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有的人担心穿刺会让结节里的坏东西“跑” 得到处都是,有的人觉得没什么不舒服就不用检查,还有人甚至怀疑穿刺只是医院为了赚钱的手段。可现实很残酷,好多患者因为一直拖着、拒绝穿刺检查,结果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只能后悔不已。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哪 5 类人要做甲状腺结节穿刺? 1 结节大于1cm 且超声提示怀疑恶性 可别小瞧这1cm,在判断甲状腺结节要不要穿刺这件事上,它很重要。国际上有个通行的标准,就是结节直径超过 1cm,而且超声检查发现有可疑恶性的表现时,就得考虑做穿刺活检了。那超声下哪些表现提示可能是恶性的呢? 实性低回声且边界模糊 正常的甲状腺组织在超声图像里,回声是有特点的,边界也很清楚。要是结节显示是实性低回声,边界还模模糊糊的,那就不太妙了。这说明结节的结构和正常组织差别很大,恶性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形态不规则 一般良性的结节形状比较圆润,而恶性结节就没这么规整,形状歪歪扭扭的,这反映出结节生长没有规律。 纵横比>1 简单来说,这类结节像是“竖着长” 的,和良性结节大多横着长不一样。这种生长方式暗示它可能更具攻击 微钙化 结节内存在微钙化尤其是那种像小点点一样的钙化,在超声下能看得很清楚。微钙化的出现,往往和癌细胞的一些特殊活动有关,是甲状腺癌在超声上的一个重要表现。 2 结节小于1cm 但伴有淋巴结异常 别以为结节小就万事大吉了,要是检查发现脖子上的淋巴结肿大,而且淋巴结的内部结构乱糟糟的,皮髓质分不清楚,淋巴门结构也没了,血流情况也不正常,那就要特别小心恶性的可能了。 就拿甲状腺乳头状癌来说,很多患者在早期,结节都在1cm 以内,可癌细胞已经悄悄地往淋巴结跑了。这种情况下,穿刺检查就非常必要,能帮医生早点弄清楚病情,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3 有家族史且为多发结节 要是家里有人得过甲状腺癌,那自己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就会高很多。 对于有多发性甲状腺结节的人来说,如果再加上家族里有甲状腺癌病史,那可千万不能大意。特别是家里有人得过甲状腺髓样癌、乳头状癌、滤泡癌等,建议定期去医院检查。 一旦发现可疑的结节,建议做穿刺,确定结节是好是坏。家族遗传因素让这些人更容易被甲状腺癌盯上,所以早点发现、早点干预特别重要。 4 结节短期内迅速长大或出现压迫症状 甲状腺结节一般长得比较慢,如果短时间内突然变大,那可一定要重视起来。出现下面这些症状时,更要提高警惕: 结节在几个月内迅速变大这种快速变化可能意味着结节内部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比如癌细胞在快速生长。 吞咽困难、嗓子发紧这有可能是结节变大,压到食管了,影响了正常的吞咽。 声音变得粗粝、嘶哑这可能是结节压到了喉返神经,导致声带活动不正常,声音就变了。 颈部产生疼痛感疼痛可能是结节在侵犯周围组织,或者结节里面出血了。 这些症状可能说明结节不太“老实”,有侵袭性,这时候做穿刺活检,排除恶性的可能。早点检查,就能在病情还比较轻的时候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变得严重。
俞一飞 2025-06-24阅读量55
病请描述:当心!医学AI可能把医生变成“流水线工人”?——费健主任:但甲状腺患者可以这样保护自己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一、当医生遇上AI监控:一场无声的变革最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出警示:医学AI在优化诊疗的同时,可能让医生沦为“量化工人”!比如:环境录音AI:记录医患对话,分析医生语气、用词是否“规范”;电子病历追踪:监控医生回复患者消息的速度和内容;绩效评分系统:用算法判断医生是否“偏离指南”或“效率不足”。😟 医生朋友告诉我:“现在开处方前,总感觉有双电子眼睛盯着我,生怕被AI扣上‘不达标’的帽子。”二、甲状腺患者注意:AI是把双刃剑!作为专注甲状腺健康的医生,我发现AI在甲状腺诊疗中早已渗透:✅ AI辅助超声:能识别结节大小、钙化特征,提升诊断精度;⚠️ 但风险也在潜伏:若AI过度强调“标准化”,可能忽略个体差异(比如年轻女性的微小结节未必需手术);患者隐私可能被算法二次利用(如健康数据用于保险评估)。甲状腺患者必知的3个真相:三、保护自己,聪明患者这样做!面对AI时代的医疗,我建议甲状腺患者掌握主动权:问清AI的角色→ 做检查时问医生:“这个结果有AI参与分析吗?您如何判断?”警惕“算法焦虑”→ 别因AI报告上的“4类结节”过度紧张,医生会结合年龄、症状综合评估!守护隐私权→ 拒绝医疗机构将健康数据用于非诊疗目的(如保险评级)。🌟 费主任贴心话:甲状腺是情绪的“晴雨表”,别让冷冰冰的算法加重你的焦虑!四、未来医疗:医生与AI应是“战友”而非对手NEJM研究呼吁制定《医生AI权利法案》,而我想对患者说:AI的价值:它能10秒筛查千张超声图,帮医生腾出时间和你深入沟通;医生的不可替代性:你的恐惧、家族史、生活压力,只有人类医生能读懂。就像甲状腺消融手术:▶️ AI能精准计算消融范围;▶️ 但何时选择微创而非开刀?只有医生握着你的手才能决定。费主任的推荐理由这篇NEJM的警示并非反对AI,而是呼吁“科技向善”。作为甲状腺外科医生,我亲历了AI让早期癌检出率提升的奇迹,但也见过患者因算法误判彻夜难眠。医疗的灵魂永远是人与人的联结——AI该做医生的“听诊器”,而非“监工”。最后送大家一句心得:“蝴蝶结”(甲状腺)要呵护,健康权更要握在自己掌心!(本文观点源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5年6月研究,由费健主任结合甲状腺诊疗实践解读)温馨提示:若您有甲状腺结节、甲亢/甲减等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费主任团队将解答高频疑问~健康小贴士:女性20岁后每年做一次甲状腺超声,尤其备孕前务必检查!
费健 2025-06-24阅读量53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的“隐秘行动”:超声说没事,手术却发现淋巴结转移? 别慌!费医生来解惑!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和甲状腺疾病打了30多年交道,既拿手术刀也做微消融。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让很多甲状腺癌患者,尤其是姐妹们非常困惑的问题: “明明术前超声检查说淋巴结好好的,怎么手术中/术后病理却发现有转移了?是超声没查准吗?”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最近也有好几位患者在线上咨询时提到这个担忧。结合几篇权威的专业文章(文末会注明出处),以及我这“30年+10万次咨询”的经验,咱们今天就把这个“谜团”掰开揉碎了讲清楚,让大家心里有底! 一、 这事儿常见吗?答案是:真不少见! 文献实锤: 有专业研究跟踪了那些术前临床诊断(包括超声)没有发现任何转移迹象(T1N0M0期)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就是小于1cm的那种小癌)患者。结果发现,手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的比例,高达35%左右!研究者甚至认为,如果病理检查做得更精细,这个比例可能还会更高。 我的观察: 在临床中,这种情况确实不算罕见。很多外科同行都遇到过类似情况。这可不是超声医生“看走眼”那么简单。 为什么超声这个“侦察兵”会漏掉这些“敌人”? 超声是检查甲状腺和颈部淋巴结的首选武器,方便又有效。但它也有“视力”限制: “敌人”太小,藏得太好!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 中央区(VI区,就在甲状腺周围、气管前面这块地方)是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老窝”之一。 研究明确发现:超声漏诊的转移淋巴结,平均大小只有 0.33 cm (约3.3mm)!而被超声成功抓到的转移淋巴结,平均大小是 0.63 cm (约6.3mm)。 关键数字: 研究发现,对于中央区(VI区)淋巴结,如果以 > 0.4 cm (4mm) 作为判断是否需要警惕的界限,诊断灵敏度能提高到84%以上。这意味着小于4mm的微小转移灶,超声发现它们确实非常困难!想象一下,在充满复杂结构的颈部,用声波寻找几毫米的小结节,就像在冰箱里找一粒绿豆,难度可想而知。 位置刁钻,遮挡严重! 中央区(VI区)淋巴结位置深在,前面有甲状腺、气管,有时还有骨头(胸骨)挡着,超声波的穿透和视野受到限制。相比之下,颈侧区的淋巴结位置相对“开阔”,超声更容易看清楚,所以检出率也高得多(研究显示颈侧区超声灵敏度可达100%)。 “敌人”伪装得好! 早期的、微小的淋巴结转移,可能还没有出现典型的“叛变”迹象,比如: 淋巴门结构消失(正常淋巴结有个“门”)。 内部出现微小的钙化点或囊性变(小水泡)。 血流信号变得紊乱无序。 形状变得比较圆(长短径之比 L/S ≤ 2)。当这些特征不明显或不典型时,超声就很难把它们和正常的或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区分开。 二、 发现转移了,天塌了吗?别怕!惰性的“懒虫”居多! 这是最关键、最需要大家安心的一点!发现这种术前超声没看到的微小转移,不等于世界末日! 惰性是主流: 大量的临床研究和长期的随访观察(包括著名的“主动监测”策略)都表明: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伴发的这些微小的、隐匿的淋巴结转移,绝大多数是惰性的、生长极其缓慢的。 它们甚至可能具有一定的自限性,特别是中青年患者,自身免疫力可能有助于抑制它们的发展。有研究发现,年轻患者转移率高,但预后反而好,可能就和免疫系统活跃有关。 不影响大局: 研究对比了那些术前没发现转移、术中做了预防性淋巴结清扫和没做清扫的患者,结果发现:两组的长期生存率、复发率并没有显著差别! 正因为如此,目前国际上几乎所有的权威指南都建议:对于术前超声没有发现明确可疑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微小癌(或低危小癌),手术范围可以相对保守(比如只切除患侧甲状腺叶),不需要做预防性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那些选择主动监测(定期复查,暂不手术)的患者中,也必然存在一部分带着这种隐匿转移灶的人,但长期的监测结果证明,只要超声定期复查没有发现进展(比如原发灶稳定,没出现新的、可察觉的可疑淋巴结),总体预后依然非常好! 费医生特别提醒:警惕“过度侦察”! 有些机构声称要对颈部所有几毫米的小淋巴结都进行穿刺,甚至一次穿十几个,做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检测(Tg),号称“精准诊断”。对此,专业界(包括我)是持坚决反对态度的! 为什么? 这属于典型的过度医疗!不仅创伤大、增加痛苦和并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神经损伤),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几毫米的惰性转移灶,并不能改变当前科学规范的治疗策略(观察或小范围手术),反而可能引起患者不必要的恐慌,导致过度治疗! 正确做法: 严格遵守指南!超声医生应该只对那些具有显著可疑特征(上文提到的那些“叛变迹象”)且短径 > 8mm 的淋巴结进行细针穿刺(FNA)评估。 三、 总结要点:心中有数,坦然面对 隐匿转移不少见: 术前超声未发现,术后病理发现淋巴结转移(尤其中央区小淋巴结)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比例不低(约35%),主要因为它们太小(<4-5mm) 或位置深。 超声有局限: 超声是首选好工具,但对微小(尤其<4mm)中央区淋巴结灵敏度有限,这不是医生的错,是技术本身的限制。颈侧区淋巴结检出率高得多。 惰性转移是主流: 这类微小转移灶绝大多数生长缓慢、惰性、甚至可能自限。 不影响预后和决策: 它们的存在并不改变目前对低危甲状腺微小癌的治疗策略(主动观察或腺叶切除)。不会导致更差的生存结局! 无需因发现它们而恐慌或要求扩大手术范围。 反对过度穿刺: 对几毫米的无显著可疑特征的小淋巴结进行广泛穿刺是不负责任的过度医疗,应避免。 写在最后: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特别是关注自身健康的姐妹们,了解这些知识,是为了让大家在面对甲状腺癌诊断时,尤其是遇到“超声没报转移,病理说有”的情况时,能多一份科学认知,少一份无谓的焦虑。甲状腺癌,尤其是最常见的乳头状癌,整体预后是很好的。 作为医生,我的使命不仅是治疗疾病,更是传递正确的知识,消除恐慌,帮助大家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明智而从容的选择。医学在进步,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信任专业的医生,遵循科学的指南,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应对甲状腺疾病的最佳“良方”。 如果你或家人朋友有甲状腺方面的疑问,也欢迎在正规平台咨询。健康路上,有我相伴! 费健 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 主任医师 从医30年+,深耕甲状腺疾病诊疗(手术+微创消融) 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 全网科普超百万粉丝,线上咨询超10万次,只为给您最专业、最暖心的健康守护! 本文核心观点整合自以下专业文献: 张华斌. 《超声问答•甲状腺小癌淋巴结转移但超声检查难以发现,是这样吗?》 (华斌的超声世界, 2024) 丁珂 等. 《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及漏诊原因分析》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8; 入选创刊40年优秀论文) 杨希. 《为何术前甲状腺癌周围淋巴结超声未见异常,而术中却发现淋巴结有转移?》 (重大附属沙医超声, 2025) 推荐理由: 这三篇文章分别从临床观察、严谨科研数据分析和原因剖析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甲状腺癌(尤其是微小癌)淋巴结隐匿转移这一普遍现象、超声诊断的局限性及其临床意义,结论清晰一致:隐匿微转移常见但多为惰性,不影响规范治疗决策和良好预后。 本文旨在将这些专业共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大众科学认知,避免恐慌。 费医生小贴士: 定期复查很重要!即使选择观察,也要按时找靠谱的超声医生随访,动态监测才是王道!
费健 2025-06-16阅读量169
病请描述:胰腺囊肿:藏在肚子里的“水泡泡” 【文章出处】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胰腺病杂志》等权威期刊发布的胰腺囊性肿瘤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结合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临床实践经验撰写而成。 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主攻甲状腺疾病、胰腺肿瘤外科治疗及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医学奖项获得者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专注用通俗语言传递专业医学知识 为什么推荐你读这篇文章?如果你体检时查出“胰腺囊肿”,先别慌!90%的胰腺囊肿是良性的,但少数可能悄悄“变坏”。本文用“说人话”的方式告诉你:✅ 哪些囊肿要警惕? ✅ 检查怎么选? ✅ 什么时候必须手术?读完你就能和医生高效沟通,不再被专业术语绕晕! 一、胰腺囊肿:藏在肚子里的“水泡泡” 胰腺就像我们身体的“消化工厂”,偶尔也会长几个“水泡泡”——医学上叫胰腺囊性肿瘤(PCN)。它们多数是“乖宝宝”,但个别可能“黑化”成癌。 关键知识卡🔹 常见类型(按危险程度排序):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最爱“搞事情”,主胰管型恶变率超60% 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女性多见,有癌变潜力 浆液性囊腺瘤(SCN):几乎不癌变,堪称“佛系囊肿” 🔹 高危信号(出现这些要警惕!): 囊肿>3cm还在长大 囊壁有“小疙瘩”(强化壁结节>5mm) 主胰管扩张>1cm 抽血显示肿瘤标志物CA19-9升高 二、检查怎么选?记住“三巨头” 1. MRI(核磁共振):查囊肿的“金牌侦探”👉 优点:无辐射,能看清囊肿和胰管的关系👉 适合:首次检查、女性备孕/孕期人群 2. 超声内镜(EUS):“超近距离观察员”👉 优点:能穿刺取囊液,分辨良恶性👉 适合:高危囊肿、需要明确性质时 3. 基因检测:“预言家”新科技👉 作用:通过囊液分析KRAS/GNAS基因突变,预判癌变风险 三、手术or观察?医生这样判断 🔔 必须手术的情况: 确诊或高度怀疑恶性 囊肿压迫胆管/胰管,引发黄疸、胰腺炎 IPMN主胰管型/MCN且符合高危特征 🌱 可以观察的情况: 浆液性囊腺瘤(SCN) 无症状、无高危特征的MCN或分支胰管型IPMN 囊肿<3cm且2年内增长<5mm 💡 费主任贴心提示:随访不是放任不管!👉 低危囊肿:每2年查一次MRI👉 中危囊肿:每6-12个月查一次👉 突然腹痛/消瘦/血糖升高?立即就诊! 四、微创手术:小孔解决大问题 传统胰腺手术要切掉部分器官,可能影响消化功能。现在90%的良性/低危肿瘤可采用:✅ 腹腔镜手术:打3个小孔,精准切除✅ 机器人辅助手术:更精细,减少并发症✅ 术前3D重建:像“地图导航”一样避开重要血管 文末彩蛋费健主任的“防癌三句经”: 体检发现囊肿别百度,先找专科医生分级! 奶茶炸鸡少吃点,胰腺最怕高脂高糖! 40岁以上建议把“上腹CT”加入体检套餐! 🌼 健康小互动你有过体检发现囊肿的经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费主任团队将抽取10个问题详细解答!
费健 2025-05-27阅读量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