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学习困难 > 内容

学习困难内容

任冬冬主任|人工耳蜗植入工作...

病请描述:人工耳蜗是一种可以帮助听力障碍人士恢复听力和言语交流能力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人工耳蜗植入是医学和康复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且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更新,因此在适应证选择、术前评估、手术、术后调机和听觉言语康复等方面都需要一份可供参考的指南。 我们在2003版的基础上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指南进行了较全面的修订,旨在为从事此项工作的临床医生、听力和言语康复等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指导性意见,进一步规范中国的人工耳蜗植人工作,提高整体治疗康复效果。 人工耳蜗植入涉及到医学、听力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需要医师、听力学家、言语病理学家、言语治疗师、康复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家长等共同组成人工耳蜗植入小组,协同开展工作。 适应证的选择 一、患者的选择标准 人工耳蜗植入主要用于治疗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1.语前聋患者的选择标准:①植入年龄通常为12个月-6岁。植入年龄越小效果越佳,但要特别预防麻醉意外、失血过多、颞骨内外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目前不建议为6个月以下的患儿植人人工耳蜗,但脑膜炎导致的耳聋因面临耳蜗骨化的风险,建议在手术条件完备的情况下尽早手术。 6岁以上的儿童或青少年需要有一定的听力言语基础,自幼有助听器配戴史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史。②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经综合听力学评估,重度聋患儿配戴助听器3-6个月无效或者效果不理想,应行人工耳蜗植入;极重度聋患儿可考虑直接行人工耳蜗植入。 ③无手术禁忌证。④监护人和/或植入者本人对人工耳蜗植入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⑤具备听觉言语康复教育的条件。 2.语后聋患者的选择标准:①各年龄段的语后聋患者。②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依靠助听器不能进行正常听觉言语交流。③无手术禁忌证。④植入者本人和/或监护人对人工耳蜗植入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二、手术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内耳严重畸形,例如Michel畸形;听神经缺如或中断;中耳乳突急性化脓性炎症。 2.相对禁忌证:癫痫频繁发作不能控制;严重精神、智力、行为及心理障碍,无法配合听觉言语训练。 三、特殊情况人工耳蜗植入临床实践的指导性建议 1.脑白质病变:又称脑白质营养不良,是一组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的病变,其特点为中枢白质的髓鞘发育异常或弥漫性损害。 如果MRI发现有脑白质病变,需进行智力、神经系统体征及MRI复查。如果智力、运动发育无倒退,除听力、言语外其他系统功能基本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锥体束征或者体征无变化,MRI脑白质病变区无高信号(DWI像);动态观察(间隔大于6个月)病变无扩大,可考虑人工耳蜗植入。 2.听神经病(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是一种特殊的神经性耳聋,为内毛细胞、听神经突触和/或听神经本身功能不良所导致的听力障碍。听力学检测有其典型特征,表现为耳声发射(OAE)和/或耳蜗微音电位(CM)正常而听性脑干反应(ABR)缺失或严重异常。 目前,人工耳蜗植入对多数听神经病患者改善听觉有效,但部分患者可能无效或者效果较差,因此术前必须告知患者和/或监护人相关风险。 3.双侧人工耳蜗植入:双侧植入可以改善声源定位功能、安静和背景噪声下的言语理解能力,有助于获得更自然的声音感受,促进听觉言语和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可以选择双侧同时植入或顺序植入,顺序植入两次手术间隔越短,越有利于术后言语康复。 4.具有残余听力者的人工耳蜗植入:具有残余听力者,尤其是高频陡降型听力损失者适合采取保留残余听力的电极植入方式,术后可以选择声电联合刺激模式,但术前须告知患者和/或监护人术后残余听力有下降或丧失的风险。 5.内耳结构异常者的人工耳蜗植入:与人工耳蜗植入相关的内耳结构异常包括共同腔畸形、耳蜗发育不良、耳蜗骨化、内听道狭窄等,多数患者可施行人工耳蜗植入,但术前应组织病例讨论,术中谨慎处理,推荐使用面神经监测。术后效果个体差异较大。 6.慢性中耳炎伴有鼓膜穿孔者的人工耳蜗植入:慢性中耳炎伴有鼓膜穿孔者如果炎性反应得到控制,可选择一期或分期手术。一期手术是指在根治中耳乳突病灶、鼓膜修补(或乳突腔自体组织填塞和外耳道封闭)的同时行人工耳蜗植入;分期手术是指先行病灶清除、修复鼓膜穿孔或封闭外耳道,3-6个月后再行人工耳蜗植入。 术前评估 一、病史采集 通过询问病史了解可能的发病原因。耳科病史重点放在听力损失的病因和发病过程,应了解患者的听力史、耳鸣与眩晕史、耳毒性药物接触史、噪声暴露史、全身急慢性感染史、耳科既往史、听力损失家族史、助听器配戴史、发育因素(全身或局部的发育畸形、智力发育等)和其他病因(如癫痫和精神状况等)。 听力损失患儿还应包括母亲妊娠史、生产史、小儿生长史、言语发育史等。此外还应了解患者的言语-语言能力(如发音清晰度、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以及改善交流的愿望。 二、耳部检查 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等。 三、听力学及前庭功能检查 (一)检查项目 1.纯音测听:包括气导和骨导阈值;6岁及以下小儿可采用小儿行为测听法,包括行为观察、视觉强化测听和游戏测听。 2.声导抗:包括鼓室图和镫骨肌反射。 3.听觉诱发电位:包括ABR、40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或听性稳态反应(ASSR),以及耳蜗微音电位检查。 4.耳声发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或瞬态诱发耳声发射。 5.言语测听:可分为言语识别率和言语识别阈测试,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言语认知水平选用适宜的开放式和/或闭合式言语测试材料(附件1)。 6.助听效果评估:助听器优化选配后的助听听阈测试和/或言语识别测试。 7.前庭功能检查(有眩晕病史且能配合检查者)。 8.鼓岬电刺激试验(必要时)。 (二)听力学入选标准 1.语前聋患者:需进行主观和客观综合听力学评估。客观听力学评估:短声ABR反应阈值>90dBnHL,40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1kHz以下反应阈值>100dBnHL,听性稳态反应2kHz及以上频率阈值>90dBnHL;耳声发射双耳均未通过(听神经病患者除外)。 主观听力学评估:行为测听裸耳平均阈值>80dBHL;助听听阈2kHz以上频率>50dBHL;助听后言语识别率(闭合式双音节词)得分≤70%,对于不能配合言语测听者,经行为观察确认其不能从助听器中获益。 2.语后聋患者:双耳纯音气导平均听阈>80dBHL的极重度听力损失;助听后听力较佳耳的开放短句识别率<70%的重度听力损失。 3.残余听力:低频听力较好,但2kHz及以上频率听阈>80dBHL,配戴助听器不能满足交流需要者,可行人工耳蜗植入;对于检测不到任何残余听力的患者,应向本人或监护人说明术后听觉康复效果欠佳的风险。 四、影像学评估 常规行颞骨薄层CT扫描、内耳及颅脑MRI,必要时行耳蜗三维重建。 五、言语.语言能力评估 对有一定语言经验或能力的患者,可做言语.语言能力评估,包括言语清晰度、理解能力、语法能力、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对于小于3岁、无法配合的婴幼儿可采用“亲子游戏”录像观察及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评估。 六、儿童心理、智力及学习能力评估 3岁以上儿童可选用希.内学习能力测验(中国聋人常模修订版),3岁以下儿童可选用格雷费斯心理发育行为测查量表(中国婴幼儿精神发育量表,MDSCI)。对疑有精神智力发育迟缓(希-内学习能力评估智商<67分,格雷费斯测验精神发育商<70分)或有异常心理行为表现的患儿,建议到专业机构行进一步观察、诊断和鉴定。 社会文化型智力低下者可考虑人工耳蜗植入;而非社会文化型智力低下,或多动症、自闭症(孤独症)以及其他精神智力发育障碍的患儿,应向家长讲明此类疾病可能会给术后康复带来的困难,帮助家长建立客观合理的心理期望值。 七、儿科学或内科学评估 行全身体格检查和相关的辅助检查。 八、家庭和康复条件评估 术前应该使患者本人和/或监护人以及教师了解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本人和/或监护人树立正确的期望值,并对语前聋患儿术后如何进行康复训练及康复地点的选择做好准备,合理进行科学的康复安置。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一、对手术医师的要求 手术医师应该具备较丰富的中耳乳突显微手术经验并参加过系统的人工耳蜗手术专业培训,且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20例以上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二、对手术室及基本设备的要求 手术室应具备良好的无菌手术条件,具备手术显微镜、耳科电钻等相关设备。 三、术前准备 术前谈话由手术医师和听力师进行,需使患者和/或监护人充分了解手术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和并发症,了解人工耳蜗植入带来的收益和风险,并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附件2)。 人工耳蜗植人手术属Ⅱ类切口,围手术期应常规使用抗生素,手术准备、全身麻醉准备和术前用药同其他手术。 四、手术操作步骤和方法 常规采用耳后切口、经乳突面隐窝人路、耳蜗开窗或圆窗进路,具体操作可按照各类型人工耳蜗装置的相关要求执行。 五、术中监测 根据所使用的人工耳蜗装置进行电极阻抗测试和电诱发神经反应测试,以了解电极的完整性和听神经对电刺激的反应。 六、手术后的处理 手术后行影像学检查判断电极位置,余同一般耳科手术。 七、手术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有鼓膜穿孔、外耳道损伤、味觉异常、眩晕、耳鸣、面肌抽搐或疼痛、感染、头皮血肿、脑脊液漏、面神经麻痹、脑膜炎、颅内血肿、植人体移位或脱出、皮瓣坏死等,应根据相应情况积极处理。 八、开机和调试 通常术后1-4周开机,一般开机后的第1个月内调机1-2次,之后根据患者情况安排时间,待听力稳定后适当延长调试间隔,最终1年调机1次。开机和调试方法及步骤可按照各产品的技术要求执行。如果对侧耳可从助听器获益,建议尽早验配助听器。 对调机听力师的要求:应具备良好的听力学和人工耳蜗基础知识,并经过专业培训。婴幼儿的调试应由有经验的听力师完成。 九、手术效果评估 手术成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切口愈合良好;②影像学检查,电极植入位置正确;③开机和调试后患者有主观或客观的听性反应。 植入后听觉言语康复 人工耳蜗植人者术后必须进行科学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通过科学有效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培建和完善其感知性倾听、辨析性倾听、理解性倾听的能力,促进其言语理解、言语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语前聋患者需要制定系统的听觉言语康复方案,在注重昕语技能培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听语习惯,提高听觉言语交流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语后聋患者则着重进行听觉适应性及言语识别训练。 一、康复目标 1.康复目标的制定应以阶段性康复评估为依据。 2.康复目标的内容应涵盖听觉、言语、语言、认知及沟通等。 3.康复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有可观察性。 二、康复模式 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家长或监护人应在康复机构的专业指导之下掌握必备的听觉言语康复知识与技能,主动实践,努力成为听障儿童康复教育全过程的支持者、引导者、伴随者,实现康复效果最大化。成人人工耳蜗植入者可依据医生建议到指定康复机构接受听觉适应性训练和言语识别训练指导。 1.机构康复: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可在康复机构接受全日制学前康复教育、听能管理及听觉言语康复个别强化训练。 2.社区家庭康复:低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可选择以机构为指导,采用亲子同训、预约单训及家庭指导计时服务等形式,实施听觉言语康复训练。 3.随班就读:鼓励有一定听觉语言能力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任冬冬 2023-02-11阅读量3830

通过治疗快感缺失提升抑郁症治...

病请描述:导读:快感缺失(Anhedonia,对日常活动的兴趣或愉快感降低)常伴随奖赏系统功能障碍,是抑郁症的两个核心症状之一,存在于50%-70%的抑郁症患者中。研究表明,治疗开始时快感缺失更严重与抗抑郁治疗转归更差相关。然而,与改善抑郁情绪相比,现有抑郁症治疗方法对于快感缺失的改善不尽如人意。尽管药物和心理疗法可以有效治疗抑郁症,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抑郁症患者或不启动治疗,或在治疗尚未完成时即过早停止治疗,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参与度需要进一步提高。既往研究未探讨快感缺失能否预测抑郁症患者治疗参与度低,但快感缺失自身的特征,包括参与活动的动机降低及消极的预期,使其明确成为提升抑郁症患者治疗参与度的潜在靶点。本文旨在探讨快 感缺失改善与治疗参与度提升之间的潜在联系。快感缺失与治疗参与度快感缺失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可能涉及个体对于奖赏刺激的期待、决策预期、行动及奖赏学习等多个过程。这些过程背后的神经及行为系统异常与抑郁总体症状相关,而与快感缺失的关系尤为密切。鉴于抗抑郁药及心理治疗都是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我们将治疗后抑郁症状的改善视为一种奖赏;与治疗者形成连接的体验,以及在初诊时对未来抱有希望,本身也是一种奖赏。然而就长期来看,药物或心理治疗所带来的抑郁症状改善可能需要数周或数月才能出现,而奖赏反应异常可能会导致抑郁症患者更加难以追求这些迟来的奖赏。患者对治疗投入的评估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启动及坚持治疗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时间甚至金钱的任务,包括搜寻医保相关信息、与医生联系、协调治疗时间、安排如何前往医院等。矛盾之处在于,最需要治疗的患者,即那些抑郁症状和/或快感缺失更严重者,可能在评估上述投入时存在更严重的损害,表现为对困难的夸大及动机的不足。减少潜在的治疗障碍(如,预约提醒及远程医疗),以及增加治疗感知价值的干预措施,对存在快感缺失的抑郁症患者参与治疗尤其有帮助。对奖赏即治疗获益的预期抑郁症与个体对未来体验的负面评价相关——抑郁症患者如果对治疗获益的预期较低,启动及坚持治疗的可能性也较低。当存在快感缺失的抑郁症患者不愿参与对自身有益的治疗时,干预措施包括激励性访谈,将成功治疗的情形可视化或记录下来,以及明确处理抑郁症预期快感减少的问题。通过强调治疗获益,这些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应对抑郁症患者奖赏预期过低的问题,进而有望提升治疗参与度。早期干预的反应对首诊积极作用(如,有望让自己状态更好,以及能与医生见面)反应较少的快感缺失个体继续接受抗抑郁治疗的可能性较低,而提高首诊及日后治疗奖赏的干预措施则可能有助于抵消这种消极的反应。可能用到的干预措施包括放大医师表达出的积极情绪、通过简短的干预让患者快速感受到治疗获益、突出治疗期间正能量或展现能力的时刻、前期治疗结束时给予积极的反馈等。从奖赏中学习一个人从过往经历中学习的能力,即根据过去行为的后果做出关于未来行动的决定,是奖赏机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存在快感缺失的抑郁症患者即便对奖赏做出积极的反应(如,对治疗存在希望或预期),也很难将其切实转化为进一步治疗。增加抑郁症患者对治疗的投入及承诺可以激励他们将自身的积极反应转化为接受治疗的内在动力,这一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干预措施包括给予反馈以奖励行为改变,允许患者选择疗法或早期治疗重点,以及让患者签署治疗承诺书等。未来发展方向总之,快感缺失可能是抑郁症患者参与治疗的障碍,而这一点可以通过一系列针对特定奖赏机制功能受损的干预措施加以解决。此举有望改善抑郁症患者较低的启动治疗率及维持治疗率。未来的研究可聚焦于探索快感缺失、奖赏机制与治疗启动和维持之间的关系;此类研究将有助于确定它们究竟存在何种关系,关系的强度如何,以及快感缺失对抑郁症患者治疗参与度的影响是否高于抑郁症的总体严重度。————————文献索引:Khazanov GK, Forbes CN, Dunn BD, Thase ME. Addressing anhedonia to increase depression treatment engagement. Br J Clin Psychol. 2022 Jun;61(2):255-280.

微医药 2023-02-10阅读量919

小孩有过敏性鼻炎如何治疗

病请描述:儿童过敏性鼻炎一般情况下并不能自愈,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年龄增大症状也跟着加重。 过敏性鼻炎的主要危害 1、反复的过敏性鼻炎发作,会引起儿童的注意力下降,影响生活、学习。 2、引起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过敏性鼻炎最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儿童过敏性鼻炎,如果不控制,往往会发展成过敏性哮喘。 3、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过敏所致的鼻塞会引起儿童睡眠缺氧、张口呼吸,从而导致面容改变,身体及智力发育较同龄儿童迟缓。 4、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咽喉受累进而发生水肿,使咽口狭窄、阻塞,造成鼓室负压,中耳渗出性液体产生,从而影响儿童的听力 5、引起鼻窦炎及鼻息肉:反复的擤鼻、挖鼻会引起反复的鼻出血。 过敏性鼻炎常见的治疗方法总结 1、药物治疗:如果孩子的症状比较轻微,只是偶尔发作,建议家长在孩子过敏性鼻炎发作时,给孩子服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如果过敏性鼻炎经常发作,那么家长平日就要使用预防性的药物及措施。 2、免疫治疗:这种治疗方法,通常包括皮下以及舌下这两种治疗方法,舌下免疫治疗更适用于儿童,其治疗依从性更高。 3、辅助治疗:通过鼻腔冲洗,可以清除孩子鼻粘膜中的炎症介质,继而还可以软化以及清除鼻痂,儿童鼻腔冲洗较成人困难,建议采用雾化方式,用等渗或高渗盐水冲洗,可加入少许激素和黏液稀化剂治疗。 温馨提醒:对于儿童来说,过敏性鼻炎要及早干预、控制,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防护,秋季温差大,要注意给孩子保暖防寒,当有症状的时候要及时就医治疗。

微医健康 2022-12-01阅读量2605

3次试管失败后,终于迎来了我...

病请描述:      于是,我便辞去老家小县城的工作,搬到市里,换了家市级医院做试管,准备做最后的尝试,来市里一年多,一边开始新的工作一边和老公学习关于试管婴儿的相关知识,发现做试管婴儿从备孕调理、到怀孕后养胎、保胎的学问还是蛮多的,在这里我也把我这些年做试管的经验和学到的试管知识分享到各位姐妹们:      首先,重视和医生的充分沟通      要想提高试管的成功率,可以说80%关键在于和医生沟通上,在做试管前,要将自身情况详细告知医生,以便医生为你制定符合你自身条件的助孕方案,积极配合医生执行方案。像我前几次失败我觉得在和医生的沟通上有很多的问题,总是她不问,我就不说,对医生也是半信半疑,再加上身边还有个朋友也是做试管,总喜欢拿她和我自己比较,医生稍微开的药贵了点就不想用,最后的结果也就往往不如人意。       其实,每个人情况不同,用药方案也不一样,产生的费用也略有差异,不要因为这个就猜疑医生,有任何疑惑请先问医生,而不是找网络和病友。      作为医生来说,他们的成就感来源于患者的治疗成功,没有人比他们更希望你能尽快好孕的。所以,姐妹们为了宝宝,积极配合医生,相信医生才是明智之举。      其次,要重视试管过程中的心理调节       试管婴儿的过程非常漫长,十分考验一个人的承受力,一个周期虽然只有1-2月左右的时间,但是一次成功的人是少数的,大部分人都要经历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对身心都是一种煎熬,而且,在试管婴儿过程中,女方往往比男方承受更多的压力和痛苦,我当时前几次试管失败后,我陷入严重的抑郁中,尽管非常羡慕有孩子的妈妈们,但一想想我这都尝试好几次都不成功,挫败感就非常的强,要不是我老公总是鼓励我,要不然真的就撑不住。      所以,做试管婴儿的同胞们,千万不要让你的老公当甩手掌柜,试管怀孕可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请让你的老公和你一起共渡难关,因为宝妈的情绪对试管的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女性的情绪不稳定,就会影响到内分泌的正常水平,从而对月经周期产生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异常,卵巢功能异常,子宫内环境等都会受到一连串的影响,做试管婴儿成功也就遥遥无期。      第三,重视试管移植前的检查      因为做试管婴儿比较复杂,而且要有一定花费,需要不停的往返医院。所以在做试管婴儿之前,应该做全面体检,保证目前男女双方是在身体非常健康、正常的情况下去受孕。这样才能避免后期一些不必要的花费和试管失败的概率。      当然,检查项目也很多,尤其是女性检查的项目包含各个方面,比如甲状腺、乳腺、肝、胆、胰、脾、肾、妇科,各个脏器超声、胸透,心电图等。      另外血液化验也要做很多的项目,如肝、胆、胰、脾、肾功能怎么样。      还有相关传染病检查,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看有没有这些潜伏感染,另外还要做血常规、尿常规、凝血时间等,我当时就是来了个全套的检查,花了好几个W,最后查出凝血功能异常,再加上宫腔粘连,还有刮宫引起的子宫内膜薄,导致怀孕一直都很困难,检查完毕后又配合医生做了治疗,用了一段时间的戊酸雌二醇片和依诺肝素钠。      当时,我记得吃戊酸雌二醇片是长子宫内膜的,但是注射依诺肝素钠,我就不太明白,仔细询问医生后,才了解到肝素是防止血液高凝、改善子宫血液循环的,可以为子宫创造良好的孕育环境,滋养胚胎,提高母体的免疫力。       听医生这么说,我才不纠结,但是刚开始打肝素的时候,肚子上总是会有淤青,出血的情况,我还怀疑是不是这个肝素有什么问题,仔细询问医生后才知道,打肝素出现淤青、出血是很正常的现象,大多数都是由于没有正确掌握打肝素的技巧引起的,这种情况大多数出现在新手身上,只要正确的掌握注射技巧就可以解决80%的问题,另外,就是选择5切面针头和带安全装置的依诺肝素钠,也会减轻皮下淤血和淤青的情况,而且带安全装置的,用起来也方便很多,即使是新手小白第一天打肝素也能轻松get打肝素的技巧。做了试管后不方便来回跑的话,也可以去网上看看,凭处方单就可以购买到,就不用来来回回跑医院了。      我记得我听完医生的建议后我回家后就拿着医生的处方单在网上买了依诺肝素钠注射液,带安全装置的针头感觉更细,手持部分更宽,打起来很稳,我还在肝素宝宝上领了出院关爱包,定期的孕检也是一路绿灯,在试管移植前后,很多姐妹们会因为复发性流产、静脉血栓等问题需要用到肝素,如果有需要的姐妹到时也可以考虑一下哦~       最后,放松心情       积极的心态是试管婴儿成功的重要助力,我看很多姐妹们为了做试管,把工作辞了,一门心思全扑到做试管婴儿上去,其实,这样做不仅给自己增加经济负担,同时也让我们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多时候我们越是看重,越是容易失败。       其实,你正常生活、正常工作,可以转移注意力,让自己放松下来,繁琐的过程也就没那么难熬了。像我经历了3次试管失败后,换个环境,换个生活方式,远离小县城的人情世故,心情就好了很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好孕连连~       好啦,希望做试管的姐妹们都能拥有良好的自己我调节能力,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保证充足的睡眠,放松心情,正常生活,不焦虑,不盲从,相信我们,最终都会成功抱娃。       加油,妈妈们~点击此处,进入“抗凝专区”

微医药 2022-11-17阅读量3200

管理多动症孩子服药,家长要注...

病请描述:       多动症的药物治疗是决定治疗成功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家长在给孩子服药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醒家长注意下面几个要点: 第一点,要重视孩子的病,孩子得了多动症,家长不要轻视,不要不以为然,不要错误地认为孩子大了就好了大……孩子看专科医生以后,如果医生处方了治疗药物,一定要配合医生治疗用药,千万不能不服药,不规律用药,随意停药,这样会影响疗效。 第二点,要每天督促孩子服药,对于小年龄的孩子,往往他们不愿意服药,怕药物苦,或者难以下咽,家长要鼓励孩子服药,耐心的说服孩子服药。对于大孩子来说,有时候会拒绝服药,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想法非常多,在门诊中见到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不接受自己的问题,或者认为服药对自己没有用,往往觉得这个药很难吃,孩子不想吃药,这样就会藏药或者扔药,家长不知道,往往还认为吃药没有效果,在临床中,我还遇到过这样的孩子,家长把药给了孩子,孩子上学了,结果一直未服用药,家长也不知道,等到来医院复查的时候,没有看到疗效,一个冬天过去了,开春的时候,家长在打扫卫生时,在暖气后面发现了大量的药品,这个孩子没有服药,家长却长时间没有发现,延误了治疗,影响了疗效,这是需要家长重视的方面,就是要督促和监督孩子服药。对于住校的孩子,一定要将药品交给生活老师或者卫生老师,不要直接把药交给孩子,避免服药不规律、漏服。 第三点,对于家长要求有一定难度,就是服药要有记录表,这个表格填写日期、药名、剂量、副作用及服药后的体重变化。按日期填写,复查时拿给医生看,这样医生就会一目了然,非常清晰,节省了就诊时间,方便医生准确调整治疗用药,如果疗效好,可以维持用药,如果用药后效果不明显,但是副作用也不大,那么可能要加剂量,调剂量,建议家长要更细的观察,可以用表格记录。有些家长密密麻麻写了很多,重点不突出,也不便于医生了解孩子的病情变化,所以表格是简洁高效的方式。 第四点,服药以后,家长要耐心等待疗效的出现。治疗多动症不像治疗感冒那样,服药以后病情会很快的好转,而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往往起效没有那么快,像速释哌甲酯起效也需要一周左右,而托莫西汀二周到四周起效,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吃药马上就会有效果。而往往家长最先看到的是服药以后的副作用,比如服药以后,孩子食欲会下降,会出现消化道的反应,出现肚子疼,食欲不振,恶心,甚至还有呕吐。但是没有因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停药的,临床上很少见到此情况。有些孩子会出现头晕,头疼,身体疲乏,困倦,晚上入睡有些困难等,这些不良反应往往比较轻微,在服药的前三个月会出现,以后慢慢逐渐减轻,所以开始治疗的时候,医生的用药剂量会很小,家长不必担心,慢慢的增加剂量,这时候孩子的身体会耐受,反应逐渐减少,疗效则慢慢出现,根据实际情况再调整剂量。家长一定要耐心的等待,不要指望一吃药孩子就马上出现疗效,马上变好。 第五点,提醒家长客观评价药物的疗效,多动症的孩子往往有一些行为问题,严重者会影响学习,造成学习下降,往往孩子服药以后,家长最先关心的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成绩提升,就是治疗有效果,学习成绩没有变化,往往疗效不好,这样是不正确的,不客观的。建议家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观察疗效:第一个就是主要症状的改善。如果孩子的行为能控制了,上课专心了,做作业认真了,不用大人紧盯了,发脾气少了,与同学关系改善了,有上进心了,这是一个好的效果。另外,家长和老师的评价是从不同的时间段,不同地点观察,往往有差异,这时候要多听老师的反馈,因为孩子主要在学校,他的学习生活、课堂纪律、同学关系,这些变化都要通过老师去评价,这样更客观、更准确,家长要定时和老师联系,了解孩子服药后的变化,并将这种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家长更多的要关心孩子放学以后在家的情况,比如学习状态,写作业情况,学习效率,多动行为等变化。 最后一点,家长还需要定期带孩子去医院复查,每次取药都要和医生沟通孩子的情况,包括症状的改善,行为的改变等,最好三个月到半年要让孩子来医院复查,比如复查注意力、行为量表等,医生要把这些检查结果前后对照,观察疗效,以便调整治疗。家长的描述往往具有主观性,而检查评估是客观的。这两部分要结合起来,家长也要重视,不要仅仅来门诊取药,不去复查,这样孩子的变化不会很客观的反馈给医生,不能及时调整治疗,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家长和孩子很容易放弃治疗,这样就会前功尽弃了。

陆小彦 2022-05-13阅读量9481

为什么多动症需要长期用药物治...

病请描述:       多动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就像哮喘,癫痫等疾病一样,时时刻刻都威胁着孩子健康成长,所以只有长期药物治疗,才能持续控制症状,使其对孩子、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一些患儿家长对多动症的药物治疗存在误区,认为治疗是短期的、临时的、突击性的,病情稍有好转便停药,周末和假期也随便停药,只在孩子上学期间、甚至只在孩子临近考试之前让他服药,经常不遵医嘱服药......这些做法是极不正确的。         首先,多动症是没有“假期”的,疾病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是全天候的,治疗不仅需要白天上课时控制症状,晚上更需保证孩子有效完成作业,按时睡眠。治疗也应是全天候的。这样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更有效。         其次,多动症的危害不仅仅在于学习方面的影响,与学习成绩相比,自尊心、自信心、情绪调控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的影响,对孩子健康成长影响更为广泛和久远。药物治疗能有效控制症状,提高学习功能,促进孩子自尊心、自信心、情绪调控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孩子在知识积累和成长发育过程中,是没有“假期”和“非假期”之分的,即使在寒暑假,孩子也要学习,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讲,长期药物治疗,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如果药物治治停停,孩子的症状就会反复波动,病情也会加重,治疗更加困难。一方面会增加患儿家长的看护负担,另一方面造成疾病波动,症状反复,孩子情绪不稳,对治疗缺乏信心,产生抵触治疗心理。         总之,长期药物治疗,如同患近视眼的人,佩戴眼镜;如同患高血压的人,服用降压药一样,对多动症患儿和家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手段。

陆小彦 2022-05-11阅读量8521

多动症的危害有哪些?

病请描述:       多动症对孩子的危害是长期的和终身的,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病情,会有不同的损害,多动症不仅损害儿童的学业,造成学习困难,成绩差,厌学和辍学;也严重损害患儿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及自信心,人格的健康发展。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危害。         目前,国内外医生一致把多动症看作是从儿童到成人的疾病。对多动症儿童不规范治疗,后患无穷,危害极大。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多动症的孩子长大了,到青春期后可自然好了的观点,经临床大量研究是站不住脚的。研究表明,有70%多动症患儿的症状持续到青春期,3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而且未经有效治疗,病情也会加重,出现各种共患病,如对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学习障碍,抽动障碍等,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陆小彦 2022-05-08阅读量9042

孩子过分淘气好动会是病吗?什...

病请描述:        很多家长对多动症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多动症不是病,是孩子淘气好动,尤其是对男孩多动,更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不需要治疗。          我们曾做过家长问卷调查,有2/3的家长对多动症不能正确认识,仅有1/3的家长认为多动症是病。其实多动症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一类心理行为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是从儿童发展到成人的慢性疾病,成人多动症其实也并不少见。可见多动症有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家长一定要重视。         在临床上,多动症是俗称,其学名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多动症有三大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与发育年龄不相称,孩子显得比较幼稚,不成熟,明显低于同龄同性别的孩子,比同龄孩子明显地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行为多动和冲动,难以控制情绪,易激惹。这些孩子智力大多正常或超常,但却常伴有学习困难、人际关系差、对立违抗和适应不良。其异乎寻常的行为,可发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多种场合,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课堂学习和人际交往(包括亲子关系),适应功能,自信心的发展,给孩子本人,父母和老师带来麻烦和烦恼,甚至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及时的发现,及时的诊断,治疗效果还是很好的。

陆小彦 2022-05-02阅读量8531

抽动症会自愈吗?预后怎样?

病请描述:        在抽动专病门诊中,经常会遇到家长问类似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不吃药,会自愈吗?”,“大夫,孩子这个病,治疗多久可以好啊?‘’,“大夫,孩子这病好治吗?‘’……诸如此类问题,反映家长内心的焦虑和求治的心切,以及对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回答家长这些问题,涉及到抽动障碍治疗的转归和预后。        一般来说,治疗效果要看孩子病情,诊断分型,治疗早晚,药物治疗反应,家庭和环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抽动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属于精神类疾病,挺难治愈,但在早期专业的治疗情况下,大部分患儿病情可以有效控制和缓解,研究表明,有50%的患者完全恢复,约40%的患者部分改善,仅约5%的患儿持续到成年。罹患抽动障碍,不是可怕的不治之症,并不影响患者的寿命。        抽动症按临床表现和病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治疗效果和预后也不尽相同。对于第一种类型,一过性抽动障碍,顾名思义,病程短,往往病情比较轻,有些是一过性的,有一部分可以自愈,是预后最好的一种,第二种类型,是慢性(持续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这种类型的抽动障碍,病程很长,持续数年以上,症状反复,病情波动漫长,病情发展相对比较慢,病程越长,治疗越困难,抽动症状可以伴随终身。第三种类型,是抽动秽语综合症,这种类型的抽动障碍,治愈的可能性非常小,是三种类型抽动障碍中最重的一种,抽动症状严重,而且多发,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往往伴有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共患病,有1/3的患者可以伴有污言秽语,病情发展快,病程迁延反复,难以治愈,有一部分病人症状持续到成年期。若早期发现,及早治疗,合理用药,规律治疗,同时配合心理行为治疗,抽动症状一般可以在半年内减轻,并逐步得到控制。即使有少量的抽动症状,孩子也可以正常的生活学习,正常的社会交往,可以正常的发展。

陆小彦 2022-04-22阅读量9152

抽动症都有哪些共患病?

病请描述:         抽动障碍,虽然是一种儿童青少年期常见的精神疾病,但它往往祸不单行,喜结伴而行,多与其它精神疾病混杂在一起,难解难分,家长和老师很难及早的识别和区分它们,但是对于专科医生来说,对共患病警惕性却非常高,尤其是精神心理专业的医生,通过详细而全面的问诊,认真仔细的精神检查和心理测验,就可以及早的识别它们,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障碍混在一起,我们往往称之为共患疾病,那么在抽动障碍中这种共患现象是很常见的吗?        举例来说,抽动障碍经常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ADHD)。患儿除了有抽动症状以外,还可以同时存在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学龄儿童可以表现为上课爱做小动作,爱招惹其他小朋友,经常坐不住,下座位,爱抢答,插话,不能等待,经常丢三落四,不专心,爱走神,读书,做作业不认真,成绩不稳定等。对孩子的影响不亚于抽动障碍,家长却往往并不重视,而对抽动症状过度关注,过度紧张,抽动障碍中伴有ADHD的患儿,大约有50%~60%,甚至更高一些。其次抽动障碍也常伴有强迫障碍,在一部分患儿中,尤其是年长儿童,常常有一些强迫症状,比如说伴有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表现为反复洗手,反复检查,反复核对,反复问话……总是担心没有必要、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反复的想事,多是一些不好的事情,负面的信息,反复的问话,要家长不断的保证等等,临床也见到一些极端的案例,如反复的检查手机侧面是否裂开,长达半个小时,反复的捋一根根头发,以致不能出门儿,上学迟到,孩子内心非常痛苦,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自己也想控制,但又控制不住,内心的矛盾冲突,痛苦不堪。有30~60%的抽动障碍患者共患强迫障碍。        其它常见的共患病,如共患心境障碍,常见的抑郁发作占20%左右。共患品行障碍,患儿除了抽动症状以外,还共患有品行问题,如打架斗殴,说谎,抽烟喝酒,品行不端等,约占15%,虽然比例比较小,但是对患儿、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和损害比较大,治疗极其困难,预后比较差。需要及早的发现,及早的干预。         单一的抽动症,治疗相对容易,治疗效果也比较好,有共患病的抽动障碍,治疗就相对困难,治疗效果也因病而异。建议家有抽动障碍的孩子,家长既不要过度紧张,也不要放松警惕,要尽早到精神专科门诊就诊,进行专业评估诊断,及早的筛查共患病,及时有效治疗。

陆小彦 2022-04-22阅读量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