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1、胆总管结石的中医病因病机学研究概况 古代文献中虽无“胆总管结石”病名,但最早对胆总管结石相关症状的描述见于《内经》,如《灵枢·胀论》中就有:“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肝胀者,胁下满而痛胀”的记载。依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黄疸”、“胁痛”、“胆胀”等病证范畴。高绥林等认为本病因肝气郁结,脾胃湿热,胆气受阻而致。其病机是湿热壅滞,气郁邪结,使胆腑气血郁聚,湿热壅结,胆的“中清”和“通降”受影响。胆气不通则痛,湿热煎熬胆汁,胆汁混浊淤积日久则凝成结石。尤海玲等认为胆石症病因病机为气血不和,气血瘀滞,湿热熏蒸肝胆。患者多过食甘肥,脾胃失于运化,湿热熏蒸。胆汁外溢而发黄;湿热蕴结,灼 津化而为胆石。故在临床中将胆石症患者分成为肝胆气滞证、肝胆湿热证和瘀血阻滞证。 2、胆总管结石的中医治疗 2.1内治法: 易新平将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以下五个证型进行治疗。1.肝郁气滞,治宜疏肝解郁,利胆排石。常用药:柴胡、香附、白芍、延胡索、郁金、鸡内金、枳实、金钱草等。2.肝瘀胆滞,治宜活血化瘀,利胆排石。常用药:乳香、大黄、丹参、威灵仙、当归、川芎、郁金、鸡内金、白芍等。3.肝胆湿热,治宜清热化湿,利胆排石。常用药:龙胆草、全栝蒌、丹皮、黄芩、郁金、海金沙、败酱草、金钱草、虎杖、公英、白花蛇舌草等。4.胆腑郁滞,治宜通腑通降,利胆排石。常用药:柴胡、大黄、枳实、川楝子、金钱草、郁金、茵陈、公英、紫花地丁等。5.肝郁脾虚,治宜疏肝健脾,利胆排石。常用药:茯苓、党参、金钱草、黄芪、白术、炒谷芽、麦芽等。 赵世运将胆石症分为四种中医证型进行论治,收到利胆、排石、止痛的效果。具体分型为1.肝胆气滞:治以舒肝利胆排石,方药疏利排石汤(枳实、白芍、柴胡、炙甘草、金钱草、香附、郁金、鸡内金、绵茵陈、威灵仙);2.肝胆湿热:治以清热利湿,方药清利排石汤(生大黄、枳实、黄芩、丹参、金钱草、郁金、鸡内金、绵茵陈、虎杖、芒硝、厚朴、蒲公英、川芎、甘草);3.肝肾阴虚:治以滋阴柔肝,通降排石,方药滋阴排石汤(生地黄、辽沙参、当归、枸杞、天冬、川楝子、金钱草、枳壳、白芍、女贞子、草决明、石斛);4.气滞血瘀:治以活血通瘀排石,方药通瘀排石汤(金钱草、莪术、三棱、枳实、川芎、桃仁、白芍、延胡索、王不留行、五灵脂、鸡内金、山楂)。 2.2外治法: 《灵枢·口问篇》提出:“耳为宗脉之所聚”。陈公达在耳穴上选取胰胆、十二指肠、胆囊、肝、胆总管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为贴压物治疗胆石症100例。方法:用75%酒精清毒后行贴压,每穴压3分钟左右,以穴位疼痛难忍,耳廓发热而不能触摸为度,每次饭前垂直用力压一次,忌揉搓。一般五天为一次,十次一疗程。经本法治疗100例,治愈85例,显效8例,无效7例。耳穴贴压治疗胆石症临床疗效明显,而且操作简单、安全、无创,患者易接受。热熨法能将药物随热传入体内,直达病所,具有温通经脉、解痉止痛、舒张胆道作用,有利于胆石排出。 韩海俊对50例胆石症患者,采用手法点穴治疗,疗效满意。患者先仰卧位,术者手成虎掌,在患者中脘引导至中极穴,至腹中出现肠鸣音为止。再将食指对准结石区,以腕为轴,适度点按,240次/分。足三里、日月、胆俞、中脘、胆囊穴等,每穴2分钟。再让患者左侧卧位,右手抱头,医者右手从上脘、脐中,左手从渊液到章门,反复拍打,200次/分。5分钟后令患者俯卧,从大椎以下偏右拍到肾俞,持续5分钟,结束治疗。结果42例患者结石完全排空,总有效率100%。 本文选自:刘志新等,胆总管结石的中西医临床研究概况。
赵刚 2022-09-18阅读量2581
病请描述:肛门坠胀一症,病位虽然局限于肛门直肠部,但也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失眠房劳,致使阴阳失调,脏腑亏损,气血不和,经络阻滞,瘀血浊气下注而出现本症。1调和脾胃,升清降浊此法用于脾胃失调证。脾胃主中州,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运化水谷,脾气以升为健,胃主受纳水谷,胃气以降为和,如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谷精微不布,清浊不分,下注于肠,致使水湿痰饮内滞肠道,损伤肠络而发肛门坠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张景岳云:“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所以脾胃失调,是其主要病机。伴见:腹痛、腹泻,泻而不爽,矢气便溏或便意频数,泻下物酸腐臭秽,质多糊状,混有黏液脓血,小便混浊如米泔,纳呆胸闷,嗳气酸腐,食入益甚,面色萎黄,头目眩晕,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腻或白,脉弱或滑。治宜调和脾胃,升清降浊。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黄芪50g,党参、茯苓、白术、鸡血藤、神曲、山楂、扁豆各15g,半夏12g,砂仁、木香、陈皮、甘草各6g,大枣10g,仙鹤草30g。2疏肝理气,解郁益肠此法用于肝郁脾虚证。由于肝之疏泄,参与运化、吸收食物。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可致气血淤滞,或横克脾土,脾失健运,水湿痰饮阻滞肠道,气血郁滞发病。伴见:腹痛、泻而不畅,泻后痛减,便出稀粪或黏液,肠鸣矢气多,胸胁胀窜痛,喜太息,病情常因精神因素而变化。舌苔薄白,脉象弦或弦细。治宜疏肝理气,解郁益肠。方选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加减。药物组成:黄芪50g,白芍30g,白术、党参各15g,木香、元胡各12g,柴胡、枳壳各10g,陈皮、防风、黄连、甘草各6g。若肝火偏旺者加乌梅10g,秦皮12g。便中红色黏液多者加槐花炭、白头翁;若便中以白色为主者加芡实、石榴皮;便中有泡沫者加荆芥、防风。3补肾益脾,固本除胀此法用于脾肾两虚证。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主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之说,它们在生理上是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病理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命门火衰,则脾土失于温煦;脾虚日久可致肾虚;脾肾阳气虚衰,寒从内生,水湿痰饮不化,下注凝结肠道,阴寒内盛,气血凝滞,肠络损伤而发肛门坠胀。伴见: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便中夹有黏液,或完谷不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面色白,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腰膝酸软,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或腻,脉沉细无力。方选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加减。药物组成:山药、黄芪各30g,党参、莲子、白术、芡实、白芍、补骨脂各15g,炙甘草、木香各6g,吴茱萸3g,此证当四诊合参,审视其有无阳衰证候及程度,勿单以五更泻必属肾阳虚而妄予温补。阳虚甚者加附子、炮姜;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食少者加砂仁、炒谷麦芽。4清热利湿,疏导胃肠此法用于肠胃湿热症。由于水湿痰饮积滞胃肠,郁而化热,形成湿热毒邪,下注肠道而致肛门坠胀。伴见:腹泻,粪中夹黏液脓血,里急后重,下腹痛胀,或胃脘灼痛。或肛门灼痛,或消瘦倦怠,口臭,口渴,口苦咽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之法。用清肠导滞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蒲公英30g,白芍30g,白头翁、紫花地丁、败酱草、黄芩各15g,桂枝9g,当归12g,甘草12g。5清心泻火,凉血除胀此法用于心火下移肠道证。由于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二者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在病理方面,若心火旺盛,可移热于小肠,小肠与大肠相连,大肠接受小肠泌别清浊后的食物,小肠有热必泻于大肠,损伤肠络而发肛门坠胀。症见:心胸烦热,夜不成眠,面赤口渴,口舌生疮,腹痛泄泻,粪臭色黄褐或便中夹鲜血,黏液赤白色。或便干结,夹羊粪状结块,尿赤,尿道痛。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心泻火,凉血除胀。方选泻心汤合导赤散加减。药物组成:黄连、大黄炭、木通、甘草各6g,生地20g,玄参、赤芍、丹参、丹皮、穿心莲、凤尾草各15g,竹叶、车前子各10g。失眠者加酸枣仁、合欢、远志;惊悸者加磁石、小麦、大枣。6益气养肺,化滞除胀此法用于肺失宣降,功能失调之证。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的运行。《医学实在易》说:“气通于肺,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肺与大肠通过经脉互为络属而成表里关系,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肺失宣发肃降,则每殃及肠腑使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出现泄泻或便秘。肺气虚则宣发肃降功能失调,以致肠道气滞血瘀,水湿痰饮停滞,大肠失养而发肛门坠胀。症见:腹痛、腹胀,胸腹闷胀,大便稀溏,夹白色粘团状如鱼脑,觉便物有冰凉感,腹中有气攻撑,欲得矢气而不能,努责亦不得出。自汗,畏风,咳嗽咯痰,易于感冒,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虚。阴虚者症见:便溏,便结交替,便中夹鲜血黏液,干咳无痰,少痰而粘,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鼻咽干燥,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益气养肺,化痰除湿,活血通络法。方选补中益气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30g,党参、白术、茯苓各15g,当归、白芍、赤芍、桂枝各12g,三七粉12g(吞服),柴胡、陈皮、甘草、诃子各6g,升麻、乌梅、五倍子各3g。寒盛者加炮姜、灶心土、艾叶。若阴虚者,清燥救肺汤加减。便中出血多者,加侧柏叶。7补益肝肾,润肠通便此法用于肝肾阴虚证。由于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二便,精血同属,肝肾同源,肾精有滋养大肠的作用。若便血,泄泻耗伤精血,或久病及肾,损耗肾中精血,致使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大肠失于滋润,而肛门坠胀。症见:大便硬结如羊粪,时时欲便,但通而不畅,便间夹有少量黏液赤红,腹痛隐隐,反复发作数年未愈。腰痛绵绵,形体消瘦。低热乏力,头昏耳鸣,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妇女可伴月经量少。闭经,阴道干燥。舌红少苔或淡嫩少苔,脉弦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润肠通便。方选左归丸加减:熟地、制首乌各30g,枸杞、山药、鹿胶、龟胶、菟丝子各15g,女贞子、旱莲草各20g,续断15g,牛膝10g,黄柏各10g。阳虚者去黄柏,可加附子、肉桂。8活血化瘀,温阳通便此法用于肠道瘀阻证。由于水湿痰饮热邪积滞肠道,气机不畅,日久气滞血瘀,损伤肠络必成瘀血证。症见:腹痛多在左下腹,固定不移,有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物或包块,腹满,或有粪便,或夹便血,色紫暗。舌质紫暗或瘀斑,脉沉涩。镜检:肠黏膜粗糙呈颗粒状或黏膜萎缩,或有炎**肉形成,严重者晚期可出现肠管缩短、僵硬,结肠袋消失,肠血络黯滞,少泽。本型常见于后期,可并发癌变等病。治宜活血化瘀,温阳通便。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赤芍、蒲黄、五灵脂各15g,黄芪50g,三七粉12g(吞服),川芎、没药、肉桂、干姜、延胡、茴香各6g。若便血多者加地榆、侧柏叶。
陆杰 2018-06-03阅读量2.6万
病请描述: 照照镜子,你是否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粗大的毛孔渐渐在面部蔓延开来。长了多年的痘痘,原本光洁的皮肤变得粗糙,暗哑,还坑坑洼洼,实在是很让人目不忍睹。然而更为伤心的是,花了好多钱,各种方法都试过了,可还是阻止不了这反反复复、恼人的痘痘的出现。 痤疮,又称青春痘、粉刺、暗疮,它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大多认为其病因与雄激素、皮脂腺和毛囊内微生物有密切关系。在青春发育期,雄激素分泌增多,它能引起皮脂腺合成和排泄皮脂增加,并能使毛囊上部角化增殖,造成毛孔堵塞,形成脂栓即粉刺。此外,遗传、饮食、胃肠道功能紊乱、环境因素、化妆品及精神因素等亦与发病有关。本病好发于青年男女的面部,尤其是前额、颊、下颌及胸背部,患处出油多,毛孔扩大,有的头皮屑亦多。多数无自觉症状,但是由于严重影响美观,往往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学习、工作和交友。由于本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防治本病也应针对上述病因,而采取综合治疗,才能有效。 目前一个最重要的观点是,大多数人头脑里还没有形成青春痘是病,应到医院治疗的观念,而一味地使用广告上的各类去痘产品,不但没有治疗痘痘,反而痘痘增多、严重了,认为患上本病就倒了霉、破了相,不敢见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其实,痘痘是可以治愈的,只要自己振作精神,要有信心, 到正规医院坚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合理的治疗,就能治好。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经过长期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配合国内外先进仪器治疗痤疮(青春痘),追根溯源,内清脏毒,外疗肌肤,直捣病灶,制定出一系列高效安全的特色治疗方法,解除了痘痘患者的困扰。 中药湿敷,能快速控制突然暴发、发红肿胀的痘痘,缓解疼痛,促进结节囊肿消退。 改良型自血疗法:抽取患者自己几毫升血,直接注射到特定穴位中,配合中药封脐,既有自血免疫调节作用,“以毒攻毒”,又能刺激经络,作用强而持久。用于顽固痤疮特别是伴有便秘或者消化不良的患者,效果非常明显,很快痘痘缩小,肠胃功能也有改善。 红光照射。通过照射,能使细胞线粒体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增加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加强细胞的新生,同时也增加白血球的吞噬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治疗痤疮,安全有效,避免因口服药物引起副作用。 中药倒膜治疗。发掘祖国医学美容秘方,利用现代提取技术和传统炮制法相结合的方法精制而成中药面膜,不含任何化学载体成分和激素,具有独特消炎祛脂养颜之功效。其作用原理为独有的植物活性成分,通过按摩,涂敷经透皮吸收渗入真皮细胞内,抑制油脂分泌,促进油脂分解,从而明显消炎和消除各种粉刺等。 刺络拔罐。具有清热利湿、通经活络,清除肺胃之热的功效。 对于痤疮遗留的凹陷,可以采用先进的机械磨削方法打磨凹陷周围皮肤,刺激上皮新生,使皮肤平滑。 内服、外用、刺络拔罐、中药倒膜等方法结合治疗青春痘,真正从源头上根除痘痘的滋生,让你彻底告别痘痘的烦恼。总之,战“痘”的手段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好。
卢涛 2014-11-24阅读量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