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熬夜、生气与甲状腺:你的健康正在被双重打击?文 |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专注甲状腺疾病诊疗与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甲状腺:身体的“发动机”为何总受伤? 费医生总在跟我的病人说:“熬夜会得甲状腺结节!”“生气多了甲状腺要罢工!”听起来像是危言耸听,但数据却让人心惊——我国甲状腺疾病患病率已超50%,功能异常者占15%。作为人体新陈代谢的“发动机”,甲状腺一旦“扯拐”(四川话:出问题),轻则长结节、发炎,重则甲亢、甲减甚至癌变。 今天,我们就从科学角度聊聊:熬夜和生气,是如何对甲状腺双重打击的? 熬夜:甲状腺的“生物钟杀手” 你以为只有你会熬夜追剧、加班?甲状腺也有自己的“生物钟”! 熬夜打乱激素节律:甲状腺激素分泌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控。正常情况下,促甲状腺激素(TSH)白天低、夜晚高。熬夜会扰乱这一规律,导致TSH异常升高,长期刺激可能诱发结节甚至癌变。 褪黑素被“偷走”:熬夜时手机、灯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这种“睡眠激素”不足,不仅让你失眠,还会间接让甲状腺激素分泌紊乱。 免疫力“误伤”甲状腺:长期缺觉削弱免疫力,免疫细胞可能误将甲状腺当“敌人”,诱发桥本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疾病。 关键结论: 规律性熬夜比偶尔晚睡更伤甲状腺!即使你每天固定凌晨2点睡,TSH和褪黑素仍会异常,风险更高。 夜班人群尤其高危!研究显示,夜班工作者甲状腺结节风险增加88%,甲减风险也显著升高。 生气:甲状腺的“情绪刺客” 甲状腺还有个外号叫“情绪腺”,它和情绪的关系堪称“相爱相杀”: 生气→伤甲状腺:压力大、焦虑时,身体分泌“压力激素”皮质醇,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诱发结节和功能异常。 甲状腺问题→情绪失控:甲亢让人易怒、失眠,甲减则导致抑郁、反应迟钝,形成恶性循环。 女性更易中招:女性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是男性的3-4倍!这与雌激素波动密切相关(比如孕期、更年期)。 情绪管理小贴士: 深呼吸、冥想、运动能快速降低皮质醇水平。 遇到糟心事,试试“10秒法则”:先冷静10秒再开口。 女性经期、产后、更年期要格外关注甲状腺健康,定期检查。 保护甲状腺的6个“自救指南” 结合华西医生、北大三院等权威研究,送你一份实用护甲清单: 规律作息: 固定睡眠时间,成年人保证7小时睡眠。 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卧室保持黑暗(用遮光窗帘)。 饮食均衡: 补镁:多吃绿叶菜、坚果(杏仁、腰果)。 控碘:普通人正常吃碘盐(最好监测一下尿碘),甲亢患者不吃海带、紫菜。 远离刺激物: 戒烟限酒!尼古丁扰乱激素,酒精抑制甲状腺功能。 定期体检: 每年做甲状腺B超和甲功检查(TSH、T3、T4等)。 自查三步法:照镜子看脖子是否变粗、触摸有无肿块、吞咽时肿块是否移动。 科学运动: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但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运动。 心态第一: 工作再忙,每天留10分钟做喜欢的事(听歌、撸猫)。 学会说“不”,减少不必要的压力源。 费医生暖心总结 甲状腺疾病不是“突然降临”,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作为外科医生,我见过太多患者一边熬夜赶工,一边抱怨“为什么生病的是我”。其实,身体从不撒谎——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回报你。 记住: 偶尔熬夜不必焦虑,但别让它成为习惯。 生气时想想:“为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甲状腺,值得吗?” 健康不是“挥霍不完的余额”,而是需要精心管理的“账户”。 愿每个人都能与甲状腺“和平共处”,毕竟——好好睡觉,就是在赚钱;心态平和,就是在续命!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34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分期全解析】早发现早治疗,健康不“掉队”! 文章出处: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费健医生原创,结合30年临床经验与相关诊疗规范撰写。作者介绍:费健教授,深耕甲状腺疾病领域30余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殊荣,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为超10万患者提供专业咨询。推荐理由: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最硬核的医学知识!读完这篇,你将对甲状腺癌的分期、治疗和预防豁然开朗! 一、甲状腺癌:年轻女性更需警惕! 你知道吗?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偏爱”20-40岁的女性!但别慌,90%的甲状腺癌属于“温和派”,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超90%! 高危人群自查清单(快看看你是否中招?): 女性,尤其是中青年; 童年有头颈部辐射暴露史(如放疗、X光频繁检查); 家族中有甲状腺癌病史; 长期有甲状腺结节或慢性炎症。 👉 划重点: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甲状腺超声检查,简单无痛,却能救命! 二、甲状腺癌分4类,性格大不同! 甲状腺癌家族有4位“成员”,脾气好坏差异大: 乳头状癌(PTC):占90%!像“慢性子”,生长慢、转移少,手术切除后生存率超高; 滤泡状癌(FTC):和乳头状癌是“兄弟”,同样好对付; 髓样癌(MTC):占5%,可能遗传,需警惕淋巴结转移; 未分化癌(ATC):罕见但“凶残”,进展极快,发现时多为晚期。 一句话总结:前两类是“乖宝宝”,后两类是“坏小子”,定期体检才能早揪出它们! 三、分期决定命运!TNM系统是关键 医生口中的“早期”“晚期”,其实对应国际通用的TNM分期: T(Tumor):肿瘤大小和侵犯范围; N(Node):淋巴结是否转移; M(Metastasis):有无肺、骨等远处转移。 分期背后的“年龄玄机”(记住两个年龄坎!): 55岁以下:即使有肺转移,也算Ⅱ期,积极治疗预后佳; 55岁以上:若肿瘤侵犯气管、食管或远处转移,直接划入Ⅲ/Ⅳ期,需综合治疗。 举个栗子🌰: 小美(30岁):肿瘤2cm,无转移 → Ⅰ期,手术切除即可; 王阿姨(60岁):肿瘤3cm,侵犯气管 → Ⅲ期,术后需结合放疗或碘131治疗。 四、超声报告上的TI-RADS分级,你看懂了吗?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超声报告上的TI-RADS分级会告诉你风险: 1-2级:良性,每年复查; 3级:恶性风险≤3%,半年查一次; 4级:分4a、4b、4c,风险3%-90%,需穿刺活检; 5级:>90%是癌,尽快手术! 贴心提示:即便查出4级结节,也有可能是虚惊一场!穿刺活检才是“金标准”。 五、治疗策略:精准打击,不留后患 分化型癌(乳头状/滤泡状): Ⅰ-Ⅱ期:手术切除,多数无需放化疗; Ⅲ-Ⅳ期:手术+碘131治疗,清除残余癌细胞。 髓样癌:手术为主,若淋巴结转移需扩大清扫; 未分化癌:治疗棘手,以放疗、靶向药等综合手段延缓进展。 费健教授的小贴士: 术后需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药,既能替代功能,又能抑制复发; 保持乐观心态,甲状腺癌的10年生存率超90%,别被“癌”字吓倒! 六、预防胜于治疗!记住这3招 每年一次超声检查,尤其高危人群; 远离辐射,儿童尽量避免颈部CT; 控制碘摄入,适量吃海带、紫菜,不缺不补! 最后的话:甲状腺癌不可怕,怕的是忽视和拖延!我是费健医生,希望这篇科普能成为你的“健康护身符”。如果有结节或确诊,别焦虑,及时就医,我们陪你一起打赢这场健康保卫战! (本文参考《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及AJCC第8版分期标准,科学审核:费健教授团队) ✨ 你的健康,我们全程守护! ✨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37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到底要不要穿刺?看看韩国指南怎么说?——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为您解读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深耕甲状腺疾病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帮助10万+患者答疑解惑。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最近很多粉丝问我:“甲状腺结节到底要不要穿刺?”其实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关键要看结节的风险等级!在亚洲,韩国比中国早大约10年进入甲状腺结节爆发期,今天我就带大家看看国际上最权威的指南之一——韩国2021版TIRADS(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用最通俗的话告诉你:什么样的结节需要警惕,什么时候该做穿刺活检。 先划重点!这些情况要警惕 1️⃣ 结节长得“不老实” 形状:像竖立的鸡蛋(高大于宽)。 边缘:像锯齿或毛刺,边界模糊。 内部结构:实性为主(囊性部分≤50%)。 2️⃣ 回声特别低超声下显影比颈部肌肉还暗,恶性风险飙升。 3️⃣ 有可疑钙化微小的点状钙化(像撒了盐)可能提示癌变。 4️⃣ 淋巴结异常颈部淋巴结出现囊性变、钙化或异常血流,可能是转移信号。 穿刺活检的“金标准” 根据韩国2021版指南,是否穿刺主要看两点:结节大小+风险等级。 🔍 风险等级分类(K-TIRADS) 5类(高危):>1厘米建议穿刺。 4类(中危):1~1.5厘米需结合其他因素(如位置、患者年龄)决定。 3类(低危):>2厘米才考虑穿刺。 2类(良性):基本不用管,定期复查即可。 ⚠️ 特殊情况下,再小也要穿刺!比如有家族史、青少年时期放射线接触史,情绪容易焦虑,结节紧贴气管、喉返神经,或已怀疑淋巴结转移,哪怕只有0.5厘米也可能需要活检。 超声检查有多重要? 超声是甲状腺结节的“第一道安检门”!它能看清结节的细节: 实性还是囊性:实性成分越多,风险越高。 血流信号:杂乱的血流可能是“危险信号”。 弹性成像:硬的结节更可能是癌(像捏不动的橡皮)。 韩国指南特别强调:超声报告一定要找经验丰富的医生看!因为不同医生对“边缘不规则”“微钙化”的判断可能有差异。 穿刺后怎么办? 良性:安心随访,1~2年复查一次。 不确定:6~12个月再复查,或做基因检测辅助判断。 恶性:别慌!多数甲状腺癌生长缓慢,手术或微创消融都能解决问题。 费主任的暖心建议 别被结节吓倒:95%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定期复查比瞎猜更重要。 选对检查方式:超声是首选,CT/MRI只在特殊情况下用。 理性看待穿刺:它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并非所有结节都需要。 推荐理由本文基于国际权威指南,结合费健主任30年临床经验,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解答“甲状腺结节要不要穿刺”的困惑。科学严谨,但不说教;专业可靠,但不说术语。关注健康,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开始! 参考资料韩国甲状腺放射学会(KSThR)《2021版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K-TIRADS)》。 我是费健,关注我,带你避开健康路上的“坑”! 🌟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25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别慌,科学应对是关键——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贴心科普 大家好,我是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从医30多年来,我既做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见过太多朋友因“甲状腺癌”四个字陷入焦虑。今天,我想用最轻松的语言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的“小秘密”,特别是大家最担心的淋巴结转移问题。 一、甲状腺癌:懒癌不可怕,但别忽视它的“社交能力” 甲状腺癌被称为“懒癌”,因为多数类型(如乳头状癌)进展慢、预后好。但它的“社交能力”很强,喜欢和淋巴结“交朋友”。据统计,20%~90%的甲状腺癌患者可能出现淋巴结转移,尤其是中央区(VI区)淋巴结。 关键知识点: 甲状腺癌类型:乳头状癌(90%以上)、滤泡癌、髓样癌、未分化癌(罕见但凶险)。 转移规律:像水流一样,先到中央区(气管旁),再到侧颈区(III、IV区为主)。 年龄影响:年轻人更易转移,但55岁以下患者即使转移也多为早期。 二、淋巴结转移=晚期?误区! 很多朋友看到“淋巴结转移”就腿软,其实这是误区!甲状腺癌的分期主要看年龄和远处转移: <55岁:只要没肺、骨转移,都是Ⅰ期! ≥55岁:若肿瘤未侵犯气管、喉返神经等,仍可能是早期。 淋巴结转移的意义: 提示复发风险,需更密切随访。 影响手术范围,但≠必须放化疗。 多数患者术后通过碘131治疗和药物控制即可。 三、精准诊断:超声是“火眼金睛”,但别全靠它 超声是甲状腺检查的“首选武器”,能发现小至5mm的结节,还能通过以下特征预警转移: 可疑淋巴结:变圆、钙化、囊变、血流紊乱。 原发灶高危信号:侵犯被膜、位于腺体上极、微钙化。 但要注意: 超声可能漏诊微小转移,需结合CT/MRI。 中央区淋巴结易误判,经验丰富的医生更靠谱! 四、治疗策略:手术不是“一刀切” 手术原则: 中央区淋巴结:即使术前没发现转移,多数建议清扫(防二次手术难度飙升)。 侧颈区淋巴结:仅清扫明确转移的区域,避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微创消融:适用于低危小结节,但对转移淋巴结仍需谨慎。 术后管理: 低危患者:定期复查甲状腺球蛋白(Tg)即可。 中高危患者:碘131治疗+药物抑制TSH,把复发风险压到最低。 五、费医生的健康提醒 定期体检:女性尤其要重视!甲状腺超声+颈部淋巴结检查,每年一次。 警惕信号:颈部无痛肿块、声音嘶哑、吞咽不适,及时就医。 别怕穿刺:细针穿刺(FNA)是确诊金标准,安全可靠。 心态第一:甲状腺癌治愈率高,过度焦虑反而伤身! 推荐理由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30年的外科医生,我深知患者对“转移”二字的恐惧。但医学的进步早已让甲状腺癌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无论是手术刀还是消融针,目标都是:用最小代价换最长生存、最优生活质量。 作者简介费健 | 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年手术量超千台,擅长手术切除和微创消融的精准选择 全网粉丝超100万,坚持“让医学回归温暖”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甲状腺癌不可怕,科学应对是关键;定期检查早发现,健康生活笑开颜! (本文综合权威文献与临床经验,个体化诊疗请咨询专科医生)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25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患者注意!碘131治疗前停药2周还是3周? 最新研究帮你做选择——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为您解读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更坚持在线上做科普。今天要和大家聊一个甲状腺癌患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做放射性碘治疗前,到底该停用甲状腺激素2周还是3周,还是更长时间? 最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团队在《BMC Cancer》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分析了318名甲状腺癌患者的数据。作为从业多年的医生,我深知这个问题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下面就用“说人话”的方式,带大家看懂这项研究! 一、为什么要停用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后,常需要做放射性碘(131I)治疗来清除残留的癌细胞。但有个前提:必须让身体处于“饥饿状态”——就像让癌细胞“饿到饥不择食”,才会疯狂吸收治疗用的碘。 如何制造这种“饥饿感”?关键在于提升促甲状腺激素(TSH)。它就像“催命符”,能逼着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包括癌细胞)拼命吸收碘。而停用甲状腺激素(THW),就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二、2周 vs 3周,区别到底在哪? 研究团队对比了停药2周(A组)和3周(B组)的患者,发现了几个关键点: ✅ TSH达标率 2周组:93.8%患者TSH≥30(达标) 3周组:96.8%达标👉 结论:2周足够让绝大多数人达标,尤其是5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 ⚠️ 副作用对比 💡 预后无差别两组患者在5年随访中,复发率分别为6.2%和2.3%——统计学上没显著差异!真正影响复发的是治疗前的甲状腺球蛋白(sTg)水平。 三、给患者的实用建议 结合研究和临床经验,我总结了一份“选择指南”,因为存在个体差异,具体请咨询核医学专家: 1️⃣ 50岁以下患者→ 优先选2周停药方案,达标率高且副作用小→ 省下的1周能少受罪:头晕乏力、便秘、情绪低落都会减轻 2️⃣ 50岁以上患者→ 建议3周停药,因年龄增长会影响TSH分泌速度→ 但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尤其本身有基础疾病者 3️⃣ 所有人都要关注→ 治疗前务必检查sTg水平,它才是预后的“风向标”→ 停药期间如果出现严重水肿、心跳过缓,及时联系医生 四、费主任的贴心话 作为外科医生,我理解大家既想彻底治疗,又怕副作用的心情。这项研究给了我们重要启示:不是停药越久越好!年轻患者完全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既保证疗效,又减少身体负担。 最后送大家三个“护甲锦囊”:🔹 治疗后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别擅自调整药量🔹 保持均衡饮食,海带紫菜等富碘食物要遵医嘱控制🔹 焦虑时试试深呼吸或冥想,情绪稳定有助于康复 希望这篇科普能帮大家更从容地应对治疗。如果有疑问,欢迎来我的线上问诊平台咨询(全网粉丝超100万,已解答10万+问题)。记住,科学治疗+乐观心态=最好的抗癌武器! 研究来源:Wang Y, Huang S, Huang R. Two or three weeks of thyroid hormone withdrawal before initial 131I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BMC Cancer. 2025;25:370.作者介绍: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专注甲状腺疾病诊疗30年,兼顾手术治疗和微创技术,获“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151
病请描述: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做过上万台手术,也通过微创消融帮助许多患者“无疤”告别肿瘤。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最新研究——《1990—2021年中国不同性别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分析及预测》。这项研究揭示了甲状腺癌的“性别秘密”,对健康管理很有指导意义,咱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出处与推荐理由 这篇研究由天津医科大学团队发表在国内权威期刊《中国肿瘤》(2025年3月网络首发),数据覆盖32年,结合国际疾病数据库和先进统计模型,首次系统分析了中国甲状腺癌的性别差异和未来趋势。为什么推荐它? 数据权威: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覆盖中国30余年数据。 结论实用:预测2030年发病率,提醒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针对性预防。 刷新认知:颠覆“女性风险更高”的单一印象,男性增速竟更快! 关键知识点:甲状腺癌的“男女有别” 研究用一句话总结:女性患病更多,但男性“后来居上”。具体来看: 发病率趋势 女性仍是主力军:2021年女性发病率2.87/10万,男性2.11/10万。 男性增速惊人:1990—2021年,男性病例增长563%,女性增长206%。 未来预测:2030年女性发病率3.26/10万,男性2.44/10万,差距缩小。 年龄差异暗藏玄机 <75岁:女性风险更高,尤其50~74岁人群。 ≥75岁:男性发病率反超女性,可能与筛查不足、病程侵袭性强有关。 为什么男女差异大? 雌激素“双刃剑”:女性体内雌激素可能促进甲状腺癌细胞生长,但健康意识强、早筛多,反而“数据好看”。 男性风险被低估:肥胖、少体检、晚期确诊多,导致“一发现就是重病”。 甲状腺癌:未来会“更凶猛”吗? 研究预测,到2030年中国甲状腺癌标化发病率将达2.90/10万(2021年为2.47/10万)。不过别慌!这种“上升”背后有两大原因: 技术进步:超声普及让更多早期肿瘤“无所遁形”。 健康意识提升:体检人数增加,尤其是女性主动筛查。 但要注意:过度诊断可能存在!研究提到,约87%的女性病例可能属于“无害小结节”,无需过度治疗。 给不同人群的“护甲指南” 女性朋友:✅ 定期甲状腺超声检查(建议1~2年一次)。✅ 关注月经周期异常、颈部肿块,及时就医。✅ 避免盲目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 男性朋友:⚠️ 别忽视!45岁后每年体检加一项甲状腺B超。⚠️ 控制体重,男性肥胖与甲状腺癌风险显著相关。⚠️ 高龄男性(≥75岁)若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警惕甲状腺癌! 所有人:🌟 少吃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均衡饮食。🌟 远离辐射暴露(如频繁CT检查需做好防护)。🌟 保持好心态,压力过大可能扰乱内分泌。 费医生的心里话 作为医生,我常遇到两种患者:一种是体检发现结节就焦虑失眠,另一种是脖子肿了还硬扛。其实,甲状腺癌大多“温柔”(90%是乳头状癌,预后极好),关键在早发现、科学应对。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健康管理要“男女有别”,男性别再当“鸵鸟”,女性也需理性看待“高发数据”。记住,甲状腺是身体的“蝴蝶腺”,守护它,从今天的一份体检计划开始吧! 我是费健,关注我,带你用医学智慧,过健康生活。(本文参考文献:付祥锐等,《1990—2021年中国不同性别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分析及预测》,中国肿瘤,2025)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163
病请描述:甲状腺和大脑的“爱恨情仇”:你的记忆力下降,别忘了这项检查!——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为你揭秘 文章出处与作者介绍 本文内容参考了2021年发表在《JAMA内科学》上的大型研究《甲状腺功能障碍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由国际多中心团队完成,分析了超过4.5万人的数据。作者:费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从医30年,主攻甲状腺疾病,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 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被网友称为“甲状腺健康守护者” 甲状腺:身体的“发动机” 甲状腺是脖子上一个蝴蝶状的小器官,它分泌的激素就像身体的“油门”,控制着新陈代谢、体温、心跳,甚至大脑的活跃程度。但很多人担心:甲状腺出问题,会不会让脑子变“迟钝”?记忆力下降、反应变慢,甚至老年痴呆,是不是甲状腺的锅? 关键知识点:甲状腺与认知功能的真相 根据最新研究,我们整理了以下结论: 甲状腺疾病分两类 甲亢(甲状腺激素过多):心跳快、手抖、易怒。 甲减(甲状腺激素不足):怕冷、疲劳、记性差。 还有两种“隐藏款”:亚临床甲亢/甲减(指标异常但症状轻微)。 甲状腺问题 ≠ 记忆力下降 研究跟踪了4万多人,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亚临床状态)与整体认知功能、执行能力、记忆力下降无直接关联。 即使是甲状腺功能明显异常的患者,痴呆症风险也未见显著增加。 但别急着松口气! 少数研究提示,严重甲亢(如TSH检测不到)可能略微增加痴呆风险,但证据不足。 甲减患者补充甲状腺激素后,认知功能也未见明显改善,说明两者未必是“因果关系”。 费健主任的贴心建议 虽然甲状腺问题未必直接“伤脑子”,但它对全身的影响不容小觑: ✅ 定期体检:尤其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3-8倍!),建议每年查一次甲功(TSH、FT3、FT4)。 ✅ 关注症状:长期疲劳、情绪波动、体重异常变化,可能是甲状腺的“求救信号”。 ✅ 理性看待研究:科学结论会不断更新,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才是防病的“万能钥匙”。 为什么推荐你读这篇文章? 权威背书:数据来自全球顶级医学期刊,结论严谨可靠。 破除焦虑:帮你分清“真风险”和“伪关联”,不再为记忆力下降盲目恐慌。 实用指南:从筛查到日常防护,手把手教你守护甲状腺健康。 结语:与甲状腺和平共处 甲状腺就像一位“沉默的管家”,平时默默工作,一旦闹脾气却可能搅乱全身。与其纠结它和大脑的“爱恨纠葛”,不如定期关心它的状态。毕竟,健康的生活,才是给身体最好的“保养剂”。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更多朋友。我是费健,专注甲状腺健康30年,陪你一起科学防病,轻松生活! 关注我,获取更多靠谱医学科普! 🌟(文中部分数据来源:van Vliet NA et al. JAMA Intern Med. 2021)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101
病请描述:为什么女性更容易得甲状腺癌? 瑞金医院专家揭秘5大风险因素,教你科学预防!——来自费健主任的暖心科普 大家好,我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从医30年,我做过上万台手术,也通过线上科普帮助了10万+患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很多女性关心的问题:为什么甲状腺癌偏偏“偏爱”女性? 一、数据触目惊心: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 根据最新研究,全球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中国女性更是“重灾区”。比如河南一项针对310名女性的研究发现,肥胖、长期压力大、多次流产等因素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而韩国研究显示,女性孕期和更年期的激素波动也可能“推波助澜”。 更扎心的是,很多女性确诊时还很年轻。我接诊过最小的患者只有12岁,她的妈妈哭着问我:“医生,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其实,甲状腺癌的“偏爱”背后,藏着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隐患。 二、5大危险因素,女性一定要警惕! 结合国内外研究和我的临床经验,女性甲状腺癌高发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激素波动“暗藏危机” 雌激素可能刺激甲状腺细胞异常增生。 孕期、更年期激素剧烈变化时风险更高。 流产≥2次的女性患病风险是未流产者的2.2倍(河南研究数据)。 压力大、情绪差是“隐形推手” 长期焦虑、抑郁的女性,患癌风险增加3倍! 压力会导致皮质醇升高,抑制免疫功能,让癌细胞有机可乘。 肥胖是“沉默的帮凶” BMI≥24的女性,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倍。 脂肪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可能促进癌细胞生长。 辐射暴露“埋下祸根” 儿童期接受过头颈部X光或CT检查,风险显著增加。 手机、电脑辐射暂无直接证据,但建议减少长时间贴身使用。 家族遗传“难以忽视” 直系亲属有甲状腺癌,患病风险增加2.5倍。 尤其要警惕家族中多人患癌的情况。 三、预防指南:做好3件事,远离甲状腺危机! 别慌!甲状腺癌虽是“高发癌”,但90%以上是预后良好的乳头状癌。做到以下几点,能有效降低风险: 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肥胖、长期压力大)建议每年做1次甲状腺超声。 普通女性从30岁开始,每2年检查1次。 生活调节:从细节入手 减压秘诀:每天冥想10分钟,或培养运动习惯(瑜伽、快走都不错)。 饮食建议:少吃腌制食品,碘摄入要适量(沿海地区少吃海带紫菜,内陆可适量补碘)。 科学治疗:别让“过度诊断”坑了你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95%是良性,无需手术。 小于1厘米的“微小癌”可先观察或者选择消融,盲目开刀可能得不偿失。(具体请咨询专家) 四、费医生暖心提醒 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女性因为焦虑结节而失眠,也见过患者因忽视体检错过最佳治疗期。想告诉大家: 甲状腺是情绪的“晴雨表”,少生气、多微笑,就是最好的防癌药。 科学治疗比恐慌更重要!哪怕确诊癌症,规范化手术或微创消融也能帮您重获健康。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关注甲状腺,更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抵御疾病最坚固的盾牌! 我是费健医生,全网粉丝超100万,专注甲状腺疾病科普。如果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通过瑞金医院线上平台咨询。记住:早一步了解,多一份安心!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160
病请描述:峡部甲状腺微小癌必须开刀?射频消融术让“小问题”轻松解决——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权威科普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擅长甲状腺疾病手术及微创消融治疗。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解答甲状腺问题超10万次。 一、甲状腺上的“小疙瘩”,到底要不要治? 最近门诊遇到不少女性朋友,体检发现甲状腺有个“小疙瘩”,吓得睡不着觉。其实,近些年新发现的甲状腺癌,大多属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直径≤1厘米)。虽然名字带“癌”,但它的生长速度慢、转移风险低,被称为“懒癌”。 不过,“懒”不代表不用管!尤其是长在甲状腺峡部(连接左右叶的“桥梁”位置)的PTMC,位置特殊,靠近气管和颈部肌肉,治疗选择一直有争议。传统手术可能要切掉部分甲状腺,甚至全切,可能影响激素功能,还会留疤。而最新的射频消融术(RFA),不用开刀就能灭活肿瘤,到底靠不靠谱? 二、射频消融术:像“精准打地鼠”一样消灭肿瘤 最近一项中国研究(2025年发表于《Updates in Surgery》)跟踪了135名峡部PTMC患者,用RFA治疗并随访2年,结果让人振奋:✅ 18个月后,所有患者肿瘤完全消失;✅ 仅2例复发(1.48%),且新病灶远离原位置,可能是体内其他隐匿癌变;✅ 1例淋巴结转移(0.74%),可能与术前未发现的微小转移有关;✅ 无严重并发症,25%的人术后轻微疼痛,但7天内自愈。 RFA如何操作? 超声精准定位:像“GPS导航”一样找到肿瘤; 水分离技术:在肿瘤周围注射生理盐水,形成保护层,避免烫伤气管、肌肉; 射频针“加热”: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热量,让癌细胞“脱水坏死”,健康组织几乎不受损。 三、哪些人适合射频消融? ✔️ 推荐人群(根据研究标准): 单发肿瘤,直径≤1厘米; 无甲状腺外侵犯或远处转移; 无严重基础疾病,能耐受局部麻醉。 ❌ 暂不建议选择: 肿瘤位置太深或侵犯周围组织; 多发结节或合并其他甲状腺疾病(如甲亢); 既往接受过甲状腺手术或消融治疗。 四、患者最关心的5个问题 会留疤吗?→ RFA只有针眼大小痕迹,几乎看不见,适合爱美人士。 需要住院吗?→ 术后观察24-36小时即可出院,不影响工作生活。 复发怎么办?→ 研究显示复发率极低,即使复发仍可选择手术或其他治疗。 影响甲状腺功能吗?→ 消融范围精准,98%患者激素水平保持正常。 术后要注意什么?→ 1年内每3-6个月复查超声,观察病灶吸收情况。 五、费健主任的暖心建议 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30年的医生,我常对患者说:“疾病不可怕,无知才可怕。”现代医学的进步让我们有了更多选择,但关键是要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1️⃣ 体检别偷懒:每年做一次甲状腺超声;2️⃣ 理性看报告:结节≠癌症,TI-RADS 4类以上再找专家;3️⃣ 治疗个性化:手术、消融、观察各有优劣,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研究出处:Wang C, Niu Y, Zhang L et al. Ultrasound-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isthmus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a prospective 2 years of follow-up study. Updates in Surgery (2025). 推荐理由:这项研究首次系统验证了RFA在峡部PTMC中的安全性,数据扎实(2年跟踪+135例样本),且由中国团队完成,更贴近国人病情特点。结合我多年的临床经验,RFA确实为特定患者提供了更微创、高效的选择。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甲状腺虽小,却关乎全身。如果你或家人正为甲状腺结节焦虑,不妨放下手机,预约一次专业检查。记住:科学应对,永远比盲目担忧更有力量! (本文基于最新临床研究,个体治疗方案请以医生面诊为准)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99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诊断新突破:如何早期发现“隐匿杀手”?——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为您揭秘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擅长甲状腺手术及微创消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用专业与温度守护您的健康。 一、甲状腺癌:年轻女性的“隐形威胁” 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攀升,尤其是20-50岁女性群体。很多人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后陷入焦虑:“会癌变吗?需要手术吗?”别慌!医学界近期两项研究带来了更精准的答案。 划重点:甲状腺癌的“两面性”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占甲状腺癌90%,生长较慢,预后较好。 微小乳头状癌(PTMC):肿瘤≤1cm,多数温和,但少数会悄悄转移! 二、诊断黑科技:超声+血液,双管齐下 研究1(张社芳团队,2025):超声弹性成像(UE)联合血液指标,让甲状腺癌无处遁形! 1. 超声弹性成像(UE):结节的“硬度检测仪” 恶性结节特点:形态不整齐、边界模糊、内部钙化像“细沙”、血流丰富。 优势:无创、无痛,10分钟出结果,准确率超97%! 2. 血液三剑客:TG、TSH、MK TG(甲状腺球蛋白):恶性患者水平偏低(正常甲状腺被破坏)。 TSH(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越高,肿瘤活跃度可能越高。 MK(中期因子):新型肿瘤“警报器”,晚期患者显著升高。 联合检测效果:灵敏度97.48%,特异度89.48%,比单一检查更靠谱! 三、预测神模型:一张图预判转移风险 研究2(韩炜团队,2025):针对PTMC患者,只需超声特征即可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 高危信号清单 肿瘤大小:5-10mm比<5mm风险高2倍! 超声特征:边缘像“锯齿”、回声不均匀、内部有“沙粒样钙化”。 列线图模型:像“甲状腺健康评分卡”,输入特征即可算出转移概率,准确率超80%! 四、给读者的暖心建议 1. 体检发现结节?别慌! 良性vs恶性:90%结节是良性的!定期复查最关键。 高危人群:有甲状腺癌家族史、颈部放疗史、长期碘摄入异常者需警惕。 2. 检查选择指南 首选超声:无辐射,可重复,推荐每年1次。 血液检测:怀疑恶性时,加查TG、TSH、MK等指标。 穿刺活检:超声提示高危时再做,避免过度医疗。 3. 生活预防小贴士 少吃海带、紫菜等高碘食物(除非医生建议补碘)。 避免频繁颈部CT等辐射暴露。 保持心情愉悦,压力是甲状腺的“隐形敌人”! 五、费主任的心里话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深知大家对癌症的恐惧。但甲状腺癌并不可怕,早期发现甚至能“治愈”!两项新研究的价值在于:用更精准的方法,减少不必要的穿刺和手术,同时揪出真正危险的病灶。 记住三个关键词: 定期检查:2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甲状腺超声。 理性面对:结节≠癌症,过度焦虑反伤身。 信任医生:专业评估比网络自查更可靠! 推荐理由:融合最新科研成果,用通俗语言传递权威知识,助您科学管理甲状腺健康!(本文参考《实用癌症杂志》《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25年最新研究) 希望这篇科普能像一盏小灯,照亮您对甲状腺健康的认知之路。下期见!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102