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得了‘懒癌’为何还焦虑?华西/瑞金专家联合揭秘‘情绪自救’三步法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做过上万台甲状腺手术和微创消融。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患者的“心”事——为什么有些人能坦然面对疾病,而有些人却焦虑不安?这些情绪如何影响康复?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甲状腺癌:不可忽视的“心理后遗症” 甲状腺癌虽是“懒癌”,但确诊后很多患者会经历“心理地震”: “我得了癌?”:恐惧、否认、自我怀疑接踵而来。 术后疤痕焦虑:尤其是女性,常因颈部疤痕感到自卑。 终身服药的压力:每天吃药、定期复查,像一根无形的“健康锁链”。 复发恐惧:即使治愈率高,仍担心“哪天又卷土重来”。 研究发现(划重点!): 疾病接受度低:近40%的患者对疾病接受度偏低,直接影响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女性更易焦虑:女性患者接受度普遍低于男性,可能与家庭责任、形象焦虑有关。 年轻≠心态好:年轻人因信息获取多反而更易纠结;老年人则因认知固化更难适应。 影响心态的四大“隐形推手” 心理弹性:抗压能力越强,越能积极应对(比如把治疗看作“打怪升级”)。 社会支持:亲友的陪伴、病友的鼓励,甚至医生的一个微笑,都能成为“情绪充电桩”。 经济压力:担心治疗费用拖累家庭,低收入患者更容易陷入自责。 医患沟通:手术方案、风险告知不充分,可能引发术后“决策后悔”(比如:“早知道选微创了!”)。 举个栗子🌰:华西医院研究发现,低危微小癌患者术后常后悔,主因是术前对手术影响(如疤痕、服药)了解不足。这说明——充分沟通比手术刀更重要! 三步提升“抗癌战斗力” ✅ Step 1:知识就是“定心丸” 术前多问:主动了解手术方式(传统开刀 vs 微创消融)、服药必要性、疤痕护理。 术后跟进:关注瑞金医院等机构的科普直播,加入病友群后交流经验(但别轻信偏方!)。 ✅ Step 2:给情绪找个“出口” 正念减压:每天花10分钟冥想,想象负面情绪像云朵一样飘走。 疤痕管理:术后早期用硅凝胶、激光治疗,能减少增生;实在介意?试试丝巾或项链装饰! ✅ Step 3:打造“支持联盟” 家人:少说“别多想”,多问“需要我做什么?”。 医生:定期随访不仅是查指标,更要聊心事(比如TSH波动导致的情绪问题)。 病友:找到“抗癌战友”,互相打气比独自硬扛更有效。 给女性的特别提醒 女性患者占甲状腺癌的70%以上,且更易受这些困扰: 形象焦虑:术后颈部肿胀、声音嘶哑?多数3个月内会恢复! 生育忧虑:甲状腺癌不影响怀孕,但需提前调整药量(具体咨询内分泌科)。 职场压力:术后1个月即可复工,法律保障你的医疗期权益,别硬撑! 费医生的暖心总结 甲状腺癌是场“身心马拉松”,治疗终点不是手术结束,而是找回生活的掌控感。记住: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医生、家人、病友都是后援团。 小情绪值得被重视——焦虑时别憋着,及时寻求心理干预。 健康可以“量身定制”——无论是手术还是消融,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偷偷说🤫:关注我的抖音/小红书“费健医生”,每周更新甲状腺干货,还能在线提问哦!) 作者简介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得者,深耕甲状腺诊疗30年,全网粉丝超100万。擅长以“最小创伤”实现“最大疗效”,帮助患者身心同步康复。 推荐理由如果你正在经历甲状腺癌的迷茫期,或想为家人储备健康知识,这篇文章能帮你: 🌟 避开常见心理误区 🌟 获取科学应对策略 🌟 链接优质医疗资源 互动时间关于甲状腺癌,你还有哪些疑问?欢迎留言,我会挑出高频问题拍视频解答!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26
病请描述:甲状腺手术的“四大并发症”,外科专家从来没有告诉你?——瑞金医院费健主任带你了解功能保护性甲状腺外科 文章出处 本文内容参考自《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年第6期《功能保护性甲状腺外科:技术难点与对策》(作者:袁芊芊等),结合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30年临床经验撰写。 作者介绍 费健 头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经历:从医30余年,累计完成甲状腺手术超万例,擅长传统外科与微创消融技术 科普达人: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解答甲状腺问题超10万次 为什么推荐这篇科普? 甲状腺疾病(如结节、甲亢、甲减、甲状腺癌)越来越常见,但许多人对手术存在误解: 担心术后声音嘶哑、手脚麻木、呛咳…… 纠结“切多了怕功能受损,切少了怕复发”。其实,现代甲状腺外科早已进入“功能保护时代”! 今天我们就用“说人话”的方式,揭秘手术中医生如何保护你的重要器官! 关键知识点:针对甲状腺手术的“四大并发症”,外科专家需要做好“四大守护任务” 任务1:留一条“保命通道”,防术后窒息 甲状腺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是出血压迫气管,严重时会窒息。过去医生会完全缝合颈部切口,但若出血,血块可能堵住气管。现代方案:缝合时故意留出3厘米的“小通道”,让血能流到皮下,避免压迫气管。就像给高压锅装了个“安全阀”,关键时刻救命! 任务2:守护“钙管家”甲状旁腺 甲状腺周围有4颗绿豆大小的甲状旁腺,负责调节血钙。若损伤,会手脚麻木、抽搐,甚至危及生命。医生怎么做: 精准识别:用荧光染色、纳米碳标记等技术,让甲状旁腺“亮起来”,避免误切。 分型保护: 独立型:小心避开,保留血供。 粘连型:像移栽植物一样,连脂肪一起移植到前臂,存活率更高! 术后检测:抽血对比双臂的钙调节激素(PTH),确保移植成功。 任务3:保护“声音开关”喉返神经 喉返神经控制声带,损伤会导致声音嘶哑,甚至失声。防护黑科技: 术中导航:用神经监测仪实时“监听”神经信号,一旦信号减弱50%,立刻暂停操作。 损伤修复:若肿瘤侵犯神经,可用“迷走神经搭桥术”重建声带功能,术后声音逐渐恢复! 任务4:修复“淋巴水管”胸导管 颈部的胸导管像一条“淋巴水管”,损伤后会漏出乳白色液体(乳糜漏),伤口难愈合。解决方案: 大禹治水法:不盲目堵漏,而是用显微镜精细修补导管,让淋巴液正常回流。 分级护理: 少量渗漏:加压包扎,正常吃饭。 中量渗漏:少吃油腻,补充蛋白。 大量渗漏:禁食+药物+负压引流,加速愈合。 费健主任的暖心建议 术前别焦虑:现代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率已大幅降低,医生会用尽“十八般武艺”保护你的功能。 术后勤复查:定期查血钙、甲状旁腺激素,及时调整补钙方案。 日常护甲状腺:少熬夜、远离辐射、控制情绪,每年做一次颈部超声。 结语 甲状腺手术不是“一切了之”,而是精细的“功能保卫战”。从保留生命通道到修复神经,每一步都凝聚着外科医生的智慧与匠心。作为患者,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减少恐惧,还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健康无价,愿每个人都能被温柔守护!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144
病请描述: 一、什么是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指患者在咽食物、液体或唾液时,感到困难或无法完成正常吞咽功能的一种症状,常见于中风、脑外伤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偏瘫患者。吞咽障碍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脱水、窒息、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需引起重视。 二、偏瘫患者吞咽障碍的表现 1. 进食时呛咳:进食或饮水时频繁出现咳嗽或呛咳现象。 2. 饮水从鼻腔流出:吞咽不协调导致水或流质食物逆流。 3. 进食困难:吞咽时感到卡住或疼痛,甚至无法下咽。 4. 声音嘶哑:吞咽后声音改变,提示食物可能误入气管。 5. 体重下降或营养不良:由于进食困难,患者摄入不足。 三、护理的重要性 科学的护理不仅能改善吞咽功能,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偏瘫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方法 1. 评估吞咽功能 • 定期由医生或语言治疗师进行吞咽功能评估,以了解患者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2. 进食姿势调整 • 坐姿进食:让患者保持直立坐姿,身体略前倾,避免仰头。 • 偏瘫侧支持:若有单侧肌肉无力,可在弱侧颈部放置支撑物,帮助稳定头部。 3. 饮食调整 • 选择适当的食物:初期以半流质、软烂的食物为主,如浓汤、米糊、果泥,避免过稀或过干的食物。 • 食物粘稠度调整:根据吞咽能力,增加液体的粘稠度以减少误吸风险。 • 少量多餐:每次进食少量,避免长时间进餐造成疲劳。 4. 吞咽训练 • 唇舌运动训练:练习咂嘴、鼓腮、舔舌等动作,加强面部和舌部肌肉力量。 • 咽部肌肉训练:尝试用吞咽动作来练习,例如吞口水、模拟咳嗽。 • 强制咽反射:使用冰棒或冰水刺激咽部,帮助唤醒咽反射。 5. 预防误吸 • 吃饭时避免交谈、笑声过多。 • 进食后确保患者保持直立至少30分钟。 • 定期吸痰,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6. 康复治疗辅助 • 电刺激治疗:通过低频电刺激促进咽部肌肉的功能恢复。 • 针灸治疗:中医针灸可以刺激咽部穴位,如廉泉、承浆,辅助改善吞咽功能(需专业中医师操作)。 7. 心理支持 • 吞咽障碍可能让患者产生自卑、焦虑情绪,家属应鼓励其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保持信心。 五、日常注意事项 1. 进食环境应安静,避免干扰。 2. 密切观察进食过程中的表现,发现呛咳或不适立即停止喂食。 3. 根据医嘱补充必要的营养支持,如鼻饲或胃管喂养。 4. 定期复诊,调整康复计划。 六、结语 偏瘫患者的吞咽障碍护理是一项长期且细致的工作,需要患者、家属及专业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护理和积极康复训练,许多患者可以逐步恢复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经历类似问题,建议尽早咨询康复科专业人士,制定适合的护理和治疗方案。
金守谦 2025-01-21阅读量1361
病请描述:近段时间,肺炎支原体、甲乙流、腺病毒、合胞病毒等轮番上阵,作为易感人群的儿童,可谓烧在宝宝身,痛在父母心呀。 发热作为儿童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热后怎么办呢?怎么吃药?如何护理?今天和大家科普下 一、发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发热是致热源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人体正常平均体温37.0℃),简单说,就是体温比平时体温增高了。 1.发热的过程有3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身体的产热超过散热,容易出现畏寒、寒战、四肢冷等症状 体温平稳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寒战减少,可能出现头痛、呕吐、乏力等 体温下降期:散热超过产热,体温逐渐下降 2.发热分度: 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40℃;超高热:40.1℃以上 3.高热会不会烧坏脑子?发热本身不会烧坏脑子,如果发热被烧“傻了”,是引起发热本身的疾病如脑炎或其他严重疾病导致的,如果出现持续超高热41℃以上不退,需要警惕脑损伤,需要及时就医。 二、发热多少℃需要使用退热药? 首先出现发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及自觉症状 1.如果≥2月宝宝体温≥39.0℃或者伴有明显不适时,可以使用退热药;如果体温不到39.0℃,但宝宝精神不振、头痛、肌肉酸痛等也可以使用;如果体温超过39.0℃,但精神状态很好,没有任何不适,可以暂时不服用退热药 2.有时候吃完退热药,体温可能仅下降1-2℃,只要孩子不再难受,家长不用特别着急,不需要短时间反复来院就诊,但需要密切观察孩子情况。 三、如何选择退热药? 目前儿童安全有效的退热有两个: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反对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药使用 退热药使用后一般30-60分钟体温开始下降,部分仍高热不退,不宜短期内重复使用,一般间隔4小时以上,期间注意关注病情,并适当物理降温。 注意: 1.不建议两种药物联合或交替使用,可能导致剂量错误或混淆给药时间,药物过量中毒风险; 2.避免与含有相同成分的复方感冒药联合使用,有重复用药、甚至用药过量中毒风险。如需使用建议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正确使用 3.口服退热药吐了要不要补喂?如服用后立即呕吐,可考虑补服,如果超过15分钟,需要考虑补服后的危害;如果无法口服退热药可换用直肠栓剂。 4.睡着了需要叫醒喂药吗?如果宝宝手脚暖和、睡觉安稳,暂时不需要叫起来喂药,少穿少盖,降温散热,监测体温;如果宝宝手脚凉或者有热性惊厥病史或其他基础疾病,可以叫起来喂药或直肠栓剂给药。 5.退热药只是在宝宝发热时才有退热作用,宝宝不发热时,服用退热药并无预防发热的作用。 四、发热时如何居家护理 1.环境与休息:清洁、安静,保持空气流通,每天至少通风1次。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也有利于患儿的休息。 2.体温观察: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温患儿每1—2小时测一次,多饮水、多休息。 3.特征观察: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呼吸、食欲等状态。 4.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汗湿的衣服及时更换。发热的患儿不要给患儿捂汗,要少穿衣服,会影响散热;退热30分钟重复测温; 用退热药后如果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 6.物理降温:设法降低环境温度,但避免直接吹风。 a.头部湿冷敷:将湿毛巾敷于发热宝宝的前额,2~3分钟换1次。 b.冰枕:把冰块捣碎,与水一起装入冰袋(或热水袋)内,排出空气后,拧紧袋口,放在宝宝的枕颈部。 c.擦浴:用温水(不要用酒精)擦洗宝宝的上肢、下肢、额部、颈部、腋下等部位。 五、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医院就诊? 发热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疾病,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发热,发热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体温低不代表病情轻,体温高也不代表病情重。 发烧若伴有下列情况则应及时前往医院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 1.3月以下宝宝出现发热 2.持续高热或40℃以上超高热或发热3天以上 3.呼吸快、呼吸费力、面色发绀、声音嘶哑 4.热退后精神软、烦躁、惊厥、食欲差等 4.严重呕吐、腹痛、脸色不好、尿少表现 5.本身有基础疾病如肿瘤、肾病综合征、免疫缺陷等 六、出现惊厥时如何处理? 1.保持镇定,确保周围环境安全,调整宝宝身体平躺或侧卧,头偏向一侧,松开衣领,清理口腔分泌物但不要强行抠挖,防止窒息。 2.不要强行按压或摇晃宝宝,让惊厥自然发展,不要强行撬开嘴巴,不要在嘴里放东西、不要喂水喂药、不要掐人中。 3.注意记录孩子发作时间、发作样子,及时医院就诊。 发热惊厥大部分1-2分钟能自行缓解,短期发作一般不会对孩子造成脑损伤。 七、平时如何预防? 1.逐渐增加宝宝到户外活动的时间,及时增减衣服。 2.外出时尽量戴口罩,避免冷空气直接进入呼吸道。在感冒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宝宝到公共场所 3.强调暖气房、空调室通风换气,室内空气清洁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4.注意手卫生 5.按时预防接种,增强宝宝的抵抗力 总之,父母在宝宝发烧时,千万不要过分紧张耽心,除了就医外,尽量维持幼儿的舒适,只要平时具备基本的发烧处理知识,一定可以帮助儿童回复健康的身体。
魏金凤 2024-09-23阅读量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