疗:1)祛除病因;2)补铁治疗:口服铁剂:用二价铁元素,元素铁4-6mg/kg.d注射铁剂:深部肌肉注射;3)疗程:铁剂的治疗应至血红蛋白达到正常水平后2个月左右停药,以补足储存铁;4)输血治疗4常见护理诊断: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铁供应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有关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知识缺乏:家长和患儿缺乏营养知识;潜在并发症:心功能不全;药物副作用铁剂5护理措施:1)注意休息、适量活动;2)合理安排饮食,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3)应用铁剂的护理要点:口服铁剂---以元素铁计算,一般4-6mg/kg.d分2--3次口服,疗程为2--6个月;口服铁剂从小剂量开始,两餐之间,与维生素C、果汁同服,避免与牛奶、钙片、茶水同服。注射铁剂----深部肌肉注射,每次更换注射部位。观察药物疗效----症状减轻,用药后3--4天网织红细胞升高,一周后血红蛋白渐升高。观察药物副作用。预防感染。防止受伤。健康教育---贫血纠正后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是防止复发和保证生长发育的关键。三、急性白血病根据增生白细胞种类的不同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常见ALL)和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1临床表现:1)起病较急;2)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感染,多为高热;3)贫血;4)出血;5)组织器官浸润: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和关节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睾丸浸润、绿色瘤2治疗:方法---以化疗为主的综合疗法;化疗原则:按型选择方案,联合、足量、间歇、交替、长期;化疗程序:分阶段序贯进行-----诱导缓解、巩固强化、髓外白血病预防治疗、维持治疗和强化治疗的交替(疗程一般2.5~3.5年)3护理措施:1)预防感染:保护性隔离(与其他病种患儿分室居住、房间每日消毒);皮肤粘膜的护理(注意个人卫生);饮食注意事项(加强营养注意饮食卫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避免预防接种(免疫功能低下者)2)预防出血:注意休息;润滑鼻粘膜;禁食过硬、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玩具的安全3)用药的护理----静脉化疗的注意事项:需有计划地选择使用血管,随时观察输液有无渗漏,有些药物应避光,观察和处理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口腔粘膜损害、泌尿系统;4)提供情感和心理支持,减轻或消除恐惧心理;5)健康教育,定期随访神经系统疾病一、小儿惊厥: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意识障碍。1临床表现:发作时全身或局部肌群突发阵挛、松驰交替或强直性抽搐;双眼凝视;口吐白沫、紫绀;意识障碍→清醒→疲倦而睡觉;可伴大小便失禁、舌咬伤、肌肉关节损害;发作可持续数秒、数分,大多在5-10分钟之内2高热惊厥---单纯型高热惊厥的特点:年龄------6个月-3岁;抽搐时间----发热24小时内;发作时的体温----病初体温骤升多在38.5℃以上;神经疾病----无;惊厥发作表现-----一般为全身性、对称性;惊厥持续时间----短,极少超过10分钟惊厥次数----少,一次性病程多为一次;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脑电图----热退1-2周后正常;预后------良好3惊厥持续状态:如惊厥时间超过30分钟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称惊厥持续状态。4治疗原则:迅速控制惊厥发作、防治脑水肿、寻找和治疗病因、预防复发一般治疗---患儿侧卧,防止呕吐物吸入,保持气道通畅,吸氧,降温,建立静脉通道,取血化验纠正代谢紊乱;控制发作----地西泮(安定)为首选、苯妥英钠、苯巴比妥、10%水合氯醛对新生儿惊厥-----低血糖:静脉注射25%葡萄糖;低血钙:给予10%葡萄糖酸钙;维生素B缺乏或依赖症:静脉注维生素B6。5护理措施:1)做好抢救工作;2)防止窒息:立即松解衣扣,取侧卧位,保持气道通畅;3)防止外伤:不可约束患儿肢体、防止舌咬伤、防止跌伤意外;4)降温;必要时吸氧;5)药物治疗和护理;6)病情观察:观察惊险厥类型(全身发作、局限性抽搐),观察生命体征,观察伴随症状二、癫痫临床表现:部分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运动性发作、感觉性发作、自主神经症状发作、精神症状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局灶性发作演变为全面性发作。------全身性发作(失神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强直性发作、阵挛性发作、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痉挛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发作间期意识不恢复者,称为癫痫持续状态。1治疗原则:彻底祛除病因、避免诱发因素、坚持长期规律治疗抗癫痫药物的使用原则:按发作类型选药、掌握正确开始治疗的时间、尽量单药治疗、合理联合用药、物剂量个体化、长期规律服药,定期复查,注意观察疗效和药物的毒副作用2护理措施:避免诱发因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睡眠和休息、精神愉快情绪稳定)、预防感染(加强锻炼增加机体抵抗力,保持口腔清洁)、合理安排饮食(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药物治疗的护理(介绍用药原则、定期检查)、癫痫发作的护理(立即松解衣扣,取侧卧位,保持气道通畅、不可约束患儿肢体、防止舌咬伤)、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1病因:缺氧是发病的核心;产前----宫内窘迫产时-----窒息产后-----重度贫血等2临床表现: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改变、颅高压、脑干症状3治疗:1)支持疗法:三支持)供氧,维持血气和pH在正常范围,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维持周身和各脏器足够的血液灌注,使血压和心率维持在正常范围;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5.0mmol/L)2)对症(三对症):控制惊厥(苯巴比妥钠、安定);治疗脑水肿(速尿、甘露醇限制液体入量);控制及缓解脑干症状(纳洛酮)3)亚低温治疗:适用于足月儿4护理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监测氧浓度及效果);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前囟、肌张力、药物反应:呼吸抑制);亚低温治疗的护理:降低脑细胞的代谢率(循环水冷却法;头部温度34-35℃;身体保暖35.5℃:远红外/热水袋;防止硬肿症、烫伤;复温缓慢>5小时,避免引起低血压;监测:生命体征、末梢循环,出入量等);新生儿早期干预(体能康复训练、智能发育干预)四、脑性瘫痪1病因:早产、低体重、脑缺血缺氧、产伤、先天发育异常、胆红素脑病、宫内感染2临床表现:1)基本表现:运动障碍、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神经反射异常2)临床分型: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3)痉挛型:最常见,占60~70%上肢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内收、肘关节屈曲、手指屈曲紧握),拇指内收、下肢肌张力增高、髋关节内旋、大腿外展困难、踝关节跖屈、行走时踮脚、剪刀样步态4)不随意运动型:占20%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紧张时增多,安静时减少,入睡后消失语言障碍、智力障碍不严重、肌张力正常5)共济失调型:步态不稳、走路时两足间距加宽、四肢动作不协调、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6)强直型:很少见、身体异常僵硬、运动减少7)震颤型:很罕见、2岁后有震颤和步态不稳、轻度智力低下、肌张力低下型、四肢软瘫、仰卧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3治疗原则: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促进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运动和姿势;全面、多样化的综合治疗;家庭训练和医生指导相结合急救与重症监护一、急性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180mmH2O(3岁以上)1临床表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变化(两慢一高:血压增高、心率减慢、呼吸减慢不规则)、眼部体征、头部体征?(前囟改变、骨缝开裂、头围增大)、惊厥、肌张力增高、脑疝(枕骨大孔疝、小脑幕切迹疝)2治疗:降低颅内压(脱水疗法、侧脑室控制性引流、控制性过度通气、肾上腺皮质激素、低温亚冬眠疗法);液体疗法(保持患儿在轻度脱水状态);防治呼吸衰竭;病因治疗3护理措施:1)体位----安静卧床,头肩抬高30°,如有脑疝症状应平卧;2)保持患儿绝对安静,防止颅内压的骤然增高---避免突然搬动患儿头部、避免胸内压或腹内压增高、呼吸道梗阻、剧烈咳嗽、用力排便;及时控制癫痫发作;3)监测生命体征;4)监测神经系统---意识状态、瞳孔、神经症状体征;5)监测血气、水电解质;6)监测药物使用效果与副作用---甘露醇(气温低时先加温使结晶溶解,15--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入或推注,避免药液漏出血管外);速尿;侧脑室引流:2-3滴/分;控制性过度通气:监测血气;亚冬眠:35℃7)昏迷患儿注意眼、口、鼻、皮肤的护理二、心肺脑复苏CPR1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症状体征----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心音消失或心动严重过缓;;呼吸停止或严重呼吸困难,以上为主要条件;瞳孔散大、紫绀为参考依据。2心肺复苏的常规步骤:基础生命支持:A开放气道、B人工通气、C人工循环高级生命支持:D药物治疗、E心电监护、F除颤后续生命支持:G病情评估、H脑复苏、I加强护理A开放气道:平硬地,去枕,仰卧,伸直气道,清除分泌物、异物、呕吐物通畅气道方法:推荐:仰头抬颏法较少:托下颌法B人工通气:口对口人工呼吸、复苏囊人工呼吸、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标准:完全覆盖住口鼻,观察到胸廓起伏,吹气时间>1S,儿童18-20次/分,婴儿30-40次/分C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按压位置----1岁以内乳头连线中点下一横指下缘,1岁以上胸骨中下1/3交界处;方法-----1岁以内2或3指按压/双拇指环抱按压1~7岁单掌法/叠掌法或与成人相似深度---达到胸廓1/3~1/2;频率---100次/分;两次按压间隙胸廓充分回弹,最短的中断胸外按压,按压通气比30:2D.药物治疗:用药途径:静脉通道、气管内、骨髓腔内(肾上腺素:首选)E心电监护F除颤:首次除颤2J/kg,之后可选用4J/kg,一次电击后立即进行CPRG病情评估H脑复苏:氧疗;降低颅内压;降低脑细胞代谢率(低温疗法);促进脑细胞恢复;应用皮质激素;消除
徐刚
高血压性脑出血
【定义】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因高血压病伴发的颅内小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的出血。【诊断依据】1、好发年龄在50~70岁,有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史。2、临床表现(1)一般症状:急骤发病,初为急性颅内压增高表现,可伴有失语、偏瘫,继之进入昏迷状态,严重的可在短时间内发生脑疝(瞳孔散大、病理呼吸、去脑强直)而死亡。(2)神经定位征:常在发病后半小时内出现体征。1)壳核出血:最常见,出血累及内囊和(或)外囊,有典型的“三偏征”:①偏瘫:出血对侧中枢性面瘫、不完全或完全性偏瘫;②偏身感觉障碍;③偏盲并有双眼同向凝视;累及优势半球的可伴有失语。2)丘脑出血:表现为“三偏征”,同时伴有眼球运动障碍和Horner征,出血可破入脑室。3)皮层及皮层下出血:多以抽搐发病,昏迷较少见。4)小脑出血:眩晕、呕吐症状较著,可伴有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易发生脑积水。5)脑干出血:90%位于脑桥,发病后迅即进入深昏迷,表现为呼吸循环不稳定,瞳孔呈“针尖”样,伴有四肢瘫、中枢性高热。死亡率极高。6)脑室出血:多数情况下出血破入脑室使病情进一步恶化,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中枢性高热和急性脑积水,甚至急性肺水肿和严重心律失常。3、头颅CT扫描是确诊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新鲜出血为脑内高密度、边缘清晰、有占位效应的病灶,吸收期血肿边缘模糊,周边有水肿带。阅片时应明确血肿部位、出血量、占位效应(中线移位、脑室脑池受压等)、是否破入脑室、周边水肿带以及有无急性脑积水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按以下公式测量血肿量:血肿量(厘米)=血肿最大层面的长径(厘米)×血肿最大层面的宽径(厘米)×整个血肿层厚(厘米)×0?5。【鉴别诊断】1、出血性脑梗死有脑梗死病史,出血区内为混杂密度影,CT值不如脑出血的高。2、动脉瘤破裂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血肿部位与动脉瘤部位一致,很少见于壳核和丘脑等高血压脑出血好发部位。对怀疑动脉瘤的病例,应行脑血管造影检查。3、脑动静脉畸形(AVM)多见于青少年或青壮年,很少见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好发部位。MRI检查可见到局部有异常血管流空影,脑血管造影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4、海绵状血管瘤临床症状较轻,可表现为癫痫、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CT扫描可见密度更高的钙化灶。MRI检查具有诊断价值,T1像呈等或混杂信号,T2像呈高信号,周围因含铁血黄素沉积呈低信号环影,病变可不同程度强化。5、颅内肿瘤出血出血可使病情在原有症状基础上突然加重,也可为首发症状。增强的头颅CT和MRI扫描具有诊断意义。6、脑内出血还应考虑的鉴别诊断有脑动脉淀粉样变、脑外伤、凝血机制障碍等。【治疗原则】1、一般处理(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条件的住重症监护室。(2)体位:绝对卧床,抬高头位,有意识障碍的应定时翻身。被动活动肢体防止发生深静脉血栓、褥疮和失用性肌肉萎缩。(3)呼吸道管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和口腔分泌物、呕吐物,防止舌后坠。定时翻身拍背、雾化吸入和吸痰,预防坠积性肺炎。如估计昏迷时间较长可作预防性气管插管和(或)气管切开,并留置鼻饲管。(4)支持治疗:加强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可鼻饲瑞素、能全力、匀浆奶等,也可同时或单独给予静脉营养如脂肪乳、氨基酸、水乐维他等。(5)对症治疗:酌情应用止痛、镇静药物,高热患者应予以物理和药物降温治疗。(6)应用润肠通便药物,咳嗽者予以止咳药物。2、内科治疗(1)控制颅内压:20%甘露醇脱水作用最强,但有肾损害副作用,可以125~250ml静脉快速输注,每6~8小时一次。甘油果糖作用次之,用法同上,肾损害小。利尿性脱水剂如速尿可与甘露醇等合用增强其脱水作用,同时有降血压作用。(2)控制血压:血压应维持在160/100mmHg以下,高于上述水平应给予药物降压。如硝普钠50mg加入500ml的5%葡萄糖液以10~30滴/分静滴或以0?25~10μg/(kg·min)的滴速持续静脉泵入。压宁定可先行静脉注射25~50mg,待血压下降2分钟后,静脉维持给药,给药方法是将50~250mg的药物加入到100~500ml的静脉输液中或25mg稀释到50ml静脉泵中泵入,初始输入速度为2mg/h,可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至9mg/h。硝酸甘油5~10mg入5%葡萄糖液500ml以10~30滴/分静点或静脉泵入。开搏通12?5mg口服,3次/日。心痛定10mg口服,3次/日。(3)止血剂和抗纤维蛋白酶制剂的应用:立止血、6?氨基己酸、止血芳酸等能够促进动脉破裂口处的凝血过程或抑制纤溶过程,同时防治消化道出血和治疗有出血倾向的患者。(4)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助于减轻脑水肿。地塞米松10~30mg/d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0?2~1?0g/d静脉输入。(5)防治应激性溃疡:法莫替丁40mg静脉注射,1~2次/日。奥美拉唑40mg静脉注射,1~2次/日。吉维乐1包口服,3次/日。(6)防治癫痫发作:苯妥英钠100mg口服,3次/日;鲁米那100mg肌注,3次/日;安定10mg肌注,3次/日。德巴金(丙戊酸钠的商品名)800mg静脉注射作为负荷量,然后以1600mg/d,持续24小时静脉泵入,体重轻者或儿童可酌情减量至1200mg/d,连续用药3~4天后改为口服德巴金500mg,每天2次。(7)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广谱的、易于透过血脑屏障的第三代头孢抗生素有助于防治吸入性肺炎和坠积性肺炎以及手术后感染。(8)改善脑代谢药物:纳洛酮、ATP、辅酶A、细胞色素C、胞二磷胆碱、醒脑静等用于催醒和神经功能的恢复。3、手术治疗(1)适应证:1)壳核出血:出血量>30ml,有意识障碍,有或无一侧脑疝形成而无手术禁忌者;经内科治疗无效、病情继续加重为浅、中度昏迷者;出血破入脑室或脑室内铸型者。2)各脑叶的出血量大于30ml,伴有中线移位或周围水肿严重者。3)小脑出血量>10ml,颅内压增高,小脑症状明显,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者;血肿较小但压迫或破入第四脑室,引起急性梗阻性脑积水。4)脑干出血超过5ml,临床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者或血肿接近脑干表面,有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的危险。5)血肿量在15~30ml,最大径2~3cm的丘脑出血经密切观察保守治疗无效,出现意识障碍者;血肿量超过30ml,血肿最大径超过3~4cm的。(2)禁忌证:1)年龄超过70岁的深昏迷患者。2)脑疝晚期,双侧瞳孔已散大,有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及脑干继发性损害。3)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如血压过高(>200/120mmHg)或过低、高热、呼吸不规则等;有严重心、肝、肺、肾、血液等器质性病变如合并严重的冠心病或供血不足、肾功能衰竭、呼吸道不畅、高热及肺部严重并发症。4)脑干血肿量少于5ml,患者情况良好的。5)小脑出血量在10ml以下,临床症状轻微的。6)大脑脑叶出血量少于30ml,患者意识清醒,神经功能障碍较轻者。(3)手术方法:1)开颅血肿清除术,必要时去骨瓣减压,目前主张微创手术;2)锥颅穿刺抽吸血肿;3)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吸除术。术中酌情在血肿腔置管引流,术后如无禁忌可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来促使血肿液化和排出,方法是:尿激酶10000U溶于3ml生理盐水中注入血肿腔,夹管1~2小时,然后开放引流。可反复给药不超过3次/日,至引流液减少或变清。
许志勤
幼儿肺炎什么症状?
小儿肺炎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我国北方地区以冬春季多见。1.一般症状有发热、拒食、烦躁、喘憋等症状,早期体温为38~38℃,亦可高达40℃。除呼吸道症状外,患儿可伴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哆嗦,腹泻等全身症状。小婴儿常见拒食、呛奶、呕吐及呼吸困难。2.呼吸系统症状(1)咳嗽:开始为频繁的刺激性干咳,随后咽喉部出现痰鸣音,咳嗽剧烈时可伴有呕吐、呛奶。(2)呼吸道症状及体征呼吸表浅增快,鼻翼翕动,部分患儿口周、指甲可有轻度发绀。肺部体征早期可不明显,以后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合并胸腔积液时可有叩诊实音和/或呼吸音消失。3.其他系统的症状与体征(1)循环系统症状:婴儿肺炎时常伴有心功能不全。如患儿心率增至160~200次/分,肝脏短时间内增大或明显增大、面色苍白、口周发绀、四肢水肿、尿少,应考虑充血性心力衰竭。(2)神经系统症状:①烦躁、嗜睡、凝视、斜视、眼球上翻。②昏睡,甚至昏迷、惊厥。③球结膜水肿。④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⑤呼吸节律不整。⑥前囟门膨胀,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除压力增高外,其他均正常,称为中毒性脑病。(3)消化系统症状:肺炎患儿食欲下降、呕吐、腹泻、腹胀,严重者呕吐物为咖啡色或便血,肠鸣音消失,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及中毒性肝炎。
周薇
医学科普-胶质瘤
【概述】神经系统肿瘤平均发生率约为每年13.5/10万。在颅内肿瘤中以神经上皮肿瘤发生率最高,约占颅内肿瘤中的40%。其中最常见的是胶质瘤,即由神经外胚层衍化而来的胶质细胞发生的肿瘤。广义上的胶质瘤是指神经上皮组织衍化的肿瘤。神经上皮肿瘤(广义的胶质瘤)根据WHO(1993年)的分类,分为6类:1、星形细胞肿瘤;2、少突胶质细胞瘤;3、室管膜瘤和脉络丛肿瘤;4、松果体细胞瘤;5、神经元肿瘤;6、低分化及胚胎性肿瘤。在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方面,根据肿瘤细胞是否存在核异型性、有丝分裂、内皮细胞增生和坏死分为4级:有其中1点为1级;以后每增加一项肿瘤级别就增加1级,直到4级。该分类及分级的组织学特点有助于预测恶性肿瘤的侵袭性行为。一、星形细胞肿瘤【定义】星形细胞瘤是由星形细胞衍化、分化比较成熟的肿瘤。【概述】星形细胞肿瘤是原发性颅内肿瘤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将近75%的肿瘤属于恶性程度比较高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或多形性胶母细胞瘤。根据WHO关于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星形细胞肿瘤通常分为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母细胞瘤,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二、低度恶性的星形细胞瘤【定义】低度恶性的星形细胞瘤包括一组星形细胞肿瘤,其组织学上表现为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分化程度(Ⅰ~Ⅱ级)。【概述】该类星形细胞瘤占脑肿瘤的5?6%,占全部星形细胞肿瘤的10%~15%。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包括:典型的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有时亦把混合有少突胶质细胞?星形细胞瘤的肿瘤划入此类。【病理】大体标本:就实质性星形细胞瘤而言,纤维性星形细胞瘤色泽为白色;肿瘤质地较硬或呈橡皮样,甚至质地呈软骨样,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在肿瘤中央常发生囊性变;而肥胖细胞性和原浆性星形细胞瘤的质地则较软,可呈半透明胶冻状,也可发生囊性变。从肿瘤大体外观看,有些肿瘤边界清楚,而另一些则为弥漫浸润性生长。镜下细胞分化较好,异型核细胞较少,有丝分裂少,血管内皮增生和出血坏死罕见。【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20~40岁为发病高峰,也可见于儿童,但老年少见。病程长短不等,1~10年。患者就诊时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肿瘤的大小。幕上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如在大脑半球,其最常见的症状是癫痫,多数患者服用抗癫痫药物能够控制癫痫发作,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视力视野改变,精神改变和运动感觉障碍;发生于中线者早期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发生于脑干者主要症状为头晕、复视、后组脑神经和锥体束损害引起的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眼球外展麻痹、角膜发射消失和肌力减退等症状;小脑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容易使脑脊液循环受阻,从而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相关症状,同时也常发生小脑症状和视功能障碍。2、辅助检查(1)X线平片:可存在颅内压增高征象,部分病例有肿瘤钙化和松果体钙化移位。(2)CT:典型的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CT平扫常表现为低密度为主的混合病灶,亦可表现为等密度病灶,与脑实质分界不清,肿瘤质地大多不均匀,肿瘤的占位效应及瘤周水肿多为轻至中度。CT增强扫描时可增强亦可不增强,而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时均匀强化。(3)MRI:病灶呈圆形和椭圆形,多表现为低和等T1信号,T2高信号,多数病例边缘不清,少数轮廓清楚,很少见到肿瘤包膜;肿瘤内囊性变时,T1加权像上为与脑脊液相似的低信号;肿瘤出血时表现为与出血时相一致的信号变化,一般为高信号多见;瘤内钙化影T1加权像呈极低的信号。病灶中囊性变多见而出血坏死较少见。T2加权像显示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较T1加权像更明显,但多为轻至中度。增强扫描后,多数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无或轻度强化,仅少数可见中度强化。若肿瘤信号强度极不均匀,增强明显,应考虑到可能有恶性变。【鉴别诊断】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应与其他脑肿瘤如脑膜瘤,肉瘤,少数转移瘤相鉴别。如临床症状不典型,应与胆脂瘤、脑穿通畸形、脑软化灶等影像学上与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类似的疾病相鉴别。【治疗原则】1、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的最主要的手段,其治疗原则是在保存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争取全切除。(1)如肿瘤较小,特别是位于非功能区者应争取行显微外科全切除;(2)位于额极、颞极、枕极者可行肿瘤包括部分脑叶切除;(3)肿瘤较大、浸润范围较广时,尽量多切除肿瘤,减少肿瘤残留,为有效地进行放疗及化疗打下基础;(4)肿瘤位于功能区者而尚无偏瘫失语者,应注意保存神经功能,选择非功能区脑皮层切开达到肿瘤并行分块适当切除,以免发生严重并发症;(5)脑室肿瘤可从非功能区皮层切开进入脑室,妥善保护脑室内结构,尽可能切除肿瘤解除脑室梗阻;(6)位于丘脑、脑干的肿瘤,病灶较小呈结节性或囊性者可行显微外科切除;(7)对侵犯一侧大脑多个脑叶致该侧功能完全丧失者,若未侵及中线及对侧,可考虑行大脑半球切除术。2、放疗对于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患者,如手术全切除甚至是次全切除,一些学者认为不需放疗;如术后复发或手术仅行活检者才施行放疗。对于典型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行手术全切除者,术后大剂量放疗仍是有益的;手术未能全切除者,应尽早实施放疗,不应等待肿瘤复发时才进行。放疗剂量以50~55Gy/6~6?5周为宜。放疗能控制胶质瘤的生长或使肿瘤缩小,但长期效果较差。3、化疗对于典型的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术后是否行化疗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对于手术不能切除的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可以考虑化疗。4、预后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患者的预后根据肿瘤的位置和组织学的不同而不同。除了幕上和幕下等位置关系外,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的预后最好,国外文献报道,对于幕上者其5年和2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5%~86%和79%~82%,幕下者也达到66%和69%。典型的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的预后并不乐观,国外文献报道,幕上肿瘤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1%~56%和23%~39%;小脑的星形细胞瘤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仅为7%。三、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概述】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占脑肿瘤的4%,占全部星形细胞肿瘤的35%,占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瘤的12%~34%,其发病高峰在40~50岁,其恶性程度介于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胶母细胞瘤之间,1993年WHO分级将其归为Ⅲ级。将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称为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瘤。【病理】肿瘤多位于大脑半球内,瘤体较大,有时侵犯几个脑叶或越过中线侵犯对侧大脑半球,肿瘤色灰红,质地较软,有囊性变和小灶性出血坏死灶。一般来说,良性肿瘤多半界限清楚,有包膜;而恶性肿瘤多半边界不清,无包膜。然而,这一规律在脑肿瘤的肉眼病理学中却不尽然如此。如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尤其是纤维型和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界限多不清楚,无包膜,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边界却较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明显,甚至有假包膜,但实际上这种边界是不可靠的,因为肿瘤细胞已经浸润到周边组织中。在组织学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介于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胶母细胞瘤之间。比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细胞密度大,核异型性和有丝分裂程度高;又缺少多形性胶母细胞瘤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坏死的特点。在瘤周水肿区及正常脑组织内仍可见孤立或成簇肿瘤细胞散在分布。【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肿瘤好发于额叶、颞叶、额顶及颞顶的脑白质区,有时也累及顶叶、下丘脑和脑桥,累及小脑者罕见。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和所累及区域出现的局部神经元损害或刺激症状,病程进展快。2、辅助检查(1)X线平片:可显示颅压高征象,但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钙化率较低。(2)CT平扫显示病灶较大,形态可不规则,多以低密度为主或以等密度为主的低、等混杂密度病灶,并有不少病灶含高密度成分(与肿瘤内出血有关),但出现钙化者少见;绝大多数病灶存在中、重度瘤周水肿,占位效应明显。CT增强扫描见边界较清楚的不均匀增强病灶,部分病灶呈不规则环形或花圈形增强,累及胼胝体及其附近脑白质的肿瘤常侵及两侧,呈蝴蝶状生长,具有特征性。(3)MRI:在平扫T1加权像上,肿瘤边界不清,但较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明显,肿瘤多呈低、等混杂信号;T2加权像为等、高混杂信号,肿瘤中心常为高信号区周围绕以等信号环,环周可见高信号的脂样水肿征象。肿瘤高信号区在病理学上为肿瘤坏死和囊性变,T2加权像上两者不能区分,但质子密度像可能有所鉴别。瘤周中重度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增强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呈不规则环形或花圈形强化,可见附壁结节。肿瘤可沿白质放射纤维、联合纤维发展及沿着联络纤维扩展,以及沿室管膜、软脑膜和脑脊液种植。增强后可见这些沿白质纤维或室管膜、软脑膜种植的异常强化区。【鉴别诊断】与脑肿瘤性疾病如转移瘤、不典型的脑膜瘤,肉瘤、多形性胶母细胞瘤等相鉴别,特别是后者,有时只能通过病理检查才能相鉴别。与非肿瘤疾病如脑脓肿、结核球反应性胶质增生、血管瘤,血肿环状强化等相鉴别。【治疗原则】1、手术治疗星形细胞瘤的手术治疗适用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肿瘤全切除者较次全切除和仅行活检者能够获得较高的生存率,因此术中应尽可能多切除肿瘤。2、放疗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对放疗敏感,并存在剂量?效应曲线关系。通常行全脑放疗35Gy/5~6周,局部小野追加15~20Gy,术后尽早放疗是防止复发和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3、化疗给药途径有:(1)口服;(2)静脉化疗;(3)瘤内化疗,又称间隙内化疗(interstitialchemotherapy),利用:①明胶海绵浸泡化疗药物或附载化疗药物的生物可降多聚体(biodegradablepolyer)后,将其贴敷于瘤腔;②Ommaya泵灌注化疗;③动脉灌注化疗;④脑室或椎管内化疗,常用MTX和阿糖胞苷。4、预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确诊后平均生存时间是15~28个月,1年、2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0%~80%、38%~64%、35%~46%。与其他星形细胞瘤一样,最常见的致死原因是原发部位肿瘤复发。四、多形性胶母细胞瘤【定义】多形性胶母细胞瘤是分化程度最低和恶性程度最高的星形细胞瘤。在所有的原发性脑内肿瘤中占15%~23%,多形性胶母细胞瘤占胶质瘤的35%,占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瘤的55%~87%,同时占所有星形细胞瘤的50%。本病好发年龄在40~60岁,年轻人少见,儿童罕见。大脑半球是最常见的好发部位,约2?3%~9%的患者表现为多发病变。【病理】肿瘤切面呈灰白色,广泛出血、坏死为最突出的特征,呈棕红色或黄色地图状。大多数病例中,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界限不清。显微镜下为明显的细胞密度增大、多形性、核异型性和有丝分裂;肿瘤细胞坏死、内皮增生和坏死灶内假栅状细胞排列。肿瘤细胞坏死和内皮增生常常用来鉴别多形性胶母细胞瘤和其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认为在血管内皮增生的情况下,是否合并肿瘤细胞坏死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多形性胶母细胞瘤起病较急,症状发展较快,早期即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而局灶性症状体征因肿瘤所在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2、辅助检查(1)CT平扫表现为略高或混杂密度病灶,边缘不规则,占位表现及瘤周水肿更为明显。增强扫描显示病灶较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增强更为明显,形态更不规则。(2)MRI:平扫T1加权像显示多为不规则形态,少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不清,多数呈不均匀信号(以低、等、混合信号为主)肿瘤内部坏死、囊变和出血多见,瘤周水肿多为中重度,占位征象明显。肿瘤可穿越中线,侵犯胼胝体和对侧半球,也可形成多发的病灶。平扫T2加权像较T1相能更明显地显示瘤周水肿,肿瘤侵犯范围及多发病灶。Gd?GTPA增强后显示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其强化形式多样。但影像与病理对照观察发现增强后强化的边缘并非肿瘤真正的边界。在非增强区、水肿区甚至MRI显示的正常脑组织内显微镜下均可见成簇或孤立的肿瘤细胞浸润。【鉴别诊断】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治疗原则】治疗原则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1、手术多数作者目前主张扩大切除。有时因患者一般情况差或治疗累及重要结构,如运动区、基底节、下丘脑和脑干等,此时需调整手术策略。对于复发的多形性胶母细胞瘤,如果首次手术疗效好和病变局限于原发部位可以考虑再次手术。2、放疗手术后放疗多在术后1~3个月开始,一般能延长患者2~3个月生命。尽管可以采用立体定向放疗,重粒子放疗和近距离放疗等,目前文献报道的结果并不比传统放疗更有效。3?化疗主要推荐药物有司莫司汀、铂类药物。4、预后与多形性胶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主要是年龄,40岁以下的年轻人预后较好。年轻人预后好与他们对于各种治疗的耐受力强以及并发症少有关。其他与预后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部位和大小、手术时是否完全切除肿瘤。其1年、2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30%~44%、8%和2?5%~5%。儿童的生存率与成人相似。多形性胶母细胞瘤的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肿瘤原发部位复发。五、少突胶质细胞瘤【定义】是由少突胶质细胞衍化、分化比较成熟的肿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占所有原发性脑内肿瘤的4%~5%,占所有胶质瘤的5%~10%。中年人多见,成人与儿童之比为8∶1。【病理】大体标本:肿瘤开始生长于皮层灰质内,部位表浅,局部脑回扁平而弥漫性肿大,脑沟变浅,切面见肿瘤与周围脑组织界限不清,较正常脑灰质更加灰暗或灰红。镜下:瘤细胞呈特征样的“煎鸡蛋样”改变,中心为细胞核,周边为清亮的胞质,同时见到鸡蛋丝样的微血管生长方式。间变性(恶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内钙化较少突胶质细胞瘤少见,镜下可见多形细胞核和丰富的有丝分裂相。【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本病好发部位为额叶和顶叶,次之为颞叶和枕叶。由于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可达数年之久;临床症状取决于肿瘤部位。约50%80%病人的首发症状为癫痫,其他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晚期出现,并可逐步发展为病灶所在区域神经功能受损症状如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间变性(恶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则起病较急,病程发展迅速。2、辅助检查(1)X线平片:可显示肿瘤病灶异常钙化影及慢性颅内压增高征象。(2)CT平扫:表现为幕上略高密度肿块,如囊性变则出现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钙化发生率为50%~80%,常见弯曲条带状钙化,具特征性。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增强扫描病变呈轻度强化,边界清楚,轮廓不规则。(3)MRI平扫:T1加权像显示肿瘤为低或等信号,肿瘤边界多清楚,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具有少突胶质细胞瘤的条带状、斑片状钙化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平扫T2加权像显示肿瘤为高信号,信号不均匀,钙化在T2加权像也呈低信号。增强后少突胶质细胞瘤多数强化不明显,少数有不均匀强化。发生在脑室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多有较明显强化。间变性(恶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主要为特征性的钙化不多见,瘤周水肿较重,水肿带与肿瘤组织之间边界不清,常有明显占位征象;因肿瘤血脑屏障破坏较严重,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该类型肿瘤常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难以区分。【鉴别诊断】无明显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与星形细胞瘤相鉴别,而有钙化的肿瘤则要与动静脉畸形相鉴别。【治疗原则】1、以手术治疗为主术中应尽量切除肿瘤,如果肿瘤呈弥漫性生长,累及重要结构,可行肿瘤部分切除或大部切除。其他原则同星形细胞瘤手术治疗原则。2、放疗肿瘤行次全切除或大部、部分切除后,术后辅助放疗效果较好,以提高疗效。化疗药物如甲基苄肼、CCNU和长春新碱对混合性和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有一定作用。3、预后少突胶质细胞瘤的5年生存率在34%~83%之间,通常在50%~65%。与预后好有关的因素有肿瘤恶性程度低,第一次手术全切除率高和早期诊断。而间变性(恶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5年生存率为41%,10年生存率为20%。六、室管膜瘤【定义】室管膜瘤是由室管膜上皮细胞发生的肿瘤。室管膜瘤和间变性室管膜瘤是脑室内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2%~9%,约占神经上皮肿瘤的18?2%。肿瘤3/4位于幕下,1/4位于幕上,位于幕下者多见于青年人。本病主要在儿童期发病,占儿童颅内肿瘤的10%,排在星形细胞瘤和髓母细胞瘤之后居第三位。本病好发部位是第四脑室,其次为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病理】大体标本:肿瘤多呈结节状、分叶状或绒毛状,肿瘤呈淡红色,较脆软,触之易碎,瘤内血管及纤维组织较多,较硬。镜下检查:室管膜瘤有三种组织学类型:①乳头型和粘液乳头型;②上皮型;③多细胞型。肿瘤分型与预后关系不大。组织学上室管膜瘤的特点是包绕在血管周围形成“假玫瑰状”或“真玫瑰状”样改变,电子显微镜可见血管周围包绕着无细胞区。间变性室管膜瘤细胞表现为多形性、细胞密度增大和有丝分裂相增多。【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肿瘤的病程和临床表现与肿瘤的部位不同而异。常见的症状为平衡障碍、恶心、呕吐、头痛等。常见的体征为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发生于第四脑室的肿瘤病程较短,早期可出现颅内压增高,也可造成第四脑室底部脑神经损害,如耳鸣、视力减退、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发生于侧脑室者,病程较长,因病变位于静区,肿瘤较小时可无任何症状,当肿瘤增大阻塞孟氏孔时可出现梗阻性脑积水、颅压高等症状。肿瘤侵犯相邻脑组织,可出现相应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癫痫等。2、辅助检查(1)CT平扫示病变位于脑室周围或脑室内,呈分叶状等或略高密度病灶,肿瘤内囊性变表现为小的低密度;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多呈均一强化,强化后边界清楚,囊性变区不强化。(2)MRI平扫T1加权像显示肿瘤呈等信号分叶状,边界清楚,囊性变区域为低信号,肿瘤位于脑室内,肿瘤一般不伴有瘤周水肿,如肿瘤位于脑实质的室管膜可伴有轻度水肿。平扫T2加权像显示肿瘤以高信号为主,但MRI对钙化不甚敏感。增强后肿瘤常呈不均匀强化,其中以环形增强最常见。【鉴别诊断】与脑室系统其他常见肿瘤性疾病相鉴别,如脉络丛乳头状瘤、脑室星形细胞瘤、脑膜瘤以及髓母细胞瘤。【治疗原则】手术切除肿瘤和术后放疗是治疗室管膜瘤的主要方法。1、手术治疗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位于第四脑室者,肿瘤是否能够全切取决于肿瘤与脑干粘连程度。经颅后窝中线入路,保护枕大池后,切开小脑下蚓部显露肿瘤,保护好四脑室底部后分块切除肿瘤;如肿瘤从第四脑室底部长出者,则在切除时,可在四脑室底留一薄层以保安全。四脑室底避免放置明胶海绵,以免引起术后脑室通路梗阻和长时间发热。位于侧脑室者,选邻近肿瘤的非功能区,切开皮层进入脑室切除肿瘤,若肿瘤较大,可部分切除皮层以利肿瘤显露及切除。注意点:①术中勿损伤丘脑、中脑、延髓及大脑内静脉;②切除肿瘤同时尽量解除脑脊液循环障碍。2、放疗室管膜瘤是中度敏感的肿瘤,关于术后放疗方案尚存在争议,如果没有脊髓播散,低度恶性室管膜瘤术后可行局部或全脑放疗;如果是幕下肿瘤应增加颈部放疗;如果已有脊髓播散或高度恶性室管膜瘤患者都应行全脑全脊髓放疗。婴幼儿进行脑部放疗时可有较多的并发症,可以考虑应用其他方法如化疗等治疗。3、化疗可提高室管膜瘤的治疗效果,方案基本同星形细胞瘤的化疗方案。4、预后5年生存率为37%~69%。分化较好的室管膜瘤、手术全切除均能提高生存率;而间变性室管膜瘤和手术后影像学仍显示肿瘤残余者易复发。七、脉络丛肿瘤【定义】是由脉络丛细胞发生的肿瘤。脉络丛肿瘤起源于脉络丛上皮细胞,发病率较低,在颅内肿瘤中所占比例不足1%,占神经上皮肿瘤的1?7%~2%。按照WHO分类,脉络丛肿瘤由两类肿瘤构成,一为脉络丛乳头状瘤,另一为脉络丛乳头状癌。本病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多见,占儿童颅内肿瘤的3%,在儿童脉络丛肿瘤中,约40%发病在1岁,86%发病在5岁以下。儿童脉络丛肿瘤约60%~70%位于侧脑室,20%~30%位于第四脑室,其余位于第三脑室及桥小脑角。成人脉络丛肿瘤多位于第四脑室。【病理】大体标本:最大的特点是乳头状,乳头长者似绒毛,短者似颗粒;肿瘤界限清楚,多呈膨胀性生长,压迫周围脑组织,不常浸润脑组织,虽较硬,但质脆易撕裂。镜下检查:似正常脉络丛,但乳头更密集,上皮细胞增生活跃,排列密集,乳头覆盖以单层立方上皮。在此基础上脉络丛癌的3条诊断标准是:①邻近的脑组织有瘤细胞浸润;②瘤的规则乳头状结构消失,至少有一处发生浸润,瘤细胞有明显的恶性改变;③见到正常的脉络丛结构过渡到低分化状态。【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病程长短不一。脉络丛乳头状瘤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是侧脑室,亦有可能发生在脑室系统的其他部位。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与脑积水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和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有关,前者包括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和精神淡漠,反应迟钝;而后者则因肿瘤所在部位而异。位于侧脑室者半数有对侧轻度锥体束征;位于第三脑室后部者出现双眼上视困难;位于颅后窝者表现为行走不稳,眼球震颤及共济功能障碍,少数病人出现Bruns征。2、辅助检查(1)腰椎穿刺:所有的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均有颅内压增高,脑脊液蛋白含量明显增高。(2)X线平片:显示颅内压增高的征象,在成人表现为指压迹增多,儿童则表现为颅缝分离,15%~20%的患者可见病理性钙化。脑室造影的共同特点为脑室扩大及肿物不规则的充盈缺损。(3)CT平扫:显示肿瘤多位于脑室内,呈高密度,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肿瘤边界清楚而不规则,可见病理性钙化,同时可见梗阻性脑积水征象。(4)MRI平扫:T1加权像显示肿瘤以等信号为主,信号不均匀,内有因钙化或出血所致的低信号和高信号。肿瘤一般位于脑室内形成脑室内充盈缺损,常呈分叶状和菜花状;病变可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平扫T2加权像肿瘤为等或略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脑室内因阻塞而不能流动的脑脊液在质子密度加权像即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常呈明显强化。【鉴别诊断】因为肿瘤多位于脑室内,故脉络丛乳头状瘤应与脑室旁星形细胞瘤、脑室脑膜瘤、室管膜瘤相鉴别。【治疗原则】1、手术脉络丛乳头状瘤以手术切除为主,应尽量做到全切除。根据肿瘤所在不同位置而选用不同入路,但注意如瘤体过大不必强求完整切除以防止损伤深部结构;因肿瘤血供非常丰富,切除肿瘤前注意阻断肿瘤供血动脉,包括中心部血管,以减少出血。对于肿瘤未能全部切除而不能缓解脑积水者,可行分流手术治疗。2、放疗因为本病可出现脑脊液播散,对这类患者可进行全脑及全脊髓放疗,但效果不佳。3、预后脉络丛乳头状瘤是良性肿瘤,如获得全切除,则长期存活率非常高,几乎达100%,即使脉络丛乳头状癌5年生存率可达50%。八、髓母细胞瘤【定义】髓母细胞瘤是一种以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两种未分化神经上皮细胞为基础形成的肿瘤。本病约占脑肿瘤的2?7%,占小儿脑肿瘤(小于15岁)的17%,其中82?9%发生于儿童。【病理】大体标本:肿瘤界限较清楚,肿瘤因富于细胞及血管呈紫红色或灰红色,质地较脆,较少发生大片坏死,囊变及钙化更少见,肿瘤有侵犯软脑膜的倾向,又可以借此进行蛛网膜下腔和脑室系统转移。镜下检查:细胞很丰富,呈长圆形或胡萝卜形,细胞核多而细胞浆少,细胞分化不良。【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因髓母细胞瘤90%发生于小脑蚓部,并且多向Ⅳ室及小脑半球浸润,约5%病例会出现肿瘤自发性出血;主要症状为:①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②小脑症状(躯干性共济失调,眼震、四肢性共济失调);③小脑危象:急性脑脊液循环受阻,小脑扁桃体下疝,压迫脑干时,出现呼吸循环系统功能异常,意识障碍,锥体束征及去皮层强直;④常出现颈部抵抗及强迫头位;⑤肿瘤转移症状:髓母细胞瘤在蛛网膜下腔转移后,可出现相应的脑和脊髓受累症状,如癫痫、神经根刺激,以及偏瘫、截瘫等症状。2、辅助检查(1)CT平扫示病灶位于颅后窝中线,为均一略高密度,边界清楚;周围有瘤周水肿,第四脑室受压变扁且向前移位,可出现梗阻性脑积水征象。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多呈均一强化,边界更清楚,脑室室管膜下转移也可明显强化。(2)MRI:T1加权像显示肿瘤为略低信号,信号较均匀;T2加权像显示肿瘤为等或高信号区。若病灶信号不均匀,提示有坏死囊变或出血。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强化较均匀,增强扫描对发现有无椎管内蛛网膜下腔的转移灶有意义,显示为条状或结节状增强灶,如转移到脊髓还可见脊髓的点片状增强。【鉴别诊断】第四脑室室管膜瘤,小脑星形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治疗原则】髓母细胞瘤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部分病例辅以化疗的综合治疗。1、手术治疗枕下开颅,尽量切除肿瘤,保护四脑室底部,尽量打通四脑室,解除脑脊液循环障碍。2、放射治疗肿瘤对放疗敏感,行病灶局部及全脑和全脊髓放疗。3、化疗最近研究表明化疗能提高高危人群(指存在转移、脑干侵犯或未能完全切除者)的生存率。对局灶性肿瘤患者化疗能将5年生存率提高到90%,对转移性患者,化疗将5年生存率提高到67%。目前推荐联合化疗。4、预后多数学者报道5年生存率约在30%以上,总体为33%~60%,最高到80%。提高预后的方法为手术全切除,术后放疗。九、神经节细胞瘤【定义】神经节细胞瘤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由神经节细胞而产生的肿瘤。按照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神经节细胞瘤是神经元性肿瘤中的一种。根据神经节细胞含有其他细胞的多少分为5种类型:①神经节胶质细胞瘤;②神经节神经鞘瘤;③神经节细胞瘤;④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⑤副神经节胶质瘤。神经节细胞瘤占脑肿瘤的0?3%~1?3%,占小儿原发脑肿瘤的4?3%~10?7%。【病理】神经节细胞是一种大型细胞,亦可见椭圆形的胶质细胞混合存在,呈肿瘤性改变时,即可诊断为神经节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中发生退行变者约为4%~33%,退行变时,神经元细胞和星形细胞都会发生恶变(间变性)。【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本病颞叶多发,其次是脊髓及脑干。先天性畸形如胼胝体发育不良和Down综合征患者中发病率更高。90%以上患者的首发症状是癫痫,中线部位肿瘤常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和脑积水。2、辅助检查(1)CT平扫:显示大脑半球低或等密度区,25%~50%伴有钙化,囊性变也是常见CT表现。CT增强扫描显示肿瘤轻度增强,但很少出现占位效应。(2)MRI:T1加权像示等或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增强后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强化。【鉴别诊断】与侧脑室少支胶质细胞瘤、脑膜瘤、室管膜瘤、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及星形细胞瘤相鉴别。【治疗原则】不管是低度恶性还是间变性神经节细胞瘤,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放疗的作用目前有争议。神经节细胞瘤的预后相当好,有报道10年生存率达90%;中线部位肿瘤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肿瘤侵犯重要结构,手术切除程度有限,则预后不良。十、原发性松果体实质肿瘤【定义】原发性松果体实质肿瘤(PP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属于神经上皮肿瘤,由松果体腺的神经分泌细胞衍生而来。本病占所有松果体区肿瘤的15%~32%。松果体细胞瘤多发生于成人,而松果体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儿童。【病理】大体标本:肿瘤为边界清楚灰红色的实质性肿块,质地软。在组织学上分为4亚类:松果体细胞瘤、发生异化的PPT、混合型PPT和松果体母细胞瘤。其中松果体细胞瘤是组织学上分化最好的,松果体母细胞瘤则分化最差。WHO将松果体细胞瘤归为Ⅱ级,而把松果体母细胞瘤归为Ⅲ~Ⅳ级。【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像其他松果体区肿物引起脑积水一样,患者主要症状为:①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视乳头水肿);②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之上丘出现Parinaud综合征即向上凝视障碍,少数有下视障碍,双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③影响下丘及内侧膝状体可出现耳鸣、双侧听力减退;④压迫小脑上蚓部和结合臂可出现眼球震颤和小脑性共济失调。2、辅助检查(1)X线平片:一般显示颅内压增高征象;在儿童出现钙化,或在成人出现钙化超过1cm者均为病理性钙化。(2)CT:典型的松果体细胞瘤表现为平扫为低密度到等密度肿物,增强后多数为均匀增强,而松果体母细胞瘤增强扫描为不均匀增强。几乎所有原发性松果体实质肿瘤(PPT)均有肿瘤内钙化和囊性变。(3)MRI:T1加权像显示松果体细胞瘤为等信号,边界清楚,如瘤内有钙化时可见低信号;而松果体母细胞瘤则以等、低混合信号为主,信号不均匀,肿瘤较大呈不规则浸润生长,肿瘤内部可见坏死、囊性变和出血区。T2加权像示松果体细胞为略高信号;而松果体母细胞瘤为不均匀高信号,瘤周水肿和占位征象明显。增强扫描显示松果体细胞瘤均匀增强;而松果体母细胞瘤为明显不均匀强化,并可发现肿瘤播散征象,在脑膜和室管膜的强化灶及脑内其他部位的转移。【鉴别诊断】与起源于松果体区的除生殖细胞瘤以外的肿瘤和瘤样肿块相鉴别:1、神经外胚层肿瘤星形细胞瘤亚型——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胶质母细胞瘤、髓上皮瘤、副神经节瘤(化学感受器瘤)、节细胞神经瘤、黑色素瘤;2、非神经外胚层肿瘤血管瘤、脑膜瘤、血管外皮细胞瘤、颅咽管瘤;3、其他类型病变松果体囊肿、蛛网膜囊肿、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淋巴瘤、浆细胞性白血病。4、转移癌。【治疗原则】1、手术治疗最好行肿瘤全切除。手术入路有多种,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有:①枕后开颅切开部分小脑幕,沿大脑镰到达肿瘤;②枕下开颅在小脑幕和小脑表明之间到达并切除肿瘤。术中一定要注意尽量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和牵拉,尤其是剥离肿瘤与深部静脉(大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时应格外小心。对于肿瘤未能全切且脑脊液循环未能解除者,可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不行直接手术而只行分流术者,术后颅内压虽不高,但中脑受压体征更明显,只有直接手术切除肿瘤才能解除肿瘤对脑干压迫。2、放疗PPT对放疗敏感性报道不多,但放疗对治疗PPT是有益的,特别是对于怀疑有肿瘤播散者更应行全脑全脊髓放疗。3、化疗尚待评估。4、预后本病远期疗效不佳。
许志勤
脑梗塞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病因和发病机制由于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基础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因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发生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近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INTERSTROKE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风险中的90%可归咎于10个简单的危险因素,它们依次是高血压病、吸烟、腰臀比过大、饮食不当、缺乏体育锻炼、糖尿病、过量饮酒、过度的精神压力及抑郁、有基础心脏疾病和高脂血症。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大多数危险因素都是可控的。本病具体的病因及其作用机制如下所述。血管壁本身的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且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其可导致各处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但以大中型管径(≥500μm)的动脉受累为主,国人的颅内动脉病变较颅外动脉病变更多见。其次为脑动脉壁炎症,如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病等。此外,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壁发育不良等也可引起脑梗死。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血管的分叉处和弯曲处,故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动脉的起始部和虹吸部、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中下段等。当这些部位的血管内膜上的斑块破裂后,血小板和纤维素等血液中有形成分随后黏附、聚集、沉积形成血栓,而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可阻塞远端动脉导致脑梗死。脑动脉斑块也可造成管腔本身的明显狭窄或闭塞,引起灌注区域内的血液压力下降、血流速度减慢和血液黏度增加,进而产生局部脑区域供血减少或促进局部血栓形成出现脑梗死症状。[1]血液成分改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黏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口服避孕药等均可致血栓形成。少数病例可有高水平的抗磷脂抗体、蛋白C、蛋白S或抗血栓Ⅲ缺乏伴发的高凝状态等。这些因素也可以造成脑动脉内的栓塞事件发生或原位脑动脉血栓形成。其他药源性、外伤所致脑动脉夹层及极少数不明原因者。病理生理本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实质上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过程。由于脑动脉有一定程度的自我代偿功能,因而在长期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并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出现。但脑组织本身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供应血流中断的4-6分钟内其即可发生不可逆性损伤。故脑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分为以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为主的脑动脉病变期和脑动脉内血栓形成伴有脑组织缺血坏死的脑组织损伤期。急性脑梗死的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在发生不可逆的梗死脑组织的周围往往存在处于缺血状态但尚未完全梗死的脑区域(即缺血半暗带)。挽救这些缺血半暗带是急诊溶栓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临床表现本病好发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其常合并有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或对应的全身性非特异性症状。脑梗死的前驱症状无特殊性,部分患者可能有头昏、一时性肢体麻木、无力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表现。而这些症状往往由于持续时间较短和程度轻微而被患者及家属忽略。脑梗死发病起病急,多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病,其临床症状在发病后数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神经系统的症状与闭塞血管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及邻近受累脑组织的功能有关,这有利于临床工作者较准确地对其病变位置定位诊断。以下将按主要脑动脉供血分布区对应的脑功能缺失症状叙述本病的临床表现。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病灶侧单眼黑蒙,或病灶侧Horner征(因颈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受损所致的同侧眼裂变小、瞳孔变小、眼球内陷及面部少汗);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等(大脑中动脉或大脑中、前动脉缺血表现);优势半球受累还可有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像障碍等。尽管颈内动脉供血区的脑梗死出现意识障碍较少,但急性颈内动脉主干闭塞可产生明显的意识障碍。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最为常见。(一)1.主干闭塞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若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二)皮质支闭塞上分支闭塞可出现必遭对侧偏瘫和感觉缺失,Broca失语(优势半球)或体象障碍(非优势半球);下分支闭塞可出现Wernicke失语、命名性失语和行为障碍等,而无偏瘫。(三)深穿支闭塞对侧中枢性上下肢均等性偏瘫,可伴有面舌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有时可伴有对侧同向性偏瘫;优势半球病变可出现皮质下失语。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一)主干闭塞前交通动脉以后闭塞时额叶内侧缺血,出现对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因旁中央小叶受累小便不易控制,对侧出现强握、摸索及吸吮反射等额叶释放症状。若前交通动脉以前大脑前动脉闭塞时,由于有对侧动脉的侧支循环代偿,不一定出现症状。如果双侧动脉起源于同一主干,易出现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出现淡漠、欣快等精神症状,双侧脑性瘫痪、二便失禁、额叶性认知功能障碍。(二)皮质支闭塞对侧下肢远端为主的中枢性瘫痪,可伴有感觉障碍;对侧肢体短暂性共济失调、强握反射及精神症状。(三)深穿支闭塞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近端轻瘫。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一)主干闭塞对侧同向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主侧半球病变可有失读症。(二)皮质支闭塞因侧支循环丰富而很少出现症状,仔细检查科发现对侧同向性偏盲或象限盲,伴黄斑回避,双侧病变可有皮质盲;顶枕动脉闭塞可见对侧偏盲,可有不定型幻觉痫性发作,主侧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命名性失语;距状动脉闭塞出现对侧偏盲或象限盲。(三)深穿支闭塞丘脑穿通动脉闭塞产生红核丘脑综合征,如病灶侧小脑性共济失调、肢体意向性震颤、短暂的舞蹈样不自主运动、对侧面部感觉障碍;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可出现丘脑综合征,如对侧感觉障碍(深感觉为主),以及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轻偏瘫和不自主运动,可伴有舞蹈、手足徐动和震颤等锥体外系症状;中脑支闭塞则出现大脑脚综合征(Weber综合征),如同侧动眼神经瘫痪,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或Benedikt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瘫痪,对侧不自主运动,对侧偏身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一)主干闭塞常引起广泛梗死,出现脑神经、锥体束损伤及小脑症状,如眩晕、共济失调、瞳孔缩小、四肢瘫痪、消化道出血、昏迷、高热等,患者常因病情危重而死亡。(二)中脑梗死,常见综合征如下:1.Weber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2.Benedikt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肢体不自主运动,对侧偏身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3.Claude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小脑性共济失调。4.Parinaud综合征垂直注视麻痹。(三)脑桥梗死,常见综合征如下:1.Foville综合征同侧周围性面瘫,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对侧肢体瘫痪。2.Millard-Gubler综合征同侧面神经、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3.Raymond-Cesten综合征对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对侧肢体及躯干深浅感觉障碍,同侧三叉神经感觉和运动障碍,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4.闭锁综合征,又称为睁眼昏迷系双侧脑桥中下部的副侧基底部梗死。患者意识清楚,因四肢瘫痪、双侧面瘫及球麻痹,故不能言语、不能进食、不能做各种运动,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四)延髓梗死最常见的是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为眩晕,眼球震颤,吞咽困难,病灶侧软腭及声带麻痹,共济失调,面部痛温觉障碍,Horner综合征,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五)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即基底动脉顶端2cm内包括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呈“干”字形的5条血管闭塞所产生的综合征。其常由栓塞引起,梗死灶可分布于枕叶、颞叶、丘脑、脑干和小脑,出现眼部症状,意识行为异常及感觉运动障碍等症状。分水岭脑梗死系两支或以上动脉分布区的交界处或同一动脉不同分支分布区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结合影像检查可将其分为以下常见类型:皮质前型,如大脑前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分水岭,出现以上肢为主的中枢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优势侧病变可出现经皮质性运动性失语,其病灶位于额中回,可沿前后中央回上不呈带状前后走行,可直达顶上小叶;皮质后型,病灶位于顶、枕、颞交界处,如大脑中与大脑后动脉,或大脑前、中、后动脉皮质支间的分水岭区,其以偏盲最常见,可伴有情感淡漠,记忆力减退和Gerstmann综合征;皮质下型:如大脑前、中、后动脉皮质支与深穿支或大脑前动脉回返支(Heubner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间的分水岭区梗死,可出现纯运动性轻偏瘫和(或)感觉障碍、不自主运动等。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许多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不符合上述的单支脑动脉分布区梗死的典型综合征,而表现为多个临床综合征的组合。同时,脑动脉的变异和个体化侧枝循环代偿能力的差异也是临床表现不典型的重要因素。因而,临床医生需要结合一定的辅助检查手段,以充分理解相应脑梗死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一般检查血小板聚集率、凝血功能、血糖、血脂水平、肝肾功能等;心电图,胸片。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患者的基本病情,部分检查结果还有助于病因的判断。特殊检查主要包括脑结构影像评估、脑血管影像评估、脑灌注及功能检查等。(一)脑结构影像检查1.头颅CT头颅CT是最方便和常用的脑结构影像检查。在超早期阶段(发病6小时内),CT可以发下一些细微的早期缺血改变:如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皮层边缘(尤其是岛叶)以及豆状核区灰白质分界不清楚和脑沟消失等。但是CT对超早期缺血性病变和皮质或皮质下小的梗死灶不敏感,尤其后颅窝的脑干和小脑梗死更难检出。大多数病例在发病24小时后CT可显示均匀片状的低密度梗死灶,但在发病2-3周内由于病灶水肿消失导致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密度相当的‘模糊效应’,CT难以分辨梗死病灶。2.头颅MRI标准的MRI序列(T1、T2和Flair相)可清晰显示缺血性梗死、脑干和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但对发病几小时内的脑梗死不敏感。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早期(发病2小时内)显示缺血组织的大小、部位,甚至可显示皮质下、脑干和小脑的小梗死灶。结合表观弥散系数(ADC),DWI对早期梗死的诊断敏感性达到88%~100%,特异性达到95%~100%。(二)脑血管影像学1.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TCD)目前脑血管超声检查最常用的检测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无创手段,亦可用于手术中微栓子的检测。目前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可达80%以上特异度可超过90%,而TCD对颅内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也可达70%以上,特异度可超过90%。但由于血管超声技术操作者主观性影响较大,且其准确性在总体上仍不及MRA/CTA及DSA等有创检查方法,因而目前的推荐意见认为脑血管超声检查(颈部血管超声和TCD)可作为首选的脑血管病变筛查手段,但不宜将其结果作为血管干预治疗前的脑血管病变程度的唯一判定方法。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计算机成像血管造影(CTA)MRA和CTA是对人体创伤较小的血管成像技术,其对人体有创的主要原因系均需要使用对比剂,CTA尚有一定剂量的放射线。二者对脑血管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脑血管超声更高,因而可作为脑血管评估的可靠检查手段。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脑动脉的DSA是评价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最准确的诊断手段,也是脑血管病变程度的金标准,因而其往往也是血管内干预前反映脑血管病变最可靠的依据。DSA属于有创性检查,通常其致残及致死率不超过1%。(三)脑灌注检查和脑功能评定1.脑灌注检查的目的在于评估脑动脉血流在不同脑区域的分布情况,发病早期的快速完成的灌注影像检查可区分核心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区域,从而有助于选择再灌注治疗的合适病例,此外其还有评估神经保护剂疗效、手术干预前评估等作用。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脑灌注检查方法有多模式MRI/PWI、多模式CT/CTP、SPECT和PET等。2.脑功能评定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脑电图等对认知功能及情感状态等特殊脑功能的检查方法。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本病的诊断要点为:①中老年患者;多有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病史;②发病前可有TIA;③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睡醒后出现症状;④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症状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逐渐加重;⑤多数患者意识清楚,但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⑥头颅CT早期正常,24~48消失后出现低密度灶。鉴别诊断1.脑出血发病更急,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神经系统局灶定位症状和体征,常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血压增高明显。但大面积脑梗死和脑出血,轻型脑出血与一般脑血栓形成症状相似。可行头颅CT以鉴别。2.脑栓塞起病急骤,数秒钟或数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常有心脏病史,特别是心房纤颤、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或其他栓子来源时应考虑脑栓塞。3.颅内占位某些硬膜下血肿、颅内肿瘤、脑脓肿等发病也较快,出现偏瘫等症状及体征,需与本病鉴别。可行头颅CT或MRI鉴别。疾病治疗脑梗死属于急症,也是一个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疾病。本病的治疗原则是:争取超早期治疗,在发病4.5小时内尽可能静脉溶栓治疗,在发病6-8小时内有条件的医院可进行适当的急性期血管内干预;确定个体化和整体化治疗方案,依据患者自身的危险因素、病情程度等采用对应针对性治疗,结合神经外科、康复科及护理部分等多个科室的努力实现一体化治疗,以最大程度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具体治疗措施如下:一般治疗:主要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和预防治疗并发症。其中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启动规范化二级预防措施为重要内容。戒烟限酒,调整不良生活饮食方式对所有有此危险因素的脑梗死患者及家属均应向其普及健康生活饮食方式对改善疾病预后和预防再发的重要性。规范化二级预防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的药物治疗。1)控制血压,在参考高龄、基础血压、平时用药、可耐受性的情况下,降压目标一般应该达到≤140/90mmHg,理想应达到≤130/80mmHg。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降血压药物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方面获益明显。在急性期血压控制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准备溶栓者,应使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0mmhg。(2)缺血性脑卒中后24h内血压升高的患者应谨慎处理。应先处理紧张焦虑、疼痛、恶心呕吐及颅内压增高等情况。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可予谨慎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必要时可静脉使用短效药物(如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最好应用微量输液泵,避免血压降得过低。(3)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服用降压药者,如病情平稳,可于脑卒中24h后开始恢复使用降压药物。(4)脑卒中后低血压的患者应积极寻找和处理原因,必要时可采用扩容升压的措施。2)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应<7mmol/L(126mg/dl),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靶目标为HbAlc<6.5%,必要时可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在急性期血糖控制方面应当注意以下两点:(l)血糖超过11.1mmol/L时可给予胰岛素治疗。(2)血糖低于2.8mmol/L时可给予10%-20%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3)调脂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血脂调节药物治疗的几个推荐意见如下:(1)胆固醇水平升高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患者,应该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及药物治疗。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目标是使LDL-C水平降至2.59mmol/L以下或使LDL-C下降幅度达到30%~40%。(2)伴有多种危险因素(冠心病、糖尿病、未戒断的吸烟、代谢综合征、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但无确切的易损斑块或动脉源性栓塞证据或外周动脉疾病之一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患者,如果LDL-C>2.07mmol/L,应将LDL-C降至2.07mmol/L以下或使LDL-C下降幅度>40%。(3)对于有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或动脉源性栓塞证据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患者,推荐尽早启动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建议目标LDL-C<2.07mmol/L或使LDL-C下降幅度>40%。(4)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总体上是安全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及治疗中,应定期监测肌痛等临床症状及肝酶(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酶(肌酸激酶)变化,如出现监测指标持续异常并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应减量或停药观察(供参考:肝酶>3倍正常上限,肌酶>5倍正常上限时停药观察);老年患者如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应注意合理配伍并监测不良反应。(5)对于有脑出血病史或脑出血高风险人群应权衡风险和获益,建议谨慎使用他汀类药物。特殊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治疗、神经病保护剂、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1)溶栓治疗,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基本一致。本文以静脉溶栓为例详细介绍其相关注意问题。(1)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h内和3~4.5h的患者,应根据适应证严格筛选患者,尽快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使用方法:rtPA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min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th,用药期间及用药24h内应如前述严密监护患者。(2)发病6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不能使用rtPA可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应根据适应证严格选择患者。使用方法:尿激酶100万~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30min,用药期间应如前述严密监护患者。(3)发病6h内由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脑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患者,经过严格选择后可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动脉溶栓。(4)发病24h内由后循环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脑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患者,经过严格选择后可在有条件的单位进行动脉溶栓。(5)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药物治疗者,应推迟到溶栓24h后开始。(6)临床医生应该在实施溶栓治疗前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向其告知溶栓治疗可能的临床获益和承担的相应风险。①溶栓适应证:·A.年龄18-80岁;·B.发病4.5h以内(rtPA)或6h内(尿激酶);·C.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th,且比较严重;·D.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E.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溶栓禁忌证:·A.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B.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不包括陈旧小腔隙梗死而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C.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D.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E.已口服抗凝药,且INR>15;48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F.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血糖<27mmol/L。·G.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H.妊娠。·I.患者或家属不合作。·J.其它不适合溶栓治疗的条件。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急性期(一般指脑梗死发病6小时后至2周内,进展性卒中稍长)的抗血小板聚集推荐意见如下:(1)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mg/d。急性期后可改为预防剂量50-150mg/d;(2)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h后开始使用;(3)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此外,在抗血小板聚集二级预防的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除少数情况需要抗凝治疗,大多数情况均建议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TIA复发;2)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以单药治疗为主,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50~325mg/d)都可以作为首选药物;有证据表明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尤其对于高危患者获益更显著;(3)不推荐常规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但对于有急性冠状动脉疾病(例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死)或近期有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推荐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3)抗凝治疗,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其应用指征及注意事项如下:(1)对大多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2)关于少数特殊患者(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卵圆孔未闭伴深静脉血栓形成或房间隔瘤等)的抗凝治疗,可在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后慎重选择。(3)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在24h后使用抗凝剂。(4)无抗凝禁忌证的动脉夹层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后,首先选择静脉肝素,维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0~70s或低分子肝素治疗;随后改为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INR2.0~3.0),通常使用3~6个月;随访6个月如果仍然存在动脉夹层,需要更换为抗血小板药物长期治疗。4)神经保护剂,如自由基清除剂、电压门控性钙通道阻断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等,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可试用此类药物治疗。5)其它特殊治疗,如血管内干预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有条件的医院可对合适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急性期血管内干预和外科手术治疗,如对发病6小时内的脑梗死病例可采用动脉溶栓及急性期支架或机械取栓治疗;对大面积脑梗死病例必要时可采用去骨板减压术治疗。并发症的防治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吸入性肺炎、褥疮、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吞咽困难所致营养不良等可明显增加不良预后的风险。因而对这些并发症的有效防治和密切护理也是脑梗死规范化治疗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康复治疗和心理调节治疗应尽早启动脑梗死患者个体化的长期康复训练计划,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的康复措施。有研究结果提示脑梗死发病后6月内是神经功能恢复的‘黄金时期’,对语言功能的有效康复甚至可长达数年。同时,对脑梗死患者心理和社会上的辅助治疗也有助于降低残疾率,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重返社会。疾病预后本病的病死率约为10%,致残率可达50%以上。存活者的复发率高达40%,脑梗死复发可严重削弱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而且可明显增加死亡率。
曾海
点赞 1
小儿肺炎是怎么引起的 治疗宝宝肺炎多久能痊愈?
小儿肺炎可是一个不好惹的疾病,如果孩子不幸患上小儿肺炎后的最初表现和普通的感冒有些相似,而有的孩子直接就是以高烧来证明自己的处境。所以,通常有不少家长,对于小儿肺炎与感冒总是傻傻分不清。在肺炎起初,总是误把肺炎当成感冒治,越治疗越严重之后才发现,原来用错药了。那么,究竟什么是小儿肺炎,小儿肺炎是怎么引起的,治疗宝宝肺炎多久能痊愈呢?小儿肺炎是怎么引起的?(一)病原体:病毒,细菌,支原体,霉菌等,以病毒性肺炎最常见。产前的胎儿生活在布满羊水的子宫里,发生缺氧(如脐带绕颈、胎心改变、胎动异常),就会发生呼吸运动而吸入羊水,引起吸入性肺炎;如早破水、产程延长,或在分娩过程中,吸入细菌污染的羊水或产道分泌物,易引起细菌性肺炎;如羊水被胎粪污染,吸入肺内会引起胎粪吸入性肺炎。(二)诱发因素: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先天性心脏病、脑发育不全等机体抵抗力、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容易发病。(三)环境因素:如气候骤变,居室通风不良、空气污浊等。如孩子接触的人中有带菌者(比如感冒),孩子很轻易受到传染引起肺炎;新生儿因败血症或脐炎、肠炎,通过血液循环感染肺炎,这种感染可以由细菌引起;日龄稍大一点的新生儿,肺炎也可由病毒及其他微生物引起。治疗宝宝肺炎多久能痊愈?下面是一些经历过的妈妈,关于治疗宝宝肺炎多久能痊愈的互动回答。妈妈说:新生儿肺炎的话一般至于的期间在七到十天左右,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使用一些抗生素治疗,病程不会特别的长,主要是要加强宝宝出院以后的生活护理妈妈说:孩子肺炎的恢复期因人而异的,也不能说确切的需要多久,一般来说孩子因为自身抵抗力较差,恢复得会比较慢,同时用药是否对症,也是孩子恢复快慢的关键,家长要有耐心,孩子根治好才是最放心。妈妈说:新生儿身体各个器官都比较娇嫩,肺炎对新生儿来说是比较危险的,多久能出院要看宝宝恢复情况,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妈妈说:一般肺炎是需要七天到十几天的治疗期。这个是因人而异的看宝宝个人抵抗力如何小儿肺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一)轻型支气管肺炎。1、发热:大多数较高。2、咳嗽:开始为频繁的剌激性干咳,随之咽喉部出现痰鸣音,咳嗽时可伴有呕吐、呛奶。3、呼吸表浅增快,鼻扇,部份患儿口周、指甲轻度发绀。除呼吸道症状外,患儿可伴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哆嗦,腹泻等全身症状。(二)重型肺炎:除轻症肺炎之表现加重外,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且伴有其它脏器功能损害。1、呼吸系统症状:呼吸表浅、急促、每分钟可达80次以上,鼻翼扇动,有三凹征,呼气呻吟,颜面部及四肢末端明显紫绀,甚者面色苍白或青灰。两肺可闻及密集的细湿罗音。2、循环系统症状:婴儿肺炎时常伴有心功能不全。3、神经系统症状(1)烦躁、嗜睡、凝视、斜视、眼球上窜。(2)昏睡,甚致昏迷、惊厥。(3)球结膜水肿。(4)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5)呼吸节律不整。(6)前囟门膨胀,有脑膜剌激征,脑脊液除压力增高外,其他均正常称为中毒性脑病,严重者颅压更高,可出现脑疝。4、消化系统症状:患儿食欲下降、呕吐、腹泻、腹胀,严重者呕吐物为咖啡色或便血,肠鸣音消失,中毒性肠麻痹,以及中毒性肝炎。5、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等,也可出现混合性酸中毒以上就是,今天所分享的关于小儿肺炎是怎么引起的,治疗宝宝肺炎多久能痊愈的相关知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引起小儿肺炎的三大要素:病原体,诱发因素,环境因素。然而妈妈们给出的治愈小儿肺炎的时间,大概为一个星期左右。不过具体的时间还得根据孩子患病的状况,和身体的体质来决定哦!
江彬彬
点赞 1
帕金森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我国65岁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约是1.7%。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为散发病例,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疾病简介1817年英国医生JamesParkinson首先对此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同时患者可伴有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一般的辅助检查多无异常改变。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左旋多巴制剂仍是最有效的药物。手术治疗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及良好的护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虽然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也无法治愈疾病,但有效的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PD患者的预期寿命与普通人群无显著差异。发病机制帕金森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年龄老化P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PD多在60岁以上发病,这提示衰老与发病有关。资料表明随年龄增长,正常成年人脑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会渐进性减少。但65岁以上老年人中PD的患病率并不高,因此,年龄老化只是P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自90年代后期第一个帕金森病致病基因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PARK1)的发现以来,目前至少有6个致病基因与家族性帕金森病相关。但帕金森病中仅5~10%有家族史,大部分还是散发病例。遗传因素也只是PD发病的因素之一。环境因素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ngston等发现一些吸毒者会快速出现典型的帕金森病样症状,且对左旋多巴制剂有效。研究发现,吸毒者吸食的合成海洛因中含有一种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的嗜神经毒性物质。该物质在脑内转化为高毒性的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并选择性的进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内,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活性,促发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学者们提出,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PD的致病因素之一。在后续的研究中人们也证实了原发性PD患者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活性在黑质内有选择性的下降。一些除草剂、杀虫剂的化学结构与MPTP相似。随着MPTP的发现,人们意识到环境中一些类似MPTP的化学物质有可能是PD的致病因素之一。但是在众多暴露于MPTP的吸毒者中仅少数发病,提示PD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其他除了年龄老化、遗传因素外,脑外伤、吸烟、饮咖啡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或降低罹患PD的危险性。吸烟与PD的发生呈负相关,这在多项研究中均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咖啡因也具有类似的保护作用。严重的脑外伤则可能增加患PD的风险。总之,帕金森病可能是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病理生理帕金森病突出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以及黑质残存神经元胞质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小体(Lewybody)。出现临床症状时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至少在50%以上,纹状体DA含量减少在80%以上。除多巴胺能系统外,帕金森病患者的非多巴胺能系统也有明显的受损。如Meynert基底核的胆碱能神经元,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脑干中缝核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以及大脑皮质、脑干、脊髓、以及外周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下降与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多巴胺浓度的显著降低与帕金森病患者出现智能减退、情感障碍等密切相关。临床表现帕金森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肢体的震颤或活动笨拙,进而累及对侧肢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到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也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主诉,它们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超过运动症状。静止性震颤(statictremor)约70%的患者以震颤为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精神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手部静止性震颤在行走时加重。典型的表现是频率为4~6Hz的“搓丸样”震颤。部分患者可合并姿势性震颤。患者典型的主诉为:“我的一只手经常抖动,越是放着不动越抖得厉害,干活拿东西的时候反倒不抖了。遇到生人或激动的时候也抖得厉害,睡着了就不抖了。”肌强直(rigidity)检查者活动患者的肢体、颈部或躯干时可觉察到有明显的阻力,这种阻力的增加呈现各方向均匀一致的特点,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故称为“铅管样强直”(lead-piperigidity)。患者合并有肢体震颤时,可在均匀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转动齿轮,故称“齿轮样强直”(cogwheelrigidity)。患者典型的主诉为“我的肢体发僵发硬。”在疾病的早期,有时肌强直不易察觉到,此时可让患者主动活动一侧肢体,被动活动的患侧肢体肌张力会增加。运动迟缓(bradykinesia)运动迟缓指动作变慢,始动困难,主动运动丧失。患者的运动幅度会减少,尤其是重复运动时。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运动迟缓可表现在多个方面。面部表情动作减少,瞬目减少称为面具脸(maskedface)。说话声音单调低沉、吐字欠清。写字可变慢变小,称为“小写征”(micrographia)。洗漱、穿衣和其他精细动作可变的笨拙、不灵活。行走的速度变慢,常曳行,手臂摆动幅度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步距变小。因不能主动吞咽至唾液不能咽下而出现流涎。夜间可出现翻身困难。在疾病的早期,患者常常将运动迟缓误认为是无力,且常因一侧肢体的酸胀无力而误诊为脑血管疾病或颈椎病。因此,当患者缓慢出现一侧肢体的无力,且伴有肌张力的增高时应警惕帕金森病的可能。早期患者的典型主诉为:“我最近发现自己的右手(或左手)不得劲,不如以前利落,写字不像以前那么漂亮了,打鸡蛋的时候觉得右手不听使唤,不如另一只手灵活。走路的时候觉得右腿(或左腿)发沉,似乎有点拖拉。”姿势步态障碍姿势反射消失往往在疾病的中晚期出现,患者不易维持身体的平衡,稍不平整的路面即有可能跌倒。患者典型的主诉为“我很怕自己一个人走路,别人稍一碰我或路上有个小石子都能把我绊倒,最近我摔了好几次了,以至于我现在走路很小心。”姿势反射可通过后拉试验来检测。检查者站在患者的背后,嘱患者做好准备后牵拉其双肩。正常人能在后退一步之内恢复正常直立。而姿势反射消失的患者往往要后退三步以上或是需人搀扶才能直立。PD患者行走时常常会越走越快,不易至步,称为慌张步态(festinatinggait)。患者典型的主诉为:“我经常越走越快,止不住步。”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可出现冻结现象,表现为行走时突然出现短暂的不能迈步,双足似乎粘在地上,须停顿数秒钟后才能再继续前行或无法再次启动。冻结现象常见于开始行走时(始动困难),转身,接近目标时,或担心不能越过已知的障碍物时,如穿过旋转门。患者典型的主诉为:“起身刚要走路时常要停顿几秒才能走的起来,有时候走着走着突然就迈不开步了,尤其是在转弯或是看见前面有东西挡着路的时候。”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患者除了震颤和行动迟缓等运动症状外,还可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疲劳感也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患者典型的主诉为:“我感觉身体很疲乏,无力;睡眠差,经常睡不着;大便费劲,好几天一次;情绪不好,总是高兴不起来;记性差,脑子反应慢。”诊断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根据隐袭起病、逐渐进展的特点,单侧受累进而发展至对侧,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和行动迟缓,排除非典型帕金森病样症状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对左旋多巴制剂治疗有效则更加支持诊断。常规血、脑脊液检查多无异常。头CT、MRI也无特征性改变。嗅觉检查多可发现PD患者存在嗅觉减退。以18F-多巴作为示踪剂行多巴摄取功能PET显像可显示多巴胺递质合成减少。以125I-β-CIT、99mTc-TRODAT-1作为示踪剂行多巴胺转运体(DAT)功能显像可显示DAT数量减少,在疾病早期甚至亚临床期即可显示降低,可支持诊断。但此项检查费用较贵,尚未常规开展。英国脑库帕金森病诊断标准见表1。帕金森病的严重程度一般可采用H&Y(Hoehn&Yahr)分级来评估(见表2)。表1UK脑库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 第一步:诊断帕金森综合征运动减少:随意运动在始动时缓慢,重复性动作的运动速度及幅度逐渐降低同时至少具有以下一个症状:A肌肉强直B.静止性震颤(4-6Hz)C.直立不稳(非原发性视觉,前庭功能,小脑及本体感觉功能障碍造成)第二步:帕金森病排除标准反复的脑卒中病史,伴阶梯式进展的帕金森症状反复的脑损伤史确切的脑炎病史动眼危象在症状出现时,正在接受神经安定剂治疗1个以上的亲属患病病情持续性缓解发病三年后,仍是严格的单侧受累核上性凝视麻痹小脑征早期即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受累早期即有严重的痴呆,伴有记忆力,语言和行为障碍锥体束征阳性(Babinski征+)CT扫描可见颅内肿瘤或交通性脑积水用大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无效(除外吸收障碍)MPTP接触史一种阿片类镇痛剂的衍生物第三步:帕金森病的支持诊断标准。具有三个或以上者可确诊帕金森病单侧起病存在静止性震颤疾病逐渐进展症状持续的不对称,首发侧较重对左旋多巴的治疗反应非常好(70-100%)应用左旋多巴导致的严重异动症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持续5年以上(含5年)临床病程10年以上(含10年)符合第一步帕金森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若不具备第二步中的任何一项,同时满足第三步中三项及以上者即可临床确诊为帕金森病。表2帕金森病H&Y分级0=无体征1.0=单侧患病1.5=单侧患病,并影响到中轴的肌肉2.0=双侧患病,未损害平衡2.5=轻度双侧患病,姿势反射稍差,但是能自己纠正3.0=双侧患病,有姿势平衡障碍,后拉试验阳性4.0=严重的残疾,但是能自己站立或行走5.0=不能起床,或生活在轮椅上鉴别诊断帕金森病主要需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帕金森综合征相鉴别。帕金森综合征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原发性帕金森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和遗传变性性帕金森综合征。症状体征不对称、静止性震颤、对左旋多巴制剂治疗敏感多提示原发性帕金森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包括多系统萎缩(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和皮质基底节变性(CBD)等。在疾病早期即出现突出的语言和步态障碍,姿势不稳,中轴肌张力明显高于四肢,无静止性震颤,突出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左旋多巴无反应或疗效不持续均提示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可能。尽管上述线索有助于判定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诊断,但要明确具体的亚型则较困难。一般来说,存在突出的体位性低血压或伴随有小脑体征者多提示多系统萎缩。垂直注视麻痹,尤其是下视困难,颈部过伸,早期跌倒多提示进行性核上性麻痹。不对称性的局限性肌张力增高,肌阵挛,失用,异己肢现象多提示皮质基底节变性。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此综合征是由药物、感染、中毒、脑卒中、外伤等明确的病因所致。通过仔细的询问病史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此类疾病一般较易与原发性帕金森病鉴别。药物是最常见的导致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原因。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神经安定剂(吩噻嗪类和丁酰苯类)是最常见的致病药物。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我们也会使用这些药物治疗呕吐等非精神类疾病,如应用异丙嗪止吐。其他可引起或加重帕金森样症状的药物包括利血平、氟桂利嗪、甲氧氯普胺、锂等。特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此病隐袭起病,进展很缓慢或长期缓解。约1/3患者有家族史。震颤是唯一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姿势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即身体保持某一姿势或做动作时易于出现震颤。震颤常累及双侧肢体,头部也较常受累。频率为6~12Hz。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可加重,静止时减轻或消失。此病与帕金森病突出的不同在于特发性震颤起病时多为双侧症状,不伴有运动迟缓,无静止性震颤,疾病进展很慢,多有家族史,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生活质量几乎不受影响。其他遗传变性性帕金森综合征往往伴随有其他的症状和体征,因此一般不难鉴别。如肝豆状核变性可伴有角膜色素环和肝功能损害。抑郁症患者可出现表情缺乏、思维迟滞、运动减少,有时易误诊为帕金森病,但抑郁症一般不伴有静止性震颤和肌强直,对称起病,有明显的情绪低落和快感缺乏可资鉴别。疾病治疗治疗原则1、综合治疗: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左旋多巴制剂仍是最有效的药物。手术治疗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及良好的护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改善症状,但尚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2、用药原则:用药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较小剂量达到较满意疗效,不求全效。用药在遵循一般原则的同时也应强调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职业及经济条件等因素采用最佳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时不仅要控制症状,也应尽量避免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并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尽量使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得到较长期的控制。药物治疗1、保护性治疗:原则上,帕金森病一旦确诊就应及早予以保护性治疗。目前临床上作为保护性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单胺氧化酶B型(MAO-B)抑制剂。近年来研究表明,MAO-B抑制剂有可能延缓疾病的进展,但目前尚无定论。2、症状性治疗早期治疗(Hoehn-Yahrl~II级)(1)何时开始用药:疾病早期病情较轻,对日常生活或工作尚无明显影响时可暂缓用药。若疾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或工作能力,或患者要求尽早控制症状时即应开始症状性治疗。(2)首选药物原则:<65岁的患者且不伴智能减退可选择:①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DR)激动剂;②MAO-B抑制剂;③金刚烷胺,若震颤明显而其他抗PD药物效果不佳则可选用抗胆碱能药;④复方左旋多巴+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⑤复方左旋多巴;④和⑤一般在①、②、③方案治疗效果不佳时加用。但若因工作需要力求显著改善运动症状,或出现认知功能减退则可首选④或⑤方案,或可小剂量应用①、②或③方案,同时小剂量合用⑤方案。≥65岁的患者或伴智能减退:首选复方左旋多巴,必要时可加用DR激动剂、MAO-B或COMT抑制剂。苯海索因有较多副作用尽可能不用,尤其老年男性患者,除非有严重震颤且对其它药物疗效不佳时。中期治疗(Hoehn-YahrⅢ级)早期首选DR激动剂、MAO-B抑制剂或金刚烷胺/抗胆碱能药物治疗的患者,发展至中期阶段,原有的药物不能很好的控制症状时应添加复方左旋多巴治疗;早期即选用低剂量复方左旋多巴治疗的患者,至中期阶段症状控制不理想时应适当加大剂量或添加DR激动剂、MAO—B抑制剂、金刚烷胺或COMT抑制剂。晚期治疗(Hoehn-YahrIV-V级)晚期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进展及运动并发症的出现治疗相对复杂,处理也较困难。因此,在治疗之初即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期尽量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出现,延长患者有效治疗的时间窗。[2]常用治疗药物1、抗胆碱能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脑内乙酰胆碱的活性,相应提高多巴胺效应。临床常用的是盐酸苯海索。此外有开马君、苯甲托品、东莨菪碱等。主要适用于震颤明显且年龄较轻的患者。老年患者慎用,狭角型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2、金刚烷胺:可促进多巴胺在神经末梢的合成和释放,阻止其重吸收。对少动、僵直、震颤均有轻度改善作用,对异动症可能有效。肾功能不全、癫痫、严重胃溃疡、肝病患者慎用。3、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脑内MAO-B,阻断多巴胺的降解,相对增加多巴胺含量而达到治疗的目的。MAO-B抑制剂可单药治疗新发、年轻的帕金森病患者,也可辅助复方左旋多巴治疗中晚期患者。它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因此原则上推荐早期使用。MAO-B抑制剂包括司来吉兰和雷沙吉兰。晚上使用易引起失眠,故建议早、中服用。胃溃疡者慎用,禁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合用。4、DR激动剂:可直接刺激多巴胺受体而发挥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是非麦角类DR激动剂。适用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也可与复方左旋多巴联用治疗中晚期患者。年轻患者病程初期首选MAO-B抑制剂或DR激动剂。激动剂均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使用激动剂症状波动和异动症的发生率低,但体位性低血压和精神症状发生率较高。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症状,嗜睡,幻觉等。非麦角类DR激动剂有普拉克索、罗匹尼罗、吡贝地尔、罗替戈汀和阿朴吗啡。5、复方左旋多巴(包括左旋多巴/苄丝肼和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是多巴胺的前体。外周补充的左旋多巴可通过血脑屏障,在脑内经多巴脱羧酶的脱羧转变为多巴胺,从而发挥替代治疗的作用。苄丝肼和卡比多巴是外周脱羧酶抑制剂,可减少左旋多巴在外周的脱羧,增加左旋多巴进入脑内的含量以及减少其外周的副作用。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缓慢增加剂量直至获较满意疗效,不求全效。剂量增加不宜过快,用量不宜过大。餐前lh或餐后1个半小时服药。老年患者可尽早使用,年龄小于65岁,尤其是青年帕金森病患者应首选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当上述药物不能很好控制症状时再考虑加用复方左旋多巴。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者慎用,狭角型青光眼、精神病患者禁用。6、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通过抑制COMT酶减少左旋多巴在外周的代谢,从而增加脑内左旋多巴的含量。COMT抑制剂包括恩他卡朋和托卡朋。帕金森病患者出现症状波动时可加用COMT抑制剂以减少“关期”。恩他卡朋需与左旋多巴同时服用才能发挥作用。托卡朋第一剂与复方左旋多巴同服,此后间隔6h服用,可以单用。COMT抑制剂的副作用有腹泻、头痛、多汗、口干、氨基转移酶升高、腹痛、尿色变黄等。托卡朋有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须严密监测肝功能,尤其在用药头3个月。并发症的防治1、运动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可出现运动并发症,包括症状波动和异动症。症状波动(motorfluctuation)包括疗效减退(wearing-off)和“开-关”现象(on-offphenomenon)。疗效减退指每次用药的有效作用时间缩短。患者此时的典型主诉为“药物不像以前那样管事了,以前服一次药能维持4小时,现在2个小时药就过劲了。”此时可通过增加每日服药次数或增加每次服药剂量,或改用缓释剂,或加用其他辅助药物。“开-关”现象表现为突然不能活动和突然行动自如,两者在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内交替出现。多见于病情严重者,机制不明。患者此时的典型主诉为“以前每次服药后大致什么时候药效消失自己能估计出来,现在不行了,药效说没就没了,很突然。即使自认为药效应该还在的时候也会突然失效”。一旦出现“开-关”现象,处理较困难。可采用微泵持续输注左旋多巴甲酯、乙酯或DR激动剂。异动症又称运动障碍(dyskinesia),表现为头面部、四肢或躯干的不自主舞蹈样或肌张力障碍样动作。在左旋多巴血药浓度达高峰时出现者称为剂峰异动症(peak-dosedyskinesia),此时患者的典型主诉为:“每次药劲一上来,身体就不那样硬了,动作也快了,抖也轻了,但身体会不自主的晃动,控制不住。”在剂峰和剂末均出现者称为双相异动症(biphasicdyskinesia)。此时患者的典型主诉为:“每次在药起效和快要失效时都会出现身体的不自主晃动。”足或小腿痛性肌痉挛称为肌张力障碍(dystonia),多发生在清晨服药之前,也是异动症的一种表现形式。此时患者的典型主诉为:“经常早上一起来就感觉脚抠着地,放松不下来,有时还感觉疼。”剂峰异动症可通过减少每次左旋多巴剂量,或加用DR激动剂或金刚烷胺治疗。双相异动症控制较困难,可加用长半衰期DR激动剂或COMT抑制剂,或微泵持续输注左旋多巴甲酯、乙酯或DR激动剂。肌张力障碍可根据其发生在剂末或剂峰而对相应的左旋多巴制剂剂量进行相应的增减。2、运动并发症的预防:运动并发症的发生不仅与长期应用左旋多巴制剂有关,还与用药的总量、发病年龄、病程密切相关。用药总量越大、用药时间越长、发病年龄越轻、病程越长越易出现运动并发症。发病年龄和病程均是不可控的因素,因此通过优化左旋多巴的治疗方案可尽量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出现。新发的患者首选MAO-B抑制剂或DR激动剂以推迟左旋多巴的应用;左旋多巴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缓慢加量;症状的控制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即可,不求全效;这些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出现。但需要强调的是,治疗一定要个体化,不能单纯为了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出现而刻意减少或不用左旋多巴制剂。非运动症状的治疗1、精神障碍的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晚期可出现精神症状,如幻觉、欣快、错觉等。而抗PD的药物也可引起精神症状,最常见的是盐酸苯海索和金刚烷胺。因此,当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时首先考虑依次逐渐减少或停用抗胆碱能药、金刚烷胺、司来吉兰、DR激动剂、复方左旋多巴。对经药物调整无效或因症状重无法减停抗PD药物者,可加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喹硫平等。出现认知障碍的PD患者可加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如石杉碱甲,多奈哌齐,卡巴拉汀。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便秘的患者可增加饮水量、多进食富含纤维的食物。同时也可减少抗胆碱能药物的剂量或服用通便药物。泌尿障碍的患者可减少晚餐后的摄水量,也可试用奥昔布宁、莨菪碱等外周抗胆碱能药。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应增加盐和水的摄入量,可穿弹力袜,也可加用α-肾上腺素能激动剂米多君。3、睡眠障碍:帕金森病患者可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等睡眠障碍。若PD的睡眠障碍是由于夜间病情加重所致,可在晚上睡前加服左旋多巴控释剂。若患者夜间存在不安腿综合征影响睡眠可在睡前加用DR激动剂。若经调整抗PD药物后仍无法改善睡眠时可选用镇静安眠药。[3]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有两种,神经核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神经核毁损术常用的靶点是丘脑腹中间核(Vim)和苍白球腹后部(PVP)。以震颤为主的患者多选取丘脑腹中间核,以僵直为主的多选取苍白球腹后部作为靶点。神经核毁损术费用低,且也有一定疗效,因此在一些地方仍有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因其微创、安全、有效,已作为手术治疗的首选。帕金森病患者出现明显疗效减退或异动症,经药物调整不能很好的改善症状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对肢体震颤和肌强直的效果较好,而对中轴症状如姿势步态异常、吞咽困难等功能无明显改善。手术与药物治疗一样,仅能改善症状,而不能根治疾病,也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术后仍需服用药物,但可减少剂量。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和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手术治疗无效。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好的患者不适宜过早手术。疾病预后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病人疾病进展的速度不同。目前尚不能治愈。早期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多可很好的控制症状,至疾病中期虽然药物仍有一定的作用,但常因运动并发症的出现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疾病晚期由于患者对药物反应差,症状不能得到控制,患者可全身僵硬,生活不能自理,甚至长期卧床,最终多死于肺炎等并发症。疾病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阻止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至少在50%以上,纹状体DA含量减少在80%以上。因此,早期发现临床前患者,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阻止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才能阻止疾病的发生与进展。如何早期发现临床前患者已成为帕金森病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基因突变以及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嗅觉减退等PD的非运动症状可出现在运动症状出现之前数年,它们可能是PD发生的早期生物学标记物。多个生物标记物的累加有可能增加罹患PD的风险。有关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性药物目前尚在研究之中。流行病学证据显示每天喝3杯绿茶可以降低患帕金森病的风险。维生素E、辅酶Q10以及鱼油等可能对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疾病护理"data-shortcontent*="帕金森病患者的饮食无特殊要求。服用左旋多巴制剂的患者用药应与进餐隔开,应餐前1小时或餐后1个半小时用药。便秘的患者应多饮水、多进食富含纤维的食物。适当的运动对于患者的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帮助。近来研究表明,太极拳对于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帮助。早期患者日常生活可自理,至中期多数患者需...">帕金森病患者的饮食无特殊要求。服用左旋多巴制剂的患者用药应与进餐隔开,应餐前1小时或餐后1个半小时用药。便秘的患者应多饮水、多进食富含纤维的食物。适当的运动对于患者的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帮助。近来研究表明,太极拳对于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帮助。早期患者日常生活可自理,至中期多数患者需要一定程度的帮助。晚期患者日常生活需要照料。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的患者可给予鼻饲饮食。长期卧床着应定期翻身拍背,以避免褥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尿失禁者需行导尿。参考资料1.OlanowCW,RascolO,HauserR,etal.Adouble-blind,delayed-starttrialofrasagilineinParkinson\\
曾海
选择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