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摘要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比例越来越高,但吻合口漏仍然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何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以及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危害程度,一直是结直肠外科的热点和难点。预防性造口是目前临床上应对上述问题的常用方法,但由此带来的过度造口、造口相关并发症等问题也困扰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共识就预防性造口使用指征、临床价值、手术技巧、并发症防治、还纳及造口期护理等相关问题进行阐述,旨在为我国中低位直肠癌手术行预防性肠造口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diagnosisandtreatment,MDT)模式的推广以及对直肠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比例越来越高,但吻合口漏仍然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3%~24%,相关病死率可达6%~26%[1]。这不仅会导致患者造口无法还纳、肛门功能不良等生活质量问题,甚至会影响肿瘤学预后[2⁃4]。因此,如何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以及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危害程度,一直是结直肠外科的热点和难点。在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造口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并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的学术支持下,专家组通过查阅国内外最新指南及大量研究文献,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了《中低位直肠癌手术预防性肠造口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以期为我国中低位直肠癌手术行预防性肠造口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本共识证据级别及推荐强度评定见表1[5]。 图片 一 预防性造口的定义 预防性造口也称保护性造口或转流性造口,是指在低位前切除术后为达到粪便转流的目的,进行临时性的末端回肠造口或横结肠造口[6⁃7]。 1.低位吻合和超低位吻合:以齿状线作为标志,低位吻合指的是吻合口至齿状线的距离为2~5cm;超低位吻合是指吻合口至齿状线的距离<2cm[8]。 2.袢式造口:指造口的远、近端未横断,在腹壁外均通向共同的造口开口处,部分袢式造口在对系膜无血管区可放置支撑棒[9⁃10]。见图1。 图片 图1袢式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3.单腔造口和双腔造口:肠管连续性完全中断,只将肠管近端在腹壁外开口称为单腔造口。见图2。肠管远近端横断之后,近端和远端分别在腹壁外各自开口称为双腔造口。见图3。由于单腔造口和双腔造口多为治疗性造口,故在本共识中不予阐述。 图片 图2单腔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图片 图3双腔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二 预防性造口的临床价值 预防性造口能否降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一直是争议的焦点。理论上,预防性造口通过转流肠内容物,减轻吻合口处的机械性张力和细菌污染,可以降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11⁃13]。已有多项回顾性研究及Meta分析结果表明,预防性造口可以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及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再手术率[14⁃15]。亦有前瞻性研究报道,预防性造口组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5.8%~10.3%,显著低于未行预防性造口组的16.3%~28.0%[16]。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预防性造口并不能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17⁃18]。 预防性造口由于其粪便转流作用,减轻了因吻合口漏导致的腹盆腔感染、脓肿等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从而降低了二次非计划手术的概率[19⁃20]。 预防性造口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也未对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产生不良影响,亦不会延长术后住院天数[21]。 专家共识1:预防性造口有可能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证据等级:2A;73.9%同意)。 专家共识2:预防性造口能够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腹盆腔感染的严重程度,降低因吻合口漏导致的二次手术率(证据等级:1A;100%同意)。 专家共识3:预防性造口不会显著增加手术难度和术后住院天数(证据等级:2A;98.6%同意)。 三 预防性造口的适应证 预防性造口的适应证主要依据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其主要包括患者因素、肿瘤因素和手术因素三方面。 1.患者因素:性别、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前合并症(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肠梗阻等)、新辅助治疗(如长程放化疗及短程放疗)、吸烟、饮酒、术前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等。 2.肿瘤因素:肿瘤分期、肿瘤大小、肿瘤距肛缘距离等。 3.手术因素:手术方式及入路、吻合口与肛缘距离、术中出血量与围手术期输血量、切断直肠使用闭合器数目以及手术时长等。 鉴于吻合口漏危险因素众多,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构建了预测吻合口漏的模型并展示出了一定的预测效能[22⁃26]。但目前构建的模型均基于回顾性数据,尚未有前瞻性的研究证实其在吻合口漏预测中的实际价值。 专家共识4:临床工作中,对于不同患者应采取个体化危险因素评估,以决定是否行预防性造口术。推荐对有2个或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考虑行预防性造口术(证据等级:1C;97.1%同意)。 四 预防性造口的术式选择和操作原则 (一)预防性造口的术式选择 末端回肠袢式造口和横结肠袢式造口,是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常用的两种预防性造口术式。两者均可达到有效的转流目的。但由于造口肠管在消化道位置的不同,使得转流物的性状和流量存在着较大差异。 1.回肠袢式造口:手术操作方便,具有血供良好、易愈合、造口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还纳方便、患者恢复快等特点。 2.横结肠袢式造口:操作相对复杂,需游离部分大网膜以便充分松解横结肠及系膜从而形成无张力的横结肠造口,特别对于肥胖患者,网膜肥厚、粘连较多,肠脂垂多且肥大,会进一步加大造口和还纳的难度。 3.不同部位预防性造口的优劣:回肠造口的患者排气、排粪时间早,患者可以早期进流食,缩短了患者的禁食时间[27]。回肠造口的造口旁疝、造口脱垂、还纳后切口感染等均少于结肠造口[28⁃29]。回肠造口周围皮肤炎及水电失衡较横结肠造口常见,并有16%的回肠造口会变成永久性造口[30⁃32]。如拟行永久性造口,则更推荐结肠造口术,因为这能减少排泄物的输出,从而减少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的风险[33⁃34]。有研究表明,在造口相关的手术并发症上,回肠造口总体获益优于结肠造口[35]。 (二)操作原则 限于篇幅,以末端回肠造口为例,简介其手术操作原则。 1.末端回肠造口位置:一般选择距回盲瓣30cm处的回肠行袢式造口,若保留远端回肠过短,则不利于回肠造口还纳。对于行全结直肠切除术+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回肠造口的患者,可选择距吻合口50cm的小肠进行回肠造口。 2.支撑棒的应用:可选用硬性或软性造口棒。当造口有张力时,硬棒可能起作用。 3.肠造口的固定与缝合:预防性回肠袢式造口可将回肠浆膜层直接固定于皮下,使其突出于皮肤表面。对体型瘦小、严重腹水、预防性造口保留时间长者,可以进行分层缝合。 4.一期开放造口:在手术完成后直接开放,于肠袢对系膜缘纵行切开2~3cm肠管(或横行切开1/2肠管)。 专家共识5:推荐优先选择末端回肠袢式造口。对于急性梗阻等原因导致肠道准备不佳或晚期患者、结直肠吻合不可靠需做暂时减压的患者,建议行横结肠袢式造口。对于袢式造口,可根据造口部位、术者习惯等,选择支撑棒的应用(证据等级:1C;92.8%同意)。 五 造口并发症的预防及干预 肠造口包含腹壁损伤修复、肠腔开放污染、腹部术后腹盆腔适应性改变等多个病理生理过程,并可受患者个体化因素影响,容易出现造口相关并发症。根据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可以分早期并发症(30d内)和晚期并发症(30d后);通常除造口旁疝外,大多数造口并发症为早期并发症。 (一)外科医师手术技术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 外科医师的手术技术及经验必然会影响造口质量及相关并发症。预防的基本原则如下:(1)临时性造口操作应尽可能简单;(2)避免在取标本切口上制作造口;(3)选取造口肠管宜兼顾腹壁定位和肠管张力;(4)合理切除皮肤及皮下组织,制作尺寸适宜的腹壁隧道;(5)造口肠管固定尽可能简单,充分利用其与周围组织的自然粘连。 (二)造口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 1.肠管及系膜并发症:包括造口肠管或系膜出血。开放造口后需对造口处黏膜确切止血;预置支撑棒需要警惕系膜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和血肿;固定肠管时浆肌层缝合,须避免缝合系膜血管引起出血、血肿。出血可通过压迫、电凝或结扎血管处理。临时性造口坏死极为罕见。 2.皮肤及皮下组织层并发症:包括皮肤黏膜分离和造口旁浅层软组织感染等。预防原则是减少死腔形成,促进造口粘连。应少切或不切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后制作腹壁隧道即可。避免皮肤层以下的缝合。可通过引流、换药来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和愈合。 3.肌肉筋膜层并发症:包括深层软组织感染、造口回缩、造口脱垂和早期造口疝。深筋膜和腹外斜肌腱膜的切开应避免过大。对临时性造口来说,筋膜层通常不用缝合,如能运针缝合则意味着开孔过大。造口回缩、脱垂和早期疝形成均可归因于过大的腹壁缺损,多可通过换药和合适造口器具选择等维持至造口还纳[36]。 4.造口早期狭窄:造口肠管输入袢早期狭窄,可导致造口排出不畅及肠梗阻。常见原因为肠袢扭转、腹壁过厚致腹腔内成角、过度缝合导致出口狭窄等。一期开放造口应确认输入袢通畅。采用手指引导,必要时在肠管近端开口处置入软质支撑管(如导尿管)等方法多可缓解。 5.罕见严重并发症:如腹壁脓肿或坏死性筋膜炎,此类并发症通常为医源性因素,如过深过密的肠管缝合固定引起肠壁穿孔,过度的深筋膜或腹外斜肌腱膜切开、皮下组织切除,形成死腔导致脓肿等。一旦出现多需局部切开、引流,甚至二次手术重建造口。 专家共识6: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和术后因素。不同的造口并发症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推荐等级:1B;92.8%同意)。 六 预防性造口还纳 1.还纳时机:术后1个月还纳,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还纳患者[37]。Walma等[38]发现,与3个月以上还纳相比,3个月内进行造口还纳,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而6个月以上进行还纳,会导致远端结肠肌肉及黏膜萎缩,导致肛门功能障碍[39]。因此,目前较多采取的是3个月左右进行还纳手术。 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增加了还纳手术吻合相关并发症的风险[40]。Thalheimer等[41]研究发现,辅助治疗期间还纳会增加伤口感染、腹泻、腹胀等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要注意辅助治疗对造口还纳时机的影响。 2.还纳前检查:直肠指诊在吻合口检查中的敏感性为98.4%,并且对直肠癌复发的诊断同样有帮助[42]。结肠镜检查可以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必要时可进行吻合口异常情况的活检。MRI和CT对直肠癌的复发或转移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水溶性造影剂灌肠常用于评价吻合口完整性,对诊断吻合口漏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5.4%)和阴性预测值(98.4%)[42]。排粪造影能同时观察排粪过程中直肠的形态结构和排粪功能[43]。 3.预防性造口还纳操作:Leung等[44]指出,相对于手工吻合,器械吻合具有降低术后肠梗阻、缩短手术时间的趋势。有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切口的关闭中,使用慢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能够显著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率[45]。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报道,在造口还纳手术中,预防性使用生物补片能够显著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率(12%比20%,P=0.012),且不影响伤口感染率、生活质量、疼痛评分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等[46]。多项研究和荟
张振国 2022-11-22阅读量3450
病请描述:人上了岁数后,常常会感到腿凉、腿疼,其实 这很可能就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出的求救信号。 有很多人认为动脉硬化只是心脏的冠状动 脉硬化了,出现冠心病、心梗、脑梗、偏 瘫…其实,动脉硬化是一种累及全身动脉的 疾病,不仅可累及心脑血管,还会累及下肢动 脉。 (01)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答:下肢动脉硬化是由子动脉壁中斑块增多 而造成的,斑块增多会使血管管腔变窄,甚至 堵塞,被输送到腿和脚的氧气就少了,继而下 肢肢体就会出现缺血缺氧的症状,患者通常感 觉到下肢或足部怕冷,腿部摸起来发凉。 注意 斑块可能破裂,从而导致栓塞,让栓塞的远端组织出现急性缺血的症状。 (0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哪些症状? 1.下肢或者足部感觉怕冷,腿部摸起来发凉 2.活动后腿部或臀部肌肉酸胀或酸痛行走活动后会感觉腿没劲儿,休息后可缓解 3.腿部感觉异常,可有麻木感、烧灼感 4.皮肤苍白或发紫 5.足部伤口愈合困难 6.肌肉萎缩 7.足部或者脚趾出现坏死 8.爬楼上楼梯的时候腿酸胀无力或者疼痛 临床上,很多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初期 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动脉狭窄的加重,会出现“走 路活动后小腿无力或者抽筋样疼痛,体息一会就好了”这样的情况,这种临床症状专业术语称为:“间 歇性跛行” 小提示 当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酸肚、乏力、 发凉、疼痛等情况时,要引起重视,就医进一 步检查,确定下肢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或者堵 塞。 (03)有针对这个的检查吗? 有。医生会根据您的症状和查体,可能会选择 以下一项或者多项检查: (04)发现下肢动脉斑块怎么办? 有很多人没有下肢动脉缺血的明显症状,只是检查 的时候发现了下肢动脉斑块。这时,接受正规的治 疗非常重要,能改善症状避免斑块加重。主要包括 以下这些方面: 1.中西医治疗 2.戒烟 3.血糖控制、高血压的治疗 4.健康的饮食、运动 (05)我没有什么症状,还需要重视吗?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 (ACCIAHA)有关下肢动脉硬化的指南 指出,下列人群的患病率较高: • 年龄大于等千70岁 •年龄为50至69岁,且具有吸烟史或糖 尿病史 •年龄为 40至49岁,伴有糖尿病,且至 少具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其他危险因素 •下肢症状提示有间断性跛行或静息痛 下肢脉搏检查异常 已知其他部位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比 如冠心病、颈动脉、肾动脉硬化等疾病 •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男性、黑人 族、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吸烟、高血 压、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06)我没什么症状,还需要去做相关筛查 吗? 通过筛杳检杳出无症状的下肢动脉硬化 闭塞症是有意义的。因为能识别其他部位发 生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的患者。而通过筛 查出来的无症状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也可以从药物治疗中获益,可降低心肌梗 死、脑卒中和死亡的风险。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周五下午;上海九院 (瞿溪路500号〕新门诊楼三楼血管外科
秦金保 2022-11-01阅读量2601
病请描述:1.得了疝气我该怎么办? 疝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于老年男性。受限于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患者对于疝病的态度往往呈现两极化表现。很多患者得了疝气不当一回事,觉得是一种时有时无的东西,不用太在意。但事实上,在我们专科,因为疝气不及时治疗导致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每年多达三四十人,其中不乏需要做肠管切除吻合的患者,对于术后的恢复和生活均造成了不良影响。原本只需住院1-2天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影响自己消化功能的后遗症。更有患者因手术时间过晚,广泛肠坏死导致肠穿孔,造成弥漫性腹膜炎和脓毒性休克,因此失去生命。在此,我绝非危言耸听。 嵌顿疝患者因肠管嵌顿坏死不得不行肠切除吻合手术 相反,有的患者因为得了疝气,性情大变,惶惶不可终日,一到门诊,听闻需要手术更是大惊失色。因为,在他们心里,手术就是电视上表演的那种血刺拉忽惊心动魄的过程,不停地在你身上划拉,还动不动就要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的危险操作,因为惧怕手术而耽误治疗的也大有人在。我最近就有一位患者觉得因为自己得了疝气导致呼吸变得困难,结果一检查发现呼吸问题是肺动脉高压,心衰引起。因此,对于疝病,过于轻忽或者过分担忧都不可取,有一个科学正确的认知非常重要。 2.吃药可以治疗疝气吗? 每当自己在网上看到吃药和肚脐贴可以治疗疝气真的既生气又无奈。得了疝气的确需要治疗,但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药到疝除。因为,疝气是腹壁上出现了一个“破洞”,当然这个洞是在体内的,外面是看不见的。正因为有了这个洞,原本呆在肚子里的小肠通过这个洞钻到皮肤下面来了,外观上看就形成了一个鼓包,这就是疝形成的原因。理解了发病原因,你自然就会明白药物是没法修补这个洞的。就像我经常和患者朋友们说的,一个气球上破了个口,它是不会长好的。在气球里一直有压力的情况下(类似腹腔里一直存在腹内压),洞只会越撑越大。对于疝气修补的方式人类从中世纪开始认知、研究、发展至今,修补始终是最为可靠的主流方法,但是到了有些“神医”嘴里变成了不用手术吃几颗药就能治好了,让人哭笑不得。所以说,让疝气患者吃药或者用什么肚脐贴的人非蠢既坏,尽早远离。 警惕这些声称不需要手术就可以看好疝气的宣传 3. 治疗疝气为什么要用补片? 疝气好比自己穿的衣服上出现了破洞,缝起来一直是最原始和传统的治疗方式,但是把原本穿着合身的衣服上的大洞缝起来了势必导致衣服变形,穿着也会有束缚不适感。因此,拉拢缝合后存在张力导致术后疼痛,复发率高,绝非理想选择。更好的方法是给这个洞打上一个接近原材质和形状的“补丁”。补片就是这样一张“补丁”。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微创手术,总的原则就是找到这个洞所在的位置,然后将“合身”的补片放置在该处,覆盖修补这个“洞”。通俗地讲,开放手术就是从外往里补洞,类似站在房子的屋檐上修补天花板,而微创手术就是类似站在屋子里从里往外修补天花板。只要显露充分,补片放置得当,无论哪种方法修补的效果是相似的。 微创手术中在显示器上可以清晰看到腹壁上"洞" 4. 补片可靠吗? 有些患者又要对这个“补丁”产生疑问了,这个东西安全可靠吗?补得牢靠吗?简单说,补片产品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现在的趋势是变了越来越轻薄,厚度已经和纸张差不多,但是强度远大于自身腹壁组织,这样才能保证修补既不会有异物感,同时又非常牢靠。而且补片并不是放在腹腔内,而是放在腹壁和腹腔的夹层中,不会对腹内的脏器产生干扰。作为一个已经发展非常成熟的医用产品,没有过于担心的必要,可以说,相比于放在血管内的支架,放在骨骼上的钢钉钢板,补片的风险要低的多得多。在我国每年进行的疝手术超过100万例,其中绝大多数都需要放置补片,而由于补片排异感染需要再次手术取出的数量少之又少,所以说,对于补片切勿过分担心,因噎废食。 5. 谁都可以做微创手术吗?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越来越多患者都可以接收微创手术,过去很多微创手术的禁忌也已被一一突破。除了极少数对于不能耐受全身麻醉的患者,譬如高龄患者合并多种心肺疾病,绝大多数的患者都可以选择微创手术。在我的学生年代,微创治疗疝气也刚刚在国内开展,不少患者和医生笃信开放手术的效果要好于微创治疗。但将近20年过去,现实结果和大量数据都支持微创治疗的优点:伤口小且美观,疼痛轻,恢复快,且随着微创技术的普及,现今三甲医院的专科医生都有能力开展微创治疗。甚至在我专科中心,肠管嵌顿的急诊患者,将近80%也是通过微创手术完成治疗的。从前对于先进技术的种种顾虑,在事实面前,早已烟消云散。 6. 手术后1天就出院,是不是太快了? 在我读书的年代,做了疝气手术的患者至少要在医院呆上一周时间。碰到疝气很大病史很长,很多患者可能因为疼痛好几天都下不了床。但是现在,治疗技术已经有了革命性变化,以前需要一层层切开和缝合的组织,由于微创技术的发展,全都可以避免了,这可以极大减轻术后伤口疼痛。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微创手术后在医院呆上1-2天足矣。其实,这1,2天与其说是治疗,不如说是观察。因为疝气通过手术已经得到了修复,手术后更多是对于全身麻醉反应的观察和处理,譬如麻醉过后有些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排尿困难以及局部疼痛等等,而这个观察周期一般是1-2天。而麻醉反应不明显的大多数患者,早上做完手术,到我下午去查房的时候已经在病房里谈笑风声了。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很多医院把疝手术列为当日手术的原因。当然这个术后住院1-2天肯定无法涵盖所有患者,一些术前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我们会适当延长其观察时间。但是恢复很好,能吃能睡,术后一天便可回家修养。 此篇科普文基本上涵盖了平日疝气患者最常问的几个问题,其实也是术前谈话我最常提及的内容。作为一个疝气患者,对于以上问题有了基本认知,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从容面对治疗。至于医院的选择,多嘴说一句,上海的三甲医院都具有微创治疗疝气的丰富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水平,但我还是在门诊经常遇见辗转于多家医院,看过多名专家的朋友。锱铢必较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多比较多打听也是朴实的生活经验,但仅仅就诊而迟迟不下决定耽误治疗导致疾病发展就显然不算是优秀品质了。 上海东方医院 疝与腹壁专科 副主任医师 刘正尼
刘正尼 2022-10-26阅读量2996
病请描述:文章转载自:东方网 东方网9月30日消息:患者鲁先生(化姓)右上臂和右肩由于被热金属烫伤,导致皮肤、肌肉和骨骼严重烧伤,被送入当地烧伤创伤中心治疗,诊断为重度IV度烧伤。他在当地医院接受了创面彻底清创、封闭负压吸引控制局部感染、局部植皮缩小创面等手术,维持肢体血供,但遗留右肩、右上肢大面积皮肤缺损,以及肩胛骨,肱骨外露,近日转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进一步治疗。 据悉,随着功能性假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植入3D打印的功能性假体,成功重建肢体功能,帮助完成日常生活。然而,鲁先生是重度烧伤患者,骨骼受损范围巨大,右上臂、右肱骨和肩胛骨骨坏死、右肩关节完全开放,失去了肩部的全部功能,包括内收、前屈和旋转等。如果想要实现右上臂的保肢和运动功能,所需要重建的功能性假体体量巨大,同时还面临严重烧伤和创伤后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以及周围软组织愈合能力差的问题,因此手术复杂程度和难度也急剧上升。 为尽可能恢复鲁先生右上肢的功能,市六医院骨科文根副主任医师团队依托以往皮瓣修复,以及植入3D打印假体重建肢体功能的丰富经验,参考最新国际肢体功能重建研究技术,大胆创新、仔细规划,为患者制定了通过皮瓣修复+3D打印肩胛骨、肱骨、肘关节假体植入的手术方案。 3D打印肩胛骨、上臂、肘关节假体 在之前经历多次手术之后,鲁先生距离实现右上臂肢体功能重建仅差一步之遥——植入功能性假体。在皮瓣完全存活、局部无明显炎症、各项检查指标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手术团队为患者取出骨水泥,植入定制的受限肩胛骨-肱骨-肘关节假体。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并逐渐开始康复训练。术后4个月,鲁先生可实现右上肢肘屈伸运动功能、肩关节部分外展功能,回归正常生活,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患者鲁先生对治疗结果也非常满意。 术后照片 市六医院骨科文根副主任医师指出,重度烧伤导致的开放性骨折的治疗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通过多种技术结合,解决骨骼、软组织、软骨、血管和神经缺损等问题。清除所有坏死组织,覆盖软组织缺损是妥善处理复杂组织缺损的重要步骤,皮瓣是否存活将直接影响肢体挽救的可能性。对于四肢骨缺损及功能重建,目前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上肢,功能复杂,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要求远大于下肢,但目前的重建效果要远低于下肢。骨科手术团队通过皮瓣修复创面,植入功能性假体,成功挽救患者鲁先生重度烧伤的上肢,并重建右上臂运动功能。该病例是国内外首例涉及全肩、全肱骨和全肘的修复及功能重建,为涉及骨骼的IV度烧伤提供了修复和实现活动能力的新技术。
文根 2022-10-07阅读量2173
病请描述:认识高弓足 高弓足,又名爪形足,是儿童及成人颇为常见足部畸形。高弓足患者足的纵弓增高,脚长度变短,脚底跖骨头明显突出,使脚掌接触地面的范围减少,跖骨头部位的压力增大,皮肤有胼胝(老茧)形成,甚至坏死,产生疼痛。 高弓足的危害 高弓足无弹性,多不能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很容易疲劳。轻度高弓足患者,站立时畸形减轻,甚至消失,足呈正常形态;严重患者,站立时也不会减轻畸形。高弓足常常会引起足内翻问题,长时间剧烈运动后可能会造成第五跖骨基底部疲劳性骨折。 弓形足患者选鞋问题 ①高弓足和爪状趾畸形使足底承重面积减小,步行中所有跖骨头承重增加,横弓下陷,继发跖骨头下骨膜炎、皮肤胼胝和跟骨骨膜炎,经常引起疼痛; ②爪状趾的趾间关节屈曲,趾背隆起,常因鞋包头低、硬而在近节趾间关节背面引起压疼、摩擦伤、胼胝; ③足背高,普通鞋的跗面不够高,引起足背的压迫、不适; ④足跟有内翻倾向,距下关节不稳,步行中常发生内翻、崴脚。 ⑤疼痛综合症:小腿痛,跟腱附着点疼痛,跟骨、中足与前足部分骨刺、鸡眼等 高弓足的治疗 高弓足的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改善足行走功能,矫正并防止畸形加重。中度和重度畸形需采用手术治疗,轻度患者尤其青少年患者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康复矫形治疗及3D打印矫形鞋垫进行辅助性治疗。 缓解高弓足症状的矫形技术处理方法: 1) 使用掌后横向支撑的鞋垫,使整个后足与前足外翻。 2) 鞋内用毛毡、塑料海绵或硅橡胶制造的横弓垫托起横弓。 3)增加跟高,用弹性跟,或将后跟触地处做成斜面,降低跟着地冲击。 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科研调查发现,矫形鞋垫是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上海九院王金武教授团队3D打印个性化矫形鞋垫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根据患者足部扫描及足底力学特征进行个性化设计,更准确地设定患者站立行走时正确的下肢力线,纠正异常体态,可以很好地分散足部压力,同时对高弓足患者的足弓部位的负荷通过支撑进行分配以增加舒适度,制造出鞋垫上特殊而复杂的网格拓扑结构,符合足型,更加舒适。 诊治前须知 1、佩戴一双大小合适的运动鞋(鞋垫可拆卸),定制鞋垫厚度会有增加,可选择大半码或一码鞋子。 2、三个月定期复诊,查看矫正的情况以及制定下一步治疗计划。 3、穿戴第1周时间为适应期,可根据个人调整每日穿戴时间,后期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长期使用。
王金武 2022-09-01阅读量3977
病请描述:骨折了怎么办?许多人都知道:轻则石膏固定,重则打钢板、打钢钉治疗。总之,以目前的医疗水平,骨折并不是什么难治的疾病。然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骨科文根主任遇到了一位患者,在骨折两年之后病情反而愈加严重,这是怎么回事呢?迁延不愈的骨折,跌跌撞撞的治愈之路62岁的姚先生于2020年9月入院,根据姚先生所述:左小腿曾于2018年因外伤导致胫骨骨折。经过治疗,2019年姚先生在复查时发现,骨折的位置并没有长好,出现了“骨不连”的情况。于是,在家人的陪同下,姚先生便前往省级医院继续治疗。经过“髓内钉+钢板”联合治疗后,姚先生的病情并没有得到好转。术后伤口出现红肿,局部皮肤破溃,还形成了窦道。尽管姚先生辗转了全国多家医院救治,但是都没有获得好转。这可愁坏了一家人。2020年9月,姚先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我院骨科,求诊于文根主任。经过细致的检查,文主任发现姚先生的小腿留下了陈旧了手术瘢痕,窦道里还有脓性渗出。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渗出液中为多重耐药表皮葡萄球菌。最终,文主任以“左胫骨骨髓炎”将患者收治入院。入院后,文主任先为患者进行清创处理,取出内固定,并使用骨水泥填塞,最后石膏固定治疗。大约一个多月之后,姚先生的伤口恢复良好。于是,11月22日再次回到我院,将骨水泥取出,接受植骨治疗,术后骨愈合。新方式、新想法,保住完整肢体其实,开放性骨折的术后感染率较高,所以类似于姚先生这样的病例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如果没能及时治疗,那么局部皮肤和软组织、肌肉、以及骨骼关节均有可能受其影响,导致肢体无法发挥正常功能,影响患者的生活状态。文主任介绍,在为姚先生清创的过程中,局部皮肤瘢痕化,骨端周围软组织充填,局部部分组织坏死。为了保留尽可能多的组织,在伤口彻底清创后,骨缺损部位选择了骨水泥进行填塞,促进诱导膜的形成。由于姚先生的病程较长,多次手术,伤口周围广泛瘢痕,局部形成窦道、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骨缺损和骨髓炎,影响了正常活动,如果病情继续延误下去,甚至需要截肢。为了增强局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降低了传统手术中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文主任认为,需要尽快修复窦道缺损,帮助骨骼及肌肉组织生长,这是是影响本次治疗结果的主要因素。也只有尽快修复正常组织,才有机会选择植骨的方式,提高保肢的可能性。对于常用的保肢手术,如果存在复合组织缺损,则需要结合多种技术,缺失的组织越多,重建的难度就越大。思考再三,文主任分阶段使用骨水泥垫片防止窦道感染,此外,骨水泥间隔物还可以为假体的二次植入创造和保留空间。在二次治疗时,文主任团队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了骨假体的个性化定制,以此实现保肢以及保留运动功能的目的。皮瓣和定制假体的结合,以及这种情况下分期手术的想法,为大规模复合组织缺损提供了新的选择。过去,考虑到骨折后伤口迁延不愈,以及严重烧伤、创伤后周围软组织愈合能力差的情况,植入手术可能具有很大的感染风险。而现在,通过结合传统修复和重建医学工程技术,医者可以更加精确、便捷的为患者进行保肢,尽量减小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这是医疗行业与显微外科相结合后的有效临床转化,也希望这一技术能够造福更多的患者。
文根 2022-06-21阅读量9471
病请描述:第5版WHO甲状腺肿瘤分类重磅出炉,病理特征和分子分型成为分类基石 甲状腺书院 2022-05-03 12:00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第5版内分泌与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在2017年第4版WHO分类基础上,甲状腺肿瘤做出重大调整,以突出甲状腺癌各亚型独特的病理特征、分子分型。新版WHO甲状腺肿瘤分型有哪些更新要点?最常见的乳头状癌(PTC)有什么新的诊断标准和临床意义?强调分子分型带来了哪些临床启示?【肿瘤资讯】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刘志艳教授对新版WHO分类更新要点和临床意义做出解读。 第5版WHO分类引入新分型,强调病理分子特征 为了更好地理解肿瘤细胞来源,在病理特征(包括细胞病理和组织病理)、分子分类和生物学行为方面,第5版WHO的内分泌与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中[1]对甲状腺肿瘤进行了新的命名与更新。甲状腺肿瘤主要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在新版WHO分类中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起源的肿瘤分为良性,低风险和恶性肿瘤。新分类强调了生物标记物在辅助诊断和判定预后方面的作用。 1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不仅包括滤泡腺瘤,还包括几种具有诊断和临床意义的其他腺瘤,包括常伴有功能亢进的乳头状腺瘤、嗜酸性腺瘤等。分类首次新增了对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中的多灶性增生性/肿瘤性病变(甲状腺滤泡结节性疾病)的详细描述。 2低风险肿瘤 新版分类将第4版中的交界性肿瘤修订为低风险甲状腺滤泡细胞起源的肿瘤,包括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NIFTP),恶性潜能未定的甲状腺肿瘤和透明变梁状肿瘤。 3恶性肿瘤 新版WHO分类更加凸显分子特征的作用,根据分子特征和侵袭性将甲状腺滤泡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进行分类。具有多种组织亚型的PTC代表BRAF样恶性肿瘤,而浸润性包裹性滤泡亚型PTC和甲状腺滤泡癌代表RAS样恶性肿瘤。 在滤泡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中,新分类不再主张“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作为独立分类,而对其采用与大于1 cm肿瘤相同的亚分型。修订了高细胞亚型PTC的分类标准,筛状桑葚型甲状腺癌不再作为PTC亚型,不再提倡使用“许特尔氏细胞”术语。嗜酸性细胞癌作为独立类型,特指嗜酸细胞成分>75%的嗜酸性滤泡细胞起源并缺乏PTC核特征(诊断为嗜酸细胞性PTC)和高级别特征(坏死和核分裂像≥5/2 mm2)的肿瘤。新增“高级别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分类,包括传统甲状腺低分化癌和高级别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未分化癌是分化程度最差的肿瘤类型,甲状腺鳞状细胞癌不再作为独立类型,而是归类为未分化癌的一种亚型。 1流行病学 PTC是成人和儿童中最常见的滤泡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PTC通常为散发性,目前家族性肿瘤日益受到重视。在2017年WHO分类制定前,PTC的诊断完全基于细胞核特征,而不考虑其生长方式和浸润特征。随着诊断术语“NIFTP”的引入,这种情况逐步发生了变化,第5版WHO分类中在PTC的定义中加入乳头状生长或浸润。分子研究表明,PTC是一组BRAF样恶性肿瘤,而包裹性纯滤泡型PTC为RAS样恶性肿瘤,更类似于甲状腺滤泡癌,因此与PTC不归入同一组。 同时在世界范围内,PTC发病率在逐年增加,这可能是由于目前筛查和诊断实践趋势所致。尽管多数确诊的PTC≤1.0 cm,但同时大的PTC数量有所增加,这可能是基于核特征诊断PTC发展趋势的结果。 2微小PTC不再作为独立亚型 偶发性微小PTC大多数预后极好,然而有一组肿瘤表现出侵袭性病理特征和临床行为,可发生局部和远处转移及术后复发。因此,在第5版WHO分类中,不推荐将“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视为一个独立亚型,和临床管理指南一致,均推荐根据病理特征而非肿瘤大小为PTC患者制定个性化风险分层方案,提倡对微小癌根据其他PTC亚型进行分型。 3新版WHO中PTC分子特征 根据分子数据,与滤泡癌或包裹性滤泡亚型乳头状癌相比,PTC分化较差。PTC的主要分子事件是点突变或涉及MAPK通路的基因重排。BRAF V600E是经典型PTC及具有乳头状生长模式和滤泡结构的浸润性亚型中最常见的分子改变。这些BRAF样肿瘤表现为局灶性至弥漫性乳头状生长,具有特征性细胞核特征,多为浸润性,但可局限膨胀性生长或呈推挤性边界,或位于囊肿中。端粒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作为继发性致病事件可发生于10%的PTC中,通常与侵袭性临床病程相关。经典PTC和其他亚型中均发现RET基因重排(CCDC6:RET和NCOA4:RET)。RET重排与辐射诱导PTC之间存在强相关性。此外,PTC中其他不常见的分子变异包括NTRK等基因融合、突变、拷贝数变化、基因表达异常和mRNA表达异常等。 4PTC亚型(表1) 经典型PTC由具有特征性细胞核的肿瘤细胞形成典型乳头,肿瘤细胞核特征为:细胞核增大,染色质边集,染色质透明,核膜不规则形成核沟或核内假包涵体。淋巴管浸润是PTC区域淋巴结转移率高的原因,而血管侵犯少见。 包裹型被一层厚纤维膜完全包裹,包膜完整、部分或全层被肿瘤浸润。缺乏浸润特征的包裹型经典PTC临床预后良好。 浸润性滤泡亚型PTC是一种BRAF样病变,具有经典PTC的浸润性生长方式,但缺乏明显乳头,以滤泡结构为主、核异型性明显、有明显的砂粒体和间质纤维化,仔细检查通常可发现局灶性微乳头结构。 高细胞型(TC)、柱状细胞型(CC)、鞋钉型(HN)PTC较经典型PTC更具有侵袭性临床病理特征。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制定的风险分层方案将这些患者的复发风险定为中度。侵袭性PTC组织亚型也可具有完整包膜和/或临床分期较低,缺乏甲状腺腺外侵犯、淋巴管和血管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与其他亚型相比,BRAF V600E突变在TC-PTC中最为常见(约占90%),TERT启动子突变在某些病例中也有报道。TC-PTC的其他分子事件包括1号染色体杂合性丢失和TP53突变。CC-PTC也和BRAF V600E突变相关,而BRAF融合、RAS突变、TERT启动子突变、CDKN2A缺失和TP53突变较为少见。大多数HN-PTC病例存在BRAF V600E突变,通常和TP53、TERT启动子和PIK3CA突变相关。 弥漫硬化型(DS)-PTC的特点是甲状腺弥漫性单侧或双侧受累,广泛淋巴管浸润,致密硬化,大量砂砾体和相关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实性/梁状亚型具有实性、梁状或巢状生长模式,类似于低分化癌,但缺乏坏死和明显核分裂像。DS-PTC和实性亚型PTC也可具有侵袭性临床病程。 其他对预后无已知影响的亚型包括:嗜酸性经典PTC,乳头明显,瘤细胞有嗜酸性胞质(>75%)和PTC核特征;Warthin样PTC本质上是一种嗜酸性PTC,乳头状生长,间质有大量淋巴浆细胞浸润,形态与涎腺Warthin瘤相似;罕见的透明细胞亚型。 其他不太常见的PTC亚型包括:梭形细胞PTC和伴有纤维瘤病/筋膜炎样/硬化性纤维样间质的PTC。前者可能难以诊断,后者是一种罕见肿瘤,包括伴BRAF突变的PTC和具有CTNNB1突变及β-catenin核表达的纤维瘤病2种成分。 表1 PTC亚型的主要组织病理学标准和分子概况 *罕见分子改变;NA:无数据。 高级别甲状腺滤泡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包括传统甲状腺低分化癌(PDTC)和高级别分化型甲状腺癌(DHGTC),二者都具有核分裂像增多和肿瘤坏死,而不伴有间变性组织学特征和临床行为,为高级别非间变性滤泡细胞起源的癌。其中DHGTC为浸润性、高级别滤泡细胞起源的癌,保留了高分化滤泡细胞起源的癌相应组织类型的独特结构和/或细胞学特性,如PTC核特征和/或结构、滤泡癌的滤泡生长模式。两种肿瘤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表达TTF1、PAX8、CK(通常为CK7)和甲状腺球蛋白(TG)。TG多为局灶、点状弱阳性。Ki67增殖指数高,通常在10%到30%之间。 从分子生物学特征来看,PDTC和DHGTC存在BRAF(BRAF V600E)、RAS突变或少数基因融合(常为RET或NTRK3)。此外,还携带继发侵袭性突变,最常见的是TERT启动子和少数PIK3CA和TP53基因突变。PDTC多见RAS突变,这是其定义中严格要求无PTC核特征的结果。相反,绝大多数DHGTC由BRAF V600E驱动,因为大多数DHGTC都表现出PTC细胞核特征。 因型而施,精准诊疗开启晚期PTC、PDTC、DHGTC和未分 化癌治疗新格局 对肿瘤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理解和驱动基因的发现引领了甲状腺癌精准治疗的飞速发展。如新版WHO分类所强调,驱动基因是PTC发生发展的根本驱动因素,BRAF、TERT、RET融合等基因突变的发现为晚期PTC、高级别甲状腺滤泡上皮起源的癌、未分化癌患者的辅助诊断、肿瘤生物学行为、预后判断及高效精准治疗的指导提供了依据。因此《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也将分子检测写入病理诊断的Ⅱ级推荐,认为基因检测有助于提高确诊率,判断肿瘤侵袭性和生物学行为,并对于晚期甲状腺癌的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指南推荐对于不能切除的复发性/持续性病变及发生转移的患者,应常规行基因组检测以发现RET融合等具有治疗指导意义的基因异常[2]。2021版《甲状腺癌RET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则将RET重排作为有明确临床意义的Ⅰ类基因变异,推荐所有转移性或不可手术切除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进行检测,以指导靶向治疗[3]。 RET融合是PTC最常见的基因变异类型之一,发生率约为10%~20%,在辐射诱发的PTC患者和儿童PTC患者中发生率更高[4],同时也可发生于DHGTC、起源于PTC的PDTC和未分化癌,也是甲状腺癌诊疗指南推荐检测的靶点之一[2,3]。RET最常见的融合伴侣是CCDC6和NCOA4,其他还包括KIF5B,ACBD5,DLG5等。荧光原位杂交(FISH)、二代测序(NGS)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检测融合的方法。 在新版WHO分类中对分子分型的强调是甲状腺癌的治疗现状和诊疗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大多数PTC患者预后良好,但是约1~4%的PTC患者初诊时即存在远处转移,且高达30%患者在术后复发转移,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预后显著恶化[5]。基于都灵方案标准诊断的PDTC 10年总生存率为46%,疾病特异生存率为60%。高级别非间变性滤泡细胞起源的癌具有大致相似的疾病特异生存率(10年56%)[6],与PDTC相比,高级别PTC的无病存活率可能更差[7]。碘摄取患者可行放射碘治疗,但部分肿瘤无碘摄取,或复发转移后发生去分化而摄碘能力下降、导致碘难治。此外,甲状腺癌对放化疗不敏感,因而此类患者缺乏有效治疗方式[8]。 曾经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多激酶抑制剂(MKI)是放射性碘难治晚期PTC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这些MKIs可同时抑制VEGF1-3、PDGF、c-Kit等多个靶点,进而抑制肿瘤生长。然而由于缺乏靶点选择性,这些MKIs疗效有限,且皮肤黏膜反应、腹泻、高血压、疲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造成患者耐受性较差,减量和停药率高,因而无法持续用药,获益受限[9,10]。 特异性RET抑制剂普拉替尼的问世证实了RET靶点的价值。全球Ⅰ/Ⅱ期ARROW研究纳入RET突变MTC和RET融合DTC患者接受普拉替尼治疗,结果显示RET融合甲状腺癌患者的ORR达到89%,疗效数据卓越。中国患者疗效数据和全球人群一致。在不良反应方面,普拉替尼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肝酶升高、生化异常和骨髓抑制,可控可耐受[11]。因此,普拉替尼于2020年12月1日和2022年3月8日先后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RET突变MTC和放射性碘难治晚期RET融合甲状腺癌成人和12岁及以上儿童的治疗。 因此,驱动基因的发现和特异性单靶点抑制剂的研发成为真正的破局之道。普拉替尼作为晚期甲状腺癌精准治疗的领军者,开启了甲状腺癌靶向治疗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有针对性单靶点药物的不断成熟,为晚期甲状腺癌患者带来更多治疗希望和临床获益。 NPM-CN-TC-062-20230331 参考文献 [1] Baloch ZW, et al. Overview of the 2022 WHO Classification of Thyroid Neoplasms. Endocr Pathol. 2022;33(1):27-63. [2]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1版). [3]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甲状腺专委会, 等. 甲状腺癌RET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版).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2.16(1):1-8. [4] Salvatore D,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T gene in thyroid cancer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Nat Rev Endocrinol. 2021;17(5):296-306. [5] Omry-Orbach G. Risk Stratification in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An Ongoing Process. Rambam Maimonides Med J. 2016;7(1):e0003. [6] Xu B, et al. Primary high-grade non-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64 cases. Histopathology. 2022;80(2):322-337. [7] Wong KS, et al.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with High-Grade Features Versus Poorl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An Analysis of Clinicopathologic and Molecular Features and Outcome. Thyroid. 2021;31(6):933-940. [8] Haugen BR, et al. 2015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Adult Patients with Thyroid Nodules and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The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Guidelines Task Force on Thyroid Nodules and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Thyroid. 2016;26(1):1-133. [9] Marotta V, et al. Kinase-inhibitors for iodine-refractor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still far from a structured therapeutic algorithm.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21;162:103353. [10] Schlumberger M, et al. Lenvatinib versus placebo in radioiodine-refractory thyroid cancer. N Engl J Med. 2015;372(7):621-30. [11] Gao M,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alsetinib, a Selective RET Inhibitor,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dvanced RET-mutant Medullary Thyroid Cancer (MTC). ATA 2021 LBA3.
费健 2022-05-03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皮肤起源于外胚叶及中胚叶,组织结构复杂,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各种组织均可异常增生形成病变,因此皮肤病变的种类远远超过其他器官。皮肤病变大致可分为良性及恶性两大类。 l 良性皮肤病变 : 常见的是:色素痣 l 恶性皮肤病变 : 常见的是: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 一、良性皮肤病变: A. 色素痣根据根据痣细胞在皮肤内的位置不同,可将其分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 l 交界痣:多为扁平皮损,色素均匀的斑疹,境界清,对称,通常1-2mm大小 l 混合痣:多为略高起皮损,通常是丘疹,其表皮色素增加,有时可轻度隆起,取决于真皮成分的深度,皮损有时呈疣状增生或含有毛发 l 皮内痣:多为乳头瘤样皮损,半球状和带蒂皮损 色素痣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但是以下情况应手术切除: 1, 发生在头面部、手掌、足底、腰部、腋窝、腹股沟等易摩擦部位的交界痣、混合痣易恶变 2, 色素痣出现以下恶变体征:①体积突然增大;②颜色变黑;③表面出现糜烂、溃疡、出血或肿胀;④自觉疼痛或瘙痒;⑤周围出现卫星病灶等。 二、恶性皮肤病变: 均应手术切除 A, 基底细胞癌为分化较好的附属器肿瘤,发生于基底细胞层,生长缓慢,有局部破坏性,但少转移,偶见病损侵袭性扩大,向深部生长,破坏眼鼻、甚至破坏颅骨。好发于老年人的曝光部位,特别是颜面部。皮损常单发,但亦有散发或多发。无明确诱因出现皮肤小创面,长期外用膏药无效,伤口反复结痂及创面形成,需引起重视。临床上可分为以下类型: l 结节溃疡型 最常见,好发于颜面部,起初为小结节,缓慢增大并出现溃疡。 l 表浅型 常发生于躯干部 l 硬皮病样型或硬化型 罕见,常单发于头面部 l 色素型 皮损呈褐黑色,易误诊为恶性黑素瘤。 l 纤维上皮瘤型 好发于背部。 B,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又称棘细胞癌,发生于上皮细胞的肿瘤,可发生淋巴转移 n 本病好发于老年人的曝光部位皮肤。 n 皮损初起常为小而硬的红色结节,易演变为疣状或乳头瘤状,中央易发生溃疡,易坏死、出血,溃疡边缘较宽,高起呈菜花状,质地坚实,常伴恶臭; u 肿瘤可进行性扩大,侵犯其下方筋膜、肌肉和骨骼。 u 发生于口唇、阴茎、女阴和肛门处的皮损易发生转移。 C, 恶性黑素瘤,简称恶黑,是来源于黑素细胞、恶性程度较高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眼脉络膜和软脑膜等处。它是最危险的肿瘤之一,可以转移到任何器官,包括脑和心脏。临床可分为以下类型: l 肢端雀斑痣样黑素瘤: 我国常见类型,好发于掌趾、指甲周围。皮损表现为色素不均、边界不规则斑片;此型进展快,常短期内增大并发生溃疡和转移。 l 恶性雀斑痣样黑素瘤: 好发于老年人,曝光部位。 l 结节性黑素瘤: 类似皮内痣、血疱、血管瘤等,是最易忽视的黑素瘤类型。 l 表浅扩散性黑素瘤: 中年人常见,好发于躯干及女性腿部。
易磊 2022-02-18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发生肢端缺血,并引发神经病变和感染,进而导致足部疾患,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相关的研究发现,该并发症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当中的发生率超过了8%,对其预后及生活均造成极大影响。 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因素 1.代谢控制不佳 在糖尿病的影响下,患者机体均存在蛋白质、脂肪、糖代谢紊乱,进而损伤体液的免疫功能以及细胞的免疫功能,致使足部感染的发生几率更高。大部分糖尿病足患者在平时的饮食中并没有控制意识,部分患者则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给予了过分控制,认为进食逐渐变少,甚至会出现厌食,从而导致营养不良。此外,不规则的用药也会使血糖控制不佳,并加重代谢紊乱。 2.长期的糖尿病病史 如果糖尿病病史达到了5-10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就会增高。 3.血糖控制的程度不佳 包括患者对于平时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控制。患者如果长期的高糖、高热量饮食,活动量较小,甚至吸烟、喝酒,包括睡眠不规律,这样都会增加糖尿病溃疡的风险。 4.对局部的足部护理不佳以及足溃疡的既往史 如果对足部皮肤的干裂,没有及时的补充油脂,指甲的增厚,过于长的指甲没有及时修剪,也可以增加糖尿病足溃疡的风险。穿鞋也很重要,如果穿过硬的皮鞋或者是一些橡胶鞋,磨破足部的概率会增加,进而增加糖尿病足溃疡的风险。 5.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病变的症状(如,足的麻木、感觉触觉或痛觉减退或消失)和缺血性血管病变(运动引起的腓肠肌疼痛或发凉)也会引起糖尿病足。 神经病变的体征(足发热、皮肤不出汗、肌肉萎缩、鹰爪样趾、压力点的皮肤增厚、脉搏很好,血液充盈良好)和周围血管病变的体征(足发凉、皮肤发亮变薄、脉搏消失和皮下组织萎缩)。 6.其他 其它的一些因素,包括药物的控制,如果患者能够及时的依照医生的建议服药,定期复查血糖,糖尿病足溃疡的风险就会降低;如果患者不能按照医生的要求规律服药,没有定期的去门诊复查监测血糖,血糖控制出现升高过高的这种情况,长期持续的高血糖,会增加糖尿病足的风险。 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要养成天天检查足部的习惯,检查内容包括足部皮肤是否有水疱、擦伤、裂口、局部皮肤是否有红肿,皮肤的色泽如何,如果皮肤温度降低,皮肤颜色为暗紫色甚至紫黑色,则提示局部缺血,容易出现溃疡并形成坏死。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健共体慢病管理中心 2022-01-16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发生肢端缺血,并引发神经病变和感染,进而导致足部疾患,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相关的研究发现,该并发症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当中的发生率超过了8%,对其预后及生活均造成极大影响。 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因素 1.代谢控制不佳 在糖尿病的影响下,患者机体均存在蛋白质、脂肪、糖代谢紊乱,进而损伤体液的免疫功能以及细胞的免疫功能,致使足部感染的发生几率更高。大部分糖尿病足患者在平时的饮食中并没有控制意识,部分患者则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给予了过分控制,认为进食逐渐变少,甚至会出现厌食,从而导致营养不良。此外,不规则的用药也会使血糖控制不佳,并加重代谢紊乱。 2.长期的糖尿病病史 如果糖尿病病史达到了5-10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就会增高。 3.血糖控制的程度不佳 包括患者对于平时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控制。患者如果长期的高糖、高热量饮食,活动量较小,甚至吸烟、喝酒,包括睡眠不规律,这样都会增加糖尿病溃疡的风险。 4.对局部的足部护理不佳以及足溃疡的既往史 如果对足部皮肤的干裂,没有及时的补充油脂,指甲的增厚,过于长的指甲没有及时修剪,也可以增加糖尿病足溃疡的风险。穿鞋也很重要,如果穿过硬的皮鞋或者是一些橡胶鞋,磨破足部的概率会增加,进而增加糖尿病足溃疡的风险。 5.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病变的症状(如,足的麻木、感觉触觉或痛觉减退或消失)和缺血性血管病变(运动引起的腓肠肌疼痛或发凉)也会引起糖尿病足。 神经病变的体征(足发热、皮肤不出汗、肌肉萎缩、鹰爪样趾、压力点的皮肤增厚、脉搏很好,血液充盈良好)和周围血管病变的体征(足发凉、皮肤发亮变薄、脉搏消失和皮下组织萎缩)。 6.其他 其它的一些因素,包括药物的控制,如果患者能够及时的依照医生的建议服药,定期复查血糖,糖尿病足溃疡的风险就会降低;如果患者不能按照医生的要求规律服药,没有定期的去门诊复查监测血糖,血糖控制出现升高过高的这种情况,长期持续的高血糖,会增加糖尿病足的风险。 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要养成天天检查足部的习惯,检查内容包括足部皮肤是否有水疱、擦伤、裂口、局部皮肤是否有红肿,皮肤的色泽如何,如果皮肤温度降低,皮肤颜色为暗紫色甚至紫黑色,则提示局部缺血,容易出现溃疡并形成坏死。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健共体慢病管理中心 2022-01-16阅读量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