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焦虑 > 内容

焦虑内容

甲状腺癌术后康复指南:最贴心...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术后康复指南:最贴心的“康复秘籍”来啦!作者: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 文章出处 本文内容综合自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及上海仁济医院的多篇权威术后康复指南,结合费健主任30余年临床经验撰写而成,助您科学康复,少走弯路! 作者介绍 我是费健,瑞金医院普外科“老司机”,既拿手术刀也玩微创消融,专治甲状腺问题30年。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大奖,全网科普粉丝超百万。我的目标很简单:用大白话讲透医学知识,让每个人都能听懂、用得上! 术后康复“五大黄金法则” 甲状腺癌手术虽小,但康复是场“马拉松”。记住这5点,恢复快人一步! 1. 伤口护理:别让“小伤口”变“大麻烦” 术后7天内:伤口不能沾水!洗澡?忍一忍,用湿毛巾擦擦身子就行。 敷料处理:出院后3-5天可自行摘除纱布,但别手痒乱碰伤口。 危险信号:如果伤口红肿、流脓,或脖子突然肿成“包子”,立马就医! 划重点:伤口愈合期少低头刷手机,别让脖子“压力山大”! 2. 吃药学问大:优甲乐和钙片怎么吃? 优甲乐:每天早餐前半小时空腹吃!漏服了?当天补上或次日双倍补(但别长期这么干)。 钙片搭档:全切手术可能伤到甲状旁腺,补钙+维生素D是刚需! 药物禁忌:钙片别和铁剂、胃药(如奥美拉唑)一起吃,至少间隔2小时! 小贴士:喝牛奶、豆浆?等4小时再喝!否则优甲乐就“白吃”啦! 3. 吃对食物:低碘、高蛋白是关键! 少吃这些:海鲜、加碘盐、辛辣火锅(忍住!)。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煮熟再吃。 多吃这些:鸡蛋、鱼肉、牛奶、新鲜果蔬,补蛋白又补维生素! 补钙食谱:豆腐、芝麻、虾皮,搭配维生素D3效果更佳! 吃货福利:术后5天就能正常吃饭,但“重口味”先放一放! 4. 运动恢复:别急着当“刘畊宏女孩” 术后1-2周:静养为主,散步别超10分钟! 术后2-4周:解锁慢速瑜伽、散步,但别做“点头族”或“仰头侠”。 1个月后:游泳、快走随便玩,但篮球、举重?达咩! 特别提醒:如果做了淋巴结清扫,运动计划要听医生的! 5. 定期复查:和医生“保持联系” 复查时间表: 术后1个月:查甲状腺功能、血钙。 术后3个月:做颈部B超,看看有没有“漏网之鱼”。 长期随访:5年内每3-6个月查一次,5年后每年一次。 必查项目:甲状腺功能(调药量)、颈部超声(防复发)、肺部CT(排除转移)。 费主任金句:复查不是走过场,它是你健康的“晴雨表”! 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心理支持:焦虑很正常!找家人聊聊,或加入病友群,你不是一个人! 颈部锻炼:每天做“低头看地-抬头望天-左右歪头”动作,防脖子僵硬。 疤痕管理:愈合后用瘢痕贴,别让疤痕变“蜈蚣”! 推荐理由 这篇指南凝聚了四大医院的精华,加上费健主任30年临床经验,堪称“术后康复百科全书”!从吃药忌口到运动禁忌,从伤口护理到心理调节,所有细节一网打尽。跟着做,少踩坑,康复路上更安心! 最后叮嘱:健康是场持久战,科学护理+乐观心态=最佳良药!我是费健,你的健康,我一直在线! 关注费健主任线上问诊 | 科普直播 | 术后答疑全网平台搜索“费健医生”,健康问题随时聊!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29

熬夜、生气与甲状腺:你的健康...

病请描述:熬夜、生气与甲状腺:你的健康正在被双重打击?文 |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专注甲状腺疾病诊疗与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甲状腺:身体的“发动机”为何总受伤? 费医生总在跟我的病人说:“熬夜会得甲状腺结节!”“生气多了甲状腺要罢工!”听起来像是危言耸听,但数据却让人心惊——我国甲状腺疾病患病率已超50%,功能异常者占15%。作为人体新陈代谢的“发动机”,甲状腺一旦“扯拐”(四川话:出问题),轻则长结节、发炎,重则甲亢、甲减甚至癌变。 今天,我们就从科学角度聊聊:熬夜和生气,是如何对甲状腺双重打击的? 熬夜:甲状腺的“生物钟杀手” 你以为只有你会熬夜追剧、加班?甲状腺也有自己的“生物钟”! 熬夜打乱激素节律:甲状腺激素分泌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控。正常情况下,促甲状腺激素(TSH)白天低、夜晚高。熬夜会扰乱这一规律,导致TSH异常升高,长期刺激可能诱发结节甚至癌变。 褪黑素被“偷走”:熬夜时手机、灯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这种“睡眠激素”不足,不仅让你失眠,还会间接让甲状腺激素分泌紊乱。 免疫力“误伤”甲状腺:长期缺觉削弱免疫力,免疫细胞可能误将甲状腺当“敌人”,诱发桥本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疾病。 关键结论: 规律性熬夜比偶尔晚睡更伤甲状腺!即使你每天固定凌晨2点睡,TSH和褪黑素仍会异常,风险更高。 夜班人群尤其高危!研究显示,夜班工作者甲状腺结节风险增加88%,甲减风险也显著升高。 生气:甲状腺的“情绪刺客” 甲状腺还有个外号叫“情绪腺”,它和情绪的关系堪称“相爱相杀”: 生气→伤甲状腺:压力大、焦虑时,身体分泌“压力激素”皮质醇,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诱发结节和功能异常。 甲状腺问题→情绪失控:甲亢让人易怒、失眠,甲减则导致抑郁、反应迟钝,形成恶性循环。 女性更易中招:女性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是男性的3-4倍!这与雌激素波动密切相关(比如孕期、更年期)。 情绪管理小贴士: 深呼吸、冥想、运动能快速降低皮质醇水平。 遇到糟心事,试试“10秒法则”:先冷静10秒再开口。 女性经期、产后、更年期要格外关注甲状腺健康,定期检查。 保护甲状腺的6个“自救指南” 结合华西医生、北大三院等权威研究,送你一份实用护甲清单: 规律作息: 固定睡眠时间,成年人保证7小时睡眠。 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卧室保持黑暗(用遮光窗帘)。 饮食均衡: 补镁:多吃绿叶菜、坚果(杏仁、腰果)。 控碘:普通人正常吃碘盐(最好监测一下尿碘),甲亢患者不吃海带、紫菜。 远离刺激物: 戒烟限酒!尼古丁扰乱激素,酒精抑制甲状腺功能。 定期体检: 每年做甲状腺B超和甲功检查(TSH、T3、T4等)。 自查三步法:照镜子看脖子是否变粗、触摸有无肿块、吞咽时肿块是否移动。 科学运动: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但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运动。 心态第一: 工作再忙,每天留10分钟做喜欢的事(听歌、撸猫)。 学会说“不”,减少不必要的压力源。 费医生暖心总结 甲状腺疾病不是“突然降临”,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作为外科医生,我见过太多患者一边熬夜赶工,一边抱怨“为什么生病的是我”。其实,身体从不撒谎——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回报你。 记住: 偶尔熬夜不必焦虑,但别让它成为习惯。 生气时想想:“为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甲状腺,值得吗?” 健康不是“挥霍不完的余额”,而是需要精心管理的“账户”。 愿每个人都能与甲状腺“和平共处”,毕竟——好好睡觉,就是在赚钱;心态平和,就是在续命!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34

得了‘懒癌&rs...

病请描述:得了‘懒癌’为何还焦虑?华西/瑞金专家联合揭秘‘情绪自救’三步法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做过上万台甲状腺手术和微创消融。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患者的“心”事——为什么有些人能坦然面对疾病,而有些人却焦虑不安?这些情绪如何影响康复?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甲状腺癌:不可忽视的“心理后遗症” 甲状腺癌虽是“懒癌”,但确诊后很多患者会经历“心理地震”: “我得了癌?”:恐惧、否认、自我怀疑接踵而来。 术后疤痕焦虑:尤其是女性,常因颈部疤痕感到自卑。 终身服药的压力:每天吃药、定期复查,像一根无形的“健康锁链”。 复发恐惧:即使治愈率高,仍担心“哪天又卷土重来”。 研究发现(划重点!): 疾病接受度低:近40%的患者对疾病接受度偏低,直接影响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女性更易焦虑:女性患者接受度普遍低于男性,可能与家庭责任、形象焦虑有关。 年轻≠心态好:年轻人因信息获取多反而更易纠结;老年人则因认知固化更难适应。 影响心态的四大“隐形推手” 心理弹性:抗压能力越强,越能积极应对(比如把治疗看作“打怪升级”)。 社会支持:亲友的陪伴、病友的鼓励,甚至医生的一个微笑,都能成为“情绪充电桩”。 经济压力:担心治疗费用拖累家庭,低收入患者更容易陷入自责。 医患沟通:手术方案、风险告知不充分,可能引发术后“决策后悔”(比如:“早知道选微创了!”)。 举个栗子🌰:华西医院研究发现,低危微小癌患者术后常后悔,主因是术前对手术影响(如疤痕、服药)了解不足。这说明——充分沟通比手术刀更重要! 三步提升“抗癌战斗力” ✅ Step 1:知识就是“定心丸” 术前多问:主动了解手术方式(传统开刀 vs 微创消融)、服药必要性、疤痕护理。 术后跟进:关注瑞金医院等机构的科普直播,加入病友群后交流经验(但别轻信偏方!)。 ✅ Step 2:给情绪找个“出口” 正念减压:每天花10分钟冥想,想象负面情绪像云朵一样飘走。 疤痕管理:术后早期用硅凝胶、激光治疗,能减少增生;实在介意?试试丝巾或项链装饰! ✅ Step 3:打造“支持联盟” 家人:少说“别多想”,多问“需要我做什么?”。 医生:定期随访不仅是查指标,更要聊心事(比如TSH波动导致的情绪问题)。 病友:找到“抗癌战友”,互相打气比独自硬扛更有效。 给女性的特别提醒 女性患者占甲状腺癌的70%以上,且更易受这些困扰: 形象焦虑:术后颈部肿胀、声音嘶哑?多数3个月内会恢复! 生育忧虑:甲状腺癌不影响怀孕,但需提前调整药量(具体咨询内分泌科)。 职场压力:术后1个月即可复工,法律保障你的医疗期权益,别硬撑! 费医生的暖心总结 甲状腺癌是场“身心马拉松”,治疗终点不是手术结束,而是找回生活的掌控感。记住: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医生、家人、病友都是后援团。 小情绪值得被重视——焦虑时别憋着,及时寻求心理干预。 健康可以“量身定制”——无论是手术还是消融,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偷偷说🤫:关注我的抖音/小红书“费健医生”,每周更新甲状腺干货,还能在线提问哦!) 作者简介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得者,深耕甲状腺诊疗30年,全网粉丝超100万。擅长以“最小创伤”实现“最大疗效”,帮助患者身心同步康复。 推荐理由如果你正在经历甲状腺癌的迷茫期,或想为家人储备健康知识,这篇文章能帮你: 🌟 避开常见心理误区 🌟 获取科学应对策略 🌟 链接优质医疗资源 互动时间关于甲状腺癌,你还有哪些疑问?欢迎留言,我会挑出高频问题拍视频解答!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23

甲状腺结节到底要不要穿刺?看...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到底要不要穿刺?看看韩国指南怎么说?——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为您解读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深耕甲状腺疾病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帮助10万+患者答疑解惑。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最近很多粉丝问我:“甲状腺结节到底要不要穿刺?”其实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关键要看结节的风险等级!在亚洲,韩国比中国早大约10年进入甲状腺结节爆发期,今天我就带大家看看国际上最权威的指南之一——韩国2021版TIRADS(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用最通俗的话告诉你:什么样的结节需要警惕,什么时候该做穿刺活检。 先划重点!这些情况要警惕 1️⃣ 结节长得“不老实” 形状:像竖立的鸡蛋(高大于宽)。 边缘:像锯齿或毛刺,边界模糊。 内部结构:实性为主(囊性部分≤50%)。 2️⃣ 回声特别低超声下显影比颈部肌肉还暗,恶性风险飙升。 3️⃣ 有可疑钙化微小的点状钙化(像撒了盐)可能提示癌变。 4️⃣ 淋巴结异常颈部淋巴结出现囊性变、钙化或异常血流,可能是转移信号。 穿刺活检的“金标准” 根据韩国2021版指南,是否穿刺主要看两点:结节大小+风险等级。 🔍 风险等级分类(K-TIRADS) 5类(高危):>1厘米建议穿刺。 4类(中危):1~1.5厘米需结合其他因素(如位置、患者年龄)决定。 3类(低危):>2厘米才考虑穿刺。 2类(良性):基本不用管,定期复查即可。 ⚠️ 特殊情况下,再小也要穿刺!比如有家族史、青少年时期放射线接触史,情绪容易焦虑,结节紧贴气管、喉返神经,或已怀疑淋巴结转移,哪怕只有0.5厘米也可能需要活检。 超声检查有多重要? 超声是甲状腺结节的“第一道安检门”!它能看清结节的细节: 实性还是囊性:实性成分越多,风险越高。 血流信号:杂乱的血流可能是“危险信号”。 弹性成像:硬的结节更可能是癌(像捏不动的橡皮)。 韩国指南特别强调:超声报告一定要找经验丰富的医生看!因为不同医生对“边缘不规则”“微钙化”的判断可能有差异。 穿刺后怎么办? 良性:安心随访,1~2年复查一次。 不确定:6~12个月再复查,或做基因检测辅助判断。 恶性:别慌!多数甲状腺癌生长缓慢,手术或微创消融都能解决问题。 费主任的暖心建议 别被结节吓倒:95%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定期复查比瞎猜更重要。 选对检查方式:超声是首选,CT/MRI只在特殊情况下用。 理性看待穿刺:它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并非所有结节都需要。 推荐理由本文基于国际权威指南,结合费健主任30年临床经验,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解答“甲状腺结节要不要穿刺”的困惑。科学严谨,但不说教;专业可靠,但不说术语。关注健康,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开始! 参考资料韩国甲状腺放射学会(KSThR)《2021版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K-TIRADS)》。 我是费健,关注我,带你避开健康路上的“坑”! 🌟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27

甲状腺结节指南“...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指南“打架”怎么办?费健主任教你读懂“小”结节的大问题——摘自《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评论》2025年2月刊 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既拿过手术刀,也做过微创消融,还经常在线上和大家聊甲状腺健康。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今天想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你们看懂甲状腺结节的“指南之争”。 为什么指南会“打架”?最近《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评论》的一篇重磅文章提到:全球甲状腺结节的诊疗指南越来越多,但医生们反而更困惑了!尤其是面对“小于1厘米的小结节”,不同指南的建议就像拼图缺了关键一块,拼不到一起去。 举个栗子🌰: 超声报告说“高危”:结节虽然只有9毫米,但超声显示有微钙化、边界不清,属于高风险。 活检指南说“别扎针”:国际甲状腺影像报告系统(TIRADS)建议,<1厘米且不靠近包膜的结节,先观察不用穿刺。 治疗指南说“可能要开刀”:如果穿刺结果提示恶性,手术仍是首选,但恶性亚型(比如是否侵袭性强)却无法通过穿刺确定。 你看,医生和患者夹在中间,就像面对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考题! 关键知识清单:关于“小”结节的6个真相 结节大小≠危险程度 一个8毫米和3.5厘米的结节,如果超声特征同样高危,恶性风险可能一样高! 穿刺活检的“盲区” 穿刺能区分良恶性,但很难确定癌症亚型(比如是温和型还是凶险型)。 对于<1厘米的结节,多数指南不建议轻易穿刺。 手术不是唯一选项 传统观点认为“恶性结节必须切”,但现在对低风险微小癌(如≤1厘米的乳头状癌),可考虑:✅ 密切观察(Active Surveillance)✅ 热消融(Thermal Ablation,用高温“烧掉”结节) 热消融的“限定条件” 适合拒绝手术、高龄、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目前仅推荐用于经病理证实的低风险微小癌,别盲目跟风! 指南分歧的核心 风险评估依赖术后病理,但手术前无法100%预判。 医学界正在推动“多学科协作指南”,未来可能会有更统一的建议。 患者该怎么做? 别被“高危”超声报告吓到,先找有经验的医生综合评估。 问清三个关键问题:🔍 我的结节需要立即处理吗?🔍 如果观察,多久复查一次?🔍 如果治疗,哪种方式最适合我的生活状态? 费主任的暖心建议作为常年和甲状腺打交道的医生,我特别理解大家的焦虑。但记住: 结节≠癌症:95%以上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 微小癌≠生命倒计时:多数微小乳头状癌进展缓慢,甚至终身无害。 选择权在你手中:无论是观察还是治疗,都要结合自身年龄、健康状态、心理承受力来决定。 未来,随着国际指南的协调和新技术(比如基因检测)的应用,我们一定能更精准地管理这些“小麻烦”。在那之前,不妨把它们当作身体的“小提醒”——督促我们定期体检、保持好心情! 推荐理由这篇科普基于2025年国际顶刊的权威分析,融合了我多年临床经验。如果你或家人正为甲状腺结节纠结,不妨收藏本文,下次就诊时带着问题去沟通,一定能少走弯路! 健康小互动你在体检中发现过甲状腺结节吗?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我会随机解答典型问题哦~ 🌟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25

甲状腺转移癌:藏在脖子里的&...

病请描述:甲状腺转移癌:藏在脖子里的“外来客”,如何识别与应对?作者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深耕甲状腺疾病诊疗30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 一、甲状腺也会“收留”癌细胞? 最近门诊遇到一位阿姨,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最终确诊是肺癌转移来的!她满脸疑惑:“肺的毛病怎么跑到脖子了?”其实,甲状腺转移癌就像“外来移民”——其他器官的癌细胞通过血液“搬家”到甲状腺定居。虽然发生率低(仅占甲状腺癌的1%-3%),但容易漏诊! 关键知识点速览:✅ 谁爱往甲状腺转移? 肾癌、肺癌、乳腺癌“最爱串门” 黑色素瘤、结肠癌偶尔“凑热闹”✅ 高危人群: 6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女性 有癌症病史(特别是肾癌术后5年以上)✅ 症状预警: 多数无症状,体检偶然发现 晚期可能出现脖子肿胀、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二、揪出“外来户”:超声+穿刺是关键 很多患者问我:“医生,超声能看出转移癌吗?”答案是:能!但需要“火眼金睛”。 超声下的蛛丝马迹:🔍 结节多为低回声,形态不规则🔍 血流信号丰富(像树根一样乱窜)🔍 最大特点:与原发肿瘤超声特征高度相似!(比如肾癌转移灶和原肾肿瘤“长得像”) 确诊必杀技:👉 穿刺活检+免疫组化 细针穿刺取细胞,就像“用吸管喝奶茶” 免疫组化检测特定蛋白(如TTF-1、甲状腺球蛋白),区分“本地癌”和“外来癌” 三、治疗策略:不是所有转移癌都要切甲状腺! 遇到甲状腺转移癌,很多患者焦虑:“要不要手术?切了能活多久?”其实治疗方案因人而异: 1. 手术派:适合这类患者 肾癌转移(生存期较长,手术可延长生命) 孤立性转移灶,无其他器官转移 合并呼吸困难等压迫症状 2. 保守派:这些情况优先考虑 肺癌转移(生存期短,手术获益有限) 多器官广泛转移 高龄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 3. 辅助治疗: 靶向药、免疫治疗(针对原发癌类型) 放疗(缓解局部压迫) 四、生死时速:这些信号提示预后 同样是甲状腺转移癌,有人活过5年,有人仅生存数月,关键看这些因素: ⚠️ 预后较差红灯区: 原发癌恶性度高(如肺癌、黑色素瘤) 多器官转移 甲状腺病灶多发且边界不清 🟢 预后较好绿灯区: 原发癌进展慢(如肾透明细胞癌) 孤立性转移灶 早发现早治疗 五、费主任的暖心建议 癌症患者定期查甲状腺:特别是肾癌、乳腺癌、肺癌患者,术后每年做一次颈部超声。 结节≠转移癌: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先别慌,90%以上是良性! 穿刺不可怕:细针穿刺就像打疫苗,ji分钟完成,门诊随做随走。 推荐理由: 本文结合最新临床研究(2024年《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等),用通俗语言解析复杂医学问题,帮你建立科学认知,告别盲目焦虑。 健康小贴士: 甲状腺是情绪的“晴雨表”,少熬夜、少生气、定期体检,就是对它最好的呵护!关注@费健医生,解锁更多甲状腺健康知识~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36

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别慌,科...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别慌,科学应对是关键——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贴心科普 大家好,我是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从医30多年来,我既做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见过太多朋友因“甲状腺癌”四个字陷入焦虑。今天,我想用最轻松的语言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的“小秘密”,特别是大家最担心的淋巴结转移问题。 一、甲状腺癌:懒癌不可怕,但别忽视它的“社交能力” 甲状腺癌被称为“懒癌”,因为多数类型(如乳头状癌)进展慢、预后好。但它的“社交能力”很强,喜欢和淋巴结“交朋友”。据统计,20%~90%的甲状腺癌患者可能出现淋巴结转移,尤其是中央区(VI区)淋巴结。 关键知识点: 甲状腺癌类型:乳头状癌(90%以上)、滤泡癌、髓样癌、未分化癌(罕见但凶险)。 转移规律:像水流一样,先到中央区(气管旁),再到侧颈区(III、IV区为主)。 年龄影响:年轻人更易转移,但55岁以下患者即使转移也多为早期。 二、淋巴结转移=晚期?误区! 很多朋友看到“淋巴结转移”就腿软,其实这是误区!甲状腺癌的分期主要看年龄和远处转移: <55岁:只要没肺、骨转移,都是Ⅰ期! ≥55岁:若肿瘤未侵犯气管、喉返神经等,仍可能是早期。 淋巴结转移的意义: 提示复发风险,需更密切随访。 影响手术范围,但≠必须放化疗。 多数患者术后通过碘131治疗和药物控制即可。 三、精准诊断:超声是“火眼金睛”,但别全靠它 超声是甲状腺检查的“首选武器”,能发现小至5mm的结节,还能通过以下特征预警转移: 可疑淋巴结:变圆、钙化、囊变、血流紊乱。 原发灶高危信号:侵犯被膜、位于腺体上极、微钙化。 但要注意: 超声可能漏诊微小转移,需结合CT/MRI。 中央区淋巴结易误判,经验丰富的医生更靠谱! 四、治疗策略:手术不是“一刀切” 手术原则: 中央区淋巴结:即使术前没发现转移,多数建议清扫(防二次手术难度飙升)。 侧颈区淋巴结:仅清扫明确转移的区域,避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微创消融:适用于低危小结节,但对转移淋巴结仍需谨慎。 术后管理: 低危患者:定期复查甲状腺球蛋白(Tg)即可。 中高危患者:碘131治疗+药物抑制TSH,把复发风险压到最低。 五、费医生的健康提醒 定期体检:女性尤其要重视!甲状腺超声+颈部淋巴结检查,每年一次。 警惕信号:颈部无痛肿块、声音嘶哑、吞咽不适,及时就医。 别怕穿刺:细针穿刺(FNA)是确诊金标准,安全可靠。 心态第一:甲状腺癌治愈率高,过度焦虑反而伤身! 推荐理由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30年的外科医生,我深知患者对“转移”二字的恐惧。但医学的进步早已让甲状腺癌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无论是手术刀还是消融针,目标都是:用最小代价换最长生存、最优生活质量。 作者简介费健 | 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年手术量超千台,擅长手术切除和微创消融的精准选择 全网粉丝超100万,坚持“让医学回归温暖”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甲状腺癌不可怕,科学应对是关键;定期检查早发现,健康生活笑开颜! (本文综合权威文献与临床经验,个体化诊疗请咨询专科医生)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26

【甲状腺癌分期全解析】早发现...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分期全解析】早发现早治疗,健康不“掉队”! 文章出处: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费健医生原创,结合30年临床经验与相关诊疗规范撰写。作者介绍:费健教授,深耕甲状腺疾病领域30余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殊荣,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为超10万患者提供专业咨询。推荐理由: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最硬核的医学知识!读完这篇,你将对甲状腺癌的分期、治疗和预防豁然开朗! 一、甲状腺癌:年轻女性更需警惕! 你知道吗?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偏爱”20-40岁的女性!但别慌,90%的甲状腺癌属于“温和派”,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超90%! 高危人群自查清单(快看看你是否中招?): 女性,尤其是中青年; 童年有头颈部辐射暴露史(如放疗、X光频繁检查); 家族中有甲状腺癌病史; 长期有甲状腺结节或慢性炎症。 👉 划重点: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甲状腺超声检查,简单无痛,却能救命! 二、甲状腺癌分4类,性格大不同! 甲状腺癌家族有4位“成员”,脾气好坏差异大: 乳头状癌(PTC):占90%!像“慢性子”,生长慢、转移少,手术切除后生存率超高; 滤泡状癌(FTC):和乳头状癌是“兄弟”,同样好对付; 髓样癌(MTC):占5%,可能遗传,需警惕淋巴结转移; 未分化癌(ATC):罕见但“凶残”,进展极快,发现时多为晚期。 一句话总结:前两类是“乖宝宝”,后两类是“坏小子”,定期体检才能早揪出它们! 三、分期决定命运!TNM系统是关键 医生口中的“早期”“晚期”,其实对应国际通用的TNM分期: T(Tumor):肿瘤大小和侵犯范围; N(Node):淋巴结是否转移; M(Metastasis):有无肺、骨等远处转移。 分期背后的“年龄玄机”(记住两个年龄坎!): 55岁以下:即使有肺转移,也算Ⅱ期,积极治疗预后佳; 55岁以上:若肿瘤侵犯气管、食管或远处转移,直接划入Ⅲ/Ⅳ期,需综合治疗。 举个栗子🌰: 小美(30岁):肿瘤2cm,无转移 → Ⅰ期,手术切除即可; 王阿姨(60岁):肿瘤3cm,侵犯气管 → Ⅲ期,术后需结合放疗或碘131治疗。 四、超声报告上的TI-RADS分级,你看懂了吗?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超声报告上的TI-RADS分级会告诉你风险: 1-2级:良性,每年复查; 3级:恶性风险≤3%,半年查一次; 4级:分4a、4b、4c,风险3%-90%,需穿刺活检; 5级:>90%是癌,尽快手术! 贴心提示:即便查出4级结节,也有可能是虚惊一场!穿刺活检才是“金标准”。 五、治疗策略:精准打击,不留后患 分化型癌(乳头状/滤泡状): Ⅰ-Ⅱ期:手术切除,多数无需放化疗; Ⅲ-Ⅳ期:手术+碘131治疗,清除残余癌细胞。 髓样癌:手术为主,若淋巴结转移需扩大清扫; 未分化癌:治疗棘手,以放疗、靶向药等综合手段延缓进展。 费健教授的小贴士: 术后需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药,既能替代功能,又能抑制复发; 保持乐观心态,甲状腺癌的10年生存率超90%,别被“癌”字吓倒! 六、预防胜于治疗!记住这3招 每年一次超声检查,尤其高危人群; 远离辐射,儿童尽量避免颈部CT; 控制碘摄入,适量吃海带、紫菜,不缺不补! 最后的话:甲状腺癌不可怕,怕的是忽视和拖延!我是费健医生,希望这篇科普能成为你的“健康护身符”。如果有结节或确诊,别焦虑,及时就医,我们陪你一起打赢这场健康保卫战! (本文参考《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及AJCC第8版分期标准,科学审核:费健教授团队) ✨ 你的健康,我们全程守护! ✨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37

甲状腺结节,切还是不切?费健...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切还是不切?费健主任带你揭秘“观察治疗”新选择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粉丝超100万) 文章出处 本文内容基于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发表的研究《主动监测与立即手术:对中国1厘米或更小的高度可疑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和生活质量结果的比较》,结合我30年的临床经验撰写,为你提供最科学的建议。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一名“既拿手术刀又拿消融针”的外科医生。从医30年,我见过太多患者因为甲状腺结节陷入焦虑:“要不要手术?”“不切会不会恶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颠覆传统认知的新选择——主动监测。 甲状腺结节,真的必须“一刀切”吗? 近年来,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女性朋友(男女比例约1:3)。很多人一听到“结节”“可疑”就慌了,恨不得立刻手术。但你知道吗?1厘米以下的“高度可疑”小结节,可能根本不需要急着开刀! 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跟踪了800多名患者,发现: 主动监测组:定期复查,必要时再手术。 立即手术组:直接切除结节。 结果如何?我们用“三张成绩单”来对比👇 成绩单一:治疗效果,平手! 肿瘤控制率: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癌症转移或死亡。 延迟手术率:主动监测组中,仅9%的人后来需要手术,且术后效果与直接手术组无差异。结论:观察治疗不耽误病情,关键时刻再手术也来得及! 成绩单二:副作用,主动监测完胜! 立即手术可能带来这些问题: 暂时声音嘶哑(2.7% vs. 0.2%) 钙代谢问题(13.6% vs. 1.9%) 终身吃甲状腺激素药(96.1% vs. 10.7%) 脖子留疤(94.3% vs. 9.1%)结论:手术不是“零风险”,观察治疗能避免多数并发症。 成绩单三:生活质量,主动监测更舒心 手术后1年内,患者常抱怨声音变化、喉咙不适;1年后,脖子疤痕成了最大心结。而观察治疗组的生活质量始终更稳定,烦恼少一大半! 为什么医生推荐“主动监测”? 甲状腺微小癌很“懒”:多数生长缓慢,甚至一辈子不变化。 手术可能“过度治疗”:切了结节,却带来新问题(如激素依赖)。 定期复查更灵活:每6个月做超声,发现问题随时处理。 适合人群:✅ 结节≤1厘米✅ 无淋巴结转移✅ 无家族史✅ 能坚持定期复查 费健主任的暖心建议 别让“结节”成心结:90%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即使恶性,多数也能观察(但是精准评估很重要)。 选对医生比选治疗更重要:找有经验的医生评估风险,制定个性化方案,可能你仅仅需要做个微创消融治疗而不必要切除甲状腺。 微创技术来兜底:若需手术,可选择腔镜手术,脖子上不留疤! 推荐理由 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的“老医生”,我深知患者对手术的恐惧。这项研究证实:观察治疗不是“躺平”,而是科学决策。如果你正纠结“切还是不切”,不妨先问自己:是否需要为一个小结节,承担手术风险? 最后的话健康路上,焦虑不如行动!定期体检、理性选择,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如果有疑问,欢迎来我的线上诊室聊聊(偷偷说:粉丝咨询超10万,你的问题可能早有答案哦😉)。 费健主任的甲状腺健康小贴士🔹 每年一次甲状腺超声🔹 少吃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 保持好心情,压力是甲状腺的“隐形杀手”! 科学指导健康,选择决定未来。我是费健,我们下期见!  

费健 2025-05-08阅读量134

慢性胰腺炎:如何科学应对&l...

病请描述:慢性胰腺炎:如何科学应对“沉默的腹痛”?瑞金医院专家为你划重点!作者: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文章出处:综合《中华胰腺病杂志》最新研究及临床实践整理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一名普外科医生。从医30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还喜欢通过线上科普和大家聊聊健康那些事儿。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解答过10万+问题,今天想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大家认识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疾病——慢性胰腺炎。 为什么关心慢性胰腺炎? 你可能听过“胰腺癌”,但对“慢性胰腺炎”却陌生。其实,它就像一个“沉默的破坏者”:早期症状隐蔽,但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腹痛反复、糖尿病、营养不良,甚至增加患癌风险!据统计,每10万人中,每年约有7人患病。而女性因激素和免疫特点,某些阶段风险更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科学管理它? 慢性胰腺炎:你的身体在“求救” 想象一下,胰腺是身体的“消化工厂”,负责分泌消化酶和胰岛素。当它反复发炎,工厂就会“罢工”——消化功能下降、血糖失控、腹痛难忍。典型信号包括: 上腹部疼痛(饭后加重,可能放射到背部) 脂肪泻(大便油腻、浮在水面) 体重莫名下降 新发糖尿病(尤其伴随腹痛) 治疗策略:从“止痛”到“修复” 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不是“一刀切”,而是多学科协作的“组合拳”。根据《中华胰腺病杂志》最新综述,核心策略可总结为: 1. 疼痛管理:别让腹痛绑架生活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戒酒是底线!酒精和烟草会“火上浇油”。 药物治疗:按“镇痛阶梯”用药,从普通止痛药到阿片类药物(需严格遵医嘱)。 微创介入:若药物无效,可尝试神经阻滞术或内镜取石,50%患者疼痛能暂时缓解。 2. 营养支持:吃对食物就是良药 胰酶替代疗法:每餐补充4万-5万单位脂肪酶,帮助消化(像给工厂“外派员工”)。 重点监测:每年查骨密度、维生素水平(尤其是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肌肉保卫战:超过一半患者存在“肌肉减少症”,需增加蛋白质摄入+适度抗阻训练。 3. 手术与微创:何时需要“动刀子”? 内镜治疗:适合胰管结石或狭窄,通过支架或碎石疏通“管道”。 外科手术:若反复发作、怀疑癌变,可考虑切除部分胰腺(现在有保留十二指肠的术式,创伤更小)。 终极方案:全胰切除+自体胰岛移植,既能去病灶,又能保留部分控糖功能(但需严格评估)。 4. 心理支持:别忽视“情绪免疫力” 长期腹痛易引发焦虑、抑郁。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冥想等心理干预,能帮助患者重建积极心态。 未来希望:这些新疗法值得期待!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更精准的治疗: 抗炎新药:如抑制白介素4/13的药物,从源头减少炎症。 细胞修复:用维生素D类似物“安抚”过度活跃的胰腺星状细胞。 预测模型:通过基因检测和疼痛敏感度测试,提前预判治疗反应。 费主任的贴心建议 早期筛查:若有长期腹痛、消化不良,别硬扛!尽早查超声、CT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饮食口诀:低脂、高蛋白、少食多餐,避免油炸和酒精。 定期随访:每半年查血糖、营养指标,每年评估骨密度。 推荐理由 作为外科医生,我见过太多因忽视小症状而延误治疗的患者。慢性胰腺炎虽棘手,但早发现、科学管理,完全能控制病情!希望这篇科普能成为你的“健康指南针”——医学知识不冰冷,它关乎每一天的生活质量。 健康小互动:你或家人有反复腹痛的经历吗?欢迎留言,我会挑选典型问题详细解答! 本文内容参考:《中华胰腺病杂志》2025年4月综述《慢性胰腺炎的治疗策略》及最新国际指南。关注我,get更多靠谱健康知识,我们下次见!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